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56)
2023(15362)
2022(12968)
2021(11992)
2020(10251)
2019(23779)
2018(23557)
2017(44928)
2016(23860)
2015(27055)
2014(27014)
2013(26452)
2012(24486)
2011(22119)
2010(22399)
2009(21118)
2008(20187)
2007(17708)
2006(15610)
2005(14322)
作者
(66656)
(55911)
(55547)
(53375)
(35561)
(26736)
(25630)
(21602)
(21422)
(19804)
(18948)
(18824)
(17741)
(17700)
(17580)
(17377)
(16460)
(16339)
(16110)
(16006)
(14068)
(13561)
(13460)
(12930)
(12821)
(12712)
(12355)
(12053)
(11323)
(10958)
学科
(113733)
经济(113615)
管理(67017)
(63529)
(53411)
企业(53411)
方法(46660)
数学(41313)
数学方法(40825)
中国(31829)
(29992)
金融(29989)
(29430)
(28002)
银行(27973)
(26973)
地方(25590)
(25380)
(24900)
业经(23151)
(22223)
(18830)
贸易(18816)
(18271)
(18074)
财务(18020)
财务管理(17964)
(17465)
企业财务(17126)
农业(16992)
机构
大学(337182)
学院(336169)
(150513)
经济(147513)
管理(128372)
研究(115136)
理学(109296)
理学院(108146)
管理学(106410)
管理学院(105751)
中国(94011)
(71361)
(69598)
科学(65881)
(57190)
财经(55813)
中心(55249)
(51743)
研究所(51525)
(50813)
(50581)
经济学(47882)
业大(45645)
北京(43981)
经济学院(42940)
(42662)
师范(42237)
财经大学(41423)
(41000)
(40286)
基金
项目(217286)
科学(171347)
研究(160917)
基金(158263)
(136309)
国家(135198)
科学基金(116614)
社会(103797)
社会科(98599)
社会科学(98572)
(84674)
基金项目(83000)
教育(74878)
自然(73372)
自然科(71654)
自然科学(71633)
(70525)
自然科学基金(70350)
资助(65389)
编号(65021)
成果(53548)
重点(49223)
(49147)
(47495)
(45415)
课题(44900)
国家社会(43418)
教育部(42836)
创新(42566)
科研(41806)
期刊
(167646)
经济(167646)
研究(105026)
中国(66276)
(57385)
学报(48301)
管理(47623)
(46787)
金融(46787)
(45980)
科学(44196)
大学(37514)
学学(35283)
教育(34583)
技术(30724)
农业(30001)
财经(28819)
经济研究(27956)
(24844)
业经(24447)
问题(21691)
(18305)
统计(17959)
技术经济(17729)
国际(17282)
理论(17116)
(15968)
世界(15709)
(15680)
实践(15123)
共检索到518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穆良平  张静春  
本次金融危机是宏观货币因素与微观监管因素密切作用的结果。尽管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需要全球着手应对资本跨境流动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的问题,并同时加强微观金融监管、建立起稳健的金融体系,但在现实中,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各方利益的博弈过程,尤其是既得利益集团坚决抵制改变依靠资产泡沫快速攫取利润的增长方式,使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在未来的金融体系下,一方面全球失衡可能重新积累;而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则将依然欠缺有效性。虽然发达经济体的初衷是维护本国金融利益,但正如事实已经表明的,这样的体系并不利于其实现长期的整体竞争力。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海二  张晋芳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面对各种互联网金融业态争相涌现,政府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但在2014年"两会"后则加强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指出如果放任互联网巨头开展互联网金融,可能会导致互联网超额利润和金融超额利润的叠加,从而引起新的社会不公。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鼓励有序竞争,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马鲲鹏  
商业银行的新政治经济学: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金融监管"风暴"商业银行的新政治经济学:银行的意义远高于银行本身,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金融助推器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体制下,银行的意义都远远高于银行本身。银行的经营目标,亦非如一般公司企业那样,仅仅是单纯地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纠葛的社会目标和商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马鲲鹏  
商业银行的新政治经济学: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金融监管"风暴"商业银行的新政治经济学:银行的意义远高于银行本身,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金融助推器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体制下,银行的意义都远远高于银行本身。银行的经营目标,亦非如一般公司企业那样,仅仅是单纯地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纠葛的社会目标和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郝静明  张莹  
2018年4月8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国的金融监管从"一行三会"时代正式跨入了"一委一行两会"时代。金融监管体制又一次进行了重大调整。新的监管框架是否能够提升监管效力,满足金融发展的需求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为例,使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有效性,并以我国监管体制沿革为基础,从分业与混业监管、机构与功能监管、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不同阶段金融监管的成效,并在此视角下,对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成效做出展望。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龚雄军  
