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29)
2023(15216)
2022(12062)
2021(10859)
2020(9292)
2019(20435)
2018(20300)
2017(38948)
2016(21006)
2015(23470)
2014(23586)
2013(22682)
2012(20464)
2011(18073)
2010(18602)
2009(18262)
2008(17547)
2007(16347)
2006(14555)
2005(13884)
作者
(58937)
(48898)
(48621)
(46326)
(31247)
(23015)
(22236)
(18776)
(18763)
(17569)
(16847)
(16449)
(15915)
(15676)
(15524)
(15031)
(14539)
(14323)
(14038)
(13740)
(12201)
(12096)
(11955)
(11205)
(11095)
(11003)
(10981)
(10884)
(9785)
(9772)
学科
(90988)
(83865)
经济(83718)
(82012)
企业(82012)
管理(79268)
方法(32282)
(32039)
业经(31972)
中国(30622)
(29012)
金融(29005)
(28963)
(28178)
银行(28155)
(27602)
(27138)
数学(23661)
数学方法(23496)
(23406)
财务(23360)
财务管理(23325)
企业财务(22150)
农业(20772)
(20089)
理论(18190)
技术(18107)
(16685)
体制(16209)
地方(16122)
机构
学院(297339)
大学(290819)
(124446)
经济(121780)
管理(116636)
理学(98003)
理学院(97129)
管理学(95735)
管理学院(95199)
研究(93307)
中国(84218)
(66921)
(60659)
科学(52260)
财经(51233)
(49335)
(47969)
(46357)
(46017)
中心(45505)
研究所(40646)
业大(40167)
农业(38361)
经济学(38341)
(38063)
北京(37950)
财经大学(37830)
经济学院(34551)
(33721)
商学(33688)
基金
项目(186262)
科学(148059)
研究(140438)
基金(135738)
(115875)
国家(114765)
科学基金(100780)
社会(91395)
社会科(86530)
社会科学(86512)
(74345)
基金项目(71057)
教育(63820)
自然(62810)
自然科(61436)
自然科学(61421)
自然科学基金(60408)
(60187)
编号(56872)
资助(54856)
成果(46609)
(41989)
重点(41403)
(41125)
(40938)
(40100)
(39908)
课题(39715)
创新(38456)
国家社会(37943)
期刊
(147595)
经济(147595)
研究(92857)
中国(65757)
(56846)
管理(50437)
(48251)
(48103)
金融(48103)
学报(40763)
科学(38916)
大学(32759)
农业(31711)
学学(31335)
教育(28490)
技术(27203)
财经(26617)
业经(26166)
(22787)
经济研究(22515)
问题(18633)
(18394)
财会(16216)
技术经济(15507)
现代(15143)
会计(14340)
(14227)
商业(13973)
理论(13892)
(13856)
共检索到471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孙凤娥  田治威  
基于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本文检验了险资举牌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险资举牌会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是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助推器"而非"抑制剂"。进一步,本文检验了险资举牌可能存在的"资本挟持效应"和"资源支持效应",结果显示险资稳定性、公司股权集中度均削弱了险资举牌对企业金融化的助推作用,而金融投资经验在其中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表明险资举牌主要通过"资本挟持效应"提升企业金融化水平。本文对规范险资举牌行为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预防为险资进一步松绑政策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也为理解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陈奋强  王焰辉  
厘清多个大股东在企业长期投资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治理机制,无疑是关乎企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20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对企业长期投资强度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多个大股东并存对企业长期投资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而言,拥有多个大股东的企业,其长期投资强度更高,说明多个大股东在企业长期投资决策中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多个大股东通过抑制管理者短视和缓解融资约束两条作用渠道改善企业投资偏好,提升企业长期投资强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多个大股东发挥的企业长期投资强度提升效应在其他大股东数量更多、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更大、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多维度研究结论对企业完善股权结构、优化投资决策行为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邓超  夏文珂  陈升萌  
以2007~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缓解还是加速了股价崩盘风险,结果表明,金融化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并且该效应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而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化与股价崩盘风险存在"U型"关系,当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时,金融化程度越高,股价崩盘风险越大;在区分企业内外部信息环境后发现,金融化与股价崩盘风险的显著负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应计盈余操纵较低、股价同步性较小的样本中。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金融化主要通过经营业绩的提升和融资约束的改善缓解股价崩盘风险。以上结果说明,当前阶段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更多表现为"股价稳定"效应,而非"崩盘助推"效应,然而也应警惕金融化程度不断升高导致两者关系"反转"所可能引发的风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杜勇  张欢  陈建英  
本文基于当前实体经济虚拟化这一热点问题,研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理论上,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未来主业的发展具有"蓄水池"和"挤出"两种不同的效应,二者的相对大小决定了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影响的净效应。本文以2008—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基于公司资产负债表数据,构建了微观企业金融化指标,实证结果发现:总体上,金融化损害了实体企业的未来主业业绩,表明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大于"蓄水池"效应。考虑到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本文发现金融化的损害效应随着货币政策变宽松而加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旭思  芮雪琴  
自由裁量权作为管理者决策的重要基础,是企业金融资源配置的调控手段。本文基于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以2012—2019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CEO自由裁量权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管家理论在我国实体企业中具有适用性,CEO自由裁量权与企业金融化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实业投资及股东社会责任在这一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CEO自由裁量权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负向影响在过度金融化、代理成本高及融资约束低的企业中更显著。本文从管理层权力的视角拓展了企业金融化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为引导企业管理者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采用权力机制治理过度金融化和防控金融风险提供了参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冬梅  石婷婷  
