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29)
2023(13003)
2022(10673)
2021(9828)
2020(8084)
2019(18211)
2018(17567)
2017(33577)
2016(17777)
2015(19632)
2014(19324)
2013(19301)
2012(18094)
2011(16544)
2010(16328)
2009(15140)
2008(14628)
2007(12704)
2006(11320)
2005(10324)
作者
(53997)
(45368)
(45262)
(42939)
(28847)
(21901)
(20123)
(17759)
(17162)
(15996)
(15789)
(14770)
(14762)
(14414)
(14372)
(13818)
(13412)
(13138)
(12977)
(12914)
(11401)
(11196)
(10930)
(10343)
(10321)
(10071)
(9859)
(9400)
(9079)
(8964)
学科
(96828)
经济(96736)
管理(49795)
(48002)
方法(38224)
(36715)
企业(36715)
数学(34575)
数学方法(34386)
中国(25603)
(20943)
(20059)
地方(19174)
(18816)
(18132)
贸易(18124)
(17654)
业经(17152)
(15007)
农业(14752)
环境(13410)
地方经济(13228)
(13189)
金融(13189)
(13036)
银行(12988)
(12491)
(11492)
(11482)
财务(11482)
机构
大学(269339)
学院(265655)
(128979)
经济(127083)
研究(101143)
管理(98156)
理学(85893)
理学院(84845)
管理学(83582)
管理学院(83109)
中国(75779)
科学(59945)
(55774)
(55283)
(51997)
(50120)
研究所(47798)
财经(45365)
中心(43309)
经济学(42891)
(41788)
业大(41166)
农业(39724)
经济学院(38644)
(36454)
(35631)
北京(35178)
财经大学(34195)
(31946)
科学院(31682)
基金
项目(181591)
科学(144432)
基金(138424)
(124545)
研究(124160)
国家(123580)
科学基金(104466)
社会(86512)
社会科(82316)
社会科学(82296)
基金项目(72581)
自然(67451)
(66057)
自然科(66017)
自然科学(65995)
自然科学基金(64960)
(57268)
资助(56450)
教育(55238)
编号(43731)
(41959)
重点(41421)
(39420)
国家社会(38604)
(37670)
教育部(35975)
创新(35435)
科研(35342)
中国(34730)
成果(34503)
期刊
(137606)
经济(137606)
研究(81221)
中国(49251)
学报(48715)
(44323)
科学(43710)
(41401)
管理(36247)
大学(36227)
学学(35022)
农业(29998)
经济研究(25659)
财经(24460)
(24182)
金融(24182)
(21284)
业经(18569)
问题(18557)
技术(18490)
(17294)
教育(17031)
(16834)
世界(15808)
国际(15508)
技术经济(14435)
统计(13359)
(12669)
(12062)
商业(11968)
共检索到392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石昶  宋德勇  
以有关城乡隐性失业研究为依据,计算所得1978—2009年各种情形下中国就业弹性的取值及其变动趋势较稳健地证明了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带动能力弱。隐性失业仅提高某些年份的就业弹性,不能改变中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就业弹性暂时提高的原因是隐性失业劳动力真正失业后以很快的速度再就业。而经济增长就业带动能力弱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基数较大的农业、国有与集体单位就业吸收能力不足,以及其他经济单位就业吸收能力下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勇  古明明  
很多研究试图解释中国统计数据的虚增问题,但是研究结果与官方数据差异不大,因此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符合实际的。本文认为,中国数据虚增的问题在于价格水平被低估。假定中国1997年来税制无根本性变动,本文通过研究税收变化与物价关系发现中国物价被低估,这说明中国真实产出被高估。物价高涨造成了财政收入与名义产出一致这一假象以及真实实际收入提高缓慢这一现实,因为财政收入与名义产出相关,而真实收入与实际产出相关。这点说明中国对产出的虚增已经从传统上直接虚报产出演变为出于"价格维稳"目的、通过低估价格而虚增实际产出,从而导致官方真实产出数据与现实脱节。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范婧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影响着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稳定。在中国快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两者呈现出非正向的变动关系。深入研究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对增加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世伟  司颖华  
本文利用我国29个省份的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数据,基于面板数据的长期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变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整体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显著负相关。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变动显著负相关。对不同区域从长期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关系不显著,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显著负相关。从短期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不显著,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变动显著负相关。因此,考察我国奥肯定律的存在性,不能只针对国家层面的数据,而应该利用各地区面板数据从不同区域来考察,这样才能使奥肯定律在我国政府准确把握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中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蒋文莉  刘日星  
本文通过对工资、经济增长、人口和失业之间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协整性和序列相关性检验和经验分析发现:中国失业率与工资变动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失业率大约下降1.36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失业率大约下降0.05个百分点。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文凯  
本文尝试解释为何中国就业变化和经济增长间数量关系并不稳定,两个问题将被处理:(1)就业数据是否有偏误;(2)一些中国特有的影响因素在就业和增长关系间是否有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发现:(1)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增加就业数据大致可靠;(2)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显著拉动作用,也就是说使用另一种表达的奥肯定律得到论证;(3)国有经济部门在就业和增长间起到了调节作用,并且对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影响有对称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嘉  刘鹏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经济增长能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两者存在着明显的非一致性。通过对不同指标进行比较和实证研究,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性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聂飞  刘海云  
本文在探讨OFDI影响国内制造业转移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并结合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OFDI引致的制造业转移以"市场换市场"的扩张型为主,通过对国内市场生产及供应量的增加,能有效弥补OFDI对中国制造品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2)在行业层面上,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较之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更强的市场扩张潜力;(3)在区位层面上,中国东部、中部和西南区域内省份OFDI会形成制造业较强的国内市场寻求动机,省份间扩张型转移更为明显。最后,本文就如何通过OFDI来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平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思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桢  
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分析,显示我国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而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动显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Chow检验进一步显示宏观生产函数结构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构偏离度分析则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快但就业能力却在下降。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安平  李勋来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有效就业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有效就业的增加也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龚玉泉  袁志刚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一国或地区的GDP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海峰  卢仁山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替代关系。然而,中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论文首先分析奥肯定律适用的前提条件;随后结合中国国情,探讨这种经济现象的具体原因。最后提出要反思偏向重工业化战略,并给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顾建平,刘葆金  
文章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城乡及区域结构等三个维度,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变动,以及这种变革与调整所带来的总量扩张、效率提高、运行机制改变。并且,就业总量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改善始终贯穿在这一进程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左伟,薛东前,李硕,谢文君  
以中国现代历史时期城市(仅指建制城市)数量增长作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侧面,结合中国城市化动因分析,探讨了城市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通过对中国现代历史时期及现代化过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各个阶段城市数量增长状况及增长原因分析,认为区域城市增长及城市化进程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提出我国今后建制城市设置应主要基于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关系科学规律基础上,限制城市数量的盲目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