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64)
2023(9864)
2022(8801)
2021(8420)
2020(6944)
2019(16331)
2018(16417)
2017(31458)
2016(17299)
2015(19480)
2014(19506)
2013(19399)
2012(17672)
2011(15953)
2010(15744)
2009(14342)
2008(13763)
2007(11810)
2006(10332)
2005(8806)
作者
(50545)
(41843)
(41501)
(39493)
(26584)
(20246)
(18864)
(16593)
(15861)
(14864)
(14540)
(13963)
(13191)
(13105)
(12779)
(12680)
(12613)
(12443)
(11891)
(11657)
(10436)
(10178)
(10038)
(9395)
(9282)
(9238)
(9216)
(9173)
(8416)
(8367)
学科
(68523)
经济(68455)
管理(51148)
(45331)
(37297)
企业(37297)
方法(32249)
数学(27834)
数学方法(27526)
(18851)
地方(17038)
(16741)
中国(16542)
环境(15381)
业经(15000)
(14991)
(13260)
农业(13009)
理论(11703)
(10979)
(10900)
贸易(10894)
资源(10718)
技术(10548)
(10525)
(10120)
(9579)
财务(9520)
财务管理(9506)
教育(9360)
机构
大学(244484)
学院(243080)
管理(100763)
(91010)
经济(88877)
理学(88187)
理学院(87163)
管理学(85641)
管理学院(85215)
研究(80537)
中国(57518)
科学(53667)
(52932)
(40650)
(39300)
(39045)
业大(38341)
研究所(37666)
中心(36260)
(33717)
(33656)
北京(33509)
师范(33448)
财经(32284)
农业(30529)
(29440)
(29312)
(28441)
师范大学(27173)
经济学(25667)
基金
项目(176144)
科学(137586)
研究(128095)
基金(126846)
(110895)
国家(110007)
科学基金(94196)
社会(78494)
社会科(74258)
社会科学(74235)
基金项目(68924)
(68869)
自然(62851)
自然科(61170)
自然科学(61157)
自然科学基金(60020)
(58232)
教育(57620)
编号(53122)
资助(51646)
成果(41977)
重点(39116)
(38124)
(37797)
(36093)
课题(35494)
科研(33657)
创新(33579)
项目编号(32252)
教育部(32179)
期刊
(97600)
经济(97600)
研究(67124)
中国(42535)
学报(40618)
科学(37450)
(35057)
管理(34546)
大学(29514)
学学(27542)
(26914)
教育(26530)
农业(25070)
技术(20042)
业经(16681)
图书(16212)
(15623)
金融(15623)
资源(15183)
财经(14334)
经济研究(14084)
科技(13162)
(12841)
问题(12781)
理论(12445)
(12027)
实践(11739)
(11739)
情报(11440)
技术经济(11376)
共检索到339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宁  粟晓玲  
【目的】分析陕西关中地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为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确定了计算水资源生态足迹所需的3个关键参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全球均衡因子和地区产量因子,对关中地区及各地市1994-2008年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并与陕西省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结果】核算期内,陕西关中地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比较稳定,平均为0.704 5hm2/人,各市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平高低依次为咸阳>渭南>铜川>西安>宝鸡>杨凌;在核算期内关中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大,平均为0.196 0hm2/...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浩  
分析关中地区工业水价现状和问题,认为工业水价基本到位,工业用水价格调节空间不大,提出了价格杠杆调节关中工业用水的措施,包括:对自备井征收高额水资源费;确定合理水价结构;实施用水定额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康慕谊  姚华荣  刘硕  
从分析陕西省关中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入手, 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模型选取多个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因子, 并通过预测未来关中地区各行各业之用地需求及用地限制从而确定出各因子适当参数, 进行模拟后得出典型备选方案。最后从综合效益及可行性双方面考虑,经层次分析法择出未来关中地区最优土地利用决策方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维祥  张燕华  
由于原有生态足迹综合法在运用时,忽视了森林生态承载潜力,故通过全国森林平均吸碳水平来提供一个参数(0.91)作为化石能源用地的产量因子。对库区生态供需平衡关系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三峡库区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65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是0.977hm2/人,生态足迹是其生态承载力的1.63倍左右,分析表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生态赤字问题,建议三峡库区应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夏维力  李博  
文章从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入手,根据豪斯道夫(Hausdorff)维数,运用Zipf公式,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说明分形理论适合关中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测算分析。并在分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中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忠潮  李磊  金萍  
选取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典型的西安市长安区、咸阳市淳化县、杨凌示范区和宝鸡市岐山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县域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作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长安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可进入性较强,其乡村性较差;淳化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乡村性较强,可进入性较弱;杨凌区可进入性和设施完善性较强,但缺少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岐山县的乡村性最强,其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及设施较差。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定量评价能够明确不同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因素,此种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博  
[目的]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对陕西省农村居住环境进行优化研究,对集约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关中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新型城镇化的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优化策略进行分析。[结果]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总体得分为81. 39,处于中等偏下水平,5个系统的得分顺序依次为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居住条件。[结论]农村绿化水平、投资和创业环境、集体供暖率、医疗设施满意度以及社会福利与保障是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及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改善资源利用不合理、建筑设计美感缺乏,景观协调度不足,人文气息缺失等制约农村居住环境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率全面提升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质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魏建梅  范崇辉  齐秀东  赵政阳  
