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21)
2023(19748)
2022(17168)
2021(15911)
2020(13594)
2019(31059)
2018(30910)
2017(59259)
2016(32236)
2015(36266)
2014(36388)
2013(35906)
2012(32927)
2011(29786)
2010(30043)
2009(27940)
2008(27169)
2007(24310)
2006(21020)
2005(18536)
作者
(94381)
(79161)
(78343)
(74759)
(50030)
(38062)
(35747)
(30933)
(29833)
(28206)
(26644)
(26505)
(25113)
(24775)
(24428)
(24389)
(24015)
(23471)
(22691)
(22552)
(19654)
(19443)
(19105)
(17978)
(17828)
(17491)
(17485)
(17481)
(16110)
(15712)
学科
(140560)
经济(140418)
管理(93749)
(87721)
(73132)
企业(73132)
方法(62012)
数学(53965)
数学方法(53232)
(34940)
(34285)
中国(33624)
(31134)
业经(29446)
地方(28793)
(23923)
农业(23527)
(23453)
贸易(23444)
(22701)
理论(22213)
(21701)
财务(21611)
财务管理(21566)
(20762)
企业财务(20424)
技术(19894)
(19836)
环境(19815)
银行(19763)
机构
大学(463318)
学院(463104)
(187359)
经济(183288)
管理(179394)
理学(155382)
研究(155227)
理学院(153634)
管理学(150657)
管理学院(149838)
中国(114035)
科学(97972)
(97447)
(84723)
(79123)
(78108)
研究所(72288)
业大(71127)
中心(70491)
财经(68193)
(67852)
(61839)
农业(61572)
北京(61092)
(60683)
师范(60056)
经济学(56943)
(55912)
(54925)
经济学院(51105)
基金
项目(314391)
科学(245645)
基金(227048)
研究(225627)
(198789)
国家(197169)
科学基金(168466)
社会(141278)
社会科(133856)
社会科学(133820)
(123657)
基金项目(120069)
自然(111096)
自然科(108489)
自然科学(108455)
自然科学基金(106492)
教育(104880)
(103939)
资助(94570)
编号(92177)
成果(74830)
重点(70559)
(68744)
(66720)
(64573)
课题(63317)
科研(60605)
创新(60336)
教育部(58717)
大学(58442)
期刊
(205508)
经济(205508)
研究(132658)
中国(84601)
学报(77028)
(70606)
科学(69034)
(66494)
管理(65019)
大学(57599)
学学(54516)
教育(48940)
农业(48381)
技术(41219)
(37435)
金融(37435)
经济研究(33784)
财经(33525)
业经(32911)
(28777)
问题(26171)
(25055)
技术经济(23497)
图书(23235)
(22596)
统计(22401)
科技(21531)
理论(21216)
商业(20739)
(20167)
共检索到6718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穆荣  张同建  
隐性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行为,是实现知识的资本性功能的有效方式。知识理论中关于隐性知识转移的研究目前仍停留在宏观理论领域,缺乏对微观层面的应用性探讨。隐性知识转移模型与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存在着天然的拟合性,但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前提下的完全合约理论对隐性知识转移行为不存在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借助于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模型的简化形式,通过对互惠性假设下与经济人假设下隐性知识转移行为的博弈均衡的对比分析可知:基于不完全合约的互惠性激励措施在隐性知识转移活动中更具有现实性的实践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良灿  张同健  
互惠性偏好是行为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现实性的挑战。借助于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互惠性假设下与"经济人"假设下的博弈均衡解的对比分析可知,新古典体系中的最优契约均衡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互惠性行为下的经济收益可以大于自利性行为下的经济收益,经济个体可以通过经济行为的调整与分配机制的变更来获取更大的利益,并促进组织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扩张。研究表明,长期在经济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人"假设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实践性日渐衰退,包括"互惠性"假设在内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良灿  张同健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隐性知识转移是提高组织知识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互惠性企业环境为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克服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互惠性偏好环境下个体间隐性知识的转移效率要显著高于理性经济环境下的知识转移效率,改善了知识转移主体的利益支付,同时也为互惠性企业环境下组织隐性知识转移的演化博弈分析创造了条件。演化博弈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外部机制的激励下,组织隐性知识转移主体的总体存在着向互惠型知识转移主体演化的倾向,从而使互惠型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进入主导性的稳定状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俊超  
在经济史中,劳动分工和交易带来了激励问题。从“经济人”假设的提出,到假设条件的逐步放宽,激励理论按照这一逻辑顺序不断得到深入和发展。这一发展和创新表现为:从激励理论发展为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机制设计;从单纯的物质激励发展为“经济人”行为扩充的多样化需求的激励;从既定制度条件下的激励发展为引入制度内生变量的产权激励。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蔡东方  孔淑红  
