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05)
2023(9357)
2022(7713)
2021(7337)
2020(6010)
2019(13085)
2018(13089)
2017(25009)
2016(13917)
2015(15420)
2014(15571)
2013(15098)
2012(14281)
2011(13114)
2010(13648)
2009(12720)
2008(12545)
2007(11805)
2006(10883)
2005(9829)
作者
(40306)
(34315)
(33563)
(32186)
(21341)
(16232)
(15151)
(13178)
(12924)
(12322)
(11566)
(11185)
(10953)
(10924)
(10801)
(10106)
(10005)
(9876)
(9704)
(9658)
(8677)
(8547)
(8371)
(7964)
(7815)
(7758)
(7583)
(7409)
(7080)
(6938)
学科
(55232)
经济(55169)
(49591)
(47392)
管理(35563)
农业(33001)
(26264)
企业(26264)
业经(18912)
中国(16683)
(15432)
方法(14720)
(14641)
地方(14265)
(13423)
农业经济(12493)
数学(12438)
数学方法(12240)
(11446)
及其(11358)
(11321)
(10836)
银行(10822)
(10464)
(10371)
政策(9969)
(9895)
贸易(9888)
(9673)
(9664)
机构
学院(199065)
大学(190599)
(82582)
经济(80595)
管理(75595)
研究(71751)
理学(63901)
理学院(63259)
管理学(62238)
管理学院(61852)
中国(57520)
(55309)
科学(42066)
农业(41817)
(40344)
(38171)
(36540)
业大(35584)
中心(34394)
(33684)
研究所(32684)
财经(28372)
(26310)
师范(26069)
(25999)
(25992)
(25599)
农业大学(25388)
(25093)
北京(24980)
基金
项目(126141)
科学(98621)
研究(98115)
基金(88632)
(76764)
国家(75933)
科学基金(64158)
社会(60903)
社会科(57130)
社会科学(57117)
(51794)
基金项目(45955)
教育(43397)
编号(43154)
(41902)
自然(39023)
自然科(38070)
自然科学(38059)
自然科学基金(37375)
成果(35948)
资助(35419)
(31311)
课题(29970)
(29598)
重点(27981)
(27839)
(26063)
(25814)
(24670)
国家社会(24460)
期刊
(106567)
经济(106567)
(61668)
研究(59379)
中国(48902)
农业(41453)
学报(31100)
科学(29734)
(27650)
(25908)
金融(25908)
管理(25398)
大学(24877)
业经(24176)
教育(23869)
学学(23783)
(18822)
技术(17503)
农村(15131)
(15131)
农业经济(15121)
问题(14637)
经济研究(13651)
财经(13337)
(12866)
世界(12108)
(11453)
经济问题(10750)
社会(10013)
业大(9919)
共检索到3199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小茹  张全省  
转型期陕西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呈多发趋势,究其源头有社会原因、制度原因,也有当事人法治意识淡漠的主观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基层干部的官僚主义,办事拖沓,不作为,致使一些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由小事情演变成群体性大事件。虽然其呈现多发性态势,由单纯泄愤型或经济诉求型向经济政治复合诉求型转变趋势,但它不是要推翻党和政府,而是迫使政府满足自身诉求,应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只有从源头上预防和处置,构建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源头阻断机制,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建设透明公正的基层民主制度,加强农民法律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邹焕聪  
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行政法治的视野考察,行政权力的行使不规范、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基层"官民"关系失范以及法定救济渠道不畅是当前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激化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化解,就必须实施行政法防治之策,即加强约束公权力的立法,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建立农民诉求的组织,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理顺地方"官民"关系,打造官民平权型政府;整合现有救济资源,畅通行政法律救济渠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缪金祥  
环境群体性事件基本都是长期积累或者是政府盲目招商引资引起的,表现为政府引进来的高污染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令群众不满而形成的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加上群众的维权时常得不到保障,于是想采取极端的方式将问题解决。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充分重视并积极加以预防,建设美丽中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邓国彬  
目前,我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各种因素的诱发下呈多发趋势,已成为影响校园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潜在威胁。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高校管理因素、学生心理因素,研究了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突发性、双向性、网络化和放大性。文章提出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应对策略:事前建立预防体系;事中突出快速反应;事后强调整改落实。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梅芳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情境和互惠文化背景,其特有的社会情境通过影响群体情绪存量推动着群体行动的发生和变化。基于湖南某县三起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表明,在情绪存量递增的过程中,个体情绪不断被激化,逐步实现群体行动的情绪动员。在情绪被充分动员的基础上,乡村社会固有的互惠文化通过解决群体性事件中的组织者积极性、防止群体成员"搭便车"以及动员内外部资源参与群体行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从而有效地调动和整合了资源,促使群体行动产生和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建嵘  
农村群体性事件作为转型期社会冲突和农村治理性危机的重要表现形式 ,客观地反映了农村社会利益整合以及社会秩序和民众政治意识状况 ,有着很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杜雁军  马存利  