2017年2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修订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坚持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引导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实体经济,避免经济“脱实向虚”。本文以2013-2020年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实证检验了2017年再融资政策调整对于新规实施之后有再融资行为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再融资新规显著抑制了有再融资行为上市公司的金融化,但再融资新规只能在企业进行再融资时有短期的抑制作用,且对民营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国有企业,这一结论对更好治理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瑶  黄贤环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重要的治理机制,对企业投融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选择2007—2017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内部控制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能够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治理效应",信息披露程度越高,金融生态环境越好,内部控制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治理效应越强;通过机制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对实体企业的治理效应,主要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以及信息系统与沟通实现。本文研究结论为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和过度金融化,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借鉴,有助于从完善实体企业内控视角治理脱实向虚的问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牟卫卫  刘克富  
已有研究对于险资举牌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究竟是扮演长期投资者还是短期投机者角色尚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基于企业创新视角,以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究险资举牌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险资举牌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险资举牌的创新抑制效应具有长期性影响。通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发现,上述结论仍成立。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和自身内部机制的差异化影响。结果发现:险资举牌的创新抑制效应在市场化进程较低地区的企业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企业更加显著。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险资举牌的经济后果,而且对于提升险资价值投资理念、规范险资举牌行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知   李琪辉   姚巧妮  
企业是提供就业的主体,本文选取2012—2019年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行为显著缩减了劳动雇佣规模,而员工配置效率并未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未来主业业绩的提升有助于削弱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挤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通过增加融资成本和缩减实业投资,抑制企业劳动雇佣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劳动雇佣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水平较高的地区及中长期配置过多金融资产的企业。拓展性分析发现: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企业劳动雇佣意愿,扩大就业规模。本文通过研究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影响,结合监管外生冲击探讨企业“脱虚向实”所产生的就业促进效应,从企业实践和政府引导两个层面为缓解经济“脱实向虚”和稳定就业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红建  曹瑜强  杨庆  杨筝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红建  曹瑜强  杨庆  杨筝  
本文基于我国金融资本超额回报率的事实,在市场套利分析框架下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是抑制还是促进了企业创新?控制内生性后检验结果发现,整体上,实体企业金融化挤出了企业创新,对于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两类公司,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套利动机越强的企业,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效果越显著,而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套利机会越少,且套利机会成本越高,因而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显著性越弱。从生产率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并没有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从经济后果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却显著提升了下一期经营业绩。进一步检验还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存在拐点,当实体金融化程度超过23%时,两者之间逐渐开始呈现正相关关系,表现为一种"促进效应"。综上可知,由于过去我国金融资本超额利润率的事实,实体企业通过对金融资产投资以分享金融业的高额利润,表现为一种市场套利行为。虽然短期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但从长期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套利动机会显著抑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海燕  
随着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股票市场却起起伏伏,机构投资者是风险抑制者还是助推器?基于2006-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在根据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的长短将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的机构投资者划分为长期机构和短期机构的基础上,探讨了长短期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长期机构投资者数量越多,公司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越低,且在两权分离,即代理问题更为严重的公司,长期机构投资者降低公司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作用更大;而短期机构投资者对降低公司风险没有影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亮  梁丹阳  独正元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弥补研发投资市场失灵,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防止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通过增加内部现金流缓解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蓄水池”动机,通过提高主业业绩削弱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替代”动机,从而抑制了金融化。与国有企业和成熟期、衰退期企业相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更能够抑制非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的金融化。本文从金融化视角分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作用效果,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有益补充,对于重塑金融化政策范式,进一步科学优化政策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贤环  杨钰洁  
留抵退税是降低企业税负的重要举措,而这一举措能否抑制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利差扩大所导致的“脱实向虚”风险,不仅事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更关系到宏观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财税[2018]70号文的出台为准自然实验,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6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1季度的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通过“现金流效应”和“主业投资效应”两条路径,削弱了金融化的预防储蓄动机和逐利动机,进而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金融与法制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更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减税政策和防范化解微观层面“脱实向虚”风险、实现“六稳”“六保”目标提供必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许罡  伍文中  
根据Baker等构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利用2002—2016年间A股上市公司季度数据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抑制了公司金融化投资,其传导机制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压缩了市场套利空间,并传导到投资环节。进一步按照企业产权性质、地区市场化水平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将样本分组研究,发现对经济政策敏感性强的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其金融化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