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83)
2023(5525)
2022(4616)
2021(4216)
2020(3425)
2019(7759)
2018(7436)
2017(13602)
2016(7668)
2015(8502)
2014(8102)
2013(7196)
2012(6638)
2011(6059)
2010(6115)
2009(5401)
2008(5119)
2007(4664)
2006(4191)
2005(3618)
作者
(21182)
(18176)
(17665)
(16580)
(11417)
(8710)
(7867)
(6929)
(6899)
(6384)
(6118)
(6115)
(5674)
(5667)
(5659)
(5575)
(5384)
(5105)
(5097)
(5063)
(4548)
(4411)
(4267)
(4177)
(4078)
(4022)
(4012)
(3793)
(3792)
(3582)
学科
(26720)
经济(26685)
(18805)
(15146)
管理(15114)
(12338)
企业(12338)
农业(10626)
业经(9723)
方法(9399)
中国(8852)
数学(8362)
数学方法(8197)
(6477)
教育(5594)
(5583)
(5562)
地方(5512)
农业经济(5352)
(5164)
贸易(5157)
(5119)
(5075)
发展(4725)
(4713)
(4495)
银行(4478)
(4336)
(4274)
金融(4272)
机构
学院(98973)
大学(97510)
(38265)
经济(37394)
研究(36871)
管理(34475)
理学(29969)
理学院(29521)
管理学(28735)
管理学院(28557)
中国(26618)
(23841)
科学(23352)
(21072)
(18825)
农业(18325)
中心(17954)
业大(17645)
研究所(17392)
(16347)
(16012)
(15256)
师范(15083)
北京(13049)
财经(13020)
(12994)
(12566)
(12398)
师范大学(12008)
农业大学(12001)
基金
项目(71554)
科学(55825)
研究(53207)
基金(50746)
(46767)
国家(45830)
科学基金(37519)
社会(33889)
社会科(31731)
社会科学(31719)
(28767)
基金项目(26246)
教育(25170)
(24489)
自然(23415)
自然科(22883)
自然科学(22874)
自然科学基金(22474)
编号(21896)
资助(20141)
成果(18289)
重点(16567)
(16028)
课题(15904)
(15588)
(15425)
大学(14492)
国家社会(14320)
创新(14105)
科研(13686)
期刊
(44198)
经济(44198)
研究(28667)
中国(25554)
(24887)
学报(20129)
教育(18059)
科学(17268)
农业(17068)
大学(15462)
学学(14509)
管理(12097)
(11720)
(9044)
业经(8636)
(8512)
金融(8512)
技术(8197)
(6860)
经济研究(6681)
财经(6389)
业大(6016)
(5698)
问题(5378)
科技(5263)
世界(5262)
农业大学(5155)
社会(5024)
职业(4950)
图书(4923)
共检索到151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济洲  
通过信息化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然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仍较为缺乏。当前教育改革处于城乡差异和阶层分化双重格局之下,必须基于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向教育领域深度渗透的背景,重新审视影响教育公平实现的隐蔽再生产问题。本研究的数据是基于山东省莱西市、沂水县和微山县,甘肃省会宁县、靖远县和武威市,安徽省萧县、无为县和肥西县共3省9市(县)的27所初中学校初三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多层次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总计发放19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0份,有效回收率96. 8%。研究从学生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探讨城乡不同家庭阶层背景对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偏好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家庭阶层地位影响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之学习偏好或者娱乐偏好,与社会阶层背景密切相关,优势阶层家庭、高收入家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庭和城市家庭子女,更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学校教育中的信息"使用鸿沟"最具隐蔽性,它掩盖了城乡学生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必须从城乡教育信息化实质公平角度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建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喻言  徐鑫  
本文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风险偏好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显著;从风险偏好调节作用模型分析发现,农户风险偏好抑制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的促进作用,强化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在使用互联网的农户样本中,农户风险偏好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农户越偏好风险,越倾向于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依据农户风险偏好程度分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效应具有风险偏好情景依赖特征。此外,按照地区划分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效应大小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喻言  徐鑫  
本文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风险偏好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显著;从风险偏好调节作用模型分析发现,农户风险偏好抑制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的促进作用,强化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在使用互联网的农户样本中,农户风险偏好对家庭是否拥有风险性金融资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农户越偏好风险,越倾向于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依据农户风险偏好程度分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效应具有风险偏好情景依赖特征。此外,按照地区划分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效应大小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挺  张诗朦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视域下城镇居民家庭消费行为偏好的品质化消费、内容消费、价格价值匹配消费、智能消费、精准服务刺激回购等特点的归纳,提取优势影响因素,构建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得出优势因素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行为偏好影响的演化规律和稳定状态。研究发现内容消费的完善度、价格价值匹配程度、智能服务进阶水平、精准消费的刺激程度对互联网+经济的消费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国锋  李安程  徐瑾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创业的影响及信贷获得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城乡间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创业具有促进作用;互联网使用在对家庭创业决策影响中存在信贷获得的中介作用;相较于城市家庭,信贷获得的中介作用对农村家庭的影响更显著。进一步分组后研究发现:物质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家庭受信贷获得的中介作用影响更大,而社会资本分组中,低社会资本家庭受信贷获得的中介作用影响更明显。这表明深入推进互联网普及,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红利,有助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落实,实现稳就业保民生的战略目标。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洪杰  张卫国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文化资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以及该作用在我国不同阶层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1)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仅具有有限作用;(2)文化资本诸类型产生的作用有所不同:制度化文化资本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客体化文化资本没有显著作用,而与高雅文化有关的身体化文化资本甚至有显著负面作用;(3)文化资本的作用存在阶层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文化资本的正面作用越大,负面作用越小。上述结果表明,文化再生产模型适合解释当前中国教育分层,同时不可高估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和教育获得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金昌  任志远  
本文将社会学理论引入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中,构建了一个用于反映共同富裕水平的社会空间模型,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个体资本总量与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能有效增加个体的“资本”资源,但数字鸿沟的存在会扩大阶层差距、加重社会整体的不平等程度,从而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数字劣势”群体主要是普通阶层,表现为西南地区的年长农村女性。因此,在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改善数字劣势群体的网络接入状况与“信息惯习”,通过有效的数字支持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新卓  王欧  
