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28)
2023(3960)
2022(3179)
2021(3278)
2020(2600)
2019(6034)
2018(6052)
2017(9260)
2016(6491)
2015(7343)
2014(7563)
2013(6572)
2012(6349)
2011(6112)
2010(6530)
2009(5722)
2008(5695)
2007(5217)
2006(4778)
2005(4469)
作者
(17517)
(14635)
(14522)
(13970)
(9411)
(6961)
(6647)
(5988)
(5547)
(5344)
(5118)
(5073)
(4828)
(4807)
(4728)
(4717)
(4621)
(4397)
(4340)
(4315)
(4130)
(3938)
(3584)
(3576)
(3451)
(3373)
(3350)
(3155)
(3120)
(3007)
学科
教育(19018)
(15206)
经济(15187)
(11950)
中国(10901)
管理(8816)
理论(8350)
(6888)
教学(6338)
方法(5325)
(5238)
企业(5238)
(4484)
(4307)
数学(4028)
发展(3999)
(3877)
数学方法(3873)
研究(3824)
思想(3773)
经济学(3718)
政治(3589)
(3406)
改革(3214)
高等(3183)
技术(3181)
(3078)
学法(3039)
教学法(3039)
思想政治(2988)
机构
大学(93226)
学院(85576)
研究(37202)
教育(28911)
(24734)
师范(24559)
科学(24156)
(23024)
(22366)
管理(22311)
经济(22234)
师范大学(20621)
(19610)
中国(19450)
理学(18915)
理学院(18420)
研究所(18265)
管理学(17700)
管理学院(17512)
(15240)
(15134)
北京(14940)
中心(14574)
技术(13954)
(13004)
业大(12549)
农业(12096)
职业(11971)
(11463)
(11307)
基金
项目(53628)
研究(44380)
科学(43035)
基金(35260)
(31322)
国家(30913)
教育(29585)
社会(24399)
科学基金(24393)
社会科(22546)
社会科学(22540)
(21875)
(21562)
成果(20743)
编号(20633)
课题(18044)
基金项目(17532)
(15246)
自然(15086)
自然科(14707)
自然科学(14699)
自然科学基金(14440)
重点(14432)
资助(13929)
(13569)
规划(13044)
(12497)
项目编号(12098)
(12032)
教育部(11953)
期刊
教育(47341)
研究(35208)
中国(27214)
(26197)
经济(26197)
学报(16723)
科学(13968)
(13125)
大学(13054)
职业(11065)
学学(10434)
技术(10215)
农业(9256)
(7973)
技术教育(7233)
职业技术(7233)
职业技术教育(7233)
管理(6766)
图书(6245)
(6023)
论坛(6023)
高等(5374)
(5239)
(4955)
(4932)
成人(4839)
成人教育(4839)
财经(4801)
高等教育(4701)
书馆(4608)
共检索到139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维  
我国当前的公共知识领域仍然普遍地持有狭义的隐喻概念,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现象。在隐喻认知思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持有广义的隐喻概念,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认知观主张,隐喻的本质在于认知,隐喻建构了大部分概念系统,新颖隐喻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新视角。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隐喻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学中都可以发挥重要的认知功能。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维  徐文彬  
隐喻思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思维。一直以来,教学隐喻都是教学研究者认识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理论"受众"达成教学理解的有效方式。在当前多元教学研究范式并存与融合的趋势下,教学隐喻仍可在教学理论的假设、论证和表述中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认知功能。但在使用教学隐喻时,我们应将其与事实的、逻辑的言说方式相结合,尽量避免教学隐喻认知的模糊性问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茂庆  陈时见  
隐喻从语言现象、修辞手法发展为一种思维方式,在社会科学诸领域中有着自己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移植"隐喻贯穿于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各阶段,成为其范式转换的助产士。将概念隐喻引入比较教育学,分析比较教育学中的"移植"隐喻现象,无疑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洪席  郝德永  
隐喻在课程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跑道式、学科式、经验式课程隐喻反映了传统课程价值现的褊狭和单一,从而造成了实践领域的无序和混乱。"通道"、"文本"、"乐谱"式课程隐喻则真正代表了课程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深层次、浓厚的文化底蕴及教育学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现象学精神是现象学的灵魂。作为"做"哲学的方式,现象学就是哲学本身。现象学的重大贡献在于其独特的"看"世界的关系思维方式,现象学最终给出了看世界的路标,即结构世界与意义世界,而且现象学尤为关注发生的世界。现象学精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学追求,现象学精神从方法论到范畴与主题等方面都导致了教育学世界的深刻变革。渗透着现象学精神的教育学实践,将使每一个教育学境遇中的人成为一个敏行的、富有教育学意蕴的教育学实践者。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爱生  
