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8)
2023(9634)
2022(8639)
2021(8346)
2020(7029)
2019(16606)
2018(16628)
2017(31875)
2016(17739)
2015(20171)
2014(20142)
2013(20128)
2012(18162)
2011(16190)
2010(15997)
2009(14657)
2008(14352)
2007(12602)
2006(11123)
2005(9674)
作者
(51047)
(41982)
(41765)
(39672)
(26788)
(20111)
(19047)
(16673)
(15954)
(15048)
(14581)
(13987)
(13342)
(13190)
(12898)
(12833)
(12758)
(12553)
(11951)
(11871)
(10499)
(10209)
(10052)
(9493)
(9429)
(9416)
(9369)
(9123)
(8511)
(8319)
学科
(64098)
经济(64027)
管理(59564)
(52600)
(46858)
企业(46858)
方法(32503)
数学(27325)
数学方法(27015)
(19452)
(16000)
中国(15512)
业经(15086)
(15024)
(13740)
财务(13666)
财务管理(13639)
企业财务(12934)
地方(12783)
理论(12608)
(12474)
(12112)
(11188)
(10733)
贸易(10728)
农业(10616)
技术(10563)
(10399)
(10238)
银行(10194)
机构
大学(244324)
学院(242153)
管理(103632)
(89026)
理学(88566)
理学院(87604)
经济(86715)
管理学(86195)
管理学院(85737)
研究(76534)
中国(58711)
(53056)
科学(49747)
(42554)
(38317)
(37705)
业大(37376)
中心(35617)
(35424)
研究所(35108)
北京(33610)
财经(33521)
(31413)
师范(31132)
(30467)
农业(29559)
(29459)
(28010)
技术(26025)
商学(26005)
基金
项目(167746)
科学(130460)
研究(122370)
基金(120371)
(104659)
国家(103788)
科学基金(89199)
社会(73748)
社会科(69772)
社会科学(69750)
(65909)
基金项目(65211)
自然(60034)
自然科(58566)
自然科学(58553)
自然科学基金(57476)
教育(55907)
(55394)
编号(50870)
资助(49846)
成果(40970)
重点(36763)
(36300)
(34778)
课题(34388)
(34386)
创新(32337)
科研(32242)
项目编号(31897)
大学(31259)
期刊
(98754)
经济(98754)
研究(69446)
中国(45685)
管理(40201)
学报(39007)
科学(35999)
(33657)
(33183)
大学(29147)
教育(27427)
学学(27197)
农业(23371)
技术(21766)
(20267)
金融(20267)
业经(15964)
财经(15626)
图书(15563)
经济研究(14196)
(13711)
理论(13276)
(13157)
实践(12470)
(12470)
科技(12427)
问题(12196)
技术经济(11938)
现代(11826)
情报(11330)
共检索到353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黄昶生  
本文首先对难动用储量的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在对难动用储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整合理论、油藏经营管理为基本理论,构建出难动用储量整合管理的框架,论文的重点从基础保障、技术整合、投资整合、组织与流程整合展开论述。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杨娟  龚承柱  诸克军  
目前储量的分类标准是通过划分指标值的范围来确定的,这就要求所有指标值恰好符合既定的指标范围,否则难以划分储量类别。为克服这一问题,本文结合模糊c-均值算法和组合赋权法实现难采储量的分类。首先基于效益指标运用模糊c-均值算法自动搜索储量的最佳类别,再利用主客观赋权偏差最小的思想,构建组合赋权模型,确定属性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储量效益指标值,结合模糊c-均值结果判别难采储量类别。最后以大庆某油田为实例,对其难采储量进行了分类,有效指导难采储量滚动开发决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穆献中  赵国杰  魏后凯  
在油气早期勘探评价阶段 ,对油气储量勘探管理和开发可行性评价是中国石油工业企业一项比较困难的实际工作。该文在充分利用我国石油工业企业勘探、开发以及财务部门提供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依据油气投入产出平衡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效益储量”的概念 ,同时把单井在一定时期和原油价格条件下的最低经济极限产量、油气生产能力和最低油气储量规模作为油气“效益储量”的经济判别指标 ,并以实例方式对中国石油的吉林油田 (部分 )探区在 1 8美元 标准桶原油价格条件下的石油“效益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散点图”进行数据回归分析 ,得到了吉林油田部分油田区块的储层深度与油藏产量下限、油藏面积与储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自伟  
首先对我国石油公司油气储量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美国、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油气储量信息披露的最新规定进行介绍,并以此为借鉴探讨我国石油公司油气储量信息披露的完善办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采艺  文仕知  欧阳钦  杨丽丽  
