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24)
- 2023(9071)
- 2022(8218)
- 2021(7880)
- 2020(6477)
- 2019(15281)
- 2018(15338)
- 2017(29858)
- 2016(16365)
- 2015(18414)
- 2014(18406)
- 2013(18253)
- 2012(16745)
- 2011(14992)
- 2010(14684)
- 2009(13262)
- 2008(12701)
- 2007(10604)
- 2006(9176)
- 2005(7753)
- 学科
- 济(63994)
- 经济(63928)
- 管理(45322)
- 业(43162)
- 企(35482)
- 企业(35482)
- 方法(31055)
- 数学(26988)
- 数学方法(26691)
- 农(17355)
- 地方(15567)
- 中国(15350)
- 学(14798)
- 财(14503)
- 业经(13961)
- 农业(11904)
- 贸(10773)
- 贸易(10768)
- 和(10740)
- 理论(10653)
- 环境(10591)
- 易(10399)
- 技术(9987)
- 制(9631)
- 务(9381)
- 财务(9324)
- 财务管理(9310)
- 划(8922)
- 教育(8884)
- 企业财务(8804)
- 机构
- 大学(228508)
- 学院(226728)
- 管理(94332)
- 济(85179)
- 经济(83243)
- 理学(82836)
- 理学院(81875)
- 管理学(80438)
- 管理学院(80042)
- 研究(74184)
- 中国(52840)
- 京(49293)
- 科学(48833)
- 所(37232)
- 财(36540)
- 农(36321)
- 业大(35803)
- 研究所(34468)
- 中心(33390)
- 北京(31255)
- 范(30846)
- 师范(30596)
- 江(30566)
- 财经(30293)
- 农业(28222)
- 经(27535)
- 院(27130)
- 州(25881)
- 师范大学(24936)
- 经济学(24070)
- 基金
- 项目(164755)
- 科学(128684)
- 研究(119956)
- 基金(118876)
- 家(103880)
- 国家(103048)
- 科学基金(88290)
- 社会(73237)
- 社会科(69249)
- 社会科学(69230)
- 基金项目(64684)
- 省(63976)
- 自然(59100)
- 自然科(57649)
- 自然科学(57638)
- 自然科学基金(56576)
- 划(54500)
- 教育(54251)
- 编号(49746)
- 资助(48557)
- 成果(39533)
- 重点(36420)
- 部(35776)
- 发(34972)
- 创(33971)
- 课题(33314)
- 科研(31796)
- 创新(31592)
- 项目编号(30564)
- 教育部(30458)
共检索到313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嘉宁 岳大鹏 赵景波 杨天宇
运用灾害等级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等对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的霜雪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周期性及致灾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秦岭以北地区清代(1644—1911年)268年内共发生霜雪灾害97次,1644—1703年和1864—1911年为高频期,1704—1783年和1784—1863年为较低频期,且存在3年、7年、11年、28年的准周期。(2)霜雪灾害频次和等级存在季节性特征。霜灾在春秋两季最为频繁,雪灾在冬春季节发生最多,冻灾几乎仅在冬季发生。中度等级灾害多发生于春秋两季,重度等级灾害常发生于秋冬之际。(3)霜雪灾害的强弱与频次在空间上有较好一致性,多集中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关中盆地东南部。(4)霜雪灾害发生高频期对应气候更为寒冷干燥。冬季风强度是决定霜雪灾害发生的直接因素。(5)小冰期气候在清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较暖或炎热月份发生降温达15~20℃的灾难性降温事件,并导致灾难性天气过程。(6)清代陕西秦岭以北地区发生两次极端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在1662—1692年和1861—1900年,后者指示清代气温最低的时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超群 王晓峰 员学锋 徐和平 任朝霞 卫新东
社会空间是社会过程与空间过程的有机统一,把握山区农村社会空间的形成、演化,可以为通过空间规划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切入点。在对陕西省太白县、柞水县、商州区三个秦岭山区县的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县乡调研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占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山区农村社会的特征,从结构角度分析社会空间的参与者、基本组成和演化类型三个方面的内容。结果表明:(1)在参与农村社会空间演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最为显著,乡村精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外部工商资本是新的推动力量,本地农民是农村社会空间生成的基质;(2)山区农村社会空间由物理空间、意愿—行动空间和制度空间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共同构成;(3)山区农村社会空间的演化过程可以分成生产、分离、转移、扩展、压缩和消亡等几种基本演变类型。通过空间规划中考虑营造植根于农村并能扩展的社会空间,引导山区农村社会在变革中向良性发展,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华 宋保平 白凯
基于和谐理论建立了和谐旅游评价体系,并以陕西秦岭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评价法,对陕西秦岭和谐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化研究。本研究对于系统总结和提升和谐旅游理论,深刻理解和把握和谐旅游的丰富内涵,确定陕西秦岭旅游发展战略,提高陕西秦岭旅游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和谐旅游 陕西秦岭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祥利 宋保平 延军平
在大尺度区域旅游规划兴起背景下,本研究以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为例,基于客源群体差异角度,运用认知度和偏好度等值线图对大区域旅游景区认知和选择偏好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成熟型和稳定型旅游景区形成认高知度聚集区,成长型和开发型旅游景区形成低认知度分散区;②旅游景区选择偏好形成聚集区和辐射区,数量选择偏好存在差异,旅游景区空间显示偏好与交通通达性密切相关;③大区域旅游景区认知度和选择偏好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形成了以认知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偏好和出游倾向。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原居林 解林红 朱俊杰 徐钰 王高学
