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37)
- 2023(13421)
- 2022(11947)
- 2021(11234)
- 2020(9279)
- 2019(21109)
- 2018(20910)
- 2017(40217)
- 2016(21792)
- 2015(24332)
- 2014(23766)
- 2013(23228)
- 2012(21041)
- 2011(18817)
- 2010(18717)
- 2009(17146)
- 2008(16115)
- 2007(13786)
- 2006(11933)
- 2005(10126)
- 学科
- 济(82655)
- 经济(82559)
- 管理(60830)
- 业(55248)
- 企(44477)
- 企业(44477)
- 方法(36998)
- 数学(31890)
- 数学方法(31513)
- 农(24104)
- 中国(23560)
- 地方(20040)
- 财(19616)
- 学(19570)
- 业经(18456)
- 农业(16479)
- 贸(14565)
- 贸易(14554)
- 理论(14421)
- 环境(14069)
- 易(14045)
- 制(13467)
- 和(13416)
- 技术(12234)
- 务(11923)
- 财务(11859)
- 财务管理(11835)
- 划(11696)
- 教育(11285)
- 企业财务(11170)
- 机构
- 大学(298839)
- 学院(298303)
- 管理(121115)
- 济(112731)
- 经济(110056)
- 理学(105905)
- 理学院(104665)
- 管理学(102785)
- 管理学院(102250)
- 研究(99226)
- 中国(70741)
- 科学(64273)
- 京(63598)
- 财(49523)
- 所(49016)
- 农(48832)
- 业大(46795)
- 研究所(45143)
- 中心(44603)
- 江(42078)
- 范(41606)
- 师范(41222)
- 财经(40558)
- 北京(39595)
- 农业(38158)
- 院(36887)
- 经(36860)
- 州(35034)
- 师范大学(33522)
- 经济学(32313)
- 基金
- 项目(215143)
- 科学(169397)
- 基金(156176)
- 研究(155966)
- 家(136734)
- 国家(135629)
- 科学基金(116979)
- 社会(97814)
- 社会科(92531)
- 社会科学(92508)
- 基金项目(84481)
- 省(83592)
- 自然(77576)
- 自然科(75756)
- 自然科学(75737)
- 自然科学基金(74328)
- 划(71012)
- 教育(70667)
- 编号(64851)
- 资助(62781)
- 成果(51206)
- 重点(47731)
- 部(46109)
- 发(45473)
- 创(44366)
- 课题(43331)
- 创新(41327)
- 科研(41022)
- 国家社会(39851)
- 大学(39665)
- 期刊
- 济(120906)
- 经济(120906)
- 研究(84348)
- 中国(51838)
- 学报(48188)
- 科学(45082)
- 农(43786)
- 管理(40937)
- 大学(35806)
- 财(35406)
- 学学(33765)
- 教育(32843)
- 农业(30601)
- 技术(24188)
- 业经(21222)
- 融(20599)
- 金融(20599)
- 图书(18876)
- 经济研究(18815)
- 财经(18424)
- 问题(17012)
- 经(15634)
- 业(15211)
- 科技(14994)
- 资源(14713)
- 理论(14164)
- 版(13933)
- 现代(13809)
- 技术经济(13279)
- 发(13266)
共检索到418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璐 陈宏宇 李倞
“携孙”行为是中国当前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为了了解“携孙”行为的活动特征及其与户外公共空间景观空间要素的关系,选取了马号街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法和行为观察法调查了“携孙”行为主体的基本情况、行为活动特征、社区公园景观空间要素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携孙”行为的行为主体之一的(外)祖父母在这种活动模式中占主导地位。(2)住区户外公共空间中,分离型“携孙”行为远多于互动型“携孙”行为,分离型“携孙”行为的活动内容以休闲类活动为主,互动型“携孙”行为以康体类活动为主。(3)活动场地的景观空间要素对“携孙”行为类型(分离型/互动型)无显著影响,对“携孙”行为的活动内容(通过类/康体类/休闲类)影响显著。活动场地的遮阴程度越高,场地中康体类和休闲类“携孙”行为的人数越多,活动场地的服务设施越丰富;休闲类“携孙”行为人数越多,而服务设施的丰富度对康体类“携孙”行为人数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中其他景观空间因素对“携孙”行为均无显著影响。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住区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提出具体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友龙 周佳松 凌雁
家庭生活方式的现实运行不只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更是社会转型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一种制度化建构的产物。"中国式隔代抚育"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社会深刻变迁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能被简单理解成我国传统家庭主义文化的自然延续,而是社会转型过程中若干制度安排缺失的结果,主要是国家家庭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不尽完善以及义务教育被过度产业化等。显然,其引发的问题对儿童、父母、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影响。为有效改变这种"抚育困境",应该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加强制度创新,构建由国家、社会、市场、家庭共同参与的现代儿童抚育体系。
关键词:
隔代抚育 代际关系 国家与社会 制度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诸艳霞 朱红兵
隔代抚育会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促进劳动力供给上产生挤出效应。为了对此进行验证,本文在工资收入随机性的假定及延迟退休5年的情景下,模拟了面临孙辈照护需求的女性临近退休者提前退休所产生的福利变化。进一步,本文采用CHIP和CHARLS的微观调查数据,对不同群组的收入增长率和收入风险进行了估计,继而分析了当面临孙辈照护需求时这些收入特征对退休决策者制度退休和退休后劳动参与抉择产生的影响。总体上,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下,隔代抚育将对女性劳动力供给产生挤出效应。当面临孙辈照护需求时,女性临近退休者的制度退休抉择主要受自身收入增长率和收入风险的影响,收入增长率越低,或收入风险越高,她们提前退休的意愿就越强烈;制度退休后的劳动参与则更多地受子女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子女收入增长率越高,劳动参与的概率越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良 骆小庆 黄佳喻
