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5)
2023(1933)
2022(1647)
2021(1497)
2020(1363)
2019(2809)
2018(2827)
2017(5117)
2016(3103)
2015(3547)
2014(3703)
2013(3581)
2012(3553)
2011(3064)
2010(3354)
2009(3222)
2008(3361)
2007(3150)
2006(2909)
2005(2927)
作者
(8506)
(6917)
(6840)
(6793)
(4437)
(3392)
(3312)
(2684)
(2661)
(2593)
(2412)
(2392)
(2341)
(2308)
(2177)
(2141)
(2100)
(2075)
(2033)
(2032)
(1956)
(1759)
(1703)
(1693)
(1692)
(1644)
(1621)
(1571)
(1458)
(1434)
学科
(10384)
经济(10362)
管理(7926)
(6703)
(6645)
企业(6645)
中国(4737)
教育(4103)
业经(3872)
理论(3835)
文化(3704)
(3595)
(3530)
方法(3424)
地方(3263)
(2894)
(2833)
(2769)
(2597)
银行(2594)
产业(2582)
(2500)
农业(2201)
市场(2181)
(2123)
制度(2023)
(2023)
研究(2002)
(1951)
金融(1950)
机构
大学(42651)
学院(41603)
研究(14553)
(14172)
管理(13970)
经济(13646)
中国(11997)
理学(10819)
理学院(10655)
管理学(10433)
管理学院(10331)
(9734)
(8986)
(8878)
科学(8015)
(8006)
师范(7961)
中心(7650)
(7055)
(7015)
北京(6502)
师范大学(6325)
财经(6260)
(6187)
研究所(6010)
教育(5900)
(5506)
(5499)
(5095)
(5059)
基金
项目(22254)
研究(18851)
科学(17279)
基金(14912)
(12252)
国家(12063)
社会(11665)
社会科(10924)
社会科学(10923)
科学基金(10184)
教育(9245)
(8887)
成果(8780)
编号(8565)
(7424)
基金项目(7107)
课题(6399)
资助(6115)
(5792)
自然(5400)
项目编号(5396)
自然科(5277)
自然科学(5276)
自然科学基金(5182)
(5180)
重点(5113)
规划(4899)
(4873)
(4872)
(4605)
期刊
(21397)
经济(21397)
研究(16989)
中国(12564)
教育(11157)
(7648)
管理(6477)
(6230)
金融(6230)
学报(6166)
(5724)
图书(5490)
科学(5323)
大学(5113)
书馆(4651)
图书馆(4651)
学学(4250)
技术(3697)
财经(3539)
业经(3349)
农业(3253)
(3126)
(3021)
论坛(3021)
问题(2994)
(2660)
经济研究(2603)
职业(2595)
(2551)
(2371)
共检索到790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白彬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楚国城址、矿冶、作坊遗址与大量具有楚文化因素的墓葬、器物及文字材料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不仅可证史之误、补史之阙,也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了楚文化研究的转型与发展。在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出土材料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于科技手段,目前学术界在至少以下几方面形成了讨论的热点,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第一,楚系青铜器的年代与分期、器用制
关键词: 楚文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婧文  
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是考古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文化的内涵主要涉及考古理论与遗迹遗物的内容层面,发掘、研究、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层面以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考古人物的人文精神等层面,具有公共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公众对考古文化认知存在偏差,现有阐释与传播方式也有诸多问题,加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具有现实必要性。提升博物馆公共考古教育能力、树立科学的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理念及方法、搭建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的阐释与传播渠道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考古文化的阐释与传播效能,促进社会共建考古文化阐释与传播体系,共享考古文化成果。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彬徽  
在楚文化的研究中,要特别重视考古资料与古文字材料的准确解读、阐释。例如,201 2年在湖北宜昌万福垴西周遗址内出土了有"楚季宝钟"铭文的青铜甬钟,还出土有青铜鼎以及数量较多的陶器。据"楚季宝钟"铭文可知,该钟为楚国国君宗族"楚季"的遗物,这是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但对其年代、性质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在楚国中心区域内所见西周中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瑞明  朱宏斌  
从考古资料来看 ,日本弥生文化时代主导农具的发展流变 ,大致经历了由石制农具到木质农具、再由木石农具到铁制农具的发展过程 ,探本索源 ,不难发现其与大陆工具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着深刻渊源关系 ,从侧面揭示出这一时期中日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基本态势与日本农业发展的一般特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京传  
近年来,考古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取得快速发展,但其研究却十分薄弱。本文在融合考古学与旅游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考古旅游的概念与范畴,并分析了考古与旅游的互动机制;同时对我国考古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架构了以资源保护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我国考古旅游利益机制。基于考古旅游伦理主体利益的实现,文章提出了以文化资源观、文化保护观、文化认同观为内容的我国考古旅游伦理基本框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鲁鹏  
