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65)
- 2023(14310)
- 2022(12318)
- 2021(11488)
- 2020(9619)
- 2019(21912)
- 2018(21800)
- 2017(41397)
- 2016(22567)
- 2015(24818)
- 2014(24434)
- 2013(24254)
- 2012(21857)
- 2011(19701)
- 2010(19387)
- 2009(17611)
- 2008(16984)
- 2007(14738)
- 2006(12653)
- 2005(10615)
- 学科
- 济(84143)
- 经济(84057)
- 管理(69834)
- 业(68021)
- 企(57657)
- 企业(57657)
- 方法(40583)
- 数学(34655)
- 数学方法(34322)
- 农(23250)
- 财(22146)
- 中国(21901)
- 技术(20466)
- 业经(20413)
- 学(19921)
- 地方(16695)
- 农业(16188)
- 贸(15908)
- 贸易(15899)
- 易(15443)
- 理论(14948)
- 制(14719)
- 和(14192)
- 技术管理(14121)
- 务(14000)
- 财务(13937)
- 财务管理(13919)
- 环境(13845)
- 划(13644)
- 企业财务(13197)
- 机构
- 大学(315488)
- 学院(313578)
- 管理(129407)
- 济(120457)
- 经济(117905)
- 理学(113821)
- 理学院(112579)
- 管理学(110710)
- 管理学院(110155)
- 研究(101541)
- 中国(72794)
- 科学(66628)
- 京(66228)
- 农(55367)
- 财(52611)
- 业大(52239)
- 所(50600)
- 研究所(46915)
- 中心(46097)
- 江(43961)
- 农业(43896)
- 财经(43118)
- 北京(40895)
- 范(40338)
- 师范(39842)
- 经(39351)
- 院(36791)
- 州(35946)
- 经济学(35163)
- 商学(33853)
- 基金
- 项目(227101)
- 科学(178220)
- 基金(164695)
- 研究(161434)
- 家(145680)
- 国家(144436)
- 科学基金(123996)
- 社会(101527)
- 社会科(96277)
- 社会科学(96251)
- 省(90246)
- 基金项目(89056)
- 自然(82986)
- 自然科(81083)
- 自然科学(81059)
- 自然科学基金(79635)
- 划(75842)
- 教育(73560)
- 资助(66034)
- 编号(64932)
- 创(51392)
- 成果(51010)
- 重点(50501)
- 部(48796)
- 发(47825)
- 创新(47261)
- 课题(44016)
- 科研(43598)
- 计划(42662)
- 大学(41601)
- 期刊
- 济(123520)
- 经济(123520)
- 研究(85604)
- 中国(56779)
- 学报(55707)
- 科学(49450)
- 农(49042)
- 管理(46385)
- 大学(41171)
- 学学(38981)
- 财(38659)
- 农业(34048)
- 教育(33843)
- 技术(25904)
- 融(21917)
- 金融(21917)
- 业经(21750)
- 经济研究(20047)
- 财经(19981)
- 科技(18894)
- 业(18162)
- 经(17040)
- 图书(17022)
- 问题(16059)
- 技术经济(15438)
- 版(15311)
- 业大(14992)
- 理论(14829)
- 商业(14330)
- 实践(13756)
共检索到434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季国民 叶敏 张希君
高校科研团队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不仅承载着学校绝大部分的科研任务,同时也承担部分企业和国家的课题研究。隐性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知识管理研究的难点。已有研究表明,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绝大部分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团队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隐性知识管理两者有效结合,进而提高团队创新绩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
隐性知识 创新绩效 知识转移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刘春艳
文章采用问卷调研获取一手数据,运用PLS-SEM方法测度了各类因素对创意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PLS-SEM方法对观测数据拟合精度较高,在样本数据非正态分布、共线性等情况下仍然稳定。实证结果表明:团队情境、吸收能力、转移意愿、转化能力、媒介丰富度由大到小对创意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而隐性知识特性必须通过对知识源转化能力的显著负影响才能间接影响知识转移绩效。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树中
在阐述隐性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对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及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对知识创新的关键要素——创意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指出隐性知识转移不仅贯穿于知识创新的全过程,而且始终发挥主导性的关键作用,是知识创新形成的核心动力。在创意过程中,知识创新者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始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通过感知可以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和想象,然后通过知识整合形成创新方案。
关键词:
知识创新 隐性知识 转移 机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姚柱 张显春
通过对高校科研团队和科技型企业研发团队的调查,以探索团队创新使命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团队创新使命对团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在团队创新使命和团队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团队规模在团队创新使命与团队隐性知识共享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团队规模越大,研发团队创新使命对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越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鹏 安立仁
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因素很多,隐性知识学习对创新绩效的贡献尤为重要,但隐性知识学习要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在以往研究中未有清晰的答案。基于结构方程建模的思想,文章建立了企业隐性知识学习的概念模型,并在理论综述基础上构建了企业隐性知识学习与创新绩效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隐性知识学习要素与创新绩效间的结构关系给出操作化界定。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向先 李昆 郭顺利
[目的/意义]从知识生态视角能够全面深入探究企业研发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企业研发团队知识生态系统的建设,提高企业研发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和知识创新能力。[方法/过程]文章首先从知识、知识主体、知识环境、知识转移网络结构4个维度解析了影响因素,构建了企业研发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然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模型的检验和分析。[结果/结论]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均得到数据支持,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好,实证分析结果能够为企业研发团队隐性转移绩效管理提供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仙雅 林盛 陈立芸 白寅
