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91)
2023(6585)
2022(5560)
2021(4767)
2020(4001)
2019(9063)
2018(9026)
2017(17261)
2016(9478)
2015(10746)
2014(10986)
2013(10842)
2012(10189)
2011(9323)
2010(9348)
2009(8416)
2008(8632)
2007(7769)
2006(6875)
2005(6505)
作者
(27758)
(23552)
(23191)
(22155)
(14913)
(11199)
(10671)
(8970)
(8883)
(8366)
(8046)
(7837)
(7781)
(7667)
(7500)
(7207)
(7070)
(7067)
(6896)
(6799)
(5874)
(5836)
(5608)
(5353)
(5288)
(5272)
(5210)
(5085)
(4720)
(4687)
学科
(36932)
经济(36863)
管理(34884)
(26164)
(22750)
企业(22750)
(18730)
贸易(18721)
(18207)
方法(14796)
(12385)
(12359)
环境(12251)
数学(12096)
数学方法(11961)
中国(9103)
(9081)
(8805)
业经(8686)
(8557)
(8149)
(7947)
体制(7394)
(7319)
财务(7300)
财务管理(7282)
(7094)
金融(7092)
(7033)
银行(7000)
机构
大学(142309)
学院(141334)
(64309)
经济(63147)
管理(51197)
研究(49318)
理学(43798)
理学院(43347)
管理学(42656)
管理学院(42395)
中国(36453)
(31302)
(29071)
科学(27673)
(24599)
财经(24194)
(23001)
(21997)
研究所(21935)
中心(21786)
(21744)
经济学(20901)
业大(20309)
经济学院(18863)
(18226)
农业(18089)
北京(17994)
财经大学(17812)
(16729)
(16299)
基金
项目(92341)
科学(72442)
研究(68048)
基金(67966)
(59122)
国家(58717)
科学基金(49755)
社会(44537)
社会科(42361)
社会科学(42357)
(35563)
基金项目(35294)
自然(31023)
教育(30741)
自然科(30264)
自然科学(30258)
自然科学基金(29712)
(29668)
资助(27829)
编号(26287)
(23275)
成果(21995)
(21573)
重点(21173)
(20052)
(19320)
国家社会(19018)
教育部(18716)
课题(18677)
创新(18355)
期刊
(70792)
经济(70792)
研究(43728)
中国(28085)
(25043)
学报(22411)
(21452)
管理(19781)
科学(19474)
大学(17619)
学学(16822)
农业(14395)
(14246)
(13467)
金融(13467)
国际(12489)
教育(12250)
财经(12194)
经济研究(12163)
业经(11047)
问题(10721)
(10502)
技术(10439)
世界(8130)
(7538)
(6887)
贸易(6887)
(6826)
商业(6590)
科技(6172)
共检索到218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姜鸿  江涛涛  张艺影  
本文采用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比较2006-2008年中国与30个国家陶瓷制品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显示:2006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最大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07年和2008年最大的行业则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06-2008年中国陶瓷制品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净出口排放量分别是33 619 399、22 269 174、27 897 935吨,占当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55%、0.34%、0.4%;从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收益的角度看,在研究的30个贸易伙伴中,美国是中国陶瓷制品贸易的最大受益者,日本次之,奥地利位列最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辉  吴荣荣  张大伟  
文章基于我国西部11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各省CO2排放量与GDP、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GDP和能源强度对西部11个省份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人口对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的比重对四川、贵州、甘肃、宁夏和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议:发展低碳经济;控制人口;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露  
基于1992~2012年的数据,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分解出二氧化碳排放量、技术进步、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等因素,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AR根检验、向量自回归检验和方差分解等。研究表明:所选变量具有很好的平稳性。碳排放量受自身滞后一阶显著正影响,滞后二阶影响不显著;受技术进步滞后一阶显著负影响,滞后二阶影响不显著;受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的影响不显著。技术进步受自身、碳排放量、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的影响均不显著。人均财富对于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水平最高,技术进步其次,人口规模最小。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龙家勇  吴承祯  洪伟  林君燕  
相邻原则构造空间邻接矩阵,以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研究我国省域2000~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差异性。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统计值由2000年0.159增大到2001年0.202 9,后减小到2007年的0.197 9,继续减小到2008年的-0.034 9,趋势分析表明:中国省域碳排放量在2000~2007年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且总体上呈减弱趋势,到2008年呈显著性很弱的负相关。对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分析确定了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模式及空间演变态势,其散点图揭示我国存在中东部碳排放量高而西部低的空间聚集现象。并对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走上低碳发展道路,实现全国经济健...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文君  任荣明  
使用1998~2010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技术通道对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增加贸易和FDI可以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R&D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非线性效应,当R&D强度较低时,R&D强度的增加可能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只有当R&D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R&D强度的增加才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乌力吉图  王东亚  
