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49)
- 2023(12783)
- 2022(10084)
- 2021(9383)
- 2020(7830)
- 2019(17465)
- 2018(16925)
- 2017(33056)
- 2016(17405)
- 2015(19415)
- 2014(19345)
- 2013(19098)
- 2012(17371)
- 2011(15633)
- 2010(15685)
- 2009(14929)
- 2008(14166)
- 2007(12417)
- 2006(10940)
- 2005(10503)
- 学科
- 济(74347)
- 经济(74278)
- 业(51957)
- 管理(47020)
- 企(38788)
- 企业(38788)
- 方法(31920)
- 中国(31525)
- 数学(28855)
- 融(28682)
- 金融(28682)
- 数学方法(28664)
- 银(28106)
- 银行(28091)
- 行(27120)
- 农(23567)
- 财(21823)
- 制(20983)
- 贸(18235)
- 贸易(18220)
- 易(17938)
- 业经(16762)
- 地方(14658)
- 农业(14098)
- 务(14079)
- 财务(14048)
- 财务管理(14020)
- 企业财务(13550)
- 体(13351)
- 学(13173)
- 机构
- 大学(245002)
- 学院(244125)
- 济(114508)
- 经济(112535)
- 管理(90796)
- 研究(87411)
- 中国(79066)
- 理学(77300)
- 理学院(76470)
- 管理学(75313)
- 管理学院(74869)
- 财(54745)
- 京(51478)
- 科学(48956)
- 财经(43734)
- 所(43445)
- 中心(41945)
- 农(40214)
- 经(40095)
- 研究所(39462)
- 经济学(38757)
- 经济学院(35096)
- 江(34663)
- 北京(33084)
- 财经大学(33064)
- 业大(32433)
- 农业(31488)
- 院(31195)
- 融(29698)
- 金融(29212)
- 基金
- 项目(160412)
- 科学(128078)
- 基金(121477)
- 研究(116588)
- 家(105978)
- 国家(105187)
- 科学基金(90357)
- 社会(79019)
- 社会科(75266)
- 社会科学(75247)
- 基金项目(62582)
- 省(58705)
- 自然(56376)
- 自然科(55220)
- 自然科学(55206)
- 自然科学基金(54316)
- 教育(51979)
- 资助(50892)
- 划(50043)
- 编号(44001)
- 部(37298)
- 重点(36516)
- 成果(35975)
- 发(34957)
- 国家社会(34772)
- 创(33361)
- 教育部(32463)
- 性(32007)
- 中国(31793)
- 创新(31526)
- 期刊
- 济(119758)
- 经济(119758)
- 研究(80237)
- 中国(48732)
- 融(45526)
- 金融(45526)
- 财(41228)
- 农(37867)
- 学报(36941)
- 科学(35037)
- 管理(33631)
- 大学(28776)
- 学学(27490)
- 农业(24964)
- 财经(22678)
- 经济研究(21799)
- 经(19525)
- 教育(18304)
- 技术(17970)
- 业经(17767)
- 问题(16376)
- 贸(15804)
- 国际(14584)
- 业(14142)
- 世界(14058)
- 理论(11790)
- 技术经济(11734)
- 统计(11365)
- 现代(10604)
- 版(10588)
共检索到377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马天平
我国金融产品的余额已蓬勃发展至百万亿元,尤其是中国银行理财产品。针对其底层资产风险较大但给投资者呈现的风险较小、收益刚性兑付的现象,本文从金融产品结构化视角,在"优先级—中间夹层—劣后级"三层体系下,特别运用期权方法给出理论定价模型和数据测算结果。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金融产品的回报率,实质是隐性结构化下的优先级利率,不是产品底层资产收益率的真实反映。因为有刚性兑付存在,使得投资者索要的金融产品利率降低,发行产品的金融机构担当了劣后级资金方角色,从而使得我国金融产品收益率不高但被踊跃抢购。同时,本文测算了各大类金融产品隐含的劣后级资金比例和刚性兑付的具体成本。建议中国金融产品应保持底层资产和产品本身波动的一致,以便降低金融机构刚性兑付成本,减少全市场累积的刚兑风险。
关键词:
刚性兑付 隐性结构化 金融产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希芳 刘立彧
刚性兑付环境下研究投资者隐性担保预期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25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隐性担保预期强度并没有达到使投资者完全忽视理财产品风险的程度,因此银行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率依然反映了产品风险;第二,政府对银行隐性担保的可能性越大,投资者的隐性担保预期强度就越大,从而银行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率越低,并且超额收益率对产品风险的敏感性越低;第三,"资管新规"有助于削弱投资者的隐性担保预期,降低了政府对银行隐性担保的可能性在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定价上的扭曲作用。因此,应全面落实"资管新规"在打破刚性兑付方面的监管要求,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并培育其风险识别能力,逐渐取消政府对银行提供的隐性担保。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秦岭
