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47)
2023(6004)
2022(4862)
2021(4380)
2020(3432)
2019(7658)
2018(7174)
2017(13572)
2016(7118)
2015(7808)
2014(7640)
2013(7604)
2012(7112)
2011(6373)
2010(6139)
2009(5466)
2008(4964)
2007(4182)
2006(3857)
2005(3102)
作者
(19412)
(16609)
(15941)
(15478)
(10437)
(7857)
(7355)
(6313)
(6242)
(5688)
(5635)
(5544)
(5187)
(5158)
(4820)
(4818)
(4760)
(4676)
(4673)
(4587)
(3882)
(3870)
(3834)
(3825)
(3684)
(3543)
(3479)
(3434)
(3218)
(3184)
学科
(32946)
经济(32828)
管理(15289)
(13924)
(13691)
地方(12740)
中国(12603)
农业(9739)
方法(9614)
数学(8825)
数学方法(8719)
业经(8309)
(8128)
企业(8128)
城市(7342)
(6469)
(6259)
环境(5548)
城市经济(5424)
农业经济(5228)
(5084)
地方经济(5033)
发展(4798)
(4794)
(4378)
产业(3801)
理论(3788)
工作(3723)
(3702)
金融(3698)
机构
学院(97267)
大学(96037)
(37356)
经济(36130)
管理(35251)
研究(34454)
理学(30649)
理学院(30077)
管理学(29376)
管理学院(29177)
中国(25050)
科学(21963)
(21192)
(16746)
师范(16657)
中心(16618)
(16481)
(15719)
(15106)
(14626)
研究所(14308)
业大(13873)
师范大学(13845)
(13350)
财经(13018)
北京(12853)
(12164)
(11771)
经济学(11575)
农业(11402)
基金
项目(71391)
科学(57406)
研究(52862)
基金(52170)
(45037)
国家(44650)
科学基金(39397)
社会(35465)
社会科(33470)
社会科学(33462)
基金项目(29170)
(28154)
自然(24669)
自然科(24088)
自然科学(24082)
自然科学基金(23599)
(23464)
教育(22736)
编号(21196)
资助(19120)
(16493)
成果(16222)
重点(15688)
国家社会(15032)
课题(14894)
(14535)
(14345)
发展(13441)
创新(13280)
(13255)
期刊
(44656)
经济(44656)
研究(29713)
中国(20160)
(15903)
科学(14144)
学报(12944)
(11623)
农业(10971)
管理(10368)
大学(10262)
学学(9573)
教育(9283)
城市(8838)
业经(8378)
(7817)
问题(7802)
资源(7605)
(7394)
金融(7394)
技术(7231)
经济研究(6059)
财经(5521)
现代(5360)
地理(5334)
图书(5202)
(5143)
(4877)
(4797)
发展(4462)
共检索到1425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德忠  刘承良  
基于1995~2010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空间数据,综合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动力系统理论及现代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采取随机故障和蓄意侵略两种攻击策略及多种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动力学演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揭示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的空间稳定性:(1)因分布相对均匀,节点连接随机多样,在面临随机攻击时,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体现出"类随机性",抗攻击能力强;(2)高度节点、高介数节点失效时,引致的城乡路网效率和结构变化程度不一,高介数节点失效往往更容易导致路网破碎和效率降低(形成众多子图);(3)桥梁和高速成为整个圈域城乡路网的关键边,不同桥梁或高速路段相对网络稳定性的重要程度不一样:圈域中心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承良  段德忠  余瑞林  
基于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空间数据库,引入时空距离通达性模型,从中心—外围节点通达性和城乡节点—节点通达性两个方面,定量分析武汉城市圈城乡通达性变化及其空间格局。发现武汉城市圈通达性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靶形结构,呈现由核心—边缘式向等级圈层式渐进演化的空间格局。另外,由于城乡道路网分布的不均匀,因地形地貌发育、线路技术等级和节点社会经济水平等差异性,导致整个路网空间伺服效能存在空间异质性,整体呈现不规则化、层级分异化和网络均衡化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段德忠  
基于1989—2011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拓扑空间数据库,引入复杂网络统计特征量对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系统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演化规律进行实证研究。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各拓扑指标值差异日益缩小,节点关联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化:节点度值空间分布较均匀,呈现点状特征和弱集聚性,表现出一定的"中心—边缘"和"等级圈层"的复合结构;节点紧密度值差异日益缩小,空间渐趋均衡化和离散化,也呈现典型的等级圈层格局;节点介数分布向心极化明显,但存在一定离心化趋势,呈侧"N"形伸展;节点平均路径长遵循距离衰减律,具有明显的时间惯性,与圈域城镇体系空间"靶形分布"一致;网络的集聚性空间差异显著,高簇系数节点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春燕  段德忠  刘承良  曾菊新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通过构建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耦合作用关联模型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实证研究了1995—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需系统的耦合作用机制,并动态模拟了供需系统的3种耦合作用情景,结果显示:119年来,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需求系统对供给系统的带动作用直接体现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之下的民用汽车拥有量的线性增长、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人口规模的逐渐增大等众多方面上;219年来,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供给系统对需求系统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体现在路网的不断建设、改造升级,使得城乡道路网的等级水平与供给规模越来越高,对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运力不断增强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单位时间所达距离增大带来的成本递减上;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需系统演化模拟清晰地刻画出了至202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系统的发展图景,其中交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型很好的实现了武汉城市圈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的愿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段德忠  张红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1989~2010年加权城乡道路网拓扑空间数据库和网络发育评价模型,对武汉城市圈20多年来城乡道路网发育程度进行动态分析和空间演化的研究。结果表明:20多年来武汉城市圈高速城乡道路网发育程度明显改善,经历了由树状网络—回路网络—网络拓展阶段,但路网空间生长尚未饱和,外向拓展和内部充填的潜力较大;通达性重心和中心的空间迁移变化不明显,囿于武汉市城区,宏观上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但其微观格局存在跳跃性和突变性;圈域城乡节点拓扑通达性指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相对均衡"的动态变化,但整体上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集聚;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通达性分布与城乡节点发育、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曾菊新  刘承良  
