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6)
2023(2094)
2022(2053)
2021(1895)
2020(1770)
2019(4352)
2018(4308)
2017(8621)
2016(4859)
2015(5439)
2014(5720)
2013(5811)
2012(5459)
2011(4911)
2010(4840)
2009(4609)
2008(4419)
2007(3923)
2006(3476)
2005(2944)
作者
(15177)
(12720)
(12653)
(11914)
(7925)
(6391)
(5867)
(5333)
(4881)
(4582)
(4413)
(4235)
(4054)
(4001)
(3973)
(3930)
(3708)
(3650)
(3624)
(3573)
(3299)
(3259)
(3166)
(2935)
(2918)
(2895)
(2751)
(2742)
(2685)
(2674)
学科
(24550)
经济(24528)
(13936)
管理(13684)
方法(12276)
数学(11171)
数学方法(11053)
(10961)
企业(10961)
地方(8621)
(7567)
农业(5348)
(4892)
中国(4739)
业经(4680)
(4510)
环境(4134)
地方经济(3985)
(3619)
(3418)
(3142)
技术(3129)
资源(3043)
(2819)
贸易(2818)
理论(2684)
(2631)
(2614)
财务(2607)
(2603)
机构
学院(69407)
大学(69103)
管理(29057)
(27069)
经济(26343)
理学(25320)
理学院(25019)
管理学(24509)
管理学院(24421)
研究(23773)
中国(17173)
科学(16624)
(15438)
(14375)
业大(13289)
(12863)
(11946)
研究所(11853)
农业(11837)
(11636)
(11529)
中心(11186)
(10004)
师范(9937)
财经(9040)
(9010)
经济管理(8595)
(8575)
北京(8545)
师范大学(8013)
基金
项目(49623)
科学(38919)
研究(34609)
基金(34391)
(29835)
国家(29543)
科学基金(25494)
(23969)
社会(21494)
社会科(20272)
社会科学(20260)
基金项目(19229)
(17578)
自然(17408)
自然科(16973)
自然科学(16965)
自然科学基金(16609)
教育(15740)
资助(14201)
编号(13941)
(11107)
重点(11084)
(10535)
成果(10333)
课题(10193)
计划(10085)
(9906)
科技(9544)
科研(9520)
创新(9278)
期刊
(31445)
经济(31445)
研究(18215)
中国(15754)
(13581)
学报(11892)
科学(11593)
农业(9152)
管理(9144)
大学(8707)
(8487)
学学(8259)
技术(6941)
教育(6418)
资源(5979)
业经(5825)
(5069)
统计(4941)
(4720)
(4574)
金融(4574)
技术经济(4530)
决策(4361)
科技(4103)
问题(4027)
财经(3918)
经济研究(3813)
(3629)
商业(3337)
(3317)
共检索到102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俊  杨勤科  杜继龙  刘红艳  程琳  
【目的】建立陕西省水文地貌关系正确的数字高程模型(Hc-DEM),并对Hc-DEM的精度进行评价。【方法】研究快速有效地处理原始数据及生成陕西省Hc-DEM的方法。从地形的表现能力、水系网络和交叉验证等方面,对Hc-DEM与基于TIN建立的DEM(TIN-DEM)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Hc-DEM能够很好地表现地形起伏,正确地反映地貌,如梁、沟及流水线网络;且其对地形的表现能力优于利用TIN建立的DEM。【结论】用ANU-DEM生成的陕西省Hc-DEM能更真实地反映实际地形,比TIN-DEM效果好。生成了陕西省Hc-DEM的3个关键参数:分辨率50m,第2糙度系数0.8,迭代次数4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师维娟  杨勤科  赵东波  卫建军  
以陕北延河流域的县南沟小流域为样区,利用1∶5万数字地形图和ANUDEM软件,对黄土丘陵区中等分辨率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的建立方法进行研究,并从建立的DEM与基础数据比较、DEM对地形的表现能力分析及水系网络分析3个方面对DEM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ANUDEM和1∶5万地形图插值建立的黄土丘陵区DEM 3个主要参数分别为:分辨率10 m,迭代次数35,第二糙度系数0.7。从建立的DEM上提取的派生等高线与原始等高线符合度高;并且对地形形态的描述和对地貌与水文关系的表现,均更加准确和真实。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星  李占斌  李鹏  高海东  
为揭示陕西省丹汉江流域典型县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对石泉县和商南县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和DEM图的叠加,得到土壤侵蚀强度在坡度、坡向、高程、起伏度等地貌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土流失程度较高,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不同坡度、高程、起伏度下的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和土壤侵蚀强度均呈现单峰分布,平地的水土流失面积接近0,不同坡向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最大值随着坡度升高而增大,但却随着高程的升高而减小。各土壤侵蚀强度的起伏度分布特征均很相似。此结论可为陕西省丹汉江流域中游地区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迪  陈海  耿甜伟  张行  史琴琴  
论文采用"概率—损失"二维风险模型解构陕西省区域生态风险,基于地貌分区视角识别多源风险类型的同时以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关联要素合成潜在生态损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陕西省2000—2015年单一风险要素及区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并基于地貌分区视角结合重心模型探讨了生态风险的时空迁移。结果如下:①2000、2015年陕西省多源危险度分别为0.3837、0.4558,上升18.79%,大致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沿南北轴线呈现"W型"展布;潜在生态损失分别为0.5537、0.6270,上升13.24%,除高原南部与秦岭东部山区外,生态损失均呈现高值;区域生态风险分别为0.2429、0.2865,上升17.95%,空间上呈现"三高夹两低"的分布格局。②从时序变化来看,秦巴山地保持较低风险且风险变化率较小;黄土高原与风沙过渡区变化率处于中等,后者面临较高风险;汉江盆地风险最高,该区域与关中平原分别为风险变化率的首位与次位。从生态风险重心变化趋势看,黄土高原与风沙过渡区重心均向西南移动,关中平原与秦岭山地重心东移趋势明显,汉江盆地与大巴山地重心跃向东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京  常庆瑞  刘淼  岳庆玲  
为了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实现土壤资源的信息共享,为陕西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介绍了陕西省土壤信息系统的框架及内容,并提出了系统的建造方法,利用Visual Basic 6.0结合GIS开发组件MapObject 2.1,建立了具有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的陕西省土壤信息系统,实现了对陕西土壤的数字化及系统化管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常直杨  王建  白世彪  张志刚  
传统地貌类型划分时多是基于单一或固定的地形因子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以90m分辨率三峡库区SRTM DEM数据为基础,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了三峡库区地势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面积为2.34km2;并采用相关矩阵法和雪氏熵值法获取三峡库区地貌类型划分的最佳因子组合为高程、起伏度、坡度、全累计变率、坡度变率、高程变异系数;同时借鉴遥感图像自动分类原理中的ISODATA非监督分类功能完成了三峡库区8种地貌类型的自动划分。分类结果与三峡库区实际地貌类型相符,对三峡库区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赵昌昌  
