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67)
2023(3214)
2022(2489)
2021(2750)
2020(1993)
2019(4899)
2018(4950)
2017(7725)
2016(5362)
2015(6278)
2014(6499)
2013(5464)
2012(5179)
2011(4826)
2010(5125)
2009(4415)
2008(4444)
2007(4099)
2006(3875)
2005(3873)
作者
(11694)
(9542)
(9476)
(9450)
(6042)
(4626)
(4581)
(4068)
(3727)
(3598)
(3304)
(3146)
(3137)
(3131)
(3099)
(3026)
(2932)
(2862)
(2826)
(2805)
(2634)
(2370)
(2366)
(2332)
(2301)
(2269)
(2182)
(2132)
(1975)
(1900)
学科
教育(19219)
(10346)
银行(10346)
中国(10325)
(9694)
经济(9683)
(9563)
(7959)
业务(6490)
理论(6445)
管理(6258)
制度(6102)
(6102)
银行制(5672)
教学(5516)
(4948)
(4854)
金融(4851)
思想(4088)
(3953)
方法(3849)
政治(3843)
思想政治(3631)
政治教育(3631)
治教(3631)
德育(3598)
(3492)
(3415)
发展(3339)
数学(3306)
机构
大学(65442)
学院(59260)
教育(26010)
研究(24753)
(19638)
师范(19595)
中国(17762)
(16684)
师范大学(16396)
(15984)
经济(15984)
管理(14152)
(12741)
科学(12678)
银行(12310)
(11783)
(11613)
北京(11431)
(11238)
理学(11179)
职业(11139)
理学院(10900)
中心(10814)
研究所(10608)
管理学(10526)
管理学院(10374)
(10172)
教育学(10124)
技术(9975)
(9237)
基金
项目(32757)
研究(32534)
科学(27060)
教育(24524)
基金(20176)
社会(17972)
成果(16745)
社会科(16614)
社会科学(16609)
(16196)
编号(16126)
国家(15874)
课题(14806)
(13738)
(13337)
(13199)
科学基金(12756)
规划(10634)
(9990)
项目编号(9830)
(9653)
(9548)
基金项目(9413)
教育部(9223)
重点(9039)
(8996)
(8958)
阶段(8936)
研究成果(8728)
年度(8627)
期刊
教育(45460)
研究(34909)
中国(23119)
(18331)
经济(18331)
(17193)
金融(17193)
职业(10846)
技术(8568)
(7607)
技术教育(6974)
职业技术(6974)
职业技术教育(6974)
学报(6948)
大学(6893)
科学(6078)
(5775)
(5511)
论坛(5511)
高等(5308)
管理(4836)
成人(4780)
成人教育(4780)
高等教育(4727)
学学(4700)
财经(4644)
(4606)
发展(4098)
(4098)
(3959)
共检索到1142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中  肖海燕  
教育家陶行知受到"五族共和"论及民国时期边疆民族问题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主张维护国家统一、推进国内民族团结、尊重民族群众的民族地位及反对大民族主义的民族观。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民族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侧重在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方针和教学语言等方面,其旨趣在提升各族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的发展空间。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魏波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民主教育与其思想整体是何种关系,这一追问要求重新审视传统的解读范式。从经验事实看,如何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建设民主国家是陶行知的核心关照。从思想逻辑看,民主教育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整体密不可分,这表现在对教育基本问题的回答中。陶行知倡导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解放教育都贯穿着民主教育这一核心理念,民主教育构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只有从这一视角切入才能理解其真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晓婷   牟世华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其提出的一系列教育管理思想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将其应用到当前教育事业中能够对提高教育工作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深度挖掘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能够获取丰富的教育管理价值,对完善自身教学管理体系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的内涵,将其与当代学校教育管理相结合,以期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学校教育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董宝良  
论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董宝良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进行整体的全面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观是其教育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他能在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和全面教育各次运动中留下教...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叶锦义  
陶行知的职业教育大群观思想,不仅是古代士人大群观思想的延续,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直接激发。他提出职业教育应以"有利于群"为取向,而不是满足自己的私利。为此,他提出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师生大群意识的培养,并以"发舒内力"和选择最适的职业作为实现"应群需"的途径。这些思想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永希  
陶行知先生对职业教育做了精辟的论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统的职业教育思想。他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生利主义"的教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的教育;职业教育就是"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探讨其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特色,对我们今天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董爱国  
本文对陶行知和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从教育思想的渊源、教育目的观、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教育师资、学生管理、学生择业方面进行比较,以期在比较中受到启示,借鉴历史教益来发展新时期的职业教育。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洪宇  
2021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满怀救国救亡理想,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以教育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探索出一条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新路,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学说。在探索教育新路过程中,他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和教育需求的考察,结合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并将之作为其生活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倡导与实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智行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以"生利"为准心、以"三农"为重心发展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进行教育教学。借鉴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应注重: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利功能;重视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围绕学生发展开展工作,尤其要改善学生专业学习条件,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考核标准。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申国昌  夏豪杰  
陶行知与黄炎培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两位代表性人物,对职业教育都有诸多论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因生活的时代相近,面临的问题类似,在教育实践中又有较多的交往与合作,陶行知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诸多共通之处。二者都主张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相结合的双重职业教育目的观,提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职业教育方针,倡导从平民社会入手的职业教育办学原则,坚持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方法。同时,陶行知与黄炎培因个人兴趣各异、关注重心不一等原因,对乡村职业教育的实施方式及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各有侧重,这又凸显了不同教育家的个人风格。对陶行知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认识、合理看待二者在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上的贡献与地位,而且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钟海青  
民族教育研究要关注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要预测民族教育可能面临的问题,引领社会的发展;要紧贴民族教育实践,促进改革与发展;要加快民族教育学学科建设,为创新民族教育理论作贡献;要遵守研究中的伦理道德规范,纯洁民族教育研究队伍;要力避服务意识的缺失、实践应用的缺失、理论研究的缺失、创新意识的缺失及伦理道德的缺失。民族教育研究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是多元的,要扎实开展民族教育研究社会责任的教育,切实履行民族教育研究的学术责任,扎实开展民族教育问题研究,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理论成果的应用,创新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规避民族教育研究成果的社会风险。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洪  
生活在偏僻森林地区和山区的印度少数民族——表列部落,长期遭受隔离、剥削和欺压,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社会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为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通过立法、政策和发展计划等措施予以支持保障,使其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成果令人瞩目。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随着科技、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移民和原住民、少数民族的觉醒。以尊重争保持文化差异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大约有2000多个民族.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大多数原住民和少数民族无论在政治地位上、还是经济条件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语言、文化及其传统知识濒临消失。如何在全球一体化与国家一体化的双重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原住民、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21世纪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承担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世界各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应有之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