试验研究调查了关中地区红富士苹果12种果实袋的套袋效果,其目的是为了筛选适宜该果产区的袋种。通过比较各种果实袋对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初步筛选出适宜关中地区的双层纸袋为小林双层袋、三秦双层袋、精工双层袋、神农双层袋和光亮双层I号袋,为苹果套袋技术提供有益指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超群  何艳芬  
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区域内城市间的竞争程度及变化情况。采用生态位宽度模型、重叠度模型,计算1984年和2004年两个时期关中地区各城市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并对比分关中城市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1)生态位可以用来表征城市竞争能力;(2)1984年关中地区城市生态位宽度窄,且重叠度高,城市竞争激烈;2004年城市生态位宽度大大加宽,重叠度较低,城市竞争缓和;关中地区各城市产业结构逐渐合理,生态位宽度增大,重叠度减小,城市间竞争程度大幅下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劲松  马耀光  魏晓妹  
 根据陕西关中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水资源及环境状况,结合世界和国内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对关中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城市洪涝及城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区内城市水资源不足且可挖潜力有限、城市水体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并引发不必要的地质灾害等水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大力建设蓄水水库、加强城市节水工作、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咸丰  张勇  马建祥  张显  杨建强  许勇  
【目的】对陕西关中地区瓜类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为有效防治陕西关中地区瓜类白粉病及进行抗白粉病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一整套甜瓜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陕西关中地区不同栽培条件下瓜类作物上收集的38份白粉病菌进行了显微观察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显微和超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采集的38份白粉病菌均是单囊壳白粉菌,其中对IranH、Topmark、Vedrantais、PMR45和NantaisOblong等5个甜瓜鉴别寄主高度感病,而对PMR5、PMR6、Edisto47和WMR29等4个甜瓜鉴别寄主免疫,对PI124111、PI124112、PI414723和MR...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建武  赵珂艺  
运用碳足迹理论与方法,计量了长株潭三个地市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并以此为基础同时引用碳赤字敏感度概念,进一步核算了碳赤字/盈余相对量,由此总结长株潭地区碳排放、碳吸收、碳赤字与碳赤字敏感度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并加以区际之间的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年期间,长株潭地区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碳吸收量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湘潭市是碳排放最多地区却是碳吸收最弱地区,长沙市是碳吸收最强的地区,株洲市是碳排放最少的地区。长株潭地区碳赤字量与碳赤字敏感度均呈现"M"型变化,湘潭市碳赤字量与碳赤字敏感度每年均大大高于长沙市和株洲市。研究结果直观揭示了长株潭地区碳赤字的时空演变,明晰了长株潭地区区际之间协调发展差异,以期为实现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的建设和湖南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高地  鲁春霞  甄霖  成升魁  
通过评估生态空间占用和生态承载力,发现我国的年人均生态赤字从1980年的0.275hm2增加到了2000年的0.548hm2,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态赤字区不断扩大,1980年,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处于生态赤字区,2000年生态赤字区扩大到了26个省(市、自治区)。说明我国已长时间处于大范围生态透支状态。这让人们对于我们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感到担忧。生态赤字表征的是某个特定区域所有资源消耗所需要的生态空间面积与该区实际具有的生态空间面积之差,也就是说它是支持特定区域内一定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生存的生态空间短缺。生态空间基于可再生性的生物生产面积,我们目前所消耗的自然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慧玲  李湄青  
在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基地能否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还取决于多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运行机制。当前,运行环节的薄弱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瓶颈。该论文从基地建设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运行机制出发,阐述了陕西关中地区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中,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分别从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重点分析研究了中观产业组织模式的几种形态,包括:“车间型”、“订单型”、“合作社型”、“协会型”、“飞地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可心  刘科伟  程永辉  赵丹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逻辑和发展重点,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对有效推动区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为核心,在评估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重点任务。[结果]关中地区乡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少,传统农业经营增收困难,而环境门槛的提高和资源禀赋的影响,又使得原本薄弱的非农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也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压力;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县域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并据此提高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同时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挖掘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在农村人口外流、农业可投入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乡村发展要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构建便捷交通、移民搬迁等手段引导居民集中居住,逐步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及其相应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并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构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彰显乡村特色风貌的乡村。[结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乡村产业振兴与经济发展模式、镇村体系及公共服务配套模式、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及实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