围绕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的空间整合测度,明确提出了在转型期多要素作用下城乡文化整合与城乡文化空间整合度的概念,创新性地构建了城乡文化整合测度的修正引力模型,即"三位一体"的城乡文化易感知者、城乡文化信息流量和城乡文化最短传播路径。文章综合运用SPSS数理统计与GIS网络分析,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空间尺度上,深入探究了武汉城市圈县域、市域和圈域层面上的城乡文化空间整合规律及其彰显的主要问题。在解析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整合的问题中,则以区域城市为中心,揭示了沿主要交通干道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的整体格局和空间特征。基于构建区域性"文化服务圈"、防止"山寨型"城市文化与"破落型"乡村文化、构建城乡文化关联体系以及改革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等基本诉求,提出了优化城乡文化空间整合的五项对策,旨在为构建和谐的城乡文化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媛媛  曾菊新  韩勇  
文化整合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城乡文化整合已经成为学界与政界的关注焦点。围绕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测度,遵循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城乡文化要素整合、城乡文化产业整合与城乡文化发展整合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域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进行测算,据之将其分为4个等级。阐述了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空间分异整体上呈以武汉市为圆心,随距离的递增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网络化格局,其中沿"京-广"铁路与"长江经济带"分布的县级单元的城乡文化整合度强于同等距离的其他区域。论证了城乡文化资源差异是城乡文化空间结构分异的根本,城乡文化系统改善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道权  王娅  
在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下,阐述了世界城市圈中心城市的新模式。针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提出了知识经济推动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模型基础及条件,并基于世界大城市圈的发展经验,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意见。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丞娟  王宝顺  
基于一个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07-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对公共总支出、公共分类支出及其外溢效应对圈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公共支出存在空间外溢效应,但公共总支出与公共分类支出的空间外溢效应并不必然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公共总支出和维持性支出对圈域经济增长具有负的空间外溢效应,而社会性支出和经济性支出对圈域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外溢效应;(2)固定资产投资率、对外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和储蓄率对圈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勰  
分析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理论背景,提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都是建立在区域协调发展论基础上,具有很强的相容性。研究指出国内城市群更多强化区域统筹的理念,而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呈现出高首位度、单中心结构、"灯下黑"等独特性,需要担负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双重统筹的职责。因此,建议武汉城市圈要以城乡统筹的理论和模式,在发展空间统筹、综合交通统筹、资源环境统筹、经济产业统筹等方面,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艳红  部沁林  
近几年武汉城市圈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公平提高现象值得关注。文章试图从开放视角来分析武汉城市圈城乡收入公平提高的原因。通过构建城乡收入公平指标,利用2006~2012年武汉城市圈9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FDI不仅会直接提高了城乡收入公平,而且还会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乡收入公平。不过,FDI会通过人均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不利于城乡收入公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俊成  姜云霓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逐步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板块,是区域研究的热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关系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城乡二元空间作为城市圈的重要地域单元,在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城乡协调与均衡发展是解决城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圈协调发展的要求与提升城市圈域经济体整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基本路径模式。基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架构,文章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共生关系思想,分析了区域共生的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金贵  王占岐  杨俊  姚小薇  
以2012年武汉城市圈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出城市圈内城市质量、城市间引力矩阵和城市发展潜力值;结合基准地价对城市发展潜力值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准地价同城市发展潜力指数具有极强相关性,说明引力模型在地价空间结构研究中具有适用性;通过对工业地价异常值的修正,说明引力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对已有基准地价合理程度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对未知基准地价的城市进行地价水平预测,为城市地价评估方法在理论上作有效的补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欣  蔡银莺  张孝宇  张安录  
论文以区域农田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以经济发展程度、区域农田生态赤字/盈余与区域提供的生态承载力比值为调节系数,建立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模型,基于农田生态账户的概念从县(市、区)级层面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的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额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武汉城市圈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5.00×108元,涉及农田生态补偿空间转移额2.31×108元。2 48个县(市、区)中,24个为农田生态支付区,支付区中武昌区的支付量最大,达到5 967.92×104元,最小为14.94×104元(铁山区);24个受偿区中最大受偿额为238.91×104元(黄陂区),最小为5.14×104元(英山...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璐  董捷  徐磊  张俊峰  
开展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补偿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应各功能区低碳策略、指导补偿额度流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SOM-K-means模型、二维关联矩阵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碳补偿类型区划分及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显著,呈现"西高东低,中心最高"空间分布格局;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均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碳吸收与碳排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空间分布趋势;武汉城市圈共有16个碳补偿支付区、11个碳补偿获补区以及12个碳补偿平衡区;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目标,最终形成7类碳补偿空间优化区,并对每一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