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96)
- 2023(2765)
- 2022(2519)
- 2021(2465)
- 2020(1993)
- 2019(4395)
- 2018(4454)
- 2017(8554)
- 2016(4834)
- 2015(5332)
- 2014(5388)
- 2013(5244)
- 2012(5037)
- 2011(4574)
- 2010(4901)
- 2009(4778)
- 2008(4742)
- 2007(4367)
- 2006(4212)
- 2005(4043)
- 学科
- 管理(19537)
- 济(17159)
- 经济(17132)
- 环境(13504)
- 业(12903)
- 企(10408)
- 企业(10408)
- 划(7183)
- 农(7085)
- 学(6724)
- 生态(6461)
- 资源(5945)
- 规划(5735)
- 财(5607)
- 环境规划(5539)
- 地方(5054)
- 方法(4907)
- 中国(4831)
- 和(4622)
- 农业(4565)
- 业经(4364)
- 制(4305)
- 发(4184)
- 数学(3626)
- 务(3556)
- 财务(3543)
- 财务管理(3531)
- 域(3511)
- 区域(3508)
- 数学方法(3491)
- 机构
- 学院(71986)
- 大学(70171)
- 济(26786)
- 经济(26049)
- 研究(25965)
- 管理(25825)
- 中国(21202)
- 理学(21140)
- 理学院(20885)
- 管理学(20440)
- 管理学院(20343)
- 科学(17362)
- 京(15807)
- 所(14241)
- 财(13747)
- 农(13007)
- 研究所(12595)
- 中心(12291)
- 江(11993)
- 北京(10760)
- 业大(10672)
- 范(10480)
- 师范(10422)
- 财经(10229)
- 州(9924)
- 省(9471)
- 院(9415)
- 农业(9273)
- 经(8936)
- 科学院(8370)
- 基金
- 项目(44835)
- 科学(34701)
- 研究(32957)
- 基金(31475)
- 家(27757)
- 国家(27532)
- 科学基金(23058)
- 社会(20446)
- 社会科(19258)
- 社会科学(19249)
- 省(18384)
- 基金项目(16964)
- 划(15209)
- 自然(14945)
- 自然科(14333)
- 自然科学(14326)
- 自然科学基金(13997)
- 教育(13705)
- 编号(13210)
- 资助(12626)
- 成果(10979)
- 重点(10588)
- 发(10417)
- 课题(9431)
- 部(9144)
- 创(8708)
- 科研(8585)
- 制(8467)
- 计划(8303)
- 发展(8287)
共检索到116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储诚山 刘伯霞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全国水资源贫乏地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陕西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和植被较少且质量较差,旱涝、地质灾害频发,对国家生态安全、黄河中下游防洪安全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分析了陕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陕西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措施,为提高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崔克勇
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即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骤减 ,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 问题 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发启 朱德兰
在广泛调查、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归纳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将遇到的干旱、水土流失和植被建设等关键难题的现状。根据实际需求 ,提出了以设立先行研究项目、重大及关联问题研究和实施大型建设工程与规模化试验示范基地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恢复与重建 黄土高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力 李裕元 李秧秧
由于种种原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现象日益扩张,水土流失、沙漠化、干旱、沙尘暴等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利用历史资料,从黄土高原2000a左右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土壤侵蚀的不断加剧、人口的无限制增长以及近几十年来黄河的频繁断流等几个方面出发,说明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在这些重要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包括加强人口控制、加快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节约利用水资源以及提高利用效率等。该研究的目的并非消极悲观,而是正确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变历史,树立国民的环境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实现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博虎 刘毅 李世清 邵明安 张宝文
土壤质量高低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植物群落的发生、发育和演替的速度,而且也对生态系统过程、生产力和结构等具有重要影响。植物演替过程,也是物种对土壤肥力逐渐适应、改造及不同物种在不同肥力梯度下相互竞争和代替的过程。因此,植被恢复过程也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土壤质量,植被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质量将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恢复,不同类型植被土壤质量恢复还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恢复时间延长,土壤质量不断改善。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 土壤质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智勇 解建仓 宋丽娜 张黎 裴亮
为了建立黄土高原生态治理评价体系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选取陕北各县多年观测资料,建立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法和Topsis法对各县域生态治理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陕北黄土高原生态治理过程中,坝地面积、治理度和单位面积投资是该地区生态治理评价体系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实际运行中应加以重视;各县域生态治理局势存在波折,但整体呈良性发展,并为良好治理措施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生态治理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这3种方法的结合运用为县域生态治理效益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局势的综合管理与宏观调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党小虎 刘国彬 全斌 王淑英
