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55)
- 2023(8514)
- 2022(7099)
- 2021(6641)
- 2020(5603)
- 2019(12390)
- 2018(12275)
- 2017(22748)
- 2016(13014)
- 2015(14464)
- 2014(14405)
- 2013(14175)
- 2012(13417)
- 2011(12141)
- 2010(12261)
- 2009(11045)
- 2008(10909)
- 2007(9943)
- 2006(8675)
- 2005(7905)
- 学科
- 济(44805)
- 经济(44739)
- 管理(31620)
- 业(29814)
- 企(24283)
- 企业(24283)
- 方法(19282)
- 数学(16624)
- 学(16488)
- 数学方法(16389)
- 财(13699)
- 制(13597)
- 中国(13342)
- 农(12330)
- 体(10035)
- 业经(9262)
- 教育(9184)
- 地方(9019)
- 银(8977)
- 银行(8910)
- 理论(8838)
- 融(8833)
- 金融(8826)
- 行(8548)
- 务(8266)
- 财务(8242)
- 财务管理(8220)
- 企业财务(7959)
- 农业(7799)
- 体制(7210)
- 机构
- 大学(188623)
- 学院(184813)
- 研究(76152)
- 济(66554)
- 经济(64737)
- 管理(59841)
- 中国(53410)
- 科学(52555)
- 理学(51222)
- 理学院(50399)
- 管理学(48905)
- 管理学院(48597)
- 农(47105)
- 京(42348)
- 所(42145)
- 研究所(38945)
- 农业(37548)
- 业大(36189)
- 中心(32705)
- 财(32576)
- 江(29969)
- 院(28320)
- 省(27178)
- 北京(26523)
- 财经(25378)
- 范(25189)
- 师范(24676)
- 室(24415)
- 农业大学(23954)
- 技术(23734)
- 基金
- 项目(130768)
- 科学(99942)
- 基金(93475)
- 家(87667)
- 国家(87012)
- 研究(85171)
- 科学基金(70619)
- 省(52351)
- 社会(50616)
- 自然(50091)
- 自然科(48909)
- 自然科学(48879)
- 基金项目(48735)
- 自然科学基金(48022)
- 社会科(47822)
- 社会科学(47807)
- 划(45716)
- 教育(40528)
- 资助(39390)
- 编号(31973)
- 重点(31610)
- 计划(28976)
- 部(27991)
- 发(27920)
- 成果(26874)
- 创(26605)
- 科技(26508)
- 科研(26299)
- 课题(25267)
- 创新(25115)
共检索到282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仲东 唐光辉 曹支敏
【目的】陕西小叶杨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差异显著的陕北和秦岭北麓地区。研究小叶杨叶内生真菌群体特征,明确影响小叶杨生态分布的生态因素。【方法】通过对2种生境下小叶杨林分代表植株叶片定点、定时采集,在严格的表面消毒下,进行PDA和纸培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技术对分离真菌进行鉴别,并用SASS软件对内生真菌群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宝鸡和榆林的小叶杨内生真菌相似系数较高(0.444 5),优势种群相似。交链孢属、单隔孢属、茎点霉属真菌相对分离率分别为23.1%,22.5%,28.44%,皆为优势菌群,呈现明显的暗色有隔菌群特点,这可能与小叶杨树种旱生发育型相关。地区内的内生真菌群体相似系数大于地区...
