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26)
- 2023(7000)
- 2022(6009)
- 2021(5548)
- 2020(4618)
- 2019(10611)
- 2018(10626)
- 2017(20653)
- 2016(11214)
- 2015(12540)
- 2014(12617)
- 2013(12812)
- 2012(11664)
- 2011(10593)
- 2010(10814)
- 2009(10298)
- 2008(9980)
- 2007(9002)
- 2006(8140)
- 2005(7117)
- 学科
- 济(47761)
- 经济(47728)
- 农(45574)
- 业(41076)
- 农业(30489)
- 管理(27055)
- 企(16897)
- 企业(16897)
- 方法(16523)
- 业经(15393)
- 数学(14479)
- 数学方法(14315)
- 地方(13698)
- 中国(11769)
- 环境(11104)
- 农业经济(10478)
- 发(10459)
- 学(10068)
- 制(10030)
- 村(9172)
- 农村(9162)
- 服务(9155)
- 土地(9144)
- 财(8580)
- 发展(8077)
- 展(8065)
- 贸(7943)
- 贸易(7938)
- 易(7739)
- 资源(7624)
- 机构
- 学院(160346)
- 大学(153423)
- 管理(64323)
- 济(64017)
- 经济(62433)
- 理学(55576)
- 理学院(55018)
- 管理学(54076)
- 研究(53909)
- 管理学院(53823)
- 农(51164)
- 中国(42489)
- 农业(38597)
- 科学(35975)
- 业大(33992)
- 京(32453)
- 所(27902)
- 中心(27230)
- 江(26780)
- 研究所(25460)
- 财(24971)
- 农业大学(24005)
- 省(22853)
- 范(21963)
- 师范(21791)
- 经济管理(21038)
- 州(20786)
- 北京(19427)
- 财经(19385)
- 业(18682)
- 基金
- 项目(112484)
- 科学(87859)
- 研究(84238)
- 基金(78688)
- 家(68388)
- 国家(67685)
- 科学基金(57682)
- 社会(53399)
- 社会科(49967)
- 社会科学(49952)
- 省(49656)
- 基金项目(43117)
- 划(38017)
- 编号(36619)
- 自然(36195)
- 教育(35408)
- 自然科(35121)
- 自然科学(35113)
- 自然科学基金(34405)
- 资助(30321)
- 农(29428)
- 成果(27984)
- 发(26724)
- 重点(24880)
- 课题(23898)
- 部(23707)
- 创(22846)
- 发展(21687)
- 业(21428)
- 创新(21315)
共检索到242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娟 南灵
本文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分为2部分: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农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新增建设用地负外部性造成的生态价值的降低。运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当量因子表、替代成本法和防治成本法测算2000-2007年间农地非农化损失的总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陕西省共有51 640.06 hm2农用地实现了农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达34.22×108元,平均每年损失4.28×108元。耕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占农地非农化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的一半以上,而农地非农化损失的土地则有95.21%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振 刘会敏 余斌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快速扩展使农用地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从经济机制上防止土地过度非农化尤为重要。该文对土地非农化生态价值损失过程机制进行了理论探索,建立了价值损失估算方法,并以江汉平原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单纯的市场机制没有考虑土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无法实现土地资源最佳配置,非农化规模偏大;土地非农化生态价值损失巨大,1987-2010年江汉平原因此累计损失73 692.11万元,人均承担49.25元;不同类型土地的生态价值损失强度有所差异,每公顷的自然保留地、水域、林地、草地、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分别为2.459 8万元/a,2.036 7万元/a,1.2...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合理的资源利用要求资源配置在代际上是有效率的。在资源代际最优配置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是否符合代际配置效率的宏观决策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地非农化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若以1989-2003年为研究区间,1989-1996年阶段东、中、西部地区的过度非农化比例分别占各自实际非农化数量的6.58%、6.84%和7.85%,反映出1989-1996年期间的农地非农化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造成农地的过度非农化。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的农地非农化政策应该进一步控制农地非农化的速度,来保证农地资源能够在未来得到更优的利用。
关键词:
代际配置 农地非农化 过度性损失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本文从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效率的模型,并对我国1989-2003年间的农地非农化进行检验,发现该期间我国农地非农化在空间配置上存在效率损失,如果将中部地区14.24%和西部地区3.66%的农地非农化指标转移到东部地区,将能够达到全国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的效率最优。然而,上述结论只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原配置的帕累托改善,而不是农地非农化的社会最优配置,因为最优配置还涉及其他方面效率的改善。所以,本文结论进一步指出,在现阶段农地资源存在过度非农化的情况下,对上述指标的调控虽然是必要的,但不是充要的。
关键词:
空间配置效率 农地非农化 过度性损失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研究目的:计算并比较现阶段全国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成渝四大经济带农地非农化配置方式的效率损失以及农地非农化的过度性损失,以期对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关系的协调提供帮助。研究方法:通过边界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大陆31个省市的1989-1996年和1999-2002年共计12年的数据计算了农地非农化市场配置低效产生的效率损失和农地非农化过度性的损失。研究结果:虽然现阶段农地非农化市场配置效率损失在逐渐减少,但中国1989-1996年和1999-2002年阶段共计过度性农地非农化184234hm 2,占这两阶段农地非农化总数量的11.2%,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文杰 刘丹 巩前文
科学估算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有益于客观评价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理论支撑集约、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估算耕地非农化造成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并结合不同时段的社会发展系数进行修正。测算结果表明:2001—2016年耕地转为建设用地造成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理论值达1 066.59亿元,现实值约476.25亿元,其中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土壤功能价值现实损失达107.54亿元。耕地征收导致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均值现实损失地域分布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从省域尺度来看,江苏、云南和浙江的累计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现实损失量最多。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热点地区已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应尽快完善多元化耕地保护补偿制度,重点推进中西部地区人的城镇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恒周 曲福田 郭忠兴
农地资源不仅具有经济生产功能,还具有大气调节、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成分、休闲娱乐等多种生态功能,而在非农化过程中这些功能在市场中没有以价格的形式体现出来,没有包含在农地的现实价值中。因而,有必要对农地的非市场功能进行详尽的分类及价值估算。同时,将由于市场失灵而没能包含到农地总价值中的生态环境等非市场价值纳入到成本效益决策中,来减少市场失灵所造成的农地非农化的效率损失。通过对农地非市场功能的具体分类及量化,测算我国不同经济区域因市场失灵导致的农地非农化过度损失,结果显示,代表东、中、西部地区的江苏、湖北和甘肃省的农地非农化过度损失Ⅰ分别为31.58%、38.13%和43.85%,这为我国农地非农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任平 吴涛 周介铭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构成、体系、方法等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构建耕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定量评价与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耕地补偿决策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运用收益还原法、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构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主要...
