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1)
2023(10783)
2022(9766)
2021(9162)
2020(7721)
2019(17938)
2018(17917)
2017(33922)
2016(18969)
2015(21148)
2014(21184)
2013(21048)
2012(19402)
2011(17304)
2010(17255)
2009(15491)
2008(14863)
2007(12648)
2006(11016)
2005(9291)
作者
(57034)
(47469)
(47069)
(44673)
(30108)
(23056)
(21073)
(18889)
(18219)
(16835)
(16652)
(15971)
(15121)
(14997)
(14587)
(14510)
(14479)
(14091)
(13687)
(13652)
(12191)
(11597)
(11548)
(10739)
(10696)
(10600)
(10556)
(10456)
(9539)
(9513)
学科
(70517)
经济(70446)
管理(48340)
(46028)
(37644)
企业(37644)
方法(33839)
数学(28659)
数学方法(28335)
(20286)
(19576)
地方(17761)
中国(16723)
(15909)
业经(15568)
农业(13379)
理论(12629)
环境(12134)
(12082)
(11780)
(11286)
贸易(11280)
(10860)
技术(10838)
(10182)
财务(10125)
财务管理(10111)
教育(9905)
(9655)
企业财务(9591)
机构
学院(263461)
大学(263363)
管理(103696)
(92554)
研究(90853)
理学(90266)
经济(90165)
理学院(89151)
管理学(87377)
管理学院(86940)
中国(64053)
科学(63445)
(57705)
(49460)
(47322)
业大(45473)
研究所(44023)
(42568)
(41200)
中心(40726)
农业(38989)
(37393)
师范(36979)
北京(35820)
财经(33549)
(33475)
(31857)
(30374)
(30283)
师范大学(30081)
基金
项目(191816)
科学(148941)
基金(137132)
研究(134566)
(122170)
国家(121189)
科学基金(102522)
社会(80756)
(77557)
社会科(76308)
社会科学(76286)
基金项目(75025)
自然(70956)
自然科(69165)
自然科学(69143)
自然科学基金(67854)
(65219)
教育(60917)
资助(56344)
编号(54838)
重点(43862)
成果(43034)
(41407)
(40442)
(39141)
课题(38394)
计划(37599)
科研(37400)
创新(36520)
大学(34464)
期刊
(101430)
经济(101430)
研究(71136)
学报(49844)
中国(48038)
科学(44638)
(43940)
大学(35745)
管理(35036)
学学(33893)
农业(31073)
教育(28659)
(28476)
技术(21106)
业经(17347)
(16868)
金融(16868)
(16462)
资源(15148)
科技(14592)
财经(14507)
经济研究(14504)
图书(14342)
林业(13880)
业大(13419)
(13193)
问题(12747)
理论(12734)
(12082)
实践(12015)
共检索到369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柳文杰  杨红  李紫帅  张安博  辛福梅  
【目的】为探究砂生槐群落养分循环状况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以西藏雅江中游干旱河谷不同区域砂生槐群落为研究对象,采集各区域样地的砂生槐植株、细根及生境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计算碳、氮、磷元素计量比(m_(C)∶m_(N)、m_(C)∶m_(P)、m_(N)∶m_(P))。【结果】①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样地砂生槐生境土壤SOC、TN、TP、TK含量及土壤湿度均呈增加的趋势,土壤pH值呈降低的趋势。②各样地砂生槐植株OC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SN-2>ML-2>SN-1>ML-1>RKZ-1,其值分布在24.90~35.22 g/kg;ML-2样地的TP含量(5.16g/kg)显著高于其他各样地(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垦田  杨小林  马和平  张新军  
为揭示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性植被砂生槐灌丛生态恢复过程的特征动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将处于不同封育年限(3,6,9年及CK)的砂生槐植被作为植被恢复的典型群落,对其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种群生态位宽度及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采取封育措施后,外界干扰减少,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特征值,使生产力得到提升;2)砂生槐生态位宽度最大,是河谷地带群落中的建群种及优势种;藏沙蒿分布较为均匀,是一种泛化种;3)群落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封育时间呈正比,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而越发丰富,说明在砂生槐群落封育恢复过程中,土壤环境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欣茹   崔光帅   左振君   王忠   杨柳   张林  
理解植物各器官化学计量特征的分布格局对于揭示其养分分配策略及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固沙和防止流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其化学计量特征研究仍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其生态适应性以及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理解。基于此,本文以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段最具代表性的灌丛—砂生槐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区域设置了18个灌丛样地,分别采集叶、枝、根等植物器官,并分析不同器官样品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的C、N、P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C和N含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分别为枝>根>叶和叶>根>枝;P含量在叶中最高,在枝和根中无显著差异。2)叶与枝中的元素含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尤其是N、P,而根中元素与叶、枝的相关性均不强。3)枝中N-P计量幂指数为0.67,叶中为0.65,而在根中N-P关系不显著。砂生槐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叶片养分含量稳定假说和生长速率假说,叶片中的元素含量相对稳定且N、P含量较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砂生槐的养分分配策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并可为高原灌丛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喜   李广   张武清   马维伟   谈燕   陆燕花   王钰煐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河西灌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限制及其循环规律,明确不同施氮处理下N_(0)(习惯施氮量)、N_(1)(减氮10%)、N_(2)(减氮20%)、N_(3)(减氮30%)青贮玉米植株与土壤间的稳态性特征。