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26)
2023(7029)
2022(5897)
2021(5246)
2020(4053)
2019(9374)
2018(9211)
2017(17665)
2016(9509)
2015(10358)
2014(10428)
2013(10471)
2012(10282)
2011(9556)
2010(9722)
2009(8846)
2008(8634)
2007(7788)
2006(7298)
2005(7022)
作者
(29015)
(24257)
(24088)
(22675)
(15306)
(11590)
(10826)
(9305)
(9260)
(8598)
(8355)
(7930)
(7845)
(7820)
(7606)
(7508)
(7243)
(6972)
(6860)
(6832)
(6395)
(5992)
(5946)
(5545)
(5515)
(5423)
(5375)
(5342)
(4927)
(4798)
学科
(51329)
经济(51298)
(25128)
管理(22791)
地方(19010)
中国(17356)
(16861)
企业(16861)
(15757)
方法(14244)
业经(12495)
数学(12367)
数学方法(12288)
农业(11134)
地方经济(10951)
(9972)
(9227)
(9227)
金融(9227)
贸易(9216)
(8952)
(8945)
银行(8936)
(8851)
(8827)
(8794)
产业(8520)
(8406)
环境(8025)
发展(7430)
机构
学院(139944)
大学(136298)
(62917)
经济(61695)
研究(55859)
管理(49518)
中国(42864)
理学(41267)
理学院(40708)
管理学(40092)
管理学院(39830)
科学(33398)
(30646)
(29248)
(27221)
(27186)
研究所(26285)
中心(24340)
(22775)
财经(20698)
农业(20619)
(20377)
业大(20314)
(20190)
师范(20144)
北京(20060)
经济学(19413)
(18665)
(18439)
(18244)
基金
项目(88086)
科学(69476)
研究(65969)
基金(61944)
(54291)
国家(53790)
科学基金(45370)
社会(42477)
社会科(40412)
社会科学(40405)
(36211)
基金项目(32177)
(29726)
教育(29066)
自然(27252)
(26739)
自然科(26589)
自然科学(26585)
编号(26499)
自然科学基金(26095)
资助(25273)
发展(21849)
(21490)
成果(21222)
重点(20690)
课题(19710)
(19015)
(18389)
国家社会(17654)
创新(17348)
期刊
(79488)
经济(79488)
研究(47329)
中国(34211)
(26865)
学报(21064)
科学(21044)
管理(20033)
(18934)
农业(18481)
教育(16994)
(16509)
金融(16509)
大学(16153)
学学(15240)
业经(14815)
技术(13347)
经济研究(13147)
问题(10491)
财经(10295)
(9859)
(9043)
(8225)
技术经济(7854)
世界(7839)
商业(7740)
国际(7423)
资源(7116)
经济问题(7030)
科技(6911)
共检索到2316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胤汉  
本文依据商品生产基地的产值数据资料,通过直观分析法,在分析商品生产基地的职能、生产规模、等级层次的基础上,对陕西秦巴山区五个不同等级规模商品生产基地的结构与发展设想做了系统地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玉  王介勇  刘彦随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域功能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格局演进阶段性及其空间差异性,探究了地域功能转型机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趋向优化,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提升快速,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经过短暂调整后逐步提升。地域各系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耦合的递进式演进规律,地域功能经过了由农业生产主导型向生态保护主导型,再向各功能均衡协调渐进转型的过程。不同县域单元地域功能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高值区集中在秦岭北麓地带和汉江沿岸。研究认为陕西秦岭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之间互动,提升地域功能协同度;构筑绿色发展体系,促进各系统功能互补,提升地域功能耦合度;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补齐地区发展短板,积极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搭建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创建秦岭综合研究示范区,提升区域系统创新能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占存  
1.加大矿产资源开采的步伐,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成经济优势。(1)着眼区外,调动省内甚至更大范围的力量联合开发矿资源;(2)有水怏流,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3)国家应对该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优惠扶持政策。2.建立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以下面四个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1)小秦岭钼钨金矿区;(2)山阳、镇安、柞水铅锌银铁多金属矿区;(3)凤、太铅锌金矿区;(4)汉江上游滑岸区。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采、选、冶技术水平,扩大资源的综合利用。首先,全面摸清秦巴山区矿资源的家底,并为采矿设计提供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其次,加强设备和工艺的更新,做到生产高效、产品优质,低消耗,少污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磊  姚顺波  邓元杰  侯孟阳  丁振民  李园园  龚直文  刘广全  
基于InVEST模型,采用2000~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三期的GlobeLand30土地覆被数据对其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并运用地形因子研究其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2000、2010和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平均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868 9、0.867 5和0.864 0,呈持续下降态势;20年间,高等生境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低等生境面积大幅增加,2000~2020年期间增长了945 km~2;(3)生境质量较高地区多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秦岭山脉及南部大巴山脉周围,较低生境主要分布于西安、汉中和安康三大城镇群及周边区域;2000~2020年,陕西秦巴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呈现整体稳定,局部恶化的态势;(4)陕西秦巴山区生境质量分布具有显著地形梯度效应,低等生境在低地形梯度上具有强烈分布优势,高等生境在高地形梯度上占据主导优势,生境质量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因此,可根据不同生境类型的地形分布特征,提出针对性的生境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陕西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生境保护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欣莉  赵巍  阿周源源  刘影  蒋强  
以四川秦巴山区的山地经济区域规划部署政策体系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家及四川省近年来对秦巴山区进行区域规划和部署的相关政策文件,从整体大方向上理清政策思路及基本目标,并结合实际调研走访情况,对现有政策的落实基础进行梳理评估,分析现存政策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呼应点及盲点。通过分析当前政策的问题,提出向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并通过向绿色保护政策转变、强化政策保障体系等两方面的研究对现有政策进行优化,对同类地方山区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秋林  卢毅  