通过构建不完全契约理论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对比分析了PPP模式中的融资约束和融资激励对公共产品提供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探讨了融资约束条件下的效率损失。结果显示:私人融资的专业性可以提高公共产品合意程度,但是私人部门的融资约束会抵消其专业性带来的好处,导致社会福利损失。最后针对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对政府提出建议:必须打破融资约束和制度歧视,完善和规范金融市场,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引入专业机构参与公共产品提供的各个领域。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蔡东方  孔淑红  
通过构建不完全契约理论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对比分析了PPP模式中的融资约束和融资激励对公共产品提供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探讨了融资约束条件下的效率损失。结果显示:私人融资的专业性可以提高公共产品合意程度,但是私人部门的融资约束会抵消其专业性带来的好处,导致社会福利损失。最后针对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对政府提出建议:必须打破融资约束和制度歧视,完善和规范金融市场,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引入专业机构参与公共产品提供的各个领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安佑  
亚当.斯密等人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究竟其适应性如何?笔者通过长期观察认为,“理性经济人”对于私营投资者或创业者是适应的,对一国产权制度的建立是具有意义的,但这一假设对从事政府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者是不适应的。研究表明:政府管理者的理性要求应为“理性公仆人”,学者的理性要求应为“理性责任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晏自翔  卞艺杰  
[目的/意义]着眼于隐性知识的有效性,从隐性知识与其拥有者特征相匹配的视角研究隐性知识转移过程。[方法/过程]首先通过知识有用性和易用性分析,界定隐性知识与使用者的层次匹配关系;其次通过隐性知识转移的动态特征分析,研究隐性知识转移的层次匹配关系;然后基于Herbart形式阶段理论,分析隐性知识转移的动态匹配过程;最后分析隐性知识转移匹配性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结果/结论]从知识匹配视角提出了隐性知识的4层次匹配关系,构建了隐性知识转移的"知识建构—知识解构—知识重构"三阶段过程,引入了知识守门人作为隐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朋  
近20年来,一般均衡分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研究了无限期界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一般均衡状态的存在性问题。这一研究表明,要确保一般均衡状态的存在,首先必须防止参与者实施庞氏计划,否则参与者的优化问题不可能有最优解,经济体的一般均衡状态也不可能存在。一般来说,有三种防止参与者庞氏计划的约束,它们分别是:横截性条件、债务约束和抵押品制度。这三种约束的切实履行需要相应的执行机制来保证,但是,相关的文献并未就此结合不完全金融市场的假设条件做出充分的论证。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大为  汪克夷  李俏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源在隐性知识转移发生前、中、后的各项成本,然后通过将激励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相结合,探讨了知识源在隐性知识转移中的各项需要,并明确了企业个人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应的分析结果设计了促进知识源转移知识的激励机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敏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把经济学看做技术科学。经济学主要依赖数理和形式逻辑的推演,丢弃了历史分析和制度分析的因素,成了"黑板经济学"。经济学数学化的前提是"经济人"假设的数字化和工具化。自"经济人"思想产生以来,从有机化、概念化、数字化到裁剪化,经历了四个阶段。"经济人"假设的每个阶段反映的都是经济学家个体论述和社会历史总体发展的统一。以"经济人"假设的发展阶段分析为切入点,可以准确把握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征,发现其存在的方法论问题,认识其本质,为经济学的创新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金龙  费方域  谈毅  
文章针对创业资本退出时控制权转移问题,构建了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分析框架。首先,文章在合同完全和不完全两种情况下分析了创业投资中的相机控制,得出这种制度安排的根源在于投资双方的激励不平衡的结论;其次,文章分五种情况具体探讨了控制权如何进行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谦,赵大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招顺  
不能完全照搬“经济人”假设陈招顺“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家分析市场经济惯用的理论出发点。在他们看来,利己是人的本性,是“经济人”所共有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动机。其实,利己心是私有制的产物,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一种观念。...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余向华  胡平  陈雪娟  
股市的整体表现是众多市场主体间博弈互动的结果。本文以作为股市最终供求主体的股民和上市公司间的博弈为着眼点,通过静态与演化动态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在不同监管情况下,股市中投机性状况作为博弈均衡结果出现的条件,各均衡结果如何随时间推进和制度完善而演化。结论表明,在不同监管完备程度下,股民的投机性与上市公司的投机性相互影响,而是否会形成整体层面的投机性均衡以及这种均衡如何演化,则与初始状态和监管完备程度有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