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34)
- 2023(5821)
- 2022(4831)
- 2021(4288)
- 2020(3464)
- 2019(7502)
- 2018(7460)
- 2017(13774)
- 2016(7604)
- 2015(8080)
- 2014(7658)
- 2013(7333)
- 2012(6387)
- 2011(5890)
- 2010(5579)
- 2009(5102)
- 2008(4449)
- 2007(3961)
- 2006(3453)
- 2005(2934)
- 学科
- 济(27460)
- 经济(27426)
- 管理(23137)
- 业(16968)
- 企(14509)
- 企业(14509)
- 方法(11886)
- 数学(10532)
- 数学方法(10368)
- 环境(9856)
- 农(8785)
- 学(7862)
- 财(6790)
- 中国(6262)
- 业经(5954)
- 贸(5662)
- 贸易(5660)
- 划(5634)
- 易(5520)
- 和(4912)
- 务(4706)
- 财务(4692)
- 财务管理(4683)
- 农业(4599)
- 企业财务(4410)
- 资源(4307)
- 生态(4280)
- 制(4266)
- 理论(4255)
- 规划(3994)
- 机构
- 学院(97272)
- 大学(94184)
- 济(38690)
- 经济(37919)
- 管理(36919)
- 研究(31866)
- 理学(31754)
- 理学院(31498)
- 管理学(30807)
- 管理学院(30653)
- 中国(24674)
- 科学(20662)
- 京(19625)
- 农(17383)
- 财(17024)
- 业大(16916)
- 所(16046)
- 中心(15087)
- 研究所(14673)
- 江(14580)
- 财经(13617)
- 农业(13111)
- 院(12919)
- 经(12433)
- 北京(12393)
- 经济学(11586)
- 州(11324)
- 范(11303)
- 师范(11178)
- 省(10930)
- 基金
- 项目(69197)
- 科学(53942)
- 研究(49794)
- 基金(49724)
- 家(44674)
- 国家(44387)
- 科学基金(37465)
- 社会(30694)
- 社会科(29165)
- 社会科学(29158)
- 省(28113)
- 基金项目(25720)
- 自然(24987)
- 自然科(24370)
- 自然科学(24365)
- 自然科学基金(23906)
- 划(23362)
- 教育(22433)
- 资助(20649)
- 编号(20505)
- 重点(15922)
- 发(15188)
- 成果(14655)
- 创(14250)
- 部(14128)
- 科研(14014)
- 课题(13970)
- 创新(13407)
- 计划(13326)
- 制(12696)
共检索到140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余智涵 宁卓 杨红强
发展林业碳汇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基于改进的Faustmann-Hartman模型,以中国南方浙江、福建和江西三个省份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使用时间序列模型拟合并预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汇价格,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确定最优轮伐期及碳汇收益。研究结果表明:(1)依次纳入木材收益、地上生物量碳汇收益和死亡有机质碳汇收益时,杉木人工林的最优轮伐期分别为21.85年、22.98年和22.88年;(2)上述三种情景下,林地期望价值的净现值分别为20408.20元/hm~2、24587.29元/hm~2和28101.11元/hm~2;(3)全面考虑包含死亡有机质碳库在内的林业碳汇效益,能够稳定提高林地所有者收益约7.02%~21.61%。此外,应进一步考虑多轮伐期下税收政策及自然风险等因素对碳汇营林的影响,这是确定最优轮伐期和碳汇收益后续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林卓 吴承祯 洪伟 洪滔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碳汇木材复合经济收益及最优轮伐期的变化,为杉木经营者在碳汇交易背景下选择最优森林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以闽西北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ARIMA)对杉木人工林蓄积量和碳储量进行拟合预测,并以此为基础数据,结合相关经济指标,采用年均净现值法(ANPV)和林地期望价法(LEV)分别计算杉木人工林经济收益和最优轮伐期;同时比较分析最优轮伐期和最大经济收益对立地质量、碳价格、利率3个不确定因素变化的响应。【结果】1)ARIMA模型对杉木人工林蓄积量和碳储量的拟合结果精度较高(预测模型中最低R~2为88.460%),以此获取了有效...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陆志敏 江龙彪 江建平 汪朝平
本文研究了奉化市尚田镇广渡村的1片14年生杉木人工林分的短轮伐期与更新技术。认为杉木短轮伐期经营,缩短了培育周期,经济效益显著,适宜边缘产区以及中小径材销路广的地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杉木 轮伐期 萌芽更新 边缘产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辛赞红 江洪 接程月 魏晓华 BLANCO Juan 周国模
近年来由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连栽造成生产力日趋下降,已严重影响了杉木人工林的持续经营。运用FORECAST模型模拟杉木人工林在200 a间的生长情况,从而揭示其在不同轮伐期下氮循环的特点。模拟分好、中、差3种立地条件和10,25,50 a等3个不同的轮伐期长度。预测结果显示:杉木人工林氮的吸收量和归还量都随着轮伐期的增长而增加;叶片氮的含量也随着轮伐期的增长而增大;土壤有效氮在25 a轮伐期时下降,而后随着轮伐期变长又有所回升。以中等立地为例,10,25,50 a轮伐期土壤有效氮的200 a的平均值分别为96.24,86.87和96.07 kg.hm-2;吸收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巢林 刘艳艳 洪伟 吴承祯 林卓