关键词:
小叶杨 内生真菌 优势菌群 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静静 陆柳琳 黎俊杰 赵天义 彭春艳 曹宏明 邱清华 贾纪鑫 龚斌
【目的】对半红树药用植物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进行研究,为开发生态友好型抗菌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北部湾沿海杨叶肖槿茎、叶和树皮组织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选用从柿树、核桃、荔枝中分离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香蕉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OC1(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1)和FOC4(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4)、黄瓜瓜链格孢菌(Alternaria cucumerina)6种植物病原真菌、白骨壤内生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罗非鱼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滤纸片法对杨叶肖槿内生真菌提取物进行抗真菌和抗细菌活性筛选。【结果】从杨叶肖槿中共分离纯化出60株内真生菌,分属于5个属25个种。其中,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和间座壳属(Diaporthe)为优势菌属,分离率为48.33%和26.67%;其余菌属分别是葡萄座腔霉属(Botryosphaeria)、亚隔孢壳属(Didymella)和小隐孢壳属(Cryptosporella),对应的分离率为15.00%、6.70%和3.33%。从杨叶肖槿树皮组织分离到的菌株最多,共分离到4个属23株菌,占总分离量的38.33%;其次为叶片组织(31.67%)和茎组织(30.00%)。发现12株内生真菌与NCBI数据库已公布ITS rDNA序列相似性低于95.00%,为潜在新种。抑菌结果表明,炭疽菌J1-20对8种指示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柿树炭疽菌、核桃炭疽菌、荔枝炭疽菌、香蕉枯萎病菌FOC1和FOC4、黄瓜瓜链格孢菌、白骨壤链格孢菌的抑菌率分别为39.39%、25.00%、19.10%、32.43%、28.20%、89.00%和74.19%,对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的抑菌圈为21.00 mm。【结论】杨叶肖槿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分布较均匀。其中J1-20菌株对8种指示菌具有广谱抑菌性,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关键词:
杨叶肖槿 内生真菌 多样性 抑菌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立河 黄金廷 王晓勇 董佳秋 马洪云 张俊
【目的】研究陕西榆林地区旱柳和小叶杨夜间树干液流的变化特征,为毛乌素沙地造林选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热消散探针法测量了陕西榆林地区旱柳(2011-04-28-11-07)和小叶杨(2011-06-27-11-07)的夜间树干液流密度,利用自动气象站测量风速、温湿度、净辐射、降雨量和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计算空气水汽压亏缺,分析夜间树干液流密度与空气水汽压亏缺、风速和白天总蒸腾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旱柳和小叶杨树干液流密度均呈现明显的昼夜波动,且白天(07:00-19:00)高,晚上低。白天旱柳和杨树的平均树干液流密度分别为6.79和6.49g/(cm2.h),而夜间平均树干液流密度分别是0.8...
关键词:
旱柳 杨树 夜间树干液流 环境因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琴 邹凯 陈爱佳 郭雪 刘学端 梁伊丽
以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的9株(3组)不同树龄银杏为研究对象,应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银杏叶片组织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银杏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与组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着树龄的增加,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增大;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绝对优势菌门;曲霉属(Aspergillus)、假丝酵母属(Candida)、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等真菌为银杏叶内生真菌群落优势菌属;通过对银杏叶黄酮含量进行检测,发现不同树龄银杏叶的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树龄的增加,3种黄酮醇苷(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含量均呈递减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重要环境因子,可能通过影响优势菌门子囊菌中优势菌属的定殖与生长对内生真菌群落的形成与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纪克鹏 兰国玉 魏亚情 许心诺
【目的】陆均松和青梅是海南岛热带雨林中珍稀濒危树种。研究陆均松和青梅叶际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及其环境驱动因子,为未来利用微生物群落提供的有益功能来提高珍稀濒危植物生长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陆均松和青梅叶际真菌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叶际真菌群落α、β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并阐明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结果】1)本研究共分析检测到10 489个OTU,其中包括真菌10门40纲。陆均松和青梅的叶表共有OTU为523(4.99%),叶内共有OTU仅为9(0.09%)。2)优势菌纲包括: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散囊菌纲(Eurotionmycetes)、银耳纲(Tremellomycetes)。其中青梅叶内的座囊菌纲相对丰度显著大于其他物种和隔室(P<0.01)。3)叶表真菌α多样性均高于叶内,但在不同物种上叶际真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物种变化解释了叶际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13.57%(P<0.001);4)叶际真菌α多样性与叶片pH值、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H:R2=0.16,P<0.001;Tem:R2=0.16,P<0.001),同时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ain:R2=0.35,P<0.001)。CCA分析结果显示,Mg、降水量对叶表真菌群落组成的解释度分别为:71.29%、69.33%;pH值、Mg对叶内真菌群落组成的解释度分别为:62.48%、61.51%。5)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结果说明全氮(TN:R2=0.13,P=0.001)、全磷(TP:R2=0.12,P=0.001)、Mg(Mg:R2=0.14,P=0.001)、降水量(Rain:R2=0.13,P=0.002)是陆均松和青梅叶际真菌组成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物种变化显著影响了叶际真菌群落,全氮(TN)、全磷(TP)、Mg是驱动陆均松和青梅叶际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关键词:
青梅 陆均松 叶际真菌 多样性 影响因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卫尊征 潘炜 赵杏 张金凤 李百炼 张德强
以东北和华北地区5个种源的小叶杨为材料,分别对17个表型及生理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杨各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47.11%,种源内变异大于种源间变异;小叶杨群体各性状变异呈梯度变化规律,高海拔的种源表现为苗高、叶大,而低海拔的种源表现则相反;利用种源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结果显示,5个小叶杨种源可以划分为3类。研究结果将为天然小叶杨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叶杨 形态性状 生理性状 遗传多样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子杨 卜琛皞 宋跃朋 张德强 张晓宇
【目的】通过对我国小叶杨叶绿素荧光表型的分析,多角度展示小叶杨叶绿素荧光表型的多样性,为相关的光合遗传机制的探究奠定基础。【方法】针对我国小叶杨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表型数据,通过聚类分析、表型可塑性和变异系数计算、动态拟合等方法来探究其变化规律。【结果】(1)在静态光照强度下(同一光强)对小叶杨4类荧光表型进行k均值聚类,最优聚类数目受光照强度影响显著。不同类别下,所研究的经过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实际的光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具有显著差异。(2)4个小叶杨荧光参数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和变异系数的计算结果显示:所选小叶杨群体在可变环境下具有丰富的表型可塑性,随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强,ETR、Yield、qP的表型可塑性呈现出先减后增再减的整体变化趋势,而qN的表型可塑性整体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各表型内部的遗传控制有关,也反映了不同表型对梯度光强的不同响应程度;ETR、Yield、qP的变异系数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qN的变异系数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光照强度达最大值时,所有类别样本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1。(3)梯度光照强度下,小叶杨叶绿素荧光表型经聚类后可划分为2个大类,经生长方程拟合后可发现,不同类别样本的表型变异速率和最大(最小)值差别明显。【结论】小叶杨叶绿素荧光表型变异丰富,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显著。通过聚类分析、表型可塑性及变异系数计算和生长方程拟合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探究小叶杨叶绿素荧光表型的变化规律,为小叶杨遗传分析、光合作用机制挖掘奠定了基础,对小叶杨的培育提供了科学指导。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苗博
三北防护林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十年,张北县4/5的杨树防护林出现衰败现象,近1/3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濒临死亡或枯死,导致小叶杨防护林生态功能下降。本文于2015年-2016年期间,在主要生长季(5-9月)测定衰败和未衰败小叶杨的稳定氢氧同位素、树干液流速率、稳定碳同位素等参数,从水分来源、强度和效率等方面,分析了衰败与未衰败小叶杨水分利用的差异特征,从水分的角度,为探究小叶杨衰败过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主要生长季,衰败小叶杨主要利用0-30 cm的浅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秀玲 杨得基 王小平
杨树种子粒小、种皮薄、含水量高,在一般条件下贮藏两个月即丧失发芽能力,生产上均采用随采随播的方法。由于杨树结实有周期性,为了增加苗木当年生长量,提高苗木质量需进行春播,于是,杨树种子贮藏技术的研究不仅在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延长小粒种子寿命的探索亦具有一定价值。我们从1980年开始对杨树种子进行了不同采种期、不同贮藏方法等多项试验研究,其目的在于确定小叶杨种子的最佳采种期、最优贮藏条件,探索采种期及贮藏方法的不同对种子品质的影响,并欲从中了解它们的相关性。
关键词:
种子贮藏 采种期 发芽率 千粒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增伟 文国卫 赖文峰 施晨阳 陈启华 刘益鹏 黄秋良 张国防
【目的】探究水栒子不同组织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差异,为水栒子内生真菌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栒子不同组织内生真菌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共获得1 590个OTUs序列,其中茎的OTUs数量最多(597个),其次为叶(545个),根最少(448个)。水栒子不同组织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丰度存在一定差异。各组织均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菌门,其中,根、茎和叶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1.65%、22.29%和10.16%。球旋霉属(Spirosphaera,相对丰度8.89%)、Anguillospora(对丰度7.92%)、刺孢菌属(Subulicystidium,相对丰度2.10%)为根部优势属;亚隔孢壳属[Didymella(相对丰度2.52%)、Arthrocatena(相对丰度2.19%)]为茎部优势属;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相对丰度2.47%)、棘壳孢属(Pyrenochaeta,相对丰度2.05%)为叶部优势属。通过LEfSe分析发现,水栒子根、茎和叶都存在差异指示种,球旋霉属为根部差异指示种,Arthrocatena为茎部差异指示种,线黑粉酵母属为叶部差异指示种。【结论】水栒子不同组织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存在差异;水栒子组织器官中内生真菌资源丰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立祥 刘晓博 任利利 石娟 骆有庆
【目的】研究混交林内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及与受松树蜂危害的樟子松优势内生真菌的差异,从微观角度揭示不同树种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与松树蜂危害的关系。【方法】以松树蜂入侵后混交林中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红松、红皮云杉4种针叶树健康木(未受松树蜂危害)的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结果】从4种针叶树树干内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2属35种,其中:樟子松9属13种,红松7属13种,兴安落叶松8属17种,红皮云杉15属20种。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数量:兴安落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海燕 刘昌伟 杨勇 张志旭 曾超珍 伍岗 刘仲华