受到信托关系调整的金融产品领域,至今一直遵循着不成文的"刚性兑付"规则,而该规则既不符合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投资规律,也缺乏法律依据。刚性兑付规则存在的原因,在于该规则所涉及各方都因该规则获得了各自的"收益",但风险也正是隐藏于所谓的收益之中。若要打破刚性兑付并避免发生大面积金融机构兑付危机,法律监管在寻求刚性兑付规则所积累风险的缓释路径方面应大有可为。
关键词:
刚性兑付 收益 风险 缓释路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崔明
近年来随着信托业的快速增长,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问题逐渐凸显,谁愿意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的第一人,对于那些信托计划的各方当事人来说,这应该是各方博弈的结果。文章将从信托公司声誉风险角度研究信托业刚性兑付的市场博弈过程,通过模型分析刚性兑付形成的原因,理清信托公司、投资者在刚性兑付形成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为刚性兑付的打破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将军 范文祥
目前"刚性兑付"规则推动了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但该规则违背了相关法规精神,监管导向及金融机构为维护其信誉的动机是其主要成因。面对严峻兑付危机,转轨经济中的金融功能理论是理解"刚性兑付"规则利弊的关键。在我国目前金融功能资金循环链出现断裂的前提下,"刚性兑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连接金融功能资金循环链的作用。从长远来看,破解我国"刚性兑付"困局的治本之策在于重塑金融功能资金循环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蓉 贾佳
2017年11月17日,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引发新一轮关于刚性兑付问题的讨论。以此为背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刚性兑付逻辑加以研究,分析刚性兑付的本质、形成原因以及打破刚性兑付的思路,提出刚性兑付并非是风险收益相匹配原则的失灵而是风险收益主体移位;其形成是行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政府风险与稳定偏好、金融机构成本收益、投资者储蓄思维与投资思维博弈的结果;刚性兑付在特定的时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稳定基础,目前已反向成为金融业重大的风险源
关键词:
刚性兑付 风险收益 储蓄思维 回归本源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建强 张淑翠 袁佳 魏磊
近年来,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刚性兑付的风险机制,评估纳入表外资产的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发现:(1)紧缩货币政策降低信贷规模,却推动影子银行资产扩张,引发流动性"水床效应",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2)刚性兑付抬高无风险利率,扭曲市场定价机制,增加金融脆弱性和金融监管难度。(3)将表外资产纳入银行资本要求的宏观审慎政策,有效缓解了外部冲击造成的资产恐慌抛售压力,显著增强了逆周期调控效果。(4)仅有"逆风向而行"资本充足率调控还远不够,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丰富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这也应是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影子银行 刚性兑付 宏观审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邹晓梅
2014年3月4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发行的"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正式宣告违约。这是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结束了我国以往债券全部刚性兑付的历史。超日债券宣布违约将成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拐点,它打破了市场刚性兑付预期,虽将对债券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但是有利于市场风险释放和风险重估。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已经打破,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等非标资产的刚性兑付尚未打破,发起人和投资者之间的隐性担保依然存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娟娟 李笃蒙 刘溪源
