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7)
- 2023(1942)
- 2022(1666)
- 2021(1541)
- 2020(1529)
- 2019(3225)
- 2018(3148)
- 2017(6672)
- 2016(3439)
- 2015(3697)
- 2014(3774)
- 2013(3750)
- 2012(3302)
- 2011(2905)
- 2010(2938)
- 2009(2897)
- 2008(2989)
- 2007(2680)
- 2006(2333)
- 2005(2233)
- 学科
- 业(17067)
- 管理(13972)
- 企(13243)
- 企业(13243)
- 险(10678)
- 济(10645)
- 经济(10628)
- 保险(10587)
- 财(7452)
- 务(6487)
- 财务(6486)
- 财务管理(6476)
- 企业财务(6244)
- 方法(6242)
- 银(6079)
- 银行(6079)
- 行(5711)
- 数学(5697)
- 数学方法(5664)
- 中国(5621)
- 融(4813)
- 金融(4813)
- 制(4770)
- 各种(4329)
- 类型(4260)
- 种类(4259)
- 各种类型(4258)
- 保险业(3752)
- 业务(2968)
- 制度(2954)
- 机构
- 学院(45114)
- 大学(44877)
- 管理(20023)
- 济(19988)
- 经济(19531)
- 理学(16374)
- 理学院(16273)
- 管理学(16085)
- 管理学院(16005)
- 中国(15158)
- 财(13514)
- 研究(10947)
- 财经(10286)
- 经(9387)
- 京(8629)
- 融(8557)
- 金融(8404)
- 财经大学(7921)
- 银(7187)
- 银行(6787)
- 江(6636)
- 中心(6610)
- 经济学(6421)
- 行(6368)
- 公司(6310)
- 商学(5891)
- 人民(5886)
- 国人(5882)
- 中国人(5867)
- 经济学院(5862)
共检索到72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曹中铭
临近年底,资本市场掀起一股险资举牌潮。据不完全统计,仅12月份以来,共先后有13家上市公司被举牌,其中有10家涉及险资。如果说2014年是产业资本"举牌年"的话,2015年则是金融资本的"举牌年"。自2015年7月份开始,以前海人寿为代表的险资开始进入资本市场。毫无疑问,历经暴跌洗礼并已步入修复期的A股市场能迎来险资的加盟,对于维护市场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姚飞
本文梳理了"宝万之争"以来中国保险资金投资政策的变化脉络,分析了新形势下险资政策的主基调是引导保险资金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稳健投资,并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资金支持力度。在此背景下,保险资金运营方向将发生改变。2011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按照"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总体思路,在保险资产端加大力度推进保险资金运用改革,在负债端通过费率市场化改革驱动保费收入持续增长,保险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韩晓宇
2016年,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屡掀波澜、频频举牌上市公司,从万科到南玻,再到中国建筑和格力电器,险资所到之处引发市场震动。对于险资在股市"快进快出"的投机行为,以及举牌乱象背后的杠杆收购,监管层措辞严厉,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这意味着险资举牌将面临更为严厉的监管,同时万能险无序发展态势也将宣告结束。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华敏
近年来,险资举牌现象引发市场高度关注。除了资金运用的规范性和流动性问题外,其核心问题涉及权益披露。与境外规则对比,目前我国在披露触发点的认定原则、受益所有权的确定、具体披露内容、问责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各类并购交易的上升,新交易目的、方式的出现,本文结合当前对权益披露要求的监管挑战,试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险资举牌 权益披露 监管规则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韩晓宇
2016年,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屡掀波澜、频频举牌上市公司,从万科到南玻,再到中国建筑和格力电器,险资所到之处引发市场震动。对于险资在股市"快进快出"的投机行为,以及举牌乱象背后的杠杆收购,监管层措辞严厉,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这意味着险资举牌将面临更为严厉的监管,同时万能险无序发展态势也将宣告结束。
关键词:
举牌 上市公司 资本 万能险 恒大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华敏
近年来,险资举牌现象引发市场高度关注。除了资金运用的规范性和流动性问题外,其核心问题涉及权益披露。与境外规则对比,目前我国在披露触发点的认定原则、受益所有权的确定、具体披露内容、问责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各类并购交易的上升,新交易目的、方式的出现,本文结合当前对权益披露要求的监管挑战,试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险资举牌 权益披露 监管规则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安兰 徐东鹏
本文以金地集团为案例,分析保险资金举牌这一股权投资行为的动因及影响。通过分析,发现险资举牌目的是获取高收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干预被举牌企业的经营活动;本案例中险资是通过在二级市场交易增持金地集团股票;进一步分析举牌影响:一是通过对金地集团进行T检验发现,举牌事件对被举牌公司股价的影响显著,举牌后样本股价上涨的可能性高达95%;二是保险公司的预期收益不仅在金地集团的股价波动中获取,而且金地集团的分红也是主要的预期收益组成部分,两项复合预期收益率超过60%;但是险资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金地集团的财务状况出现较大的起伏波动。由于政策因素和险资资金来源的问题,举牌加大证券市场风险和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因此,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时建议谨慎在以安全性为前提下兼顾收益性,并通过资金优势助力被举牌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险资举牌 金地集团 T检验方法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韩浩 宋亚轩 刘璐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就我国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对其股价波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举牌事件总样本的研究发现,在举牌公告日后,被举牌公司有较大的平均异常收益率(AAR),短期内,险资举牌后对被举牌公司的股价波动具有显著影响。第二,分类研究发现,一次举牌和多次举牌的市场反应差异不大,说明市场并未对多次举牌形成预期;平台类和非平台类险资举牌、大公司和小公司的险资举牌的研究表明,险资的不同属性并没有对被举牌上市公司的股价产生明显的差异化影响;险资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举牌研究表明,现阶段财务投资更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战略投资会引起市场的一定担忧。