以碧香早和茗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和根部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碧香早和茗丰茶鲜叶的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等,优势细菌属为Chryseobacterium、Sphingomonas、Rhizobium、Methylobacterium和Aureimonas等;茶树根系中的优势细菌门主要是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等,优势细菌属为Planococcaceae、Rhizobium和Sphingomona;碧香早叶片中内生菌群的丰富度高于茗丰的,茗丰根系中的内生菌丰富度高于碧香早的;茶树根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高于茶鲜叶的;茶树根和叶的内生菌OTU数少于土壤微生物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茶树叶片内生菌主要来源于叶表,而根部内生细菌主要来自土壤;茗丰鲜叶中的茶氨酸、氨基酸、可可碱、咖啡碱、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麦芽糖含量均显著高于碧香早的,碧香早鲜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蔗糖含量和酚氨比显著高于茗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关键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茶叶中的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推测不同的内生菌群可能参与了茶树品质成分的合成,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海燕 刘昌伟 杨勇 张志旭 曾超珍 伍岗 刘仲华
以碧香早和茗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和根部的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碧香早和茗丰茶鲜叶的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等,优势细菌属为Chryseobacterium、Sphingomonas、Rhizobium、Methylobacterium和Aureimonas等;茶树根系中的优势细菌门主要是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等,优势细菌属为Planococcaceae、Rhizobium和Sphingomona;碧香早叶片中内生菌群的丰富度高于茗丰的,茗丰根系中的内生菌丰富度高于碧香早的;茶树根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高于茶鲜叶的;茶树根和叶的内生菌OTU数少于土壤微生物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茶树叶片内生菌主要来源于叶表,而根部内生细菌主要来自土壤;茗丰鲜叶中的茶氨酸、氨基酸、可可碱、咖啡碱、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麦芽糖含量均显著高于碧香早的,碧香早鲜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蔗糖含量和酚氨比显著高于茗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关键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茶叶中的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推测不同的内生菌群可能参与了茶树品质成分的合成,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付静 刘堰凤 梅眉 黄永红
在前期研究发现,韭菜处理可以减轻香蕉枯萎病和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推测韭菜中含有能抑制病原菌及致死根结线虫的生防菌。对韭菜根际真菌和内生(叶片和根系)真菌的种群结构及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分离鉴定韭菜中抑菌和杀根结线虫的生防真菌提供理论依据。通过Illumina平台对韭菜根际真菌和内生(叶片和根系)真菌样品中的18S rRNA序列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从韭菜根际土壤、根系、叶片中获得348 484高质量序列和12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根际真菌的Chao、ACE、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内生真菌(叶片和根系),而Simpson指数则显著小于内生真菌。根际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67. 20%)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24.44%) 2个菌门组成;而内生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组成,在叶片和根系中含量分别为91. 39%和96. 60%。在检测到的5个菌门中,内生真菌中子囊菌门显著高于根际土壤,其他菌门则显著低于根际土壤。叶片和根系中内生真菌稍有不同,但是差异并不显著。该研究表明,韭菜根际真菌和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根际真菌的多样性及丰富性显著高于内生真菌。该研究为分离鉴定韭菜中抑制植物病原菌及致死根结线虫的生防真菌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侯晓萌 孔涛 霍宏亮 狄军贞 冯奥哲 程昊天 黄丽华
[目的]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及配施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小叶杨与不同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为“植物+微生物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丛枝菌根真菌(AMF)、哈茨木霉菌(TH)和胶质芽孢杆菌(BM)作为修复菌剂,并以小叶杨为复垦植被,设置单施、混施处理进行土壤复垦。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来明确菌剂配施技术对该类型区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在BM单施与AMF单施处理组最高;pH值和电导率均以AMF+BM混施组最高;土壤酶活性与菌剂种类和配施方式密切相关,各菌剂处理组的酶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AMF+BM处理的土壤酶综合指数最高,为0.84。菌剂配施促进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恢复,其中,AMF+BM处理的效果最佳,酶恢复指数为238.89%,养分恢复指数为178.15%。冗余分析显示,AMF+BM处理改善了土壤p H值、全P、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土壤呼吸等指标。[结论]AMF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配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风蚀水蚀交错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AMF+BM处理效果最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