区域金融风险的滋生蔓延与金融体系的权力分配状况密不可分。本文首先从“央—地”之间的金融权力博弈阐析了地方政府“隐性”争权的内涵和历史沿革,然后以此为基础探究了隐性金融分权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机理与溢出机制,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临近、地理位置较为毗邻的地区之间,隐性金融分权与区域金融风险都呈现显著正向的空间自相关。隐性金融分权对本地区和临近地区的区域金融风险皆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中部金融欠发达地区的隐性金融分权的风险效应更为强烈。隐性金融分权抬升区域金融风险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繁荣时,这种风险效应会减弱。由此,推进金融分权制度化建设、弱化地方政府过度干预金融动机对于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隐性金融分权 区域金融风险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白俊 乔君 吴爽
打破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是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措施。基于2008—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的研究表明,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打破后,企业风险信息披露水平显著降低,这一负面影响在政府隐性担保能力较弱、地区金融资源较匮乏、信用评级较低以及无第三方担保的企业中更为明显。债券市场“刚性兑付”打破影响发债企业减少风险信息披露的内在机制是通过提高投资者负面情绪和加剧企业融资约束,从而提高企业信息操纵动机实现的。经济后果分析表明,“刚性兑付”打破后,企业减少风险信息披露虽然降低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但是会加剧资本市场异常波动,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因此,应着力完善债券风险对冲机制,构建市场化信用机制,并加强对企业文本信息的监管,缓解“刚性兑付”打破对市场造成的信用冲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常亚慧 吴彦彤
隐性课程不仅承载着学校场域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也蕴含着学校生活的组织机制。社会关系往往以行动的方式呈现,而运作机制则潜藏在组织结构中,明晰隐性课程在课程实施中的运作机理是发挥隐性课程功能的必要前提。藉由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力求在建构超越二元对立之课程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隐性课程运作过程中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结构化特性。空间分化技术生产着教室区域间的"隔离",并依托权力实现着学生班级身份差异的再认;时间管理技术定格着学生的行动,并使处于结构性关系中的学生群体文化认同与之"共生"。
关键词:
结构化 隐性课程 行动者 资源 规则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金鑫 王勇 杨庆运
本文通过建立商业银行投融资静态最优化模型,讨论了在我国特有的刚性兑付约束条件下,信贷资产转让对银行投资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刚性兑付约束下,由于吸储和信贷资产转让的成本不同,银行选择两种融资方式的比例不同,也影响其投资风险偏好;当打破刚性兑付约束后,融资成本只影响银行选择两种融资方式的比例。并且,持有债券劣后级的监管措施可降低银行的投资风险偏好,但大型银行依然有过度资产转让的道德风险存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峻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为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资管行业因存在"刚性兑付、监管套利、层层嵌套"等行业顽症被多方诟病。尤其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许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在与监管层的捉迷藏游戏中,扮演着抵消货币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峻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为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资管行业因存在"刚性兑付、监管套利、层层嵌套"等行业顽症被多方诟病。尤其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许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在与监管层的捉迷藏游戏中,扮演着抵消货币政
关键词:
刚性兑付 投资者适当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杜晶
根据《资管新规》,刚性兑付分为经典刚性兑付和违信刚性兑付。增信措施则可能表现为投资端的交易增信,也可能表现为产品端的产品增信。刚性兑付和增信有本质区别。金融监管统一了禁止刚性兑付的监管态度,但未明确其法律基础和监管目的,以致刚性兑付和增信被混淆对待,增信合法性不明。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禁止刚性兑付的监管目的,尤其应明确信义义务是违信刚性兑付的法律基础,明确"受益人同意"对违信刚性兑付违法性的消除,从而避免监管泛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