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58)
2023(12840)
2022(11358)
2021(10714)
2020(8739)
2019(20030)
2018(20005)
2017(38567)
2016(20713)
2015(23066)
2014(22762)
2013(22098)
2012(20064)
2011(18015)
2010(17867)
2009(16405)
2008(15613)
2007(13203)
2006(11384)
2005(9721)
作者
(56682)
(47054)
(46841)
(44374)
(29986)
(22509)
(21204)
(18507)
(17823)
(16536)
(16017)
(15599)
(14649)
(14499)
(14369)
(14298)
(14041)
(13916)
(13346)
(13314)
(11565)
(11340)
(11212)
(10729)
(10493)
(10341)
(10327)
(10311)
(9352)
(9254)
学科
(78749)
经济(78648)
管理(59916)
(57041)
(47963)
企业(47963)
方法(37274)
数学(31323)
数学方法(30940)
(22412)
(20228)
中国(20021)
业经(18848)
(17901)
理论(15791)
农业(15308)
地方(14893)
(14299)
贸易(14290)
(13897)
(13862)
(13536)
(13120)
财务(13054)
财务管理(13030)
技术(12497)
环境(12430)
企业财务(12286)
(11859)
银行(11826)
机构
大学(286844)
学院(285612)
管理(117531)
(110987)
经济(108567)
理学(103056)
理学院(101986)
管理学(100270)
管理学院(99770)
研究(90034)
中国(66357)
(59952)
科学(56071)
(50451)
(43547)
(42940)
业大(42507)
财经(41361)
中心(40947)
研究所(39755)
(39357)
(38608)
师范(38311)
(37671)
北京(37332)
农业(33513)
(32928)
经济学(32832)
(32576)
师范大学(30999)
基金
项目(201288)
科学(158979)
研究(150321)
基金(146305)
(126338)
国家(125273)
科学基金(108647)
社会(94278)
社会科(89139)
社会科学(89121)
(78152)
基金项目(78146)
自然(70450)
教育(69147)
自然科(68777)
自然科学(68765)
自然科学基金(67516)
(65738)
编号(63056)
资助(59281)
成果(50625)
重点(44480)
(44354)
(42333)
(42253)
课题(41878)
创新(39209)
项目编号(39137)
教育部(38566)
科研(38283)
期刊
(117870)
经济(117870)
研究(82230)
中国(49653)
学报(43405)
管理(40843)
科学(40382)
(38802)
(37416)
教育(34242)
大学(33103)
学学(30974)
农业(27214)
技术(24011)
(21442)
金融(21442)
业经(20587)
财经(19380)
经济研究(18878)
(16507)
图书(16443)
问题(15002)
理论(14410)
科技(13754)
实践(13379)
(13379)
技术经济(13264)
(13194)
(13018)
现代(12920)
共检索到399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小燕  Gerard Cliquet  
隐私侵犯引起用户隐私关注从而影响消费者决策是近年来国际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在国内的实证研究还较有限。本文以位置服务(LBS)为例,探讨复杂移动服务中隐私权衡理论架构的作用机制,通过对291位LBS用户的问卷收集和数据分析,证实消费者任务—技术匹配对感知披露价值有正向影响;消费者过往经历对他们感知的信息披露风险存在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披露价值与披露信息的意愿正相关;消费者的感知披露风险将增加他们的隐私关注水平;隐私关注对透露个人信息有负面影响。同时,实证结果表明此前学者认为消费者的感知披露价值将减少他们的隐私关注水平这一结论并未得到证实,相反消费者的感知披露价值将增加他们的隐私关注水平。通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LBS领域研究的视角,提出了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朱侯  王可  严芷君  吴江  
[目的/意义]与SNS用户高度关注个人隐私的态度不同,许多用户在行为上却表现出随意地披露个人隐私,这种现象被称为隐私悖论。尝试通过实证研究解释这种现象,研究结果有助于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改进运营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方法/过程]以隐私计算理论为基础,结合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了SNS用户隐私关注与隐私披露关系的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假设。[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用户的感知风险正向影响其隐私关注,进而降低隐私披露的行为意向;但当用户感知到较高的收益时,隐私披露意向明显增强,最终导致实际的披露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昌平  仇蓉蓉  