社会冲突是西方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理论,科塞指出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社会冲突的区别,也指出"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农村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转型时期由于经济利益冲突、农民的环境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司法救济对农民的环境利益保护不足等因素而导致的结果。对农村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应通过发展农村"绿色经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健全环境司法诉求渠道、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依法处置冲突等方式,来积极化解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矛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范琛  
当前我国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并呈现出利益性、突发性、对抗性和破坏性等特征,对政治统治、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原因较为复杂,因从发展农村经济、重构基层政府权威、畅通农民言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等多方面积极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景方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转型关键期,各领域出现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特别是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利益冲突加剧、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条件不完善等,为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应从农村发展的现状出发,构建相应的利益导向机制、诉求机制和协调机制,以及农村社会预警机制,通过这些化解机制将群体性事件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琼瑛  
目前,劳动保障监察中遇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劳动者的诉求方向扩大,非理性维权事件增多,超出法律基准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增加。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和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同时,引导企业不断探索、提高人性化管理程度,建立三方协调机制,是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当务之急。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德海  赵宁  邹华伟  
在应急处置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维稳原因迅速采取停建搬迁的应急处置决策,反而对其他地区的类似事件造成了负面的示范效应。本文构建了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政府应急策略的多周期声誉效应模型,解释了地方政府维稳策略下全国各地爆发PX事件的扩散效应。研究表明,在无政府声誉效应的单周期序贯博弈模型中,当周边群众完全采取妥协策略时,地方政府事前强硬表态绝不搬迁将会降低地方政府的期望成本。考虑政府声誉效应的多周期序贯博弈模型中,地方政府做出停产搬迁决策将对未来时期(或其他地区)产生声誉效应,不仅地方政府的预期成本将会上升,而且声誉效应越大,地方政府预期成本增加值越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美灵  
当前我国污染驱动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出现频发的态势,其生成机理呈现出"怨恨唤起—怨恨动员—怨恨感染—怨恨发泄"的现实逻辑。政府作为单一的治理主体已经难以为继,协同治理为污染驱动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依据。污染驱动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的困境在于理念滞后造成协同治理的缺失;制度不完善难以为协同治理提供有效保障;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不畅使协同治理难以展开。因此,要克服协同治理的困境,必须要转变观念,提升协同治理的意识;切实完善农村居民环境权相关法律体系,为协同治理提供法律保障;构建主体间良好的合作机制,大力发挥媒体与社会组织参与功能。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靳娟娟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边境地区经常爆发群体性事件,鉴于此,为预防、处置突发性事件,搞好情报工作至关重要。为提高群体性事件情报工作的质量,在研究公安边防群体性事件情报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利用SWOT管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公安边防群体性事件的情报工作,提出公安边防群体性事件情报工作的相应对策。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沈焱  邹华伟  刘德海  李仕明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对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严峻挑战。根据地方政府提供经济补偿和部署警力两种处置策略,构建了应急处置的优化模型,比较了经济补偿、部署警力妥善处置和处置不当事态恶化的三种情境,分别给出了最优的理论解。最后,结合数值分析方法进一步阐述了理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补偿策略具有事态恶化风险较小的优点,但是容易造成负面的声誉效应。地方政府不依法治理、单纯提供经济补偿的解决思路,从长期上看不利于长治久安。部署警力策略具有经济成本较小的优点,但是处置不当将诱发更大的社会稳定风险。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权衡两种应急处置策略。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德海  谭浩  
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导、一定时期内具有较多的民众聚集程度等特点。根据"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要求,构建了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的微分博弈模型。考虑社会法治程度和警力处置的两种外生变量,力求通过经济补贴实现社会总损失最小的目标。结果表明:在聚集人群处于较低水平时,当地政府对聚集人群的警力部署程度越大,聚集人群越少,政府给予的经济补贴越多,社会法治程度较高会降低聚集人群占当地总人口比重,但提高了经济补贴;单位社会损失增加会增加聚集人群占当地总人口比重,但降低了经济补贴。在聚集人群处于较高水平时,聚集人群随着当地政府警力部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经济补贴随着政府警力部署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社会法治程度较高会增加聚集人群占当地总人口比重,但降低了经济补贴;单位社会损失增加会降低聚集人群占当地总人口比重,但增加了经济补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