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54)
2023(2861)
2022(2431)
2021(2261)
2020(1868)
2019(4035)
2018(3835)
2017(6826)
2016(3914)
2015(4195)
2014(4053)
2013(3974)
2012(3699)
2011(3415)
2010(3270)
2009(2761)
2008(2749)
2007(2315)
2006(2043)
2005(1712)
作者
(13658)
(11907)
(11711)
(11180)
(7452)
(5911)
(5142)
(4632)
(4457)
(4281)
(4142)
(3998)
(3983)
(3890)
(3753)
(3747)
(3587)
(3538)
(3430)
(3388)
(3152)
(3083)
(3000)
(2758)
(2705)
(2648)
(2586)
(2534)
(2465)
(2429)
学科
(12451)
经济(12444)
(7482)
管理(5568)
(5294)
方法(4607)
数学(4186)
数学方法(4113)
地方(3764)
(3625)
中国(3450)
(3269)
企业(3269)
环境(3015)
(2739)
生态(2734)
农业(2587)
税收(2539)
(2505)
业经(2391)
(2270)
(2183)
资源(2123)
(2064)
(2033)
森林(2033)
(2007)
贸易(2006)
(1956)
土地(1935)
机构
大学(53793)
学院(53704)
研究(25873)
科学(21297)
中国(18322)
(16093)
(15843)
经济(15584)
(15241)
管理(14934)
研究所(14543)
(13441)
理学(12805)
农业(12648)
业大(12571)
理学院(12426)
管理学(11912)
管理学院(11823)
中心(11200)
(10730)
(10470)
实验(10411)
实验室(10017)
重点(9483)
(9428)
资源(8991)
科学院(8961)
(8887)
(8848)
环境(8728)
基金
项目(44470)
科学(34380)
基金(33034)
(32863)
国家(32710)
科学基金(26284)
研究(24574)
自然(20754)
自然科(20233)
自然科学(20226)
自然科学基金(19848)
基金项目(18444)
(16798)
(15849)
社会(14283)
社会科(13547)
社会科学(13546)
资助(12878)
重点(11638)
计划(11433)
科技(10858)
教育(10312)
(9836)
科研(9489)
专项(8826)
(8636)
(8362)
编号(8196)
创新(8024)
中国(7129)
期刊
学报(16762)
(16689)
经济(16689)
科学(14659)
研究(13614)
(13253)
大学(11266)
学学(11046)
中国(10019)
农业(8944)
资源(6225)
林业(5897)
(5493)
业大(5040)
(4252)
管理(4248)
自然(4019)
(3766)
科技(3709)
农业大学(3575)
地理(3513)
(3341)
中国农业(3110)
(2805)
技术(2790)
经济研究(2706)
(2689)
自然科(2571)
自然科学(2571)
科技大(2559)
共检索到76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宋阳  王成  韩丹  徐珊珊  杜倩  王涵  
[目的]研究森林空气颗粒物的不同高度垂直空间变化特征,为森林康养环境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对温州雁荡山杉木林林下(人体高度1.5 m)、林冠中部(6 m)及林冠顶部(12 m)3个高度的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TSP、PM_(10)、PM_(2.5)、PM_(1.0))进行同步昼夜24 h监测,分析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杉木林垂直空间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存在差异,总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细颗粒物(<2.5μm)质量浓度在3种高度差异显著,均为林冠层最低;(2)3种不同高度的TSP、PM_(10)质量浓度日均值均达到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300、150μg·m~(-3)),其中,林冠层的TSP日均值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20μg·m~(-3));(3)不同高度各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4)不同垂直高度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白天为林冠层最低;夜间为TSP质量浓度各垂直高度差别不大,PM_(10)、PM_(2.5)与PM_1质量浓度总体为在人体高度较低;(5)各粒径空气颗粒物与露点温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气压极显著负相关,其中,PM_(2.5)质量浓度与2项环境因子相关系数最大;除TSP外,其余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温度、最大风速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各气象因子共同影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结论]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温州雁荡山杉木林环境林冠层为康养游憩最佳高度,最适宜白天出行。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阳  王成  廖亮  段文军  韩丹  徐珊珊  杜倩  王涵  
森林中臭氧浓度不仅影响林木生长,也影响游憩环境质量,是森林康养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2017年春夏两季对温州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不同垂直高度臭氧浓度及气象因子昼夜24 h同步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高度臭氧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春季H3(林冠上层)臭氧质量浓度日最大8 h均值达到中国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外(≤200μg·m-3),两季节中其余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日最大8 h均值及小时均值均达到中国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60μg·m-3);春夏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H1(距地面1.5 m), H2(林冠中部)和H3,且春季H1, H2和H3臭氧质量浓度日均值差值高于夏季;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均为日间高、夜间低,且高值出现于11:00-15:00,低值出现于5:00;春夏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小时均值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春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与气压呈负相关。总体来讲,在雁荡山杉木林环境中,以臭氧质量浓度变化规律为游憩及游憩设施布设标准,在时间的选择上,夏季比春季更适合出游,且夜间优于白天;在空间的选择上,建议选择林下及树冠中部布置游憩设施,如林下栈道及空中栈道或森林木屋等设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文军  王成  张昶  宋阳  郝泽周  徐心慧  金一博  王子研  
