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58)
- 2023(4946)
- 2022(3958)
- 2021(3689)
- 2020(2911)
- 2019(6120)
- 2018(5927)
- 2017(10269)
- 2016(5556)
- 2015(6060)
- 2014(6036)
- 2013(5845)
- 2012(5731)
- 2011(5207)
- 2010(5266)
- 2009(5035)
- 2008(5006)
- 2007(4683)
- 2006(4028)
- 2005(3322)
- 学科
- 济(21644)
- 经济(21625)
- 农(20845)
- 农业(14107)
- 业(13471)
- 业经(9463)
- 管理(9041)
- 中国(6879)
- 学(6456)
- 农业经济(6421)
- 企(6416)
- 企业(6416)
- 方法(5987)
- 地方(5697)
- 制(5218)
- 发(5206)
- 发展(4798)
- 展(4791)
- 村(4389)
- 农村(4369)
- 教育(4146)
- 及其(4097)
- 数学(4091)
- 理论(4069)
- 建设(4025)
- 数学方法(4018)
- 策(4018)
- 收入(4008)
- 文化(3888)
- 银(3724)
- 机构
- 学院(82972)
- 大学(78606)
- 研究(31453)
- 济(27617)
- 经济(26828)
- 农(25836)
- 管理(25229)
- 中国(22733)
- 科学(21917)
- 理学(21404)
- 理学院(21078)
- 管理学(20564)
- 管理学院(20412)
- 农业(19216)
- 所(16822)
- 京(16404)
- 业大(16356)
- 研究所(15551)
- 中心(14779)
- 范(13225)
- 江(13186)
- 师范(13032)
- 财(12318)
- 农业大学(12191)
- 省(11994)
- 州(10744)
- 技术(10680)
- 院(10672)
- 科学院(10483)
- 师范大学(10048)
- 基金
- 项目(57467)
- 科学(44383)
- 研究(41689)
- 基金(40123)
- 家(36125)
- 国家(35688)
- 科学基金(29352)
- 社会(25674)
- 省(25308)
- 社会科(23875)
- 社会科学(23873)
- 基金项目(21262)
- 划(20401)
- 自然(18799)
- 教育(18469)
- 自然科(18346)
- 自然科学(18341)
- 自然科学基金(17962)
- 编号(17861)
- 成果(14818)
- 农(14802)
- 资助(14716)
- 发(13783)
- 重点(13210)
- 课题(12824)
- 创(11916)
- 计划(11661)
- 部(11365)
- 创新(11005)
- 性(10934)
共检索到125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首先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其次从微观视角,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李琴 吴卫
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及其图谱构建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传统村落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保留至今的典型乡村聚落,是地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因此传统村落是开展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研究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建构方法,以武陵山区30个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了4类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组图谱,并对各类图谱进行了详细图解和特征解析。文章旨在通过图谱构建,厘清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结构和基本空间分布特征,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再现与振兴乡村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区域景观划分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兴帜 周灵颖
以名录制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对非遗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非遗名录制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遗产保护碎片化,遗产持有者弱化,遗产生活性式微等系列问题。文章从村落场所、原生主体、日常生活生产等阐述非遗与村落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村落既是非遗存续的空间也是非遗实践的外化形态,村民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非遗的使用者,日常生活既是非遗的表达内容也是非遗本体,村落空间、村民共同体、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不同向度,以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单位,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存续形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制 保护 村落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胡佳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如友 石张宇
以黄河流域1 204个中国传统村落和84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重心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及景观空间关联指数等研究方法,试图揭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及成因机理,为二者整体性保护与协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异质性特征,且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2)宏观和中观上,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密切的空间关系,但在微观上,二者仅表现出较低水平的正向空间关联。(3)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空间关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二者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都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佟玉权 韩福文 邓光玉
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中关于景观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针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了在景观视角下进行文化遗产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文化遗产景观的整体性、系统性,遗产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复合性,景观价值的多样性和景观空间、时间及其文化属性的统一性等特征的探索,阐述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
