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04)
- 2023(7843)
- 2022(6559)
- 2021(5915)
- 2020(4954)
- 2019(11118)
- 2018(10659)
- 2017(19938)
- 2016(11214)
- 2015(12155)
- 2014(11677)
- 2013(11561)
- 2012(10936)
- 2011(9899)
- 2010(9806)
- 2009(8899)
- 2008(9038)
- 2007(7918)
- 2006(6992)
- 2005(6114)
- 学科
- 济(42842)
- 经济(42765)
- 管理(30748)
- 业(30056)
- 企(23767)
- 企业(23767)
- 方法(20285)
- 数学(17784)
- 数学方法(17557)
- 学(13154)
- 农(12725)
- 财(11742)
- 中国(10904)
- 业经(9689)
- 贸(9610)
- 贸易(9607)
- 易(9336)
- 农业(8689)
- 制(7844)
- 务(7241)
- 财务(7232)
- 财务管理(7214)
- 环境(6938)
- 企业财务(6912)
- 技术(6813)
- 地方(6724)
- 融(6513)
- 金融(6512)
- 银(6487)
- 银行(6429)
- 机构
- 大学(168427)
- 学院(164918)
- 济(64068)
- 研究(63520)
- 经济(62893)
- 管理(59314)
- 理学(52366)
- 理学院(51619)
- 管理学(50350)
- 管理学院(50088)
- 中国(45470)
- 科学(44866)
- 农(43924)
- 京(36616)
- 农业(35475)
- 所(35452)
- 业大(34058)
- 研究所(33056)
- 财(27707)
- 中心(27337)
- 江(24567)
- 农业大学(23269)
- 院(22730)
- 北京(22704)
- 财经(22664)
- 省(21130)
- 范(21072)
- 经(20843)
- 科学院(20682)
- 师范(20635)
- 基金
- 项目(120656)
- 科学(93619)
- 基金(89758)
- 家(84580)
- 国家(83937)
- 研究(75508)
- 科学基金(68949)
- 自然(49444)
- 社会(48479)
- 自然科(48327)
- 自然科学(48305)
- 基金项目(47817)
- 自然科学基金(47494)
- 省(46118)
- 社会科(45891)
- 社会科学(45876)
- 划(41254)
- 资助(36451)
- 教育(33967)
- 重点(28179)
- 计划(26969)
- 编号(26780)
- 部(26224)
- 发(25294)
- 创(25070)
- 科研(24462)
- 科技(24043)
- 创新(23612)
- 业(22624)
- 教育部(21043)
共检索到235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宗锁 康绍忠 石培泽 潘英华 何立绩
于 1 997~ 1 998年在甘肃民勤干旱沙漠绿州区采用隔沟交替灌溉方式 ,研究了 CRAI在大田条件下玉米生长、根系分布和对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应。结果表明 ,隔沟交替灌溉后灌溉用水效率明显增加 ,可由常规灌水的 2 .6~ 2 .7kg/ m3提高到 4kg/ m3以上 ,总用水效率可达2 .98kg/ m3以上 ,两年试验籽粒产量保持 80 0 0 kg/ ha以上高产水平的同时 ,灌溉用水量可由32 50 m3/ ha降至 1 575m3/ ha,节水 33.3%以上而不引起产量下降 ;隔行交替灌水每次干湿交替可刺激根系生长 ,明显提高根密度 ,并在土壤中均匀分布 ;部分根区干燥形成...
关键词:
蒸腾效率 节水灌溉 分根区 玉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小刚 张富仓 田育丰
【目的】研究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作物根区土壤水氮迁移和累积。【方法】利用小区试验,对供试玉米采取不同的水分和氮素处理,测定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玉米根区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水分的变化。【结果】施氮后沟中硝态氮含量增长很快,大多集中在地表下0~30cm处。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层土壤水分携带氮素养分下渗,造成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的上升。收获时低水高氮处理的整个剖面上硝态氮的累积量最大,是高水高氮处理的1.2倍,低水低氮处理的是高水低氮的1.27倍。施氮后表层0~30cm土壤铵态氮含量和累积量达到高峰,30cm以下变化不明显。收获时各处理的铵态氮在剖面上的分布和累积基本相同。高水处理的土壤水分累积量明显大于低...