研究不同生境类型城市森林内空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休闲保健型城市森林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于2015年夏季对深圳园山山麓(SL)、河谷(HG)和山脊(SJ)3种典型生境类型城市森林内的空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进行昼夜24 h监测,并同步观测气象因子,分析3种森林内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深圳园山3种生境城市森林内TSP、PM10质量浓度日均值都达到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其中HG、SJ的TSP质量浓度甚至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20μg/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古琳  王成  王艳英  王晓磊  王茜  
2012年夏季持续高温期间,对无锡惠山香樟林、湿地松林、栓皮栎林3种典型游憩林内TSP,PM10,PM2.5,PM14种粒径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同步观测小气候,分析3种游憩林内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无锡惠山3种游憩林内颗粒物浓度日均值低于无锡市背景值,达到国家城市化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香樟林的TSP浓度和各游憩林的PM2.5浓度日均值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2)不同类型游憩林对各粒径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较大,TSP和PM10浓度在香樟林最低,在栓皮栎林最高;PM2.5和PM1浓度在湿地松林最低,在香樟林最高;小粒径颗粒物浓度所占比例PM1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吕学斌  蒋祖云  
试论雁荡山的旅游美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吕学斌蒋祖云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三游雁荡山,在《雁荡山日记》中赞曰:“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句中“奇巧”一词指的是雁荡山奇峰秀美,巧夺天工,拟人状物,栩栩如生;“百出”指的是奇峰怪石,姿态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二果  王成  彭镇华  郄光发  杨伟伟  房城  周志海  
Variation in concentrations of the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s(PM)in three kinds of typical recreation forests in Baiwang Mountain,West Mountain area of Beijing were observed day and night in spring.Results showed that:1)Diurnal variations of PM concentrations in three kinds of typical recreation f...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杜万光  
为了探讨城市公园绿地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调控和改善作用,本研究基于城市公园、公园内绿地斑块、绿地斑块内植物群落、群落中植物个体4个不同尺度,开展多角度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分析了北京城市公园绿地阻滞颗粒物的影响机制,系统剖析了公园绿地内大气颗粒物的变化动态,构建了植物个体滞尘能力综合评价体系,量化了公园绿地阻滞颗粒的作用与生态环境因子及结构因子的关系,优化出几种有效阻滞颗粒物的城市公园绿地模式,为城市绿地结构规划、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1种植物滞尘能力差异明显。植物单叶滞尘量最高的是黄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翁君山  段宁  张颖  
为了对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进行防治和控制,了解长三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有必要对其颗粒物的组成及特征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形成机制。采用Partisal-plus2025型连续空气采样机在嘉兴双桥农场(长三角中心)进行采样,利用对采样样品化学分析的结果,分析了PM10、PM2.5的化学组成、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对关系。PM2.5和PM10中19种无机元素质量浓度的总和约占其质量浓度的23%和25%,其中Al、Si、Ca是主要贡献元素;8种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总和约占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51%和43%,其中NO_3~-和SO_4~(2-)是主要贡献成分;有机碳的质量浓度约占PM2.5...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雷丕峰  
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异表现为:0~15cm土层(20 6g·kg-1)>15~30cm土层(17 1g·kg-1)>30~45cm土层(12 4g·kg-1)>45~60cm土层(9 8g·kg-1)>60~75cm土层(8 2g·kg-1),3种不同经营方式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依大小顺序排列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是怡芸  赵月  查燕  张银龙  
黑碳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产生温室效应,并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选取了南京市的6个典型功能区,研究不同污染水平和不同季节下植物叶面颗粒物黑碳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将其与地面尘和表层土壤中的黑碳含量进行比较,探讨黑碳在多介质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城市植物叶面颗粒物的黑碳含量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2)工业区植物叶面颗粒物的黑碳含量最高,并与其他功能区的差异达显著水平;(3)城市植物叶面颗粒物黑碳含量越高,BC/OC值也越大,城市植物叶面颗粒物的黑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4)黑碳气溶胶通过植被表层到达地表的过程中其含量逐渐下降,植物叶面颗粒...