[方法]以2022—2023年甘肃省河西灌区4种施氮处理下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氮处理下植株和土壤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和植株与土壤间的内稳性特征。[结果]两年试验研究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下青贮玉米土壤OC、TN、TP含量均在0~10 cm达到最高。4种施氮处理下,植株器官养分含量均在N_(0)处理下显著升高;0~30 cm土层土壤OC、TN、TP含量均在N_(1)处理下最高,且OC、TN、TP高于其他施氮处理的11.79%~41.88%、8.80%~39.28%、5.31%~31.29%;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土壤及植株养分含量降低显著。土壤C:N值在各土层及不同施氮处理下较为稳定;植株(叶片、根系)N:P均值(1.06、1.03)均小于植株氮限制阈值(14),说明植株生长受到氮元素的限制。在N_(0)和N_(1)施氮处理下,植株(叶片、根系)OC、TN、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呈绝对稳态;在N_(2)施氮处理下,植株叶片TP含量呈敏感态,在N_(3)处理下,植株根系OC、TP、C:N均呈敏感态。[结论]减氮10%处理不仅提高了河西灌区青贮玉米土壤肥力、养分存留及作物生长适应能力,还起到降低生产投入比、增加产量的目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海东  沈渭寿  佘光辉  吴小伟  
通过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拉萨、日喀则、江孜和泽当等4个气象站1957~2007年逐日气温资料进行等权平均取值,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近51 a气温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年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7℃/10 a,高于西藏地区平均值。气温变化以秋、冬季较显著,夏季气温增长最不明显。年与各季气温变化均存在15~20 a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震荡,突变点在1987年左右,总体表现为1987年前气温偏低,1987年后处于偏高期。春、秋、冬季在1975年左右存在一个升温期,但夏季较明显的升温期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庞学勇  包维楷  吴宁  
干旱河谷是我国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环境异质性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以其较好的光热等条件成为整个川西地区人口和城镇分布集中的核心地带,但是由于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和随之而来的人地矛盾,加之干旱河谷脆弱的生态系统,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为例,探讨了干旱河谷气候成因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指出人类活动是叠加于自然因素作用之上的,不是起主导作用,大气环流、局地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造就了当今干旱河谷气候形成,是干旱河谷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气候特征具有:(1)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下降迅速,≥10℃的积温大,持续时间较长,地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阮长明  唐国勇  孙永玉  王猛  张春华  罗孔  
【目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生长发育差,探明该区域内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21年1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47个样地进行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比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C、N、P元素含量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叶片C、N、P元素含量均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2)植物叶片C/N、C/P表现为稀树灌草丛>人工林>天然林,植物叶片N/P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3)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被生长发育均受N、P元素限制,其中稀树灌草丛受N、P元素限制最大,天然林受N、P元素限制最小。【结论】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C、N、P元素含量均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其中稀树灌草丛植被-土壤C、N、P元素含量最低,植被生长发育受N、P元素限制最大,人工林植被-土壤C、N、P元素含量有效提高,植被生长发育受N、P元素限制逐渐减小。人工造林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环境治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通过提高土壤水分、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等条件可以有效改善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效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阮长明   唐国勇   杜寿康   张春华   欧朝蓉   罗孔   田瑞杰   王猛   孙永玉  
【目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生长发育差,探明该区域内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海拔800~2000 m内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土壤采集和室内分析,对该区域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下,上、中、下游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金沙江干热河谷环境因子恶劣,导致土壤C/N、C/P、N/P值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下,上、中、下游的土壤脲酶、β-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的土壤碳、氮、磷元素含量与土壤脲酶、β-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关系,两者相互联系能更客观地反映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质量及变化特征。【结论】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800~2000 m海拔内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海拔越高土壤碳、氮、磷元素含量和酶活性越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谭长强  彭玉华  李建凡  申文辉  郑威  何峰  