对于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譬如监管缺位、政策错误、金融过度创新和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等等,更多地把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归于"美国模式"即所谓的"过度"或"透支"消费模式,似乎危机的到来是由某种不适当的经济行为或经济模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力  王伟  
本文运用动态博弈和冲突战略等理论,研究霸权国家发起金融制裁行为的必然性以及被制裁国反制金融制裁的必要性,论证霸权国家的合作伙伴方不能承载被制裁国突破国际金融制裁的希冀,运用班扎夫权力指数方法分析被制裁国与潜在被制裁国一致行动策略。为应对潜在金融制裁风险,中国应未雨绸缪,抓紧完善国际金融制裁应对机制,包括完善基于《反外国制裁法》的多层次应对预案、探索建立SWIFT报文体系的备份系统、推动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信用联盟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  赵少钦  
2010年7月美国发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是新世纪美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重要的金融改革法律,是美国反思金融危机的金融监管改革成果。美国金融监管政策导向从危机前的"自由主义"转向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但新法案透露出的改革趋势并非是对混业经营模式和金融创新的否定和扬弃,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机制,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套更为完善和审慎的风险管理机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慧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加强金融监管。危机以来的历次G20峰会及国际论坛,各方都聚焦国际金融监管并达成了一定共识。本文在介绍国际金融监管新举措的基础上,对美国、英国、欧盟等提出的监管方案重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全球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下,保障我国金融安全的几点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熊平安  
金融监管失误被认为是本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危机爆发后不久,美国就着手研究金融监管改革事宜,新政府上任后,金融监管改革步伐显著加快。英国和欧盟也不甘落后,相继提出各自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本文通过比较美国、英国和欧盟金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朴  冯晓岚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监管缺陷,美欧等国相继推出了多项重大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正一步步从理念转化为法律,从口号转化为行动。随着监管改革的不断深化,方案实施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已成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星  
2008年9月全面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还没有结束,全球金融体系的功能仍未完全恢复。自危机以来,国际范围对这场危机的全面反思以及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广泛而深入,并已经在各个领域推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这些改革必然对国际金融格局及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系列谈"专栏,连续刊发由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委员王兆星撰写的系列文章。这一系列文章,将重点讨论九个领域的问题,包括巴塞尔委员会主导的资本、流动性及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改革方案,金融稳定理事会重点关注的影子银行和金融衍生品监管,世界主要国家正在探索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金融分业混业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綦相  
根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修复引发危机的"断层线",增强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性,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目前,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按照微观审慎、宏观审慎、金融基础设施三条脉络主导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体现出以资本监管为核心、提升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力度、关注非银行金融中介、强调标准实施国际一致性、关注简单与复杂的平衡等基本趋势。基于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跟踪研究和思考,为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应善于捕捉风险的动态变化,以宏观的视野做好监管制度设计,对内注重金融监管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对外加强跨境监管协调。在做好规则制定的同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范文仲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暴露出了西方金融体系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制度漏洞。危机之后,新兴市场国家力量崛起,全球金融治理架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发达国家的俱乐部七国集团(G7)已经被代表性更为广泛的二十国集团(G20)所取代。定期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也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核心决策平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郑联盛  钟震  
"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对其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反思和改革,基本建立了以系统性风险防范为核心任务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国外的经验值得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