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5)
- 2023(1184)
- 2022(949)
- 2021(859)
- 2020(710)
- 2019(1611)
- 2018(1581)
- 2017(2520)
- 2016(1604)
- 2015(1930)
- 2014(1869)
- 2013(1837)
- 2012(1708)
- 2011(1538)
- 2010(1486)
- 2009(1235)
- 2008(1301)
- 2007(1154)
- 2006(972)
- 2005(839)
- 学科
- 济(3752)
- 经济(3741)
- 管理(3461)
- 学(3125)
- 业(2968)
- 企(2474)
- 企业(2474)
- 方法(1513)
- 财(1468)
- 水产(1314)
- 农(1264)
- 动物(1260)
- 动物学(1196)
- 中国(1169)
- 环境(1127)
- 数学(1108)
- 数学方法(1063)
- 贸(1030)
- 贸易(1028)
- 务(1015)
- 财务(1014)
- 财务管理(1012)
- 易(1003)
- 企业财务(979)
- 和(932)
- 教育(928)
- 划(899)
- 地方(867)
- 制(865)
- 业经(860)
- 机构
- 大学(22739)
- 学院(22266)
- 研究(9402)
- 科学(7810)
- 农(7389)
- 中国(6687)
- 农业(6040)
- 济(5984)
- 经济(5836)
- 管理(5694)
- 所(5554)
- 业大(5182)
- 研究所(5131)
- 京(5083)
- 理学(4924)
- 理学院(4803)
- 室(4598)
- 管理学(4580)
- 管理学院(4553)
- 中心(4393)
- 实验(4356)
- 实验室(4245)
- 重点(4037)
- 江(3901)
- 农业大学(3813)
- 省(3653)
- 院(3523)
- 范(3499)
- 技术(3495)
- 业(3468)
共检索到348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卢刚
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是一部兼具观赏性和思想性的经典作品,在国内青少年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社会主义者”的宫崎骏,通过大量的隐喻和细节,在少女主人公荻野千寻历险的故事中,植入了对消费异化、阶级压迫和殖民统治等资本主义奴役关系的深刻批判。在其明快的治愈系画风之下,隐藏着对残酷社会问题的冷静思考,是启发青少年群体理性思考的有效形式。阐释影片中的隐喻和批判,总结其意识形态话语表达范式,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供借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旭东
本文通过教育全球化概念的梳理引出了教育全球化中所包含的竞争、市场、商业、私营概念,从而把教育带入到全球化中,提出教育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教育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选择意识形态进行了两个视角的批判。
关键词:
教育全球化 意识形态 批判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学亮 王永友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中国话语国际表达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目前,中国话语国际表达面临"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存在"话语贫困"的现实问题,呈现"表达滞后"的客观境况。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重视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就要善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普适性新话语,构建中国话语国际表达的主体合力,创新中国话语国际表达的传播形式。在增强中国话语国际表达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实效性中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话语表达 话语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竟辉
批判新自由主义是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当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的阶级立场决定了其必然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要做到对新自由主义釜底抽薪式地批判,就必须呈现、揭示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面相与实质;而要呈现、揭示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面相与实质,就必须对其理论基础、阶级立场、政治图谋和实践危害进行全方位解读。这既是当前批判新自由主义所要掌控的逻辑前提,也是实现"两个巩固"所要把握的实践关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尚虎平
我国地方政府以"工具哲学"思维直接照搬西方的政府绩效评估,虽然曾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唯GDP式的评价方式,逐渐偏离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源于我国在引进政府绩效评估时并未洞察它本身源于"晚期资本主义"萌生的一种"成绩社会"、"绩效社会"意识形态,其生发的目的是为"晚期资本主义"既有格局进行辩护。这种辩护性使得它仅仅是一种符号性、象征性的管理工具,并不以促进人民群众利益、地位的改进为目标。要根除这种源生性问题,就需要将政府绩效切实融入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本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尚虎平
我国地方政府以"工具哲学"思维直接照搬西方的政府绩效评估,虽然曾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唯GDP式的评价方式,逐渐偏离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源于我国在引进政府绩效评估时并未洞察它本身源于"晚期资本主义"萌生的一种"成绩社会"、"绩效社会"意识形态,其生发的目的是为"晚期资本主义"既有格局进行辩护。这种辩护性使得它仅仅是一种符号性、象征性的管理工具,并不以促进人民群众利益、地位的改进为目标。要根除这种源生性问题,就需要将政府绩效切实融入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本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玉照 刘鹏