【目的】研究和分析广西南宁、玉林、柳州、崇左4个地区的台湾桤木人工林植株、土壤营养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揭示台湾桤木植株营养与前期土壤营养之间的关联。【方法】通过采集种植后5~6年生台湾桤木植株各器官样品进行测定C、N、P含量及计算各器官化学计量值,并与种植前期土壤相应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台湾桤木各器官C含量均值大小顺序为树干(475.0 g/kg)>根桩(468.7 g/kg)>树枝(465.0 g/kg)>树叶(462.9 g/kg)>其他根系(461.5 g/kg);全N含量大小顺序为树叶(12.90 g/kg)>树枝(3.26 g/kg)>其他根系(2.87 g/kg)>根桩(2.20 g/kg)>树干(1.83 g/kg);全P含量大小顺序为树叶(0.816 g/kg)>其他根系(0.279 g/kg)>树枝(0.229 g/kg)>根桩(0.178.0 g/kg)>树干(0.125 g/kg)。台湾桤木树干、树枝、树叶、根兜、根系C∶N变化范围分别在231.7~283.5、127.5~152.0、4.5~32.5、179.6~235.4、149.6~184.8之间,C∶P变化范围分别为3576.8~3953.2、1750.2~2453.7、463.9~676.5、2285.3~3042.0、1345.1~2474.8,N∶P变化范围分别为12.6~16.4、13.1~17.0、13.4~20.3、9.8~16.9、7.3~16.3。不同地区之间各器官除树干C∶P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它均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N、P计量值与台湾桤木叶的计量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其它器官相关性较弱。台湾桤木胸径生长与土壤全N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土壤营养对台湾桤木植株C、N、P分配具有显著影响,对台湾桤木叶片化学计量值具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全N、有机C直接影响着台湾桤木胸径的生长。因此,在种植台湾桤木时应可加大有机质及氮的投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慧  杜耘  肖飞  王学雷  严翼  李元征  
针对沙化土地广泛分布的汉江中游河谷平原区,采用MODIS EVI数据分析2003~2011年区域植被状态时空变化,并据此探讨沙化土地的动态特征。利用时序植被指数统计分析,探讨研究区植被的总体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缓冲区植被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了区域环境状况的空间差异以及由此而可能产生的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并基于不同距离缓冲区的EVI时空差异对比分析,探讨沙化土地动态与植被变化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近9a来汉江中游河谷平原区EVI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离河流距离的逐渐增加,每千米范围内各年的年均EVI值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空间特征,并在距河3km区域处EVI值达到最大;而EVI的时空差异,则体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楚儿  张世熔  邓春梅  李婷  徐小逊  
本研究基于ArcGIS 9.3平台,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沱江中游表层土壤全氮(STN)的空间变异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沱江中游土壤全氮含量为(1.06±0.02)g·kg-1,呈对数正态分布;研究区内水稻土(1.43±0.49)g·kg-1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紫色土(0.93±0.32)g·kg-1(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娟弟  祁娟  方强恩  贾燕伟  赛宁刚  车美美  王晓娟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来源的5龄老芒麦[海拔分别为2 223 m、1 195 m的新疆野生老芒麦(S1和S3);西藏野生老芒麦(S2);栽培种‘川草2号’老芒麦(S4)]进行“一”字切根(RC1)和“十”字切根(RC2)及分株移栽(RT)的处理,以未处理母株为对照(CK),研究各处理措施对老芒麦植株和土壤主要营养元素碳(C)、氮(N)、磷(P)及其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延缓老芒麦衰老技术的选择奠定基础。结果表明,RC1处理基于大多材料来说,能很好地提高地上部植株的N、P含量以及地下土壤的N、P含量,降低植株的C:N;RC2处理能提高部分材料的地上部植株的C含量、C:P以及土壤的C和P含量;RT处理则对大多数材料的C含量有明显的提高。相关性和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植物与土壤均受N含量的限制。综合而言,“一”字切根对5龄老芒麦复壮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岳学文  潘志贤  史亮涛  钱坤建  王春雪  闫帮国  纪中华  
为了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常见的2个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分别在2个群落的0~20 cm(表层)和20~40 cm(深层)取样,分析了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结果表明:全氮、全钾、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在2个群落内存在着显著差异,全磷和全钾随深度的变化不显著。在坡柳群落内,水解氮和速效钾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在剑麻地内,水解氮和速效钾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深度对坡柳的速效磷变化影响不显著,但对剑麻的速效磷变化却十分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一平  段泽新  窦军霞  
利用岷江上游和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谷要高。两河谷均是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月较差较大;降水的地区差异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降水均集中在雨季,降水量干热河谷多于干暖河谷;两河谷均是山谷风大,定时风显著,风速均是干季大,雨季小。两河谷局地小气候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在干热河谷中上段,光热资源较丰富,而水分资源不协调,导致水分构成了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在干暖河谷中上段,光照可满足需要,热量和水分不足,构成了限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玉芬  李长安  陈亮  康春国  胡思辉  霍炬  
为了建立长江中游风成砂的磁组构识别标志,讨论磁组构参数与古气候、古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新近发现的江西九江新港砂山剖面进行了野外考察和磁化率定向样品的采集和测试,结果表明:①新港风成砂剖面中砂层和古土壤化的亚黏土层的磁组构参数值具有较大的不同,亚黏土层的磁化率(κ)在剖面中表现为峰值(均值143.27 (10~(-6)SI)),各向异性度(P)值却表现为曲线的较低值段。砂层却与亚黏土层相反,κ值为谷值(均值为21.81(10~(-6) SI)),P值总体为高值段,但波动较大。②在新港风成砂剖面中大多数亚黏土层样品的磁面理度(F)值大于磁线理度(L),而砂层中只有部分样品的F值大于L,说明亚黏土层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