通过引入员工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深入探讨了组织氛围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信任氛围、沟通氛围和公平氛围显著影响员工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并且员工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显著影响自身的创新绩效;沟通氛围和情绪氛围对员工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显著;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在信任氛围、沟通氛围、公平氛围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扮演着中介变量的角色。
关键词:
组织氛围 隐性知识共享行为 创新绩效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志宏 赖文娣 白雪
沿用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气氛维度研究的成果,将团队带头人创新风格作为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气氛的一个新的维度,并结合另外三个维度:参与保障、目标认同、创新追求与支持,更有效地描述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气氛。同时,根据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探讨创新气氛各维度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最后,根据概念模型,从创新气氛的各维度出发,提出增强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相关建议,以期对加强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高校科研团队 创新气氛 隐性知识共享意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南 王晓蓉
在阐述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就知识转移的主体与客体、师徒关系及企业环境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知识的隐性程度、师徒间的信任与知识势差、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激励机制对徒弟内化程度和表出程度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
企业师徒制 隐性知识 知识转移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熊维勤
青年教师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经验和诀窍等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必经途径。文章从隐性知识转移的特征和条件出发,从教学团队形成、激励机制设计和合作精神培育等方面分析了促进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和转移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教学团队 隐性知识 激励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吴强 郑景丽
空间集聚对团队隐性知识转移的重要性已经日益为企业和学术界所普遍承认,但是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少有人涉及。文章将结构知识和个人知识的隐性程度作为两个建构性维度,将团队隐性知识转移分为四种类型,并针对每一类型的知识转移提出了相应的空间集聚方式。
关键词:
空间集聚 隐性知识 团队知识 知识转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豪 曾剑秋 沈孟茹 Zulfiqar Hussain Pathan
论文基于信息通信产业的调查数据探讨了隐性知识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向与外向开放式创新均对创新绩效起到正向影响作用;组织的隐性知识在两种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均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根据实证结果,建议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意的同时积极通过授权等途径将技术、专利外部商业化,并注重隐性知识的获取与积累,从而放大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及建议同样适用于其他知识密集型产业。
关键词:
隐性知识 开放式创新 创新绩效 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豪 曾剑秋 沈孟茹 Zulfiqar Hussain Pathan
论文基于信息通信产业的调查数据探讨了隐性知识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向与外向开放式创新均对创新绩效起到正向影响作用;组织的隐性知识在两种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均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根据实证结果,建议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意的同时积极通过授权等途径将技术、专利外部商业化,并注重隐性知识的获取与积累,从而放大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及建议同样适用于其他知识密集型产业。
关键词:
隐性知识 开放式创新 创新绩效 调节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阮国祥 毛荐其 陈章良
从知识创造的视角,提出了组织即兴、隐性知识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利用对山东省部分城市技术型新创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组织即兴有利于产生"即兴化知识";隐性知识在组织即兴与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关键词:
组织即兴 新创企业 创新绩效 隐性知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侯曼 张珮云 王倩楠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采用层次回归法,探究领导授权赋能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隐性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和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以307份员工—领导配对数据为调查样本,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领导授权赋能与员工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隐性知识共享在领导授权赋能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情绪智力正向调节领导授权赋能与员工创新绩效的关系;情绪智力也正向调节隐性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绩效的关系;隐性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在情绪智力对主效应的整体调节下显著正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