在高等教育史上有关大学的隐喻不计其数。到20世纪末,一个新的大学隐喻——“(关键)基础设施”逐渐在国外学术界兴起。该隐喻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认知主体基于个体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洞察力和特定的社会情境对大学的功能与价值所进行的主观认知重构。隐喻具有很强的框架建构效应,既会影响我们对现实问题和情境的理解,也会引导我们生成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大学作为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隐喻,能为变革大学本体实践理论提供理论先导。它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大学立德树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高等教育公共性以及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与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创造性地选择符合该隐喻所蕴涵的问题解决方案。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啸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学乃是“成人之学”。但价值“关系说”由于从“物”的层面来把握价值 ,因而不能提供一个很好的考察教育的视角。为此 ,需要从根本上树立“人是价值的存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确立赋予教育学一种新的内涵 :它内在地要求把人性化、个性化和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这对于扭转教育的“无人”局面 ,确立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观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祥云  
隐喻对人文教育而言 ,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 ,更具有本体论价值。如果说语言是精神的家园 ,那么隐喻而非逻辑则是人心—精神的主要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当隐喻的绿洲荒芜或遭受破坏 ,不及物的人文精神世界就失去了存活的机缘和语言的土地。当人文学科变成了知识化、概念化、形式化、精确化、记号化的“零度语态”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的人文之师日益失去隐喻的能力 ,而把人文教育误当科学教育来操持时 ,人文教育必然祛魅。古典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智慧便是隐喻的教育智慧 ,现代人文教育必须承继这一智慧性语码 ,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 ,以使我们的人文教育变成人性化教育而非机械化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立新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在具体语境下进行的,离开了语境,隐喻也就无从辨别和理解,因此隐喻的识别与理解要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借助语境来推导话语喻义。文章试图通过对会话含义与关联理论的分析以期对隐喻做出合理解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满福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生成的主体隐喻是关于教育理念的诗性的表达。隐喻观照着当下的教育生态,也以其语言表述上的巨大张力传播和推广着隐喻背后的教学理念。从人是容器到人是动物到人是机器再到人就是人的意义嬗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至少在认识上,教学中的学生正越来越靠近主体或成为主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李培彤  
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完善。教师教育学所具备的学理性与价值性为教师教育学科身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佐证。教师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应观照教师教育学之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本质意蕴,把握教师教育学科特征,探寻教师教育学何以存在之理性依据,从而规范界定教师教育学概念。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多维透视是认识与审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必要前提,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解释与超越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对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逻辑证成离不开学科价值,教师教育学价值意蕴的合理澄明是支撑与引领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通达教师教育学科的本质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学科性质等关键问题的准确理解;巩固教师教育学科的独立地位需要基于对教师教育学知识价值、社会价值与育人价值等价值维度的全面彰显。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沈丽君  
隐喻是政治话语中表达思想和建构概念的重要工具,合理利用隐喻可以唤起受众的内心情感,达到说服受众的目的。文章用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场合的讲话稿建立小型语料库,分析关于"中国梦"的概念隐喻类型的建构模式,并探讨不同概念隐喻的凸显功能。分析表明:旅途隐喻是使用最频繁的概念隐喻类型,其目的是为了传递一种思想,即"中国梦"的实现是和平崛起的进程,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朱洪洋  
运用隐喻作为分析工具,鉴识支配当前教育实践的认知观,并通过认知观的隐喻转换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若干新的理解和主张。从教育现象入手,通过隐喻分析发现,当代教育理念与实践中表征出系统的认知观危机,其主要表现为:认知是负担,以容器隐喻、计算隐喻和再现隐喻来理解认知;认知无用论则是以惰性知识和方位隐喻为理念基础;认知的创造性缺失表现为对认知理解的生产隐喻和再现隐喻。欲实现认知观危机的转化,应吸收新鲜隐喻:在认知对象理解上,从力学隐喻转化为热量隐喻;在认知过程方面,从计算隐喻转向交互隐喻;在认知目的方面,实现“知识—结构—智慧”创造的隐喻转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盛亚军  孙丽辉  
本研究从品牌、名牌到其生态学含义的阐释,通过综合回顾名牌群落概念的演化过程,分析了名牌群落的演化过程。进而采用生态隐喻的方法将名牌群落定义为某一产业集群空间内由相似的名牌产品或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名牌企业组成的名牌群体,这些名牌群体如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一样彼此聚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