采用RAPD技术,对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黑河群体和湑水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黑河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25.8%,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1782,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6520;湑水河的多态位点比例为23.4%,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1526,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05214。黑河群体内各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度为0.9495,遗传距离为0.0664;湑水河群体内各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度为0.9549,遗传距离为0.0556;两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52。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万忠 高英霞 孟佳颖 魏靖宇
霜冻灾害对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影响巨大。运用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对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霜冻灾害的等级、时空变化特征和周期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霜冻灾害与人口、ENSO事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共发生霜冻灾害163次,轻度灾害占29.4%,中度灾害占36.2%,重度灾害占34.4%。可分为3个阶段,1912—1946年为第一阶段,1947—1986年为第二阶段,1987—2016年为第三阶段,其中一、三阶段以轻度和中度霜冻灾害为主,第二阶段以重度霜冻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霜冻灾害在低等级层次中存在3~4 a或者7~8 a的周期,在中等级层次中存在13~14 a的周期,在高等级层次中存在26~27 a的周期。内蒙古东北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霜冻灾害的频次较高,灾害发生的频次与所在地区的人口呈显著正相关,与ENSO冷事件关系显著,而与ENSO暖事件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
霜冻灾害 时空分布 相关分析 内蒙古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苏陈朋 韩传峰
基于2008年桂林冰雪灾害相关统计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增加时间维度,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跨组织合作网络结构的演化机理。通过网络结构的整体测度,分析把握不同时期合作网络结构的整体特征,划分应急阶段;基于组织角色测度指标,识别并分类合作网络中的应急组织角色;系统分析网络结构演化的动力因素,厘清相互作用方式,归纳因素的驱动模式,解析合作网络的演化机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曾炳山 张剑 李建娟 刘英 陈李花 范春节
通过冰雪灾害后的冻害调查和多次恢复调查,探讨了桉树冻害评价指标与恢复能力的相关性及其对桉树耐寒性评价的适用性,从灾后恢复水平评价了多种桉树和无性系的耐寒性,总结了不同种类和无性系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年龄和不同恢复措施下的恢复能力和恢复特点。
关键词:
桉树 冰雪灾害 冻害指标 恢复能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荫伟 黄连桂 邓业成
2008年1—2月广西银杏产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冰雪灾害,银杏树主侧枝因雨雪结冰重压断裂的损伤较大,调查结果表明:(1)海拔100~400 m的断裂损伤轻微;(2)海拔401~600 m的银杏大树断裂损伤率为100%,单株主侧枝断裂损伤在50%以上的为2.302 5万株,占银杏大树的30.46%;银杏幼树断裂损伤率为75%~100%,单株主侧枝断裂损伤在50%以上的为142.225万株,占银杏幼树的13.17%;(3)海拔601 m以上的断裂损伤严重,断裂损伤率达100%,其中,银杏大树单株主侧枝断裂损伤在50%以上的为1 037株,占该海拨株数的96%,是银杏大树的1.37%,银杏幼树单株主侧...
关键词:
广西 银杏 冰雪损伤 调查 治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世金 颉佳
以西秦岭迭山车巴沟景区为典型案例区,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简称《标准》),评估了车巴沟景区旅游资源总体特征,对比分析了毗邻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劣势,初步探索了车巴沟沟域旅游资源的空间开发方案。结果显示,沟域垂直带谱分异特征显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中下游区域,其上游主要分布为气象、气候、地质等自然旅游资源。沟域景观类型多样,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分别占国家标准的100%、91.30%和83.64%。根据景区旅游资源的海拔空间分异规律,提出了“一一三”的旅游总体空间规划格局。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车巴沟“甘南之巅,避暑天堂”的一级旅游形象。在保障机制方面,应加大顶层设计,统一管理,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沟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可达性。同时,要拓展营销渠道,提升沟域旅游知名度。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加大沟域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保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际友 王旭军 廖德志 程勇 侯伯鑫 何才生
2008年3月,对湖南郴州城市森林树种及其配置模式和不同密度林分受雪压灾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就城市森林树种而言,不同生长表现的同一树种抗压性不同,生长旺盛的单株抗压性强;落叶树种比常绿树种抗压性强,乡土树种比外来树种抗性强。就城市森林树种配置模式而言,群植模式比孤植模式抗性强,混交林模式比纯林模式抗性强。就城市森林不同密度林分而言,低密度林分(郁闭度小)比高密度林分(郁闭度大)抗性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薛建辉 胡海波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伟成 王树东 钟哲科 周妍 盛海燕 盛碧云
选取浙江临安双石村和奉化石门镇两个不同受灾性质的样点,运用NMS、CCA和Monte Carlo分析了冰雪气候过程中主要影响毛竹林灾情的环境条件、自身生物学特征参数和经营管理手段。结果表明:双石(SI组)与石门(SII组)两地样地的NMS聚类结果的最终压力值为7.7345>5,最终不稳定性值为0.00009
关键词:
散生竹 冰雪灾害 环境解释 尖削度 毛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晓红 谭著明 袁跃林 张灿明 杨正洪
比较分析2008年初冰灾期间湖南部分地区气象资料,并与各地森林冰灾损失情况进行比较。湖南森林损害主要表现为腰折或翻蔸、断梢、折枝等机械损伤,有的树种伴随有生理损害。各地马尾松、湿地松、杉木、针阔混交林受害程度为中、重度的蓄积量比例达40%~100%不等,主要随地区冰灾严重程度而异。郴州、永州、衡阳等南部地区是特重灾区,益阳、常德、岳阳等地系一般灾害区,其余地区为重灾区。造成冰灾的主要气象原因是接近0℃的日平均气温(-1~0℃)和高于85%的日平均相对湿度的配合及上述2种组合条件的长时间维持。这样的冰棱形成条件,造成空中和地面树枝、树干、电线等附着物结冰和冰晶过度发育,并使得此次冰灾不同于本区域...
关键词:
森林 冰灾 气温 相对湿度 冰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