为研究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与交往行为的关系,以徐州西关北村为例,借鉴R·克里尔理论分类梳理住区主干道、宅前路、主干道与宅前路交叉口、住区入口以及主干道尽端等空间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行为注记法对交往行为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交往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动态和静态集体行为各自青睐不同的空间类型特征。研究成果为完善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良 骆小庆 黄佳喻
为研究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与交往行为的关系,以徐州西关北村为例,借鉴R·克里尔理论分类梳理住区主干道、宅前路、主干道与宅前路交叉口、住区入口以及主干道尽端等空间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行为注记法对交往行为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交往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动态和静态集体行为各自青睐不同的空间类型特征。研究成果为完善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设计提供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隔代抚育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家庭的重要功能。有研究表明,隔代抚育并未给第一代留守儿童带来突出问题,而到了第二代留守儿童时,隔代抚育问题化已成为一个社会共识。可见,隔代抚育经历了一个问题化的过程。隔代抚育的问题化主要表现为祖代对孙代的管教能力不足、管教权威有限、管教意愿不强和管教方法落后。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分析隔代抚育问题化的形成机制,发现隔代抚育的问题化并非仅隔代抚育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家庭权力结构变化、学校教育公共性弱化、家庭抚育的去社区化、互联网时代育儿环境复杂化等因素共同塑造的产物。“亲代陪读”是农民家庭应对隔代抚育问题化的一种方式,但“亲代陪读”意味着抚育和教育压力向家庭进一步集聚,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农民家庭的抚育困境。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决定了隔代抚育模式在中国农村还将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为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等主体的共同力量,坚持系统思维,尽可能减少隔代抚育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儿童在隔代抚育模式下仍然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隔代抚育 留守儿童 社会系统 教育主体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何圆 王伊攀
文章基于CHARLS数据利用生存分析方法,探析了隔代抚育与子女养老对微观个体退休时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传统认识不同,子女对主体进行净转移会延迟主体的退休时间,在主体经济条件不好时延迟效应增强;(2)与其他主体相比,需要照顾孙辈的主体倾向于提早退休;(3)综合考虑经济效应和时间效应,经济效应是造成主体延迟退休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隔代抚育会提前主体退休年龄,而子女养老不会减弱主体的工作意愿,主体会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帮助子女分担抚育孙辈的压力。未来政府应加大对学前儿童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子女养老,可有效改善老年人福利水平,并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保障压力。
关键词:
隔代抚育 代际转移 退休决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隔代抚育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家庭的重要功能。有研究表明,隔代抚育并未给第一代留守儿童带来突出问题,而到了第二代留守儿童时,隔代抚育问题化已成为一个社会共识。可见,隔代抚育经历了一个问题化的过程。隔代抚育的问题化主要表现为祖代对孙代的管教能力不足、管教权威有限、管教意愿不强和管教方法落后。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分析隔代抚育问题化的形成机制,发现隔代抚育的问题化并非仅隔代抚育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家庭权力结构变化、学校教育公共性弱化、家庭抚育的去社区化、互联网时代育儿环境复杂化等因素共同塑造的产物。“亲代陪读”是农民家庭应对隔代抚育问题化的一种方式,但“亲代陪读”意味着抚育和教育压力向家庭进一步集聚,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农民家庭的抚育困境。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决定了隔代抚育模式在中国农村还将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为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等主体的共同力量,坚持系统思维,尽可能减少隔代抚育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儿童在隔代抚育模式下仍然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隔代抚育 留守儿童 社会系统 教育主体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瑞龙 任羽卓 王治喃