本文是在《综合国力的测定及实证分析》课题组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区综合实力概念和测定方法,据此,利用实际统计资料对陕西省综合实力,从经济、自然资源与科技教育、人口素质以及精神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增强陕西综合实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温晓霞  魏俊  杨改河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EFAA)计算了陕西省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GM(1.1)模型对陕西省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04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间增加了0.393 2 hm2,年均增长5.14%;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5年间下降了0.057 5 hm2,年均减少1.22%,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554 7 hm2增加到2004年的1.042 7 hm2,预计2005~200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减少,说明人口、资源、环境在省域尺度上处于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静  张延龙  
【目的】通过对陕西省观赏草资源的综合性状评价,为其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对陕西省观赏草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50种观赏草资源的生境、抗性、植株观赏性、株高、叶色和花序等6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比较高的观赏草品种有芦竹(Arund donax)、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小香蒲(Typha minima)和地肤(Kochia scoparia)等,其与理想种的关联度分别为0.791 7,0.773 0,0.796 4和0.822 2;32种禾本科观赏草中有88%具有耐旱性,且植株观赏性关联系数低于0.6...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晓峰  赵惠勋  孙慧珍  
只有正确客观地认识森林水文效应, 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其指导意义。论文从森林与水的关系入手, 提出要确立系统观。以我国各生态定位研究站及其他同类研究项目的多年研究结果为基础, 系统客观地分析和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与水分循环的关系以及森林在各方面的综合调节功能。提出在西部开发中林草植被建设要考虑到水资源的科学分配; 要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 所有产业“适度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俊峰   丁建成   翁煜炜   张雄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与区域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为粮食生产布局和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集中度、变异系数、重心模型、匹配度和LMDI模型等研究湖北省1990—2020年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与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结果】1990—2020年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产量占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逐步调整为11.2%、30.6%、26.2%、32.0%。近30年湖北省各地貌区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度及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粮食生产向鄂中岗地集中的趋势明显,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大豆生产则向江汉平原集中。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5.37和14.63 km,但鄂中岗地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地则向西南移动。近30年来,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重心的平均空间距离为6.20、3.35、10.57、6.82 km,变动一致性平均指数分别为0.49、0.44、0.40、0.27。湖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5,且有增加趋势,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不平衡指数为正,鄂中岗地与鄂东丘陵不平衡指数为负。近30年各地貌区粮食产量变化的耕地数量效应与结构效应为负,耕地集约效应和质量效应为正,其中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对鄂东丘陵粮食生产的减量作用达到309.70万t,而复种指数变化对鄂中岗地粮食生产的增量作用达到300.46万t。【结论】近30年湖北省各地貌区耕地质量效应和耕地结构效应的增量作用正在减弱,数量效应的减量作用在增强,湖北省面临优质耕地减少的种植风险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产量风险。湖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长期处于不匹配状态,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地理特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应充分考虑不同地貌区自然地理和耕地资源禀赋特征,推动粮食生产与耕地利用协调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田军  刘阳  周琨  祝文青  曹怡静  艾艳芳  
为促进陕西省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辐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科技人才评价方法和管理机制,调查分析当前陕西省科技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制约因素,结合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的实际需要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将陕西省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类、工程技术类、创新创业类;进一步提炼与归纳这3类人才评价的共有关键要素和专业关键要素,构建包括创新知识、道德素质、创新动机、影响力、创新能力、产出绩效等6个维度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陕西省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模型;最后从管理创新和保障条件两个层面提出实施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的5条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储玖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产业结构多元化,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产业实现向生态旅游全面过渡,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秦巴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生态旅游项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储玖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场产业结构多元化,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产业实现向生态旅游全面过渡,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秦巴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生态旅游项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家军  张茜  
文章针对陕西省1985~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能源消费总量(EC)的变动状况,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性分析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其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陕西省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该区域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具有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的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