以中亚热带杉木中心产区为案例,基于样地调查数据、前人有关模型及相关经济技术指标,采用年均净现值法研究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目标下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及现值收益,探讨了立地质量、木材及碳价格、森林经营成本、利率等因素变化对经济成熟龄及现值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位指数为16 m、利率为5%、碳价格为42.41元·t-1的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为19 a,年均碳汇木材复合收益最大值max(aNPVw+c)为1 695.5元·hm-2.回归分析发现,碳汇木材收益净现值NPVw+c和aNPVw+c与林龄之间分别呈现出Sigmoid函数、三次函数关系;增加碳汇目标并未对经济成熟龄产生影响,但现值收益m...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祥庆 叶世坚 陈绍栓
通过对全国杉木中心产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的调查 ,研究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养分分布规律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轮伐期经营的杉木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养分分配规律存在明显差异 ,随年龄阶段的提高 ,杉木枝、叶、根、边材及林冠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干、皮和心材比例逐年增加 ,边材 /心材及林冠 /树干比例下降 ,轮伐期越短 ,每采伐单位杉木干物质所带走的养分越多 ,对地力的消耗越严重 ;同时短轮伐期还造成采伐、炼山及整地对林地的干扰频率增加 ,并不利于杉木林下植被发育 ,因此轮伐期是影响杉木人工林地力的重要因素 ,今后确定杉木轮伐期应考虑杉木的生态成熟龄 ,适当延长轮伐期 ,给林地...
关键词:
轮伐期 杉木 长期生产力 地力衰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重升 王有良 张利荣 郑鸣鸣 任正标 何宗明 范少辉 林开敏
【目的】研究杉木间伐初始期与立地之间的关系,为大径材培育的间伐初始期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福建峡阳23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的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研究目标树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立地指数及不同株数梯度的目标树对杉木人工林首次间伐期的影响。【结果】(1)地位指数明显影响林分中幼龄时期目标树的胸径生长速率及连年生长量,地位指数越高,林分早期生长速率越大。(2)当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至1 cm以后,22地位指数目标树的胸径连年生长量反而小于18、20地位指数目标树的林分;随着林龄的增加,不同地位指数的目标树的胸径连年生长量趋于相等。(3)全林分(CK)时,18、20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首次间伐期应在第9年,22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应在第10年。(4)当选取不同梯度株数(T80、T60、T40)的目标树时,18、20地位指数的林分首次间伐初始时间选择在第13年,22地位指数的林分确定在第11年。【结论】地位指数越大,林分越早进入首次间伐期。基于大径材培育时,18、20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首次间伐期应控制在9~13年间,22地位指数的林分首次间伐时间应控制在10~11年间。实际间伐时间可根据经营林分集约程度、立地质量、经济、人力等条件的实际情况而定,但18、20地位指数的林分间伐时间不应迟于第13年,22地位指数的林分首次间伐时间不应迟于第11年。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炎根 胡艳静 黄莎 刘波 吴继来 王懿祥
【目的】比较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解释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子,为森林经营及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间伐0%)、中度间伐(间伐45%)、重度间伐(间伐70%) 3种间伐处理,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短期原位监测。【结果】间伐显著增加了杉木林土壤呼吸速率(P<0.05),与对照相比,中度和重度间伐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增加了23.30%和44.94%。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无关。不同间伐处理下,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为1.77~2.16,对照处理下Q_(10)最高,间伐降低了杉木林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间伐初期,间伐对杉木林土壤呼吸速率有促进作用,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温度是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活性有机碳是重要因子。图3表5参44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丁波 丁贵杰 李先周 杨永章
间伐迫使林分环境改变,影响林分生长、生物量及碳储量,准确评估杉木人工林短期间伐后碳储量变化对碳汇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贵州榕江县开展了4种间伐处理{T00[未间伐(0.0%),1 800株·hm-2]、T11[轻度(16.7%),1 500株·hm-2]、T22[中度(33.3%),1 200株·hm-2]和T33[强度(50.0%),900株·hm-2]对18年生杉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组分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经间伐3 a后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减小,T00、T11、T22和T33样地依次为194.32、174.39、153.74和125.12 T·hm-2,T33、T...