以望城区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关系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模型对望城区主要树种的生物量、碳储量、碳汇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望城区的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国外松、阔叶树,其中阔叶树是乔木树种的主体,面积占乔木林总面积的56.11%;幼中龄林占优势地位,其面积占到了全区林分总面积的93.47%;主要树种的生物量为1 362.59×103 t,碳储量为688.056×103 t,平均生物量为61.198 t/hm2,碳密度为30.898 t/hm2,碳密度低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说明望城区还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熙龙  毕君  刘峰  王超  
以木兰林管局16~54年生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材料,通过对12块标准地的生物量与碳密度进行研究,建立了白桦次生林幂函数形式的生物量转换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白桦次生林林木层平均碳密度为37.3263t/hm2,土壤层为144.3060t/hm2,地被层为5.4435t/hm2,林分平均碳密度为187.0760t/hm2;木兰林管局白桦次生林生物现存总量为137.58687万t,碳储量为296.18239万t。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项婷婷  应雨骐  黄张婷  叶晶  吴家森  姜培坤  
为了探明中国重要丛生竹的硅(Si)储量的大小及空间分布特征,在广东、福建、浙江、云南和四川等丛生竹的主产区选择了8种重要丛生竹(青皮竹、粉单竹、麻竹、绿竹、黄竹、龙竹、缅甸竹和慈竹),通过测定不同丛生竹叶、枝、秆和现存凋落物中的硅含量和生物量,对我国重要丛生竹的硅储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1 8种丛生竹不同竹龄叶、枝、秆Si含量大小依次表现为叶(12.47~62.71 g·kg-1)>枝(7.66~29.26 g·kg-1)>秆(1.12~11.77 g·kg-1),且各器官中Si含量均低于凋落物(40.86~123.74 g·kg-1);在不同竹种间,绿竹2、3 a叶、枝Si含量均显著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默然  丁贵杰  
通过样地实测生物量和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植物地上部分各器官含碳率,对贵州黔东南主要森林类型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黔东南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介于334.32~566.79 t.hm-2之间,且马尾松纯林(566.79 t.hm-2)>杉木纯林(403.74 t.hm-2)>落叶阔叶林(374.07 t.hm-2)>常绿阔叶林(352.35t.hm-2)>针阔混交林(334.32 t.hm-2);同类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层的碳储量最高,介于286.66~481.49 t.hm-2之间;乔木层次之(15.23~74.58 t.hm-2),枯落物层再次,林下灌木及草本层碳储量最小;乔木层的碳储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遇蕾  任国玉  
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并认识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规律是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回顾了全球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储量估算研究方面的若干进展,包括基于各种方法和资料的主要估算结果及其尚存在的不确定性。重点评述了末次盛冰期和中全新世两个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8.2kaB.P.以来全球大气CO2浓度呈现升高的现象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全新世中晚期全球大气CO2浓度逐渐升高与旧大陆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事实是一致的,新石器时期特别是农业文明开始以后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的持续干预可能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期瑚  林丽平  薛春泉  邓冬旺  钟海智  雷渊才  
以2012年广东连续清查资源数据中木荷的分布为基础,按2 cm、4 cm、6 cm、8 cm、12 cm、16cm、20 cm、26 cm、32 cm、38 cm共10个径阶90株木荷样木,获取树干、树皮、树叶、树枝、树根各器官生物量及含碳率数据,计算90个单株各器官的碳储量。结果表明:(1)广东木荷平均含碳率为0.556 9,各器官含碳率排列顺序为树干(0.565 4)>树叶(0.558 4)>树枝(0.556 1)>树根(0.548 7)>树皮(0.508 8),各器官含碳率除树皮外,树干、树叶、树枝、树根差异不显著,树皮含碳率显著低于其它各器官。(2)木荷含碳率与胸径相关性不明显,胸径增加对含碳率的影响较小,天然林的含碳率与人工林差异很小,实际应用中可以忽略其差异。(3)各器官碳储量占全树碳储量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4)随着胸径增加,树干碳储量比例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树枝碳储量比例为先减少后增加,树根碳储量比例上下波动,但变化不大,树皮、树叶碳储量比例减少。(5)拟合出木荷人工林胸径、D2H的碳储量模型依次为Ct=0.007 8D3.164 8,Ct=0.004 3(D2H)1.189 7,R2值依次为0.996 4,0.995 5;天然林胸径、D2H的碳储量模型依次为Ct=1.109 1 D1.511 9,Ct=0.636 3(D2H)0.597 9,R2值依次为0.911 5,0.903 5。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刚  陈利  