[目的/意义]随着网络环境下隐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用户隐私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虚拟社区作为网络用户信息交互的重要平台,对其用户隐私关注的研究尤为重要。[方法/过程]目前隐私关注文献主要基于APCO (Antecedents→Privacy Concerns→Outcomes)思路,研究包括隐私关注影响因素和隐私关注对用户行为的影响两个方面。虚拟社区用户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可以归为3类:信息因素(信息质量、信息敏感度)、主观感知因素(感知信任、感知风险)和平台因素(声誉、隐私政策);隐私关注主要对虚拟社区用户信息披露行为和信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结果/结论]对虚拟社区用户隐私关注现状的分析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提供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参考。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朱侯  
本文主要以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用户的隐私心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建立了隐私关注的集成模型。研究表明:在线用户隐私心理中,隐私关注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根据已验证的隐私心理相关构念与隐私关注的关系,这些构念可以分为前因变量(隐私经历、隐私意识、个性差异、人口统计学特征、文化)、结果变量(规章、行为反应)和调节变量(隐私计算、信任)三类;已有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也相应的分成前因变量研究、结果变量研究和调节变量研究三个类别。已有的研究在验证各隐私心理构念与隐私关注之间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用户隐私关注的动态变化机理、群体隐私关注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李海丹  洪紫怡  朱侯  
本文研究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在线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影响机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从隐私计算和公平理论视角出发,构建了用户隐私披露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风险、感知收益和程序公平均是隐私披露意愿的强影响因子,进而影响披露行为;信息敏感、主观规范、信任显著影响感知风险;信息控制显著影响程序公平;分配公平显著影响感知收益。最后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为促进用户个人信息披露提供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红娜   隽嘉琪  
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享受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便利要以提供大量真实的个人信息为前提,隐私信息泄露、传播等隐私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电子商务作为收集、利用信息的重要平台,探讨电商环境下用户的隐私关注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对文献进行回溯,基于APCO (前因→隐私关注→结果)思路分析隐私关注以及隐私关注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并进行系统性阐述,最后指出目前电商环境下有关隐私关注的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济群  
文章综合隐私关注理论与技术接受理论,构建"促进因素-阻碍因素"的反向权衡框架,借此框架分析用户对社交媒体功能的接受行为。与面向整个平台的技术使用研究不同,文章以微信为例,根据微信不同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将其分为信息呈现、信息获取、附加嵌入三类功能。研究表明:由社交影响过程因素(关系管理动机、主观社交规范、自我呈现)和信息需求(任务型信息需求和日常信息需求)构成的促进因素提高了用户接受社交媒体功能的可能性;相应地,用户在社交媒体情境中的隐私关注则作为阻碍因素,降低了用户接受社交媒体工具功能的可能性;"促进因素-阻碍因素"所构成的影响组合既可以通过直接路径实现,也可以通过影响用户的个人信息披...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昊  张嵩  吕途  
[目的/意义]智能系统使人们享受便捷数字生活的同时,也对用户隐私产生事实或潜在的威胁。尽管用户对威胁的感知及其规避行为有助于保证隐私信息的安全,但在好奇心和从众动机的驱使下,用户的隐私意识变得脆弱甚至瓦解。本文整合技术威胁规避理论和采纳动机理论中的好奇心与从众要素,探讨智能系统用户隐私意识对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机制。[方法/过程]收集296份有效问卷数据,采用PLS-SE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隐私意识通过正向影响感知威胁和感知可规避性对用户隐私保护意愿起积极作用;好奇心和从众对隐私意识产生直接负面影响,并对隐私意识和感知威胁/感知可规避性之间的关系起着间接的调节作用。研究揭示了隐私意识对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加深了对用户隐私决策行为背后障碍类因素的理解,有助于智能系统服务企业进一步完善用户隐私保护措施,为智能信息技术应用提供良好生态。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晓娟  李贞贞  
[目的/意义]探索隐私关注对智能手机用户信息安全行为意向的影响。[方法/过程]以隐私关注理论为基础,引入信任、隐私风险感知和以往经验三个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隐私关注对智能手机用户信息安全行为意向的影响模型。通过问卷收集有效样本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结果/结论]智能手机用户的隐私关注程度对其信息安全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风险、信任和以往经验是影响智能手机用户隐私关注度的三个重要因素;信任和以往经验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信息安全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感知风险对信息安全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会平  杨京典  汤志伟  