关键词:
保险资金 举牌 股价波动 事件研究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鹏
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指出险资是股票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并要求险资主动介入资本市场以助推其长期稳定发展。近期"险资频繁举牌"事件却让公众纷纷侧目,一时间险资成为众矢之的。险资举牌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凸显了我国这一领域监管规则存在诸多短板,为解决险资短期操作和"血洗董事会"等问题,应从保险监管和证券监管两个角度着力。前者从负债和资产两个端口同时发力,负债端注重提高保险产品风险保障额度,回归"保险姓保"的本质;资产端则注重加强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实现资产负债匹配,引导险资进行价值投资。后者要从完善险资和一致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牟卫卫 刘克富
已有研究对于险资举牌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究竟是扮演长期投资者还是短期投机者角色尚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基于企业创新视角,以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究险资举牌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险资举牌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险资举牌的创新抑制效应具有长期性影响。通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发现,上述结论仍成立。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和自身内部机制的差异化影响。结果发现:险资举牌的创新抑制效应在市场化进程较低地区的企业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企业更加显著。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险资举牌的经济后果,而且对于提升险资价值投资理念、规范险资举牌行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鹏
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指出险资是股票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并要求险资主动介入资本市场以助推其长期稳定发展。近期"险资频繁举牌"事件却让公众纷纷侧目,一时间险资成为众矢之的。险资举牌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凸显了我国这一领域监管规则存在诸多短板,为解决险资短期操作和"血洗董事会"等问题,应从保险监管和证券监管两个角度着力。前者从负债和资产两个端口同时发力,负债端注重提高保险产品风险保障额度,回归"保险姓保"的本质;资产端则注重加强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实现资产负债匹配,引导险资进行价值投资。后者要从完善险资和一致行动人举牌规则,准确评估险资股票投资集中度风险、强化险资信息披露义务、建立穿透式监管规则入手。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毛文娟 王俊俊
受我国金融监管政策由松转紧的影响,险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呈现出举牌"涨潮"和"退潮"之势。基于回应性监管理论,文章对宝能举牌万科、前海人寿换血南玻、阳光保险举牌伊利和前海人寿突袭格力四个事件进行了多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政府监管策略会根据险资举牌动机和行为进行相应调整,当险资投资是单纯性财务投资行为时,监管机构主要以规范行为和能力提升为主,采取被监管主体自我监管和强化型自我监管策略;当险资举牌演变成一种行业性激进式恶意收购行为时,监管机构逐步升级监管强度直至暂停业务、市场禁入等严厉的惩罚措施。随着监管策略呈现从强化型自我监管向命令控制型监管,后又回归至强化型自我监管的转变,险资举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当监管处于强化型自我监管阶段,南玻被前海人寿多次举牌,最终丧失控制权;面对宝能系的三次举牌,万科虽然紧急停牌,随后发布资产收购预案,但反收购举措也以失败告终。当监管强度逐渐升级进入命令控制型监管阶段,万科管理层重夺控制权,随着监管趋严的形势逐渐明确、监管层的态度立场和惩罚措施日益清晰,阳光保险未再继续增持伊利股份,伊利保持了控制权;前海人寿突袭格力时,正值保监证监齐发力明确对险资恶意举牌的态度和立场、要进一步强化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于是格力最终保住了控制权。当险资举牌行为得到严格限制后,政府再次进入强化型自我监管阶段,只是此次的监管规则在之前强化型自我监管阶段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完善。本文提出,监管机构应重视提高监管对象自我监管的主体责任和能力,采取先宽松后强硬的监管措施,并用权威有效的强制措施防范违背基本底线的金融风险,同时要考虑各监管策略之间的互相融合促进转化的动态关系。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孙凤娥 田治威
基于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本文检验了险资举牌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险资举牌会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是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助推器"而非"抑制剂"。进一步,本文检验了险资举牌可能存在的"资本挟持效应"和"资源支持效应",结果显示险资稳定性、公司股权集中度均削弱了险资举牌对企业金融化的助推作用,而金融投资经验在其中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显著,这表明险资举牌主要通过"资本挟持效应"提升企业金融化水平。本文对规范险资举牌行为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助于预防为险资进一步松绑政策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也为理解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叶颖刚 陈晓飞
由于资产配置渠道狭窄,当前资本市场低估值、高股息率的蓝筹股成为保险资金踊跃投资的对象。本文分析了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的现状和投资特点,指出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面临保险资金来源与投资项目期限错配较为严重、保险投资产品成本收益错配导致利差损风险加大、可能受到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冲击、保险公司与大股东的股权之争导致被举牌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加等问题,建议保险业建立资产负债动态匹配的压力测试机制,构建投资期限与成本收益合理匹配的模型,结合保险公司的发展定位与被举牌上市公司结成联营企业,注重研究被举牌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和战略定位,守住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底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