湿地是陆地上巨大的有机碳库,其碳储量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洪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外业调查和遥感解译估测相结合的方法,将洪湖湿地分为林地、草本沼泽、农田、水生植物、洪泛平原湿地5种类型,开展洪湖土壤及植被有机碳含量、碳密度、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洪湖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557~67.519 kg/m2,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底淤泥、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林地、农田;土壤碳储总量为3.537×107t,其中湖底淤泥占45%,为1.597×107t,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底淤泥、林地、农田、草本沼泽、洪泛平原湿地。洪湖植物有机碳密度为4.93~63.03 kg/m2,密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光增云  
利用2003年河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建立不同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河南省森林的总碳储量为4 673.43万t C;阔叶林碳储量占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89.5%,栎类和杨树2个树种占全省阔叶林总碳储量的72.3%;幼、中龄林的碳储量占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79.5%;全省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3.64 t C/hm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宪钊  陆元昌  马履一  薛杨  
为了研究林场级森林林木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信息,以海南省岛东林场为例,采用系统(等距)抽样方式对该场林木资源进行抽样调查。选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制定的方法对不同龄组、不同类型森林的林木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林场森林林木碳储量大,达53.00万t,但单位面积上的碳汇能力低,仅为54.35 t/hm2;不同类型林分各个生长阶段(龄组)的单位面积碳储量不尽相同,其中木麻黄成熟林最高,为141.08 t/hm2。以上结果表明,当前短周期人工林皆伐作业模式下的森林林木生物量积累不足,造成岛东林场碳汇能力较低。当前经营方式不能满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的要求,需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钦  段文军  罗盛锋  
CITYgreen碳储量模型在国内虽然已有一些应用,但对其准确性一直缺乏验证。本研究选择中国科学院鹤山站40块10×10m人工林样地,分别通过CITYgreen模型模拟和生物量转换方法对其碳储量进行计算。并以准确度较高的生物量转换方法对CITYgreen模拟值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ITYgreen较准确地计算出人工林的碳储量值,与生物量转换计算方法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CITYgreen模型不仅对城市森林,而且对各类人工林碳储量核算都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此外,文章还详细介绍了运用CITYgreen模型核算人工林碳储量的步骤和方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根据近20a(1991~2010)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结合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根冠比、果实水分系数,利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对皖江城市带主要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分析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总量和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a来该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和植被碳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2010年研究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占当年安徽省能源消耗总排碳量的23.06%,具有十分明显的碳汇效应,但农作物碳储量和碳密度呈现一定的波动性。研究区中农作物碳储量以水稻作物为主(占总碳储量的66.59%),各市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表现为:六安、滁州农作物碳储量最大,铜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