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33)
- 2023(4844)
- 2022(4206)
- 2021(3927)
- 2020(3233)
- 2019(7245)
- 2018(7078)
- 2017(13606)
- 2016(7529)
- 2015(8336)
- 2014(8478)
- 2013(8546)
- 2012(8060)
- 2011(7335)
- 2010(7233)
- 2009(6748)
- 2008(6601)
- 2007(6039)
- 2006(5468)
- 2005(4544)
- 学科
- 济(38081)
- 经济(37941)
- 管理(19963)
- 业(16100)
- 地方(16099)
- 方法(14533)
- 企(12676)
- 企业(12676)
- 农(11747)
- 数学(11185)
- 数学方法(11055)
- 和(9259)
- 地方经济(9166)
- 中国(9135)
- 业经(9026)
- 农业(8218)
- 学(7833)
- 环境(7533)
- 资源(7506)
- 理论(6438)
- 财(5507)
- 发(5161)
- 划(4698)
- 制(4600)
- 生态(4426)
- 社会(4026)
- 经济理论(3955)
- 技术(3924)
- 人事(3705)
- 人事管理(3705)
- 机构
- 学院(108081)
- 大学(106862)
- 管理(42776)
- 济(41205)
- 经济(40096)
- 研究(39401)
- 理学(36807)
- 理学院(36307)
- 管理学(35630)
- 管理学院(35427)
- 中国(27998)
- 科学(27277)
- 京(22985)
- 所(20677)
- 农(20324)
- 研究所(19097)
- 中心(18378)
- 江(17846)
- 范(17593)
- 业大(17555)
- 师范(17498)
- 财(17161)
- 省(15719)
- 农业(15499)
- 院(14180)
- 州(14178)
- 师范大学(14162)
- 北京(13991)
- 财经(13507)
- 科学院(12959)
- 基金
- 项目(79067)
- 科学(62650)
- 研究(58018)
- 基金(55116)
- 家(48066)
- 国家(47638)
- 科学基金(40849)
- 社会(38231)
- 省(35485)
- 社会科(34964)
- 社会科学(34942)
- 基金项目(30193)
- 划(27545)
- 自然(25922)
- 教育(25354)
- 自然科(25098)
- 自然科学(25088)
- 自然科学基金(24571)
- 编号(24499)
- 资助(21390)
- 发(19027)
- 成果(18947)
- 重点(18246)
- 课题(16918)
- 部(16658)
- 创(15490)
- 发展(15128)
- 展(14845)
- 计划(14808)
- 科研(14680)
共检索到161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蕾 任志远 王丽霞
陕西省渭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区,流域内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是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其值的增强对于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陕西省渭河流域提出了基于若干指标来综合表征缺水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流域6个城区的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建立城市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标准,引入灰色关联理论,构建了灰色关联分析等级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域内各城区的水资源可再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宝鸡的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最强,西安、咸阳较强,杨凌区中等,渭南、铜川较弱。本文最后提出了增强这些城市水资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雁林 王文科 杨泽元
陕西省渭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需水量往往被国民经济需水量挤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不仅已成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要求,而且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一环。论文立足于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目标,探讨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定义,提出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外部优先级”和“内部优先级”思想,首次系统地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界定范围。在此基础上,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需求出发,建立了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流域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态环...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环境需水量 渭河流域 陕西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珍瑶 杨志峰
基于定性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有32个指标,分别反映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天然、天然—人为复合及社会三大特性。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19个流域二级分区的所有32个指标值进行了获取工作,获取了其中大部分指标值。针对黄河流域的实际资料,利用灰色关联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定性分析所得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19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同时,探讨了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标准的建立问题,建立了以黄河流域资料为基准及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两个评价标准,认为在进行实际评价时,应利用以全国资料为基准的评价标准。利用主成分赋权法进行了19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工作。最后利用灰关联...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史恒通 睢党臣 徐涛 赵敏娟