在西方关于各阶层文化资本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源自社会上层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总是会被建构成社会的主流文化,并最终成为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和教育内容。由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携带的阶层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契合度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趋向于学校所代表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以及中上阶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排斥劳工文化与底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教师文化中的这种阶层趋向通过教学过程导致中上阶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大、底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小,后者经由考试、教育分流以及就业渠道会导致阶层再生产。这是学校教育承担文化再生产和阶层再生产功能的内在机制。打破这种现象需要平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邱新国  冉光和  
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考察互联网使用对家庭融资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家庭正规融资可得性及融资额,却显著降低了家庭非正规融资可得性;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正规融资可得性,并显著抑制了农村家庭非正规融资可得性;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城镇家庭正规融资额并显著降低了城镇家庭非正规融资额,但对农村家庭正规融资额和非正规融资额均没有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信息搜寻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影响家庭融资行为。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的非正规金融治理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互联网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魏金龙  郑苏沂  于寄语  
本文运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实证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参保商业保险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一是互联网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家庭购买商业保险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程度;二是家庭收入增加、金融知识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提升等因素,都会推动家庭购买商业保险;三是互联网使用可以提升家庭金融知识水平,提高社会互动水平,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从而促进家庭参保商业保险;四是互联网使用对家庭参保商业保险的作用,在具有不同学历水平、收入阶层、户籍等特征的家庭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性。由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要引导保险业把握好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转型机遇,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促进保险业向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转型;二是要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技术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率的优势,借助大数据分析、高速算法等现代科技手段,更有针对性地向潜在参保人群普及商业保险知识,提高家庭购买商业保险的参与率,满足不同家庭个性化、多样化保险需求;三是要加强和改进对互联网保险的监管,督促从业机构合规经营,严厉打击网络保险诈骗行为,为保险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营造适宜的环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魏浩然  李何波  邵航  刘渝琳  
本文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互联网使用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显示,互联网使用能够带来工资性收入的提升和性别收入差距的缩小。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揭示了互联网使用中的性别特征差异和性别歧视。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偏好和教育机会的增加是使女性在互联网使用中获益更多的主要原因。农村户口和低收入群体的女性更能在互联网使用中获益。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明忠  刘子玉  
本文利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9)数据,对7031个农村居民样本的幸福感水平进行多维刻画,运用OLS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水平。相较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幸福感水平高0.138个单位。利用工具变量法再检验后,结论仍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阶层认同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娱乐休闲和开展商务活动的频率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线上商务活动频率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最大。在不区分上网活动目的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在男性和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区分上网活动用途后发现,女性群体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的频率越高,其幸福感的提升越明显;具有较低人力资本的群体线上娱乐休闲的频率越高,其幸福感的提升越明显。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佳璇  闵师  王晓兵  程国强  
基于2013年、2015年和2019年对中国西南山区612户农户追踪调查的三期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和反事实分析法,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偏远地区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和土地流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了偏远地区农户非农就业和土地转出,且对不同年份、不同土地规模和不同海拔村庄的农户家庭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效果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使用在促进农户非农就业和土地转出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特别是对于土地规模较小、居住地海拔较低的农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农户非农就业促进了土地流转。本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在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正向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农户信息获取这一机制得以实现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承红  杨洋  
强化教育是解决我国“三化叠加”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加强农村教育是其中的关键,农村家庭互联网使用可能对增强教育投资存在积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数据考察农村家庭互联网使用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规模,并且对女孩教育投资的提高更多,弱化了农村教育投资中的“性别偏好”;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增加农村家庭收入、提高教育重视程度和提升社会资本进而提高家庭教育投资。本文的研究对改善农村教育状况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周广肃  樊纲  
本文从家户创业的角度着手,分析了家庭互联网的使用行为是否会对其创业决策产生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与没有使用互联网的家庭相比,使用互联网会使家庭创业的概率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即使使用不同的被解释变量或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保持一致。为了克服互联网使用的潜在内生性问题,我们利用家庭是否拥有电脑作为互联网使用的工具变量,IV Probit模型仍然提供了一致的结论。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互联网影响家庭创业的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促进家庭创业的作用主要来源于信息渠道效应、融资效应、社会互动效应、风险偏好效应四种渠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