关键词:
交替隔沟灌溉 玉米 水氮迁移 水氮累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同朝 李小艳 杜园园 李仟 白如轩 关小康
为了给夏玉米有效灌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根区实施交替补灌对农田蒸散、夏玉米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共设9个处理:拔节期和抽穗期充分供水(T1N1)、拔节期充分供水+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1N2)、拔节期充分供水+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1N3)、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充分供水(T2N1)、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2N2)、拔节期中度水分亏缺+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2N3)、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充分供水(T3N1)、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中度水分亏缺(T3N2)、拔节期重度水分亏缺+抽穗期重度水分亏缺(T3N3)。结果表明:各处理在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金凤 康绍忠 张富仓 李志军
【目的】研究不同的灌溉方法和灌水量对根区土壤微生物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盆栽试验对供试玉米采取3种灌水方式,即常规全部根系区域灌水(常规)、固定1/2根系区域灌水(固定)和交替1/2根系区域灌水(交替)。每种灌水方式设3种供水水平:充分灌水(充分)、轻度水分亏缺(轻度)、重度水分亏缺(重度)。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作物株高、茎粗及叶面积,记录每次灌水量。【结果】在同一灌水方式下,轻度的水分亏缺处理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占有一定的优势,有时甚至高于充分灌水处理。交替1/2根系灌水根系两侧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均匀。作物充分灌水时,生长最旺盛,轻度亏缺次之,重度最次。【结论】轻度的水分亏缺能有效地改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自常 李鸿伟 陈婷婷 王学明 王志琴 杨建昌
【目的】探讨协同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的灌溉技术。【方法】以扬稻6号(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为材料,自移栽至成熟设置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水势达到-15 kPa再灌水)处理,以农民习惯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中吲哚-3-乙酸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较农民习惯灌溉增加了6.16%—11.6%。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还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清蛋白、谷蛋白以及稻米淀粉黏滞谱(RVA)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垩白米率、垩白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培岭 张富仓 贾运岗
【目的】研究交替隔沟灌溉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方法】本试验采用交替隔沟灌溉方式进行大田小区试验,施氮量和灌水量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分析棉花群体生理指标在不同水、氮组合下(灌水量:37.48—218.52mm;施氮量:56.2—134.2kg·hm-2)的变化规律。【结果】棉花叶片光合势(LAD)、作物生长率(CGR)、群体净同化率(NAR)、叶面积指数(LAI)、产量、生物量的水、氮单因子效应表明,施氮量56.2—122.8kg·hm-2时,各群体生理指标、产量、生物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施氮量122.8—134.2kg·hm-2时,LAD、CGR与施氮量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邵国庆 李增嘉 宁堂原 蒋保娟 焦念元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包膜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穗位叶衰老、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分耦合对玉米花后不同时期穗位叶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比较处理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讨论花后穗位叶衰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相同水分条件下,与常规尿素相比,开花期包膜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较低,花后始终保持较高值,且越到后期优势越大。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控释尿素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穗位叶含水量、SOD...