景观 文化遗产整体性 保护利用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宋才发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茶诗为标志的茶文化堪称中国的一绝 ,以茶词曲赋为标志的茶文化堪称中国的国粹 ,以茶画为标志的茶文化堪称中国的瑰宝。本文认为 ,对中国茶文化遗产必须加大对优质名茶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 ,加强对优质名茶的商业秘密保护 ,加大对假冒伪劣行为的惩处力度。
关键词:
中华民族 茶文化 文化遗产 法律保护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兆荣
中华民族素以农耕文明著称,乡土社会的悠久性和区域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乡土景观形态的复杂性。然而,只要是农耕文明,"田"便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它既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的折射,是土地农耕形态的田畴阡陌的图景,是人群共同体社会结构的"家园"纽带,又是"乡里乡亲"的缩影;自古延续的"田甲"管理系统亦建立在"田"的背景之上,王城之"城郭"形制也与田地的形态有关,甚至国家的"疆界"亦是由"田"构成的"疆理制度"。换言之,田地也是"社稷"国家的缩影。在南方,水稻与灌溉连带着一系列的自我属性,形成了一连串相互组合的独特景观要素。
关键词:
田地 里甲 邻里 社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费雪艳 程叶青 孔熙平 张金萍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研究是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疍家渔村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理论,构建疍家渔村文化景观基因分析框架,识别与分析疍家渔村文化景观基因类型及基因信息链。研究表明:(1)疍家渔村文化景观基因类型丰富,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可分为海上、陆上两部分,体现了疍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包括传统技艺、音乐、语言等,蕴含了疍民追求幸福、祈求平安和丰收的美好愿望。(2)疍家渔村传统技艺、语言、音乐、习俗和节日作为景观基因信息元的延伸,充分反映了以“渔业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海洋“渔文化”景观基因信息元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已难以全面体现景观基因信息元特征,但仍能从平面结构、局部装饰两方面进行挖掘。(3)疍家渔村古码头、三江庙、陆上传统民居和海上渔排等重要景观基因信息点呈现多样化功能;海上和陆上景观基因信息廊道是连接疍家渔村各景观基因信息点的重要通道,且存在明显的等级性;景观基因信息网络集约化特征明显,海上渔排布局规整、规模庞大,陆上传统建筑零星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沛林
传统村落是乡村中农耕文明和集体记忆的结晶,具有多重价值,值得被关注。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传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景观因子,具有唯一性、优势性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再次焕发出新的容颜,但传统村落景观同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中蕴藏的文化景观基因的传承与保护也应该维持活态的特性。“人”(居民)是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创造者。因此,无论是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聚落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落实,都应加强居民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感知、认同和践行的研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孙业红 周洪建
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是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动态保护意义重大。西方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开展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视角,以法国波尔多和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为例,对比中西方传统农业文化景观空间格局、内涵、动态保护方式和发展潜力,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帅强 邓运员
根据景观基因理论,选取15项国家级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深入分析,界定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方法;通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演变特征、传承特征、民俗特征四个方面,构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挖掘指标体系,挖掘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所表达的意象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宝磊 郭风华 李仁杰 陈新杰
合适的视觉感知区位是获得良好景观体验的必要条件,但GIS视域计算结果对可视区位与景观语义之间可视关系的表征能力不足,难以进一步开展视觉景观资源的深度价值挖掘。论文基于已有景观视觉感知计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提出并设计了面向线性文化遗产的景观视觉感知区位信息模型(landscape visual perception location model,LVPLM),基于NetCDF多维栅格数据结构建立了LVPLM数据集的组织方法及其应用逻辑。LVPLM数据集通过二维地理坐标维度表达视觉感知区位,通过语义特征点编码维度表达目标景观语义信息,进而建构视觉感知区位与景观语义之间的可视关系,实现了目标景观、感知区位和可视状态的信息集成。同时,设计了“钻取”“切片”“切块”三种LVPLM数据集应用模式,为多模式景观视觉感知信息挖掘与分析奠定了基础。论文选择长城线性文化遗产景观资源开展实证研究,建立了古北口长城LVPLM数据集,并通过实地调研勘测采集视觉对照验证数据,评估了数据集的基本可信度,初步证明了LVPLM模型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也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源。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业臣 卢松 余伶莲 黄薇薇
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案例地,采用因子分析及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宏村旅游移民微观迁移动机的结构、强度及相关人群差异。研究发现:(1)宏村旅游移民男女各半,迁出地多半为省外,年龄以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为主,文化程度较高,收入偏低,一半以上的人收入在3000元以内,迁移时间较短,迁移途径多为亲友推荐,本地归属感较低。(2)宏村旅游移民微观迁移动机由旅游地吸引、经济收益、职业避风港、社会资本、追求生活方式五种动力驱动。(3)宏村旅游移民迁移动机强度依次为旅游地吸引、经济收益、社会资本、追求生活方式、职业避风港。(4)不同性别、来源地、文化程度、职业、之前旅游次数的旅游移民迁移动机具有明显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