通过投入产出SKYLINE分析法,探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贸易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污染逆差特征。分行业看,净出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排在前八位的产业部门分别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杰鲲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本文首先对我国1990-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口、产业结构和技术等四个方面,并探讨了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学之  孙鑫  朱乾坤  尚玥佟  
我国政府已确定于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意味着我国将步入一个以市场化手段降低碳排放的新阶段。其中,如何选取适用的方法准确计算碳排放量是未来碳交易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石。文章将碳排放量的计量方法主要分为基于碳交易制度体系下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估算方法和基于因素分解法的模型计量三类方法,归纳总结了各类方法及模型的适用范畴、优势和局限性等,最后提出评价和改进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学之  孙鑫  朱乾坤  尚玥佟  
我国政府已确定于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意味着我国将步入一个以市场化手段降低碳排放的新阶段。其中,如何选取适用的方法准确计算碳排放量是未来碳交易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石。文章将碳排放量的计量方法主要分为基于碳交易制度体系下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估算方法和基于因素分解法的模型计量三类方法,归纳总结了各类方法及模型的适用范畴、优势和局限性等,最后提出评价和改进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建红 王敏  
运用自下而上法和市场替换法.以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案例地.以2014年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对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性与减排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等中短途客源地游客量占游客总量的比例达到了88.04%.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只占总排放量的43. 25%;其他长途客源地游客量占游客总量的比例不足12% .却产生了56.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长三角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9. 18kg/人次.分别相当于华中和华东地区、广东和京津冀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和港澳台及国外地区游客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8.22% ,8.90% ,6.55...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宇  
贸易隐含碳排放对于一个国家实际排放量的估算非常关键。国内外学者对贸易中的隐含二氧化碳排放做了很多研究,发现其价值很大,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严重高估。本文使用最新的2007年区分加工贸易进口非竞争型的投入产出表重新测算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盟以及其他国家双边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因贸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4亿吨,远远低于目前的估计。2007年我国消费侧二氧化碳排放只下降了4亿吨,为56.28亿吨,按照百分比看,贸易转移碳排放只占生产侧排放的6.6%。因此,中国隐含碳排放量实际上远远没有那么大,不应再强调贸易转移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而应该立足于我国自身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杰琦  汪同三  
采用中国 1990—2010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选取排放总量和碳强度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实证考察贸易开放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 ( 1) 贸易开放显著提高了碳排放,"向底线赛跑"假说揭示的环境负面效应强于贸易的环境收益效应。(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成立,人均收入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 3) 贸易开放的环境效应存在时空上的结构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开放对环境的负面效应有所减弱; 相对于内陆地区,贸易开放对沿海地区环境的负面效应要小。在分析实证结果背后原因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锴  齐绍洲  
本文首先估算了1997—2008年中国30个省区的CO2排放量,并利用面板数据全面客观地考察贸易开放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不同的模型设定——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以及不同的工具变量策略——外部工具变量、滞后期工具变量以及动态模型设定时的内部工具变量组合,来控制有关变量的内生性。研究结果发现:在加入了人均收入和其它控制变量之后,贸易开放增加了中国省区的CO2排放量和碳强度,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影响是负面的,向底线赛跑效应大于贸易的环境收益效应,但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环境贸易形势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长远来看,政府应该加强环境规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德进  杜克锐  
利用SBM模型对1995~2009年我国28个省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多数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在0.51~0.57,处于较低水平,且部分地区差异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各省市的进出口贸易与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对于大多数省市来说,进出口贸易促进了碳排放效率的提高;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加,碳排放效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因此,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格局,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是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最有效的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美昌 徐康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贸易开放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需要使用一个包含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开放宏观经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包含33个国家5个变量的GVAH模型.并基于1980-2010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贸易开放、经济增长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1985, 2000和2010年三个不同时期贸易权重的模型结果表明:三者间存在共同发展趋势和长期均衡关系:随着贸易开放强度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冲击响应由强变弱.呈现从倒U型转变为微弱正向关系特征.两者间关系并不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中国的贸易开放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