关键词:
灌溉 尿素类型 玉米 衰老 产量 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英 庞发虎 孙建好 李隆 程序
为西北1熟制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设计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田间根系分隔试验,研究蚕豆/玉米2种作物间根系分隔和施氮对作物根系空间分布、根系形态的影响。采用根系行分隔法进行田间作物间根系分隔,并用根钻法采集根系。蚕豆和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分别在0~40 cm浅土层和0~60 cm土层,且间作玉米根系在60~120 cm比根系分隔的多,较深根系分布有利于玉米的后期竞争恢复生长。玉米根系可以占据蚕豆地下部空间,而蚕豆的根却较少到间作玉米的地下部空间。种间互作和施氮增加了玉米和蚕豆在纵向和横向2个尺度上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增丽 董平国 樊晓康 王天任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流域中游,通过2014—2015两年的灌溉试验,对春玉米生育期设置不同灌溉定额(4 800、4 200和3 600 m3·hm~(-2)),测定0—100 cm土层内,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全盐量在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随灌水定额的增加,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加明显,当灌水定额从420 m3·hm~(-2)增加到480 m3·hm~(-2)时,春玉米吐丝扬花期0—6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可保持在24.52%以上。在作物需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鹏文 戴俊英
通过测 定不同 种植密度 玉米群体 的光能 分布,研 究了群 体光 能分 布特 征对 玉米 产量 和品质的影 响。结果 显示,只 有光照条 件适宜的 群体,才 能充分 利用 光能, 并可 获得 高产 优质 的玉 米子粒。
关键词:
玉米 群体光分布 产量 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云马 孙彦铭 贾良良 贾树龙 孟春香
【目的】探明华北平原区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土柱试验方法。大田试验设不施肥(CK)、常规垄侧施磷(T-side)、8 cm土层施磷(T-8)、16 cm土层施磷(T-16)、24 cm土层施磷(T-24)以及3层(8、16、24 cm土层)均匀施磷(T-all)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土柱试验,研究8 cm施磷(P 8)、16 cm施磷(P 16)、24 cm施磷(P 24)以及3层均匀施磷(P-all)对夏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磷肥不同施用深度显著影响夏玉米产量,玉米籽粒产量依次为T-24处理>T-all处理>T-16处理>T-side处理>T-8处理>CK,T-24处理玉米产量较T-side处理提高了10%,差异显著。玉米地上部磷素累积量在八叶期、吐丝期、收获期分别以T-side处理、T-8处理、T-all处理最高。随着磷肥施用深度的增加,玉米收获期氮素吸收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土柱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根系长度以P 24处理最高,与CK、P-all和P 8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68%、18%、1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玉米根系在磷肥施用点处集中生长,磷肥深施有利于玉米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结论】磷肥深施能够诱导根系向深层生长,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以磷肥集中施在24 cm土层最好。
关键词:
磷肥 玉米 施肥深度 根系分布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新有 梁宗锁 康绍忠
对高、中、低三个不同供水量下的夏玉米蒸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强光照下,供水不足引起WUE明显下降,而在弱光照下,不同供水量的WUE相差不大,灌浆期复水后则差异消失。说明供水不足时WUE由供水量和光照共同决定。这是由于在强光照下不同供水量之间Pn差异很大,Tr无差异,而在弱光照下,Pn无差异,Tr差别明显所致。在强光照下,供水445mm的WUE明显高于供水350mm和280mm的WUE;在弱光照下,上述三个供水量条件下的WUE相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蒋静 冯绍元 王永胜 霍再林
【目的】研究灌溉水量和水质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春玉米耗水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中游,通过2007—2008两年的灌溉试验,对供试春玉米采取不同的水量和水质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及玉米生长指标。【结果】灌溉水量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在60—100cm土层较为明显,2008年9g·L-1处理和6g·L-1处理20—1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保持在25%以上;土壤含盐量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灌溉水量的减少而降低;供水不足时,作物耗水量及土壤储水变化主要受水量的影响,供水充足时则主要受灌溉水质的影响;咸水灌溉条件下,一定的水分亏缺同样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但是当土壤含盐量超过一定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石德杨 张海艳 董树亭
【目的】淀粉粒粒度分布是评价淀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对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较大,水分和氮肥是玉米高产优质栽培中的主要农艺措施。因此,明确补充灌溉和施氮对玉米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的影响及其与淀粉糊化特性、粒重和淀粉组分之间的关系,能为玉米淀粉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也有利于玉米淀粉的定向加工利用。【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设置雨养(W1)与补充灌溉(W2)两个水分处理,其中补充灌溉处理以土壤含水量是否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来确定是否灌水,以灌水后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来确定灌水量,其计算公式为m=10ρbH(?i-?j),式中m为补灌量(mm),H为该时段补充灌溉深度(c...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树鹏 刘洋 简超群 徐云姬 张伟杨 王志琴 杨建昌
干湿交替灌溉作为一项重要的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都具有重要影响,且这种影响的正负效应主要由土壤落干的程度决定。本文从稻田土壤理化与生物学性状、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以及地上部农艺性状与生理特性等方面综述了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作用机制,同时简述了干湿交替灌溉与氮肥互作对水稻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提出了研究存在土壤落干程度监测标准不统一、调控机制阐明不深入等问题,建议今后利用多组学技术解析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茎蘖成穗率的调控机制并基于籽粒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开展干湿交替灌溉、氮肥施用等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