环境考古学具有以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考古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两大学科基础。分别由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常常处于脱节状态。史前聚落具备的"自然"、"人文"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联接环境考古两大研究体系的桥梁,并成为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相同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但是,以社会人类学为基础的聚落考古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其以复原史前社会形态为最终目标。与此不同,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并以史前人地关系及其演化为最终目标。尽管如此,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需要包括地学、考古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韩牧哲  高劲松  李钰  
[目的/意义]面向考古类型学,提出一种适用于出土文物特征描述的知识表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语义映射和本体扩展方法,以突破传统类型学方法造成的语义壁垒,促进知识的共享与重用。[方法/过程]首先,对考古类型学思想及其传统方法造成的语义壁垒问题进行剖析,针对性地提出考古类型学知识表示策略;其次,结合考古学的语料特征和类型学逻辑,对出土陶器的器形描述按照属种关系、整部关系两种维度分解;随后,对陶器的部分和类型逐层提出知识表示方案与特征向量表达式,进而构建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表示模型;接下来,在知识表示模型的基础上,揭示基于条件等价映射的考古类型学本体扩展方法,实现考古类型学语义关联构建;最后,以青海柳湾的两件陶器为例,展示应用本文方法进行类型学知识表示的形式和过程,及其本体图形可视化效果。[结果/结论]以陶器器形为例对出土文物从考古类型学视角下的知识表示和语义关联构建是数字人文研究在考古学领域的一种新的尝试,可以为类型学研究由依靠经验向依靠数据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持。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立新  
从考古学的能指与所指、语境、话语主体以及文本与交流四个方面,大致可体现中国考古学话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考古学研究对象的物质性和实在性使中国考古学家们更乐意相信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尽可能回避对不确性程度高的能指意义的讨论。此举使考古学经常不得不降低其人文目标。尽管通常它所声称的目标是研究古人的社会与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在研究实践中所实际做到的却并不算多,目前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和重点仍停留在年代学和文化谱系这样的学科基础问题的层面。当前的学科管理模式,为考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考古学的成果出版和评价体系以及人材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复制、延续并强化这一话语传统的角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立超   陆杨   郭雨   殷亚方  
木材考古学研究是推动木质文物自然和历史信息挖掘、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古DNA捕获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木质遗存中可获取古DNA信息,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创新开展以古DNA为核心的木材分子考古研究已成为木材考古学的前沿热点。本文首先对木材分子考古研究进行概述,从古DNA的保存和降解、获取以及数据处理和序列分析3方面归纳木材古DNA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古DNA因高度降解、含量极低和化学损伤特征导致其难于提取和信息解译的难题。然后总结木材分子考古在解读先民认知与利用森林资源方式、复原历史时期地域性森林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以及重建古代树木应对气候和生境变化的微进化反应等方面的主要应用。最后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优先开展的工作:1)建立考古木材标本库及其DNA信息数据库;2)研究不同时空维度下木材古DNA损伤及变化规律;3)构建稳定高效的木材古DNA提取及序列信息解译技术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木材分子考古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木材学和考古学领域的应用,为木质文物的用材树种识别、保护利用以及重建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环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金璐  艾少伟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苏明  
中共中央十三届八中全会专门讨论农业问题,并通过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要求大力加强农业这个基础,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作用,这是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形势和从宏观经济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选择,也是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结合学习八中全会精神,围绕发挥农业基础地位作用这一主题,谈几点看法. 一、农业为基础的规律没有过时当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和回答的重大宏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安强  
讨论了中国科技考古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考古三大刊近十年(1995-2005)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综合分析认为近十年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发展较快,文献数量一路攀升;但虽有篇数的“量”变,却缺乏“质”的飞跃,所以现阶段我国科技考古事业仍然处在所谓的“发展后期”;分析预测在2005年之后有望步入“快速发展期”。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索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规律是一种有益尝试,但方法需要改进,即要结合被统计的文献内容,更要关注被统计之外的科技考古动态,以期尽量客观。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玉春  
20世纪初,欧洲近代考古学随着列强派往中国的考察队传入中国。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机构开始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现代考古学正式诞生。在中国考古学诞生的过程中,商务印书馆作为出版机构,不仅出版中国传统金石学著作,同时翻译出版了欧洲及日本的包括考古学理论、考古方法论、考古成果等的考古学著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