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50)
2023(8966)
2022(7809)
2021(6937)
2020(6076)
2019(13981)
2018(13778)
2017(27092)
2016(14659)
2015(16598)
2014(16995)
2013(17070)
2012(16435)
2011(15154)
2010(15406)
2009(14445)
2008(14291)
2007(13162)
2006(11492)
2005(10606)
作者
(45439)
(38418)
(38307)
(36726)
(24559)
(18474)
(17548)
(14981)
(14247)
(13703)
(13284)
(12658)
(12376)
(12272)
(12096)
(11943)
(11618)
(11319)
(11143)
(10948)
(9642)
(9536)
(9277)
(8795)
(8794)
(8636)
(8428)
(8304)
(7869)
(7642)
学科
(86080)
经济(86015)
管理(40009)
(37717)
方法(34384)
数学(30574)
数学方法(30328)
(29657)
企业(29657)
地方(19419)
中国(18240)
(17424)
(17194)
(16552)
业经(14400)
地方经济(13205)
(12769)
(12523)
贸易(12520)
(12075)
农业(11559)
(11024)
金融(11022)
(10744)
银行(10721)
(10675)
环境(10480)
(10230)
(9931)
财务(9911)
机构
大学(227935)
学院(226598)
(105598)
经济(103562)
管理(83346)
研究(81590)
理学(71517)
理学院(70651)
管理学(69428)
管理学院(68995)
中国(60785)
科学(49464)
(47351)
(46218)
(42916)
(40105)
研究所(38973)
财经(37235)
中心(36653)
经济学(34438)
(34362)
业大(33640)
(33592)
农业(31635)
经济学院(30887)
北京(29884)
(28643)
师范(28358)
(28207)
财经大学(27469)
基金
项目(144820)
科学(113452)
基金(105923)
研究(102935)
(92818)
国家(92106)
科学基金(77741)
社会(67244)
社会科(63822)
社会科学(63802)
(55872)
基金项目(55652)
自然(49431)
自然科(48280)
自然科学(48261)
自然科学基金(47430)
(46975)
教育(46756)
资助(44411)
编号(40092)
成果(33116)
重点(33051)
(32740)
(32146)
(29185)
国家社会(28431)
科研(27981)
课题(27938)
教育部(27913)
创新(27476)
期刊
(119084)
经济(119084)
研究(69422)
中国(40711)
学报(36826)
(36203)
(35614)
科学(33127)
管理(29474)
大学(27254)
学学(26061)
农业(23575)
(21061)
金融(21061)
经济研究(20514)
财经(19596)
技术(19103)
教育(17430)
(16968)
业经(16706)
统计(16385)
问题(15763)
(13554)
技术经济(13508)
决策(12615)
(12604)
(12571)
世界(11166)
商业(10864)
理论(10667)
共检索到341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隗斌贤  
政府公开的显性失业率无法准确反映真实的失业程度,本文通过隐性失业的理论分析,探讨隐性失业的统计涵义及其测算方法,为分析我国隐性失业水平和真实的失业程度提供定量依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玲  
一、引言 在发展中国家,除了公开失业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公开失业,即隐性失业。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所谓隐性失业是相对于公开失业而言的,其涵义是指劳动者虽不处于零工时零收入,但其劳动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收入也不能达到维持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也有人认为,隐性失业亦可称为不充分就业或就业不足,是指社会名义就业量减有效就业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隐性失业日益严重,引起理论界与实际部门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特别对于我国农村经济而言,大多数农业经济学家和政府有关官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隗斌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隗斌贤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樊茂勇  侯鸿翔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曹娟娟  王玉芳  曹博  李静  
“政企分开”体制改革与生态保护政策实施的双层因素引发了吉林森工集团“隐性失业”问题,聚焦该问题对后期解决林区剩余劳动力、有效配置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失业理论为基础,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了吉林森工集团隐性失业人数以及隐性失业率,研究结果显示:吉林森工集团隐性失业人数在2011-2019年期间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吉林森工集团隐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有3个方面:(1)宏观层面实施的一系列生态建设政策刺激且加剧了吉林森工集团隐性失业;(2)中观层面利用希克斯中性理论探讨吉林森工集团转型过程中对资本存量以及技术创新的劳动力人数需求量,其中资本存量对劳动力具有吸收作用,技术创新对劳动力具有释放作用,但技术创新释放的劳动力人数大于资本存量吸收的劳动力人数;(3)微观层面利用供求理论来分析,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使得吉林森工集团原木供给减少,进而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量,但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没有改变,因此产生过剩的劳动力即隐性失业。通过对吉林森工集团隐性失业分析,可为今后林区解决“富余”人员分流、转岗、再安置等问题提供参考,合理引导该林区充分就业,缓解林区各类矛盾冲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谢兆芬  
失业按其社会化的程度,可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大类。武汉市显性失业人口根据1991年度的统计分析,市镇待业总数为61407人。而从社会劳动保险部门登记领取失业救济金的只有200人;作为企业内部待业,也只有2064人。本文重点是对武汉市隐性失业人口问题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紧迫性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樊茂勇  侯鸿翔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隐性失业现象 ,在其传统农业中也存在着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业隐性失业的问题将有所缓解 ,但庞大人口与落后的劳动力素质的问题仍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极大障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丹  金喜在  
本文借助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运用效率评价及包络模型中生产前沿面投影的方法,估算中国目前已就业人员中存在的隐性失业,分析了1996年至2008年各年中国从业人员的隐性失业规律和结构,得出中国隐性失业率较高、高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在增长但其效率尚未完全发挥等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于降低隐性失业率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广东省委党校李莹:广州市黄埔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谢永军:我国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大量存在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失业存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大量的隐性失业,同时就业市场上又有相当数量的公开失业存在。隐性失业的典型特征是劳动者名义就业了(其劳动关系仍保留在某一企业...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尹平  
隐性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它与地下经济有着明显的界分,存在着相对性、外生性、规模性、过渡性等特征。本文以性产业为例,从企业、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对隐性产业的运行进行剖析,揭示隐性产业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政府对隐性产业实施规制的必要性及其失败的原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白雪  韩霞  
奥运会作为全球体育盛会,其影响不仅局限于体育领域,同时还凭借其所带来的巨大政治影响、经济效应与文化传播功能在更大范围内凸显其重要性。本文从奥运会可能引发的投资与消费的挤出效应、就业问题以及体育场馆的后期利用问题等角度阐述了奥运经济隐性效应存在的表现与根源,并就如何应对后奥运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石昶  宋德勇  
以有关城乡隐性失业研究为依据,计算所得1978—2009年各种情形下中国就业弹性的取值及其变动趋势较稳健地证明了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带动能力弱。隐性失业仅提高某些年份的就业弹性,不能改变中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就业弹性暂时提高的原因是隐性失业劳动力真正失业后以很快的速度再就业。而经济增长就业带动能力弱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基数较大的农业、国有与集体单位就业吸收能力不足,以及其他经济单位就业吸收能力下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柏培文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估算结果来看,自1978年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数量从3902.8万呈波浪式增加,到2002年达到21598.4万高峰,此后隐性失业人口开始迅速下降,直至隐性失业人口总体消除;隐性失业率在2003年之前基本在9—30%之间呈波浪式、缓慢增加的趋势波动,第一个波峰在1982—1984年,第二个波峰在1990—1991年,第三个波峰在2001—2002年,此后隐性失业率快速下降,自2004年以来隐性失业率几乎为0。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影响因素来看,科技进步、市场化、产业结构演进、公开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等不同程度降低社会的隐性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