[目的/意义]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隐私事件及其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正在不断加剧用户对个人隐私的顾虑,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方法/过程]文章运用隐私计算、隐私倾向、信息边界等理论,从个人和平台两个层面建立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隐私关注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并选择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隐私倾向、感知隐私风险正向影响信息隐私关注,感知隐私控制负向影响信息隐私关注;隐私倾向、过往隐私事件正向影响感知隐私风险;隐私倾向、过往隐私事件负向影响感知隐私控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业政  凡菊  姜元春  
网络的出现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网络用户对自身隐私信息的关心。为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统计分析和关联分类技术,对网络用户所关心的隐私信息及其关心程度进行研究。由调查结果发现,虽然中国网络用户对自身隐私信息的关心程度不断提高,但整体来说仍然较低,用户对自身各类隐私信息的关心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且用户对各类隐私信息中的各项具体信息的关心程度随着用户年龄、性别、学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调查结果为电子商务网站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提供了依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朱光  李凤景  曹高芳  蒋芷玥  
[目的/意义]医疗健康类APP使用过程的个人健康隐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及隐私悖论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公众隐私保护意识,也有利于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的隐私管控和普及应用。[方法/过程]考虑到医疗健康APP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和收益不确定性,基于信念更新理论和隐私计算理论,研究预备使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三个阶段个人健康隐私关注对隐私披露意愿及行为的作用机理。考虑不同阶段隐私悖论作用强度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个体理性程度在隐私悖论路径中的调节作用与消解效应。采用情景实验法收集317份纵向样本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预备使用阶段用户信任对初步隐私关注有显著负向影响,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披露意愿与行为对持续使用阶段的隐私关注具有负向影响。在初步使用和持续使用阶段,“隐私关注—披露意愿—披露行为”的路径系数均为正显著,这表明两阶段均存在隐私悖论现象。其中,持续使用阶段的中介效应间接路径占比与初步使用阶段相比明显升高,这表明随着时间推移隐私悖论的作用强度有所削弱。此外,个体理性程度对初步使用阶段的隐私悖论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持续使用阶段的隐私悖论只有部分调节作用,这表明随着使用经验的增加,理性程度的消解效应会随时间变化而减弱。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易斌  刘锦平  陈淑文  
通过文献调查的方法,介绍国内关于读者隐私权保护的研究概况,就读者隐私权的理论基础、对国外读者隐私权保护的研究、读者隐私权保护的对策等研究主题进行了分类综述,并提出今后研究有待加强的五个方面。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易斌  黄华彩  
简述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分析RFID技术侵犯读者隐私的典型情形,在借鉴美国保护RFID读者隐私权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应从立法、行业政策、技术及图书馆等四个层面来构建RFID读者隐私权保护体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代沁泉   王斌清   周静虹  
[目的/意义]构建社交平台用户隐私协议文本规制评估模型框架,规范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协议及提升协议规制评估效率。[方法/过程]首先,结合用户隐私关注研究、用户隐私保护相关法规文本、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规制研究进行规制指标提取,并在指标融合的基础上构建规制评估框架模型;其次,基于规制框架模型,对获取的社交平台隐私协议进行分类模型训练数据的人工标注;最后,通过对部分文本数据训练,获得分类效果最好的模型参数,进而对收集到的33个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协议文本进行分类及规制评估。[结果/结论]社交平台用户隐私协议的规制结果显示,其存在内容缺失、内容粗糙、权责不明在内的多层问题,基于此从政策监督主体、平台、用户维度出发细化完善保护策略。[局限]人工编码和筛选有一定的主观性,选取的社交平台类型多而总量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