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余为   金鹏超   朱桂忠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短生命周期的头足类,对气候事件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其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会产生变化。本研究结合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利用0、50、100和150 m4个水层关键水温因子,计算1950—2015年秘鲁外海基于垂直水温的适宜性指数(SI)以及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分析长时间序列下茎柔鱼渔场垂直水温环境以及适宜栖息地在不同PDO时期的变动规律。结果发现,PDO暖期内秘鲁渔场内4个水层水温明显高于冷期。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与PDO指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DO冷期内秘鲁海域的垂向水温变冷,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高的茎柔鱼栖息地,导致栖息地适宜性上升,适宜的水温向西北方向移动,适宜栖息地面积扩张且向西北方向迁移;PDO暖期时垂向水温升高,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差的茎柔鱼栖息地,栖息地适宜性较低,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南方向缩减。此外,茎柔鱼适宜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相对春季,夏季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高,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北海域扩张。研究认为,茎柔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与PDO位相转变驱动的不同水层海水温度变化密切关联,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房瑶瑶  王兵  牛香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树种叶片的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滞纳能力在降水事件中的恢复特征。【方法】对颗粒物滞纳量达到饱和状态的核桃、刺槐、加拿大杨和银杏4个树种的叶片进行模拟降雨处理,降雨量设置为0,0.66,1.32,1.98和2.64MM,测定并计算单位面积叶片粒径2.0~8.0μM的颗粒物(PM2.0~8.0)和粒径小于2.0μM的颗粒物(PM2.0)的洗脱率,并观察叶片的微观结构,分析其对颗粒物洗脱作用的影响。【结果】单位面积叶片颗粒物饱和滞纳量最大的是核桃,其对PM2.0~8.0、PM2.0的饱和滞纳量分别为(37.05±2.54)和(5.30±0.74)μg...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晓旭  胡亚芬  高月  华锦欣  
【目的】本文以杭州国家半山森林公园和采荷社区为研究地点,揭示城市森林对TSP、PM_(10)、PM_(2.5)和PM_1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TSP、PM_(10)、PM_(2.5)和PM_1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的浓度进行了周期为1年的定点监测,通过对比分析城市森林区和城区的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差异。【结果】半山监测点的TSP、PM_(10)、PM_(2.5)以及PM_14种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曲线为早上9:00到达最大值,然后随时间变化而持续减少,在下午14:00到达最小值,分别为:182.2、124.2、68.2、20.6μg·m~(-3);在采荷社区,4种大气颗粒物浓度由早上9:00开始降低但到下午17:00时又基本上升到早上9:00的水平;在半山监测点相比采荷,PM_(2.5)和PM_1浓度年变化的峰值均延迟了1个月的时间,城市森林区和城区的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不同。【结论】4种不同类型大气颗粒物的平均浓度均为半山森林公园高于采荷社区;在半山和采荷2个监测点的PM_(2.5)和PM_1浓度的差异分别显示为有高度统计意义和有统计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阳海鸥  廖玲莉  冷清明  
基于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15~2019年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城市化和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构造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15~2019年全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稳步上升,PM_(2.5)和PM_(10)浓度先升高后降低。(2)城市化综合水平空间离散特征显著,PM_(2.5)和PM_(10)自2016年起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城市化综合水平、PM_(2.5)和PM_(10)的局部自相关特征高度一致,呈“西北高,东南低”格局。(3)2015~2019年城市化与大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提高,城市化往大气环境友好型发展,11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提升差异显著,部分地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离散特征,以南昌为中心呈“中间高,四周低”分布格局。江西省会城市南昌实现了城市化与大气环境的良好协调发展,除南昌以外多数地级市的发展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建议各地级市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阎莉  王春峰  刘成秀  
通过将2012年8月、12月在苏北黄海海域野外调查获得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后向散射强度数据与悬沙浓度进行拟合,得知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反演结果较理想。并结合同步观测的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资料,对该区域夏、冬季两季悬浮泥沙的垂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输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北近岸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的典型性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悬沙浓度普遍高于夏季。悬浮泥沙分布及输运受苏北沿岸水、黄海西部沿岸流、长江冲淡水、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等影响,其中黄海西部沿岸流的季节变化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苏北沿岸水携带废黄河口的再悬浮泥沙和近岸悬沙向东南外海扩散,冬季的搬运量和扩散范围显著大于夏季。黄海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