从子女代际向上支持的角度,对新农保政策的实施予以评估。基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和CHARLS2018)数据,采用断点回归设计实证检验了新农保对子女给予父母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农保的实施使子女对父母的转移支付每年显著增加约1700元,但给予父母的时间陪伴也显著下降了约10%。新农保对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有着正向的“挤入”作用,而对时间支持有着负面的“挤出”作用,经济与时间支持间存在明显替代性。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新农保的实施使老年人隔代照顾孙子女的时间增多,出于“交换动机”,子女增加了对父母的转移支付,同时因自身资源约束而随之减少了对父母的陪伴。研究结论对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国社会公益类服务整体质量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隔代抚育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家庭的重要功能。有研究表明,隔代抚育并未给第一代留守儿童带来突出问题,而到了第二代留守儿童时,隔代抚育问题化已成为一个社会共识。可见,隔代抚育经历了一个问题化的过程。隔代抚育的问题化主要表现为祖代对孙代的管教能力不足、管教权威有限、管教意愿不强和管教方法落后。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分析隔代抚育问题化的形成机制,发现隔代抚育的问题化并非仅隔代抚育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家庭权力结构变化、学校教育公共性弱化、家庭抚育的去社区化、互联网时代育儿环境复杂化等因素共同塑造的产物。“亲代陪读”是农民家庭应对隔代抚育问题化的一种方式,但“亲代陪读”意味着抚育和教育压力向家庭进一步集聚,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农民家庭的抚育困境。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决定了隔代抚育模式在中国农村还将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为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等主体的共同力量,坚持系统思维,尽可能减少隔代抚育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儿童在隔代抚育模式下仍然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隔代抚育 留守儿童 社会系统 教育主体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超 罗润东
文章基于微观家庭决策视角构建劳动力迁移模型,探究了老龄化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若只考虑就业挤出效应,老龄化会抑制农村劳动力迁移,而若老年人从事隔代抚育则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中低龄、女性和健康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隔代抚育,老龄化对年轻、男性和高学历农村劳动力的影响更小,养老抚幼责任主要由年长、女性和高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承担,隔代抚育对劳动力迁移的促进效应主要作用于年轻和低学历劳动力。分析结果还显示,养老压力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负效应自东向西逐渐减
关键词:
老龄化 隔代抚育 农村劳动力迁移 家庭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超 罗润东
文章基于微观家庭决策视角构建劳动力迁移模型,探究了老龄化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若只考虑就业挤出效应,老龄化会抑制农村劳动力迁移,而若老年人从事隔代抚育则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中低龄、女性和健康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隔代抚育,老龄化对年轻、男性和高学历农村劳动力的影响更小,养老抚幼责任主要由年长、女性和高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承担,隔代抚育对劳动力迁移的促进效应主要作用于年轻和低学历劳动力。分析结果还显示,养老压力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负效应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对资产水平较低的底层家庭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
老龄化 隔代抚育 农村劳动力迁移 家庭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冬梅
老人隔代抚养已成为社会常态,对老人进行隔代抚养培训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访谈发现,老人对社区教育不了解,参加隔代抚养的培训不多,受时间、身体条件、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老人参与意愿不一,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场所参加培训,对隔代抚养培训的内容需求主要体现在营养健康、行为习惯、学习指导、教育资源、代际沟通等方面,培训形式上倾向于面授、讲座,偏爱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指导。基于老人的需求,社区应以积极老龄化理念为引领,明确目标定位;优化隔代抚养课程设置,选择适当内容;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采取多样化教育方式;提供有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政府应予以政策和经费保障。
关键词:
隔代抚养 教育培训 老龄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程励 赵晨月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基于游客视角的户外景区心理承载力已经发生变化。文章采用规范理论和可视化行为实验法,评估游客个人防护行为、旅游风险感知和旅游动机对户外景区心理承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交距离与佩戴口罩对拥挤规范有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2)佩戴口罩时心理承载力为"安全距离"1 m~1.2 m,与我国户外景区人均空间承载标准相一致,未佩戴口罩时心理承载力为"中等距离"1.5 m~2 m,低于人均空间承载标准;(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旅游风险感知与旅游动机分别包含3个维度",感染疾病风险"显著负向影响拥挤规范,而"摆脱疫情"动机显著正向影响拥挤规范。研究将疫情防控措施中与户外活动密切关联的个人防护标准纳入心理承载力的评估中,分析了心理承载力的影响机制,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景区承载量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鹏 蔚丹丹 李山
户外体育旅游是户外运动与旅游深度融合,以人们在非惯常的自然环境中,参与徒步、攀岩、露营、骑行、滑雪、水上冲浪等户外运动项目为形式,串联景区景点、度假区的一类旅游活动。作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兴板块,户外体育旅游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增长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