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72)
- 2023(6958)
- 2022(6226)
- 2021(5655)
- 2020(5101)
- 2019(11954)
- 2018(11740)
- 2017(23006)
- 2016(12882)
- 2015(14607)
- 2014(14845)
- 2013(14905)
- 2012(14177)
- 2011(12932)
- 2010(12901)
- 2009(12019)
- 2008(12007)
- 2007(10992)
- 2006(9474)
- 2005(8311)
- 学科
- 济(57362)
- 经济(57318)
- 业(33078)
- 管理(31402)
- 方法(29023)
- 数学(26382)
- 数学方法(26171)
- 企(23408)
- 企业(23408)
- 农(18653)
- 地方(13525)
- 学(13102)
- 农业(12707)
- 中国(12700)
- 财(12536)
- 业经(11028)
- 贸(10579)
- 贸易(10578)
- 易(10227)
- 制(8793)
- 环境(8673)
- 和(7900)
- 务(7335)
- 财务(7321)
- 财务管理(7298)
- 理论(7118)
- 土地(7069)
- 融(7011)
- 金融(7009)
- 银(6991)
- 机构
- 大学(191001)
- 学院(190718)
- 济(78698)
- 经济(77005)
- 管理(71899)
- 研究(66553)
- 理学(62287)
- 理学院(61534)
- 管理学(60421)
- 管理学院(60074)
- 中国(48551)
- 科学(44174)
- 农(43448)
- 京(40130)
- 所(35636)
- 业大(35197)
- 农业(34610)
- 财(33477)
- 研究所(32854)
- 中心(31222)
- 江(30185)
- 财经(27105)
- 范(25527)
- 师范(25249)
- 经济学(24508)
- 北京(24460)
- 经(24457)
- 省(23280)
- 农业大学(23196)
- 院(23038)
- 基金
- 项目(130543)
- 科学(101311)
- 基金(93584)
- 研究(91204)
- 家(83172)
- 国家(82498)
- 科学基金(69159)
- 社会(57054)
- 省(54135)
- 社会科(53978)
- 社会科学(53954)
- 基金项目(50389)
- 自然(45991)
- 自然科(44871)
- 自然科学(44855)
- 划(44400)
- 自然科学基金(44081)
- 教育(41996)
- 资助(38472)
- 编号(36961)
- 重点(29939)
- 成果(29214)
- 发(29052)
- 部(28986)
- 创(26534)
- 计划(25859)
- 科研(25613)
- 课题(25544)
- 创新(24948)
- 教育部(24006)
共检索到273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朔 李世平
利用1990~2011年陕西省相关数据,采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陕西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并对其构成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全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但增长幅度逐期递减;从增长结构来看,耕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的增长,而非技术效率的增长;从增长差异角度来看,地区差异较为显著,而且各个地区的增长结构也不完全相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帅 王征兵
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和β收敛分析,实证测算了2003—2010年陕西省32个产粮大县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收敛性。主要结论是:陕西省产粮大县粮食增产源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双重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年度波动较大。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中,技术效应改善所贡献的"水平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增长效应"。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发达县与落后县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玉海 张丽
耕地生产率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学术界对于两者并未进行明晰的区分。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差异的详细比较,指出耕地生产率这一传统指标所存在的诸多局限性,然后基于DEA模型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相比耕地生产率更能全面衡量现有耕地真实利用效率的指标——全要素耕地利用效率,并运用规模报酬不变且投入导向的SBM-DEA模型,对1985—2010年中国各省份全要素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准确测算、特征分析以及类型划分,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蒋晶晶 冯邦彦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高速增长,但其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带来的后果也越来越显现。通过对1985年~2008年广东省的经济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了广东省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并对要素投入增长与全要素增长进行了格兰杰检验,得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有效劳动作用不明显的结论,指出今后经济发展要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永康 叶先宝
文章利用国民统计成果,通过对1952-2005年福建省经济运行数据的整理,并利用经济统计软件对其回归分析得出福建省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并利用索洛余值法求出1952-2005年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指数。对福建省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改革开放前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很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要素生产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趋于稳定。同时指出福建省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榆霞
运用DEA-Tobit两步法估算和解释1992~2008年中国区域环境规制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实证结果发现:第一,总体来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是上升的,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推动,并且TFP指数存在时序和区域特征。第二,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支持"波特假说"。第三,环境规制对TFP影响系数的时间虚拟变量不显著,但区域特征显著,其表现为:东部地区环境规制较为严格且TFP较高,这可能与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博弈、FDI技术外溢效有密切关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继文 崔家鸣
为了探索影响山东省各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关键因素,以及受何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值法对2011—2017年山东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以山东农业科技规律为根本,提高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水平;改进粮食耕作模式,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
全要素 粮食 技术进步水平 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谢秋菊 吴秀敏
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计算了1978—2007年四川省全要素生产率,对四川省的产出增长进行了分阶段分解和源泉核算。研究发现,四川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因此,要转变当前四川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就要进行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四川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朔 于文海 李世平
研究目的:对陕西省1990—2011年期间耕地生产效率及DEA非有效地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CR模型和BCC模型。研究结果:(1)长期以来,陕西省耕地生产效率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并且省内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非DEA有效的5个地市普遍存在着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耕地的投入产出过程中投入资源没有得到最有效配置和利用。研究结论:只有改变单纯依靠扩大投入的规模型增长方式,针对每一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投入规模,尽可能地提高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使耕地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红霞 李锐 任志远 薛亮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并结合李晓文等人提出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计算了陕西省101个县(区)2000年~2004年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和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分析了陕西省近年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差异:①陕西省近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较大;②全省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县(区)耕地减少,少部分县(区)耕地有所增加或保持数量平衡;③以小康水平粮食标准400kg/人.年为参照,全省整体处于不足状态,101个研究县(区)中,有66个县(区)处于不足状态,1个县(区)处于临界状态,34个县(区)处于富余状态。针对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现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通过保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牛品一 陆玉麒 彭倩
选用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估算1993—2009年江苏省各县市的生产效率,并分解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生产效率最高,苏北地区生产效率最低;各地区平均生产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苏南下降幅度最小,苏北下降幅度最大;苏南地区生产效率较为均衡,苏中、苏北地区内部差距逐渐增大。②城市化率、GDP中第二产业比重、出口与GDP之比对生产效率具有正面作用,而政府干预程度与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③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逐步增加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率贡献的。④通过对TFP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联合对比把各县市分为四种类型。全要素生产率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区域经济增长及差异的形成过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臻 倪艳 孙亚杰
文章选取了2000—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中部地区六省2000—2016年的GTFP和传统TFP,对GTFP和传统TFP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省绿色技术进步指数和绿色技术效率指数水平均较低。湖北省的GTFP值在中部六省中处于较低的水平,但TFP值处于较高的水平。然后选取了湖北省2000—201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各变量对GTFP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能源结构优化和科技创新均对GTFP增长有促进作用,且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大于城镇化率和能源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关海玲
文章应用Malmquist指数对2009~2011年全国省域低碳生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平均降低了0.6%,西部地区降低了1.8%,而中部地区平均增长了2.1%,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因素看,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明显,平均增长率为3.1%与9.5%,说明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σ收敛计算表明,2009~2011年低碳生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标准差呈现下降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收敛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霆 王国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玉鸣 李建霞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标志。运用空间统计的Moran指数以及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模型方法,基于2003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对省级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测算分析结果发现,空间Moran指数可测算省域工业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也可将影响省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分解成各省域的局部影响,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计量检验和测算我国31个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具有较好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