以水土流失为基本特征的生态退化严重制约着黄土高原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建及恢复生态系统是新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本文在分析以往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学角度解读黄土高原生态退化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生态—经济相互作用的机理,并探讨了该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及途径。
关键词:
生态退化 生态经济建设 黄土高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慧 仲伟周 刘宇 田良 顾润源
借助于现代产权经济学派的产权残缺理论,揭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困境的产权残缺及其根源。进而从产权配置的有效性视角,指出理顺国有公共资源产权配置的责权利关系与效率以及对此公共产权资源增值的分享,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治理的深入进行与改善是非常必要的。文章还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产权残缺及其低效性进行深刻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政策建议与措施:要明晰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资源产权,建立资源产权明晰的产权有效保护规则,并以水权为例简要分析了其治理效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牛亚菲
论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现状和面临的严重问题,从人口、资源和环境角度阐述造成高原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和社会根源。分析解决高原生态环境问题所面临的巨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障碍,给出重新认识和评价高原资源优势的新视点,并提出适合于高原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先产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优势产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莉 甄霖 李芬 魏云洁 姜鲁光 曹晓昌 龙鑫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驱动下,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对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了解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认知和态度,采用多指标评估法对农民福祉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机会、水源、粮食和空气是当地与农民福祉最为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中劳动机会和粮食供给功能发生显著下降。不同地区农民福祉总体差异不显著,但福祉要素如收入水平、生产资料满意度、资源获取能力和营养获取能力存在差异。生态系统服务状况、收入来源和交通条件等是造成福祉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1999年-2009年,固原农民福祉由31.5增至48.6,但总体水平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邰秀军 杨慧珍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移民所面临的生计重建困难中叠加了少数民族的生计转换问题。本文分析了移民户搬迁阶段"搬得出",重建阶段才"稳得住",进而依据生计的概念将生计重建划分为经济重建、社区重建、文化重建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搬迁与生计重建"两阶段模型。研究发现民族文化体现在两阶段模型中生计重建的三个维度上,其特征分别是:回族信仰伊斯兰文化,"围寺而居",生计方式多样化;蒙古族以游牧文化为主,"逐水草而居",依赖天然草场打猎放牧;汉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主要表现为定居农耕文明。除民族文化因素外,移民户的资本禀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凌 杨改河 杨世琦
对由高效沼气发酵子系统、太阳能暖圈子系统、集雨蓄水子系统和节水滴灌子系统构成的黄土高原生态果园工程模式 ,提出了各子系统主要技术参数的计算方法和结构优化原则。实践证明 :设计的新型高效沼气池克服了常规沼气池存在的技术问题 ,产气率提高 5 1.7% ;设计的太阳能暖圈解决了猪和沼气池越冬问题 ,猪的生成速度提高 30 % ,沼气池产气率提高 2 0 % ;设计的集雨和贮水系统能有效地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禽、沼气池、果树生产中的用水问题 ;设计的滴灌系统与沼液施肥联用 ,可一次完成灌水和施肥作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果园 工程模式 优化设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元 薛东前 张茹茹
基于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及其内涵,主要从能源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分析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的责任主体、途径、标准、资金来源和立法保障等方面。生态补偿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晶 任志远
生态安全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它是指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因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受到威胁的状态。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陕北黄土高原的特点,通过对人口压力和生态服务价值做回归分析,再计算生态服务价值随人口压力增长的拐点,得到生态安全的阈值,判定生态不安全区,进一步通过马氏距离法,做相似性判定,而得到整个陕北黄土高原每一个自然生态单元的生态安全状态。其结果表明: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生态不安全指数水平为0.68,该区整体上处于生态欠安全水平,故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从空间分布来看,陕北黄土高原的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