关键词:
耕地资源 非农化价值 评价模型 补偿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振民 姚顺波
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利用1990—2015年4期的遥感数据,探讨在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城镇扩张双重背景下陕西省耕地转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陕西省耕地主要向经济刺激下的城乡建设用地和生态修复政策驱动下的生态用地转化。城镇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其边际效应是林草覆盖率的函数;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草覆盖率的增加可弥补城镇扩张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当林草覆盖率达到83.7%时,城镇扩张不会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此时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临界水平。2017年陕西省林草覆盖率为68.83%,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条件下,今后仍需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以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并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娜
[目的] 分析陕西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为陕西省农业绿色发展点明方向,同时为西部其他省份农田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文章以陕西省农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分析2006-2021年间陕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相关数据,探讨陕西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结果] (1) 从时间上看,2006-2021年陕西省农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供给服务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价值贡献远高于其他服务,且呈不断扩大趋势;调节服务占第二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支持服务较低,呈波动上升趋势;在负价值方面,环境污染价值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从空间上看,2021年陕西省各市农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介于9.36~443.98亿元之间。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3 832.91~197 856.75元/公顷间波动,差距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呈现出中间高、南北低的特点。[结论] 陕西省要在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关中区域注重发展高效特色农业;陕北区域注重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陕南区域注重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许信旺
安徽省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着人口、自然灾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本文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损失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估算出安徽省2002年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总损失达22.05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67%,这一比例低于北京市和江苏省的比例。安徽省农业生态破坏损失值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丘陵区最为严重。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经济损失 安徽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蔡银莺 李晓云 张安录
农地城市流转由于流转过程的单向、不可逆性,往往会给周边环境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破坏。从发展的角度看,农地资源容许城市建设的占用量,包括生态价值价值的损失程度,有一定的极限度。因此,分析农地城市流转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衡量农地城市流转对生态容量、生态效益产生的损失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参照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利用大连市土地利用详查数据,估算了大连市1996-2003年因农地城市流转对区域周边水源涵养、废物处理、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保育功能所带来的损失。结果表明,7年间因农地城市流转损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4004.09万元,平均每年损失20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萌辉 白中科 董潇楠
研究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差异及平衡状况进行陕西省土地整治空间格局的划分,形成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土地整治分区方案。研究方法:采用价值当量法核算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量,选取社会经济指标定量化表征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量,依据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类型得到土地整治分区的结果。研究结果:按照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差异及匹配类型,采用"地区+典型地貌类型"的命名方法将全省划分为6大土地整治区。其中,北部风沙滩地土地整治区和关中平原土地整治区属于"低供给—高需求"类型;黄土丘陵沟壑土地整治区属于"低供给—低需求"类型;黄土台塬土地整治区属于"高供给—高需求"类型;秦岭山地土地整治区和汉中—安康盆地土地整治区属于"高供给—低需求"类型。根据各种类型区的特点明确了各自的土地整治方向。研究结论:陕西省不同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应该在明确不同匹配类型区域土地整治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整治措施,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的效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明权 李龙 尹少华
农地不仅具有基本的经济产出价值,同时还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于其市场机制的缺陷,对农地资源价值认识不充分,将会导致农地征收过程中农地补偿标准过低和农民权益损失。基于农地资源三类不同的价值,分别运用了相应的计量模型对湖南省2005—2014年的10年被征收农地资源的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过去10年农地征收过程中,湖南省农地资源价值非市场价值损失高达56亿多元,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今后必须要重视农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提高农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更好地保障农民权益。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文怡 赵雯璐 蔡明刚
当前,海洋溢油事件所引发的生态损害之技术问题,已成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和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相关规范的重要需求。然而,在中国目前完成的海洋溢油损害赔偿案例中,所获赔偿仍多集中于清污、渔业资源损失等直接费用,生态系统损害等间接影响则仍处于研究层面,研究内容则鲜少涉足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评估。本文归纳了生态服务功能概念的历史演化,概括了海洋溢油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评估方法,通过评述和分析,为我国海洋溢油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