在中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农民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利于矫正生态恢复及补偿政策中的偏差,提升有关政策的执行效率。本文以陕西省渭河流域为例,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生态价值(包括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认知对农民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价值认知还是流域生态系统服务非市场价值认知,都对农民的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影响强度上,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95和0.174)。同时,年龄和家庭农业劳动力占比对农民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其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农民具有更强的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
关键词:
生态价值认知 流域 生态治理 参与意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史恒通 赵敏娟
基于对陕西省渭河流域居民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进行测算,并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其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渭河流域居民的生态系统服务支付意愿为249.27元/(户·年);居民社会地位和居民环境认知程度对其支付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访者年龄和是否为农村居民对其支付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男性受访者与女性受访者相比具有显著更高的支付意愿,而居民家庭收入状况对其支付意愿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琦 段春青 陈晓楠
对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科学评判,针对评价中存在随机性及模糊性的特征,建立起基于云理论的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用水条件等11个指标建立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二元模糊对比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借助云模型定量描述单指标条件下待评价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等级,并通过模糊变换,确定综合评判等级。云模型将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隶属函数描述评价等级的模糊性,并利用超熵概念考虑隶属度本身存在的随机性,更符合实际评判的情况。应用该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总体...
关键词: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 云模型 综合评判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武科 李同升 徐冬平 张洁
流域水资源调度系统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开放巨系统,具有高阶次、多变量、多回路和强非线性的反馈结构,系统行为往往具有反直观的特性。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流域水资源调度系统模型较传统的数学模型更能充分刻画系统的非线性结构和动态特征。本文以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为例,在深入分析系统内外因素及其反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水资源调度系统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渭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的5种方案,即规划调度方案、经济优先发展方案、生态保护调度方案、需水量调度方案和缺水量动态调度方案,并采用Vensim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获取2020年末5种调度方案的仿真结果。从经济效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蒲金涌
根据渭河上游渭源等11县(区)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1971年-2008年逐月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资料及渭河上游北道水文站1971年-2008年径流量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98版)公式计算了该区域的潜在蒸散量。建立了评价该地区干湿状况的干燥指数模型,对该区域气候、潜在蒸散量、干湿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干湿状况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71年以来,渭河上游区域气温以0.3℃/10a的线性趋势上升;降水量呈较明显的周期变化;潜在蒸散以23mm/10a的线性趋势增加。干燥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变化阶段性较强。1971年-1984年以0.826/1...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赵永刚 何爱平
通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方法,对农民用水者协会这种制度创新的思路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绩效评价,并论证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一种农村合作组织,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洁 李同昇 王武科
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例,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利用Venple软件,选取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缺水反馈模式、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调水耦合模式等4种方案对该系统进行调控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数理模型比较,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模拟更能够反映出流域系统的非线性、高阶次和反馈性的特征,可以较好的模拟流域水资源、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通过对4种情形下建立的不同模式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但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同时水资源和经济的矛盾会急剧恶化;缺水反馈模式和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考虑了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是对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完善;调水调控模式将区外水资源引入渭河流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和资源压力,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最接近实际,也是目前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进行调控最可取的方案。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时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可能对区域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浩 张洪波 张靖铷 吴延锐 邵淑婷 姚聪聪 吕丰光