流行于西方国家并影响我国部分学者的社会保障"超意识形态论"是一种虚幻的乌托邦。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不可能超越其阶级本质,所实行的福利政策不过是资本主义国家功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贯彻,难以改变社会保障"被支配"的地位和命运。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事业,一方面,需要借鉴、汲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方面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必须高度警惕其阶级本性和破坏性作用,不能丧失在社会保障领域意识形态的批判视角。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意识形态超越 被支配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周伟婷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了约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批判施蒂纳,施蒂纳的"我(唯一者)"使马克思进一步明确了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是"现实的个体";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也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乃至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划清界限提供了理论先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施蒂纳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文本解读分析马克思对施蒂纳"我(唯一者)"的批判,为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马克思 施蒂纳 批判 唯一者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如月
文章以英国《卫报》中有关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23篇新闻报道为语料,建立小型语料库,运用语法隐喻理论,以费尔克劳夫的话语三维模式为分析工具,探究"他塑"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如何通过话语被构建的,对英国媒体中有关中国的报道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析,旨在为中国及时纠正外媒的主观偏见报道、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李传贵 冯铁山
<正>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强调个体“自我意识”的意义,用“技术”“时间”等物质条件限制或摧毁“自我意识”的生成和发展,引发思辨。材料本身只是一个具体情况的“隐喻”,本质上是思考人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实现“竞速生存”以及人在“竞速生存”时代如何保持“自我意识”而不被俗世的洪流湮灭。下面基于审美状态的视角,从技术本质、人技交互、信仰救赎三个角度对材料的隐喻进行解析论证,批判“速度审美”暴力,弘扬中国“天人相亲”的审美传统,助力学生在生活中实现诗意的栖居。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文龙 刘烈龙
本文对经济学界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寻租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性的批判 ,指出所谓的寻租行为无非是经济组织对制度的一种理性反应 ,这正是无法界定寻租这一概念的根本原因。本文试图论证寻租不是一个终极定义。
关键词:
寻租 寻利 DUP 租金 制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锐 叶薇
比较和国际教育的一个主要宗旨是融会贯通不同民族的教育传统。然而,这一领域在世界各地的发展都呈现出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现象。国际主流学术界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不仅对其自身发展造成影响,还在广泛的非西方世界造成了如本土意识缺失等诸多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主流社会科学理论失效问题在比较和国际教育领域中表现突出。当前的全球化严重挑战了现有的观念和参照系,"中心—边缘"结构持续存在,英语的日益普及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知识体系的不平衡。本文批判性地评议比较和国际教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以东亚高等教育研究为例,探索如何在新知识特点的形势下进一步改进和发展该领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国勤 王代月
意识形态话语分析方法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和边界,其中大部分的流派及其主张源于或者属于马克思主义传统。深入了解意识形态话语分析方法,首先,需要阐明它的基本研究范式—话语分析方法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其次,需要梳理其演进过程中蕴涵在“结构—能动”、“国家—社会”、“批判—建构”三个维度上的内在张力以及相应的调适;最后,需要厘清它所面临的诸多疑问以及所做出的回应,例如如何从话语中读出意识形态、如何摆脱“意识形态话语分析的立场也属于意识形态”的解释循环等问题。意识形态话语分析长期以来也是在这些调适与辩护中不断发展的,并且最终还是应该回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确定更加合适的方法论基础。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许多文章说隐喻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分析它们提出的主要证据,并探讨隐喻的逻辑原理,试图回答:隐喻导致的认知是谁的认知,怎样判断隐喻的真伪,隐喻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有什么实际作用。
关键词:
隐喻 逻辑 类比 教育研究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