关键词:
人工林 生态系统 碳储量 杉木 短期间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施志娟 白彦锋 孙睿 彭阳 姜春前 汪思龙
[目的]为了探讨恢复模式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方法]利用定位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皆伐后2种恢复模式(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20年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自然恢复植被层碳储量明显大于人工恢复,自然恢复的乔木层碳储量比人工恢复的高22.56%。自然恢复的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的分配比为干﹥枝﹥根﹥叶﹥皮,而人工恢复为干﹥根﹥枝﹥皮﹥叶。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所占比例非常小,自然恢复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人工恢复的3.99、5.94、1.14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朝伟 彭丽鸿 马东旭 王佳琪 江祥庆 江先桂 马祥庆 林开敏
【目的】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残体碳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贡献的差异,揭示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对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调控机制,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间伐强度(31%、45%、63%)样地0~10、10~20 cm土层样品,以氨基糖为微生物残体的组分标志物,探讨间伐强度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1)土壤细菌残体碳(MRCB)、真菌残体碳(MRCF)、微生物总残体碳(MRC)含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显著升高(P中度间伐>弱度间伐,pH、密度随间伐强度增加而降低;4)间伐强度和土层深度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潘勇军 王兵 陈步峰 彭清珍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以及碳汇功能是一项基础工作,对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平衡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对江西大岗山16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进行研究,估算其碳汇/源功能。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156.256 t·hm-2,乔木层占94.9%,林下层生物量为3.197 t·hm-2,年凋落物归还量为4.756 t·hm-2;杉木人工林碳储量为77.246 t·hm-2,其平均年净生产力为6.837 t·hm-2,其碳汇能力为1.595(±1.179)t·hm-2a-1,可见杉木人工林林生态系统显著地固定了大气中的CO2,有着明显的碳汇作用。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生物量:碳储量 森林碳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娟 白彦锋 彭阳 姜春前 汪思龙 孙睿 徐睿
[目的]通过制定森林管理参考水平,计量并核算森林管理活动的合格净碳汇清除量。[方法]采用核证减排标准中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项目的自愿碳标准,选取其中改善森林管理的项目方法学标准,并结合不可抗力及湖南会同县的杉木人工林林地资源现状,进行计量和核算湖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的合格碳汇量。该方法学标准包括4个碳库,即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枯死木和木质林产品。[结果]对30年生和23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森林管理活动后,林分碳储量变化量和碳汇量都有明显增加。森林管理参考水平在考虑皆伐的碳排放后的净碳汇量为-82.79 t
关键词:
碳汇核算 森林管理 参考水平 杉木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玉盛 陈光水 王义祥 谢锦升 杨少红 钟羡芳
对福建省三明市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人工林碳库为325.9t.hm-2,比杉木人工林的(228.3t.hm-2)高43%。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库分别占人工林碳库的65.9%和57.5%,矿质土壤层碳库则分别占32.5%和40.3%,而2种森林的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粗木质残体和死细根碳库占人工林碳库均不超过1%。格氏栲人工林的干材(干+皮)碳库分别占乔木层碳库的55.8%,而杉木人工林的则为75.4%。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在6年生前连年碳积累速率略高于格氏栲人工林,但7年生后则低于格氏栲人工林。格氏栲乔木层连年碳积累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15年生时...
关键词:
人工林 碳库 格氏栲 杉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佳琪 马东旭 蓝伟立 陈块明 林开敏
[目的]探究不同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枝条发育的影响,为杉木无节材定向培育的间伐密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9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的林分保留密度:1 200株·hm~(-2)(间伐强度为67%, L)、1 800株·hm~(-2)(间伐强度为51%, M)和2 250株·hm~(-2)(间伐强度:27%, H),间伐后的第5年,在各样地内选取标准木进行观测,探讨不同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对杉木枝条发育的影响。[结果]1)枝条总量、8 m以下枝条数量、8 m以上枝条数量、死枝数量、活枝数量均表现为:L>M>H,枯枝率表现为H>M>L;2)基径随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且L与H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L的枝长大于M和H,说明低的林分保留密度更有利于枝条生长;3)活枝枝条基径和枝长呈明显的线性相关,死枝枝条基径和枝长线性相关性较小。4)死枝的基径、枝长、数量与活枝数量随树干垂直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活枝的基径与枝长随垂直高度的增大而减小,H、M的分枝角随垂直高度的增加而减小。5)死枝与活枝的基径、枝长与分枝角在南部区域(90°~225°)整体大于北部区域,但枝条数量在东部区域(0°~180°)大于西部区域。[结论]要根据不同的培育目的调整杉木间伐后的林分保留密度,高的林分保留密度会抑制枝条基径和数量的生长,从而减少节子的大小和数量,提高木材质量。在杉木幼龄期时可以对林木进行修枝,以减少宿存枝条,达到提高木材质量、培育无节材的目的,综合本研究的3种间伐保留密度,其中1 800株·hm~(-2)的林分保留密度更适宜培育无节大径材。
关键词:
杉木 间伐保留密度 枝条发育 无节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