作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独具特色,发展潜力巨大的欠发达山区,绿色发展之路是四川秦巴山区实现健康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是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主张人口、资源、环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从制度护山推动环境价值实现、市场塑山加强资源产业整合、教育固山促进人口素质提升3条层层递进的软路径出发,探析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之道。提出通过构建绿色制度体系、绿色产业格局、绿色教育模式,推动四川秦巴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绿色协同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梁宏  李永涛  马丽丽  兰婷  
当前,西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尚待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遭到各种社会和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基于此,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是一条好出路。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在分析秦巴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紧扣秦巴山区开发扶贫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策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乃英  郭彩玲  惠振德  马占元  
根据历史文献与作者对陕南秦巴山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地考察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本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质量优良;二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三是资源开发、用水用电优越。据此,全区已建成了大、中、小工矿企业85家,乡镇及个体厂矿100余家,开发利用矿产40余种,其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但由于人们认识及工作中的失误,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粗放式开发、采富弃贫,回收率低。②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针对以上问题,进而探讨了矿业持续发展方略,同时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矿业;建立集约型生态经济矿区;强化“废物”资源化系统工程建设;依法治矿,依法管...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美慧  卓琳  卢毅  
基于技术范式的视角,讨论现代技术范式的困境,并分析其生态化的转变。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的现状与问题的归纳与分析,阐明该区需要走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生态发展之路,从而增强基础建设,提升经济水平。结合技术范式生态化转变,探索四川秦巴山区的绿色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出了强化和提升对技术范式生态化转变的认知水平、整合相关产业构建四川秦巴山区技术范式共同体、科技创新支撑构筑四川秦巴山区技术范式升级轨道等具体措施,为四川秦巴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篇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尹华强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机遇。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深刻变革阶段,是四川秦巴山区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道路。四川秦巴山区拥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而且紧邻成都、绵阳等智慧大城市以及有着得天独厚的智慧农业发展基础。在分析四川秦巴山区智慧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山区农业特有的特点,以达州、巴中等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提出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大数据中心以及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培养等措施,旨在为四川秦巴山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何沙  王钺  刘琼  陈叙笛  陶国平  
考虑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的存在资源特色优势发挥不足、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即依托并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达州协同巴中形成四川秦巴山区的旅游核心区,构建绿色循环跨越发展新格局。研究认为,在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市场发展导向、统一规划与分段实施的原则,实施"一轴一区"的战略布局模式,"一环三带两片区"的总体布局思路,以加快推进其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丹妮  郭家秀  陈艳秋  尹华强  
四川秦巴山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近几年得到了一定发展。简述了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方式粗放、质量安全隐患高等问题,这些因素成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提出了以集群模式来规划发展产业,增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并从企业发展、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罗娜  李美慧  张欣莉  
在巩固四川秦巴山区自然地理和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社会公会对绿色循环发展认识不足以及绿色循环的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探讨秦巴山地区农林畜药新形势下的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提出在绿色发展导向下,坚持"整链打造"理念,加强农业综合体的联动发展,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借力"互联网+",营造农产品交易新业态,最终实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尹华强  
四川秦巴山区属国家生态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主要是初级加工为主的资源开发型产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区域内未实现互联互通,服务能力不足。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程度不够,尚不能满足四川秦巴山区走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需求。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特有的条件,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连片开发、整体扶贫、精准扶贫的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以全球视野、创新思维提出了"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以工业化发展促进信息化进程,同步推进工业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努力构建两化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走工业绿色化、信息智能化的低碳发展道路。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阿周源源  赵巍  刘影  刘心瑶  蒋强  
瑞士在历史上是个资源匮乏和经济欠发达的农牧业国家。瑞士发展的初期基础与当今中国西南部山区较为类似。对瑞士绿色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剖析瑞士成功经验。结果发现瑞士成功经验包括: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科学的发展方向指导、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和长远的发展目标推进。进一步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通过现有政策梳理、瑞士发展模式研究、比较优势分析等研究手段,形成一套针对区域实况、突出绿色循环、借鉴发展经验、实现发展创新的政策建议。瑞士绿色农业山地成功经验对中国"绿色赶超"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