[目的]解析气候变化下渭河流域干旱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以及时空演变趋势,预估未来区域干旱发生发展情势,为渭河流域未来旱灾防控和水安全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CMIP5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EXGDDP中的CanESM2全球气候模式数据,采用象限转换校正方法实施校准,并利用游程分析等方法,从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与干旱事件特征的角度,分析渭河流域历史基准期(1966—2005年)与未来期(2021—2060年)2种排放情景(RCP4.5与RCP8.5)下的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渭河流域干旱事件频率的空间特征与持续性变化。[结果]历史基准期与未来期SPEI在年际尺度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RCP8.5情景下渭河流域春旱会显著加剧;未来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将呈现“两头减少,中间增多”的态势,即轻旱与特旱高频区域减少,中旱与重旱高频区域增多;流域尺度上,未来发生短历时干旱事件的频率有所减小,中长历时干旱事件频率增加,其中流域北部与渭河源头区的长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频率会显著减小;未来不同间隔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变化不大,依旧以1~6个月间隔的干旱事件为主,局地会有一定差异性。[结论]春季与冬季将是渭河流域未来干旱风险防范的重点季节,流域西部是冬旱防范的重点区域;未来轻旱与中旱仍是渭河流域最主要的干旱类型,但要警惕发生频率持续走高的中旱与重旱灾害所带来的风险;未来期流域中长历时干旱事件会有所增加,应采取应对措施减轻长持续性干旱事件给流域工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文静 牛俊
为探究渭河流域不同子流域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气象、农业干旱传播规律,基于研究区1980—2014年的气象数据,使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和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分别表征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de Martonne干燥度指数,评估气象和农业干旱的传播时间和响应关系,并通过游程理论提取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历时、烈度,同时利用Copula函数度量气象干旱到农业干旱的传播阈值和农业干旱风险特征。结果表明:1)渭河干流和泾河流域气象干旱向农业干旱的传播时间为3个月,北洛河流域的干旱传播时间为2个月;2)水热条件变化对干旱传播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沿干燥度梯度呈分段变化;3)不同子流域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抗旱性不同,其中各子流域的草地及泾河、北洛河流域的林地干旱传播阈值较小,易发农业干旱;4)各分区气象干旱传播到农业干旱后历时延长、烈度增大,泾河、北洛河流域耕地的扩大作用最强。本研究可为评估不同干旱类型之间的响应关系,构建流域干旱预警系统提供新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安周 刘宪锋 朱秀芳 潘耀忠 李宜展
以渭河流域为例,从流域水文循环的角度出发,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和Palmer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分析模型SWAT-PDSI,对渭河流域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发生频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经率定和验证的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渭河流域的水文变化过程;2利用SWAT-PDSI对典型干旱事件(1995年干旱)的评估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渭河流域干旱的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3渭河流域、渭河干流和泾河流域均表现为变干的趋势,而北洛河流域表现为变湿的趋势,但均未通过95%的置信水平检验;4渭河流域多数子流域的SWAT-PDSI多年平均值处于-1~1,说明该流域多数地区处于正常状态;5渭河流域北部的北洛河流域和泾河流域的上游地区易发生干旱,发生中等以上、严重以上和极端干旱事件的频率最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彭少明 黄强 杨立彬
针对渭河流域水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研究了渭河流域水系统危机及诱发和传播的过程,探讨了渭河流域水系统危机的关键诱发因子,并研究了诸诱发因子的相互作用,筛选了渭河流域水系统安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渭河水安全指标体系及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欧氏距离的安全多目标评价方法。在对各单项目标安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渭河流域水系统的安全诊断,评价结果表明,渭河流域水系统极不安全,水资源短缺是导致渭河流域水系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文章基于安全诊断结果提出了一套提高渭河水安全的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群英 黄春长
通过对渭河流域10000多年来环境资源演变的高分辨率实验数据资料和考古文献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全新世以来,渭河流域人类文化的演进与环境演变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表明:在8500~3100aB.P.全新世大暖期,渭河流域水、土、生物资源条件优越,人类逐步形成了原始定居旱作农业类型文化,从而奠定了渭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基础;其间4000~3000aB.P.,渭河流域北部的农牧交错带,由于气候的逐渐冷干化,导致水、土、生物资源退化,造成旱作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由游牧业取而代之;在3100aB.P,由于季风格局的突变,整个渭河流域进入了一个相对干旱缺雨、成壤环境的恶化时期,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水土资源的退化,大大动摇了旱作农业和游牧业的经济基础,影响了先周和西周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全新世 环境演变 文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