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20)
- 2023(18657)
- 2022(15911)
- 2021(15050)
- 2020(12583)
- 2019(28917)
- 2018(28721)
- 2017(54288)
- 2016(29445)
- 2015(33261)
- 2014(33281)
- 2013(32316)
- 2012(29613)
- 2011(26711)
- 2010(26611)
- 2009(24510)
- 2008(23229)
- 2007(20234)
- 2006(18015)
- 2005(15635)
- 学科
- 济(110072)
- 经济(109920)
- 管理(83045)
- 业(77457)
- 企(65294)
- 企业(65294)
- 方法(48081)
- 数学(41654)
- 数学方法(41029)
- 中国(36544)
- 农(32584)
- 财(31894)
- 融(28966)
- 金融(28958)
- 银(28144)
- 银行(28096)
- 行(27048)
- 业经(26710)
- 制(26603)
- 地方(25553)
- 学(23861)
- 农业(21656)
- 理论(20792)
- 务(19459)
- 财务(19364)
- 财务管理(19319)
- 体(18377)
- 企业财务(18360)
- 贸(18332)
- 贸易(18313)
- 机构
- 大学(397184)
- 学院(395663)
- 管理(154202)
- 济(154043)
- 经济(150381)
- 研究(134159)
- 理学(132150)
- 理学院(130666)
- 管理学(128142)
- 管理学院(127415)
- 中国(105514)
- 京(85066)
- 科学(82193)
- 财(75399)
- 所(66189)
- 农(65256)
- 中心(63804)
- 江(60481)
- 研究所(60019)
- 业大(58779)
- 财经(58565)
- 范(54061)
- 北京(53869)
- 师范(53506)
- 经(53271)
- 农业(50636)
- 院(49556)
- 州(48993)
- 经济学(45978)
- 技术(43825)
- 基金
- 项目(270761)
- 科学(211907)
- 研究(200711)
- 基金(194206)
- 家(169302)
- 国家(167611)
- 科学基金(143693)
- 社会(124363)
- 社会科(117588)
- 社会科学(117555)
- 省(106857)
- 基金项目(102590)
- 教育(93684)
- 自然(92996)
- 自然科(90834)
- 自然科学(90807)
- 划(89756)
- 自然科学基金(89112)
- 编号(83276)
- 资助(79728)
- 成果(68490)
- 重点(60711)
- 部(59249)
- 课题(58011)
- 发(57579)
- 创(56321)
- 创新(52511)
- 科研(51686)
- 项目编号(51267)
- 大学(51091)
- 期刊
- 济(171245)
- 经济(171245)
- 研究(121334)
- 中国(86402)
- 学报(63625)
- 农(59988)
- 财(59085)
- 管理(57770)
- 科学(56958)
- 教育(54285)
- 大学(48944)
- 融(46637)
- 金融(46637)
- 学学(45362)
- 农业(40528)
- 技术(36587)
- 业经(28503)
- 财经(28412)
- 经济研究(26375)
- 经(24340)
- 图书(23828)
- 问题(21804)
- 业(20457)
- 理论(19487)
- 版(19171)
- 科技(18545)
- 实践(17882)
- 践(17882)
- 技术经济(17704)
- 现代(17089)
共检索到605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希宁
陕甘宁革命老区拥有储量丰富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是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重要地区。目前,《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1—2020》已编制完毕并即将获得国家批复。基于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思考,在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过程中应当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来大力推进该地区的能源资源开发。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韩璐 张小莉
硝烟虽已散去,历史却应铭记。7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领导抗日军民广泛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70年后的今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纪河
贫困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疮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更是民族问题和政治问题。和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相比,陕甘宁革命老区的贫困问题更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逐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最终实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精准扶贫,成为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共享全面小康的"关键一招"。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脱贫致富 全面小康 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宁宁 刘莉亚
1940年国民党政府执行反共政策,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外援补给减少,财政日益困难。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不仅停发八路军军饷,而且加紧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被迫走上自给的道路。为克服边区政府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弥补财政之急需,充实抗战财力,1941年2月边区政府决定发行建设救国公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宁宁 刘莉亚
1940年国民党政府执行反共政策,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外援补给减少,财政日益困难。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不仅停发八路军军饷,而且加紧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被迫走上自给的道路。为克服边区政府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弥补财政之急需,充实抗战财力,1941年2月边区政府决定发行建设救国公债。
关键词:
公债 债券 陕甘宁边区 边区政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俊才
陕甘宁边区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有着决定性作用。其先后通过信贷业务、货币斗争、货币兑换、稳定物价、颁布金融管理措施等相关金融活动,为巩固中共中央根据地的稳定、维护边区经济发展、支持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建立新中国金融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红色金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曹爱军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具有价值导向性和全民参与性的公共文化形态来引导。基于陕甘宁3省(区)的实地调查发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明显滞后,表现为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短缺,农民文化生活内容单调;政府主导的文化服务引发供需偏离,农民自办的文化活动存在参与缺位。这种状况影响到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和文化需求的满足,抑制了文化的秩序建构和生态平衡的功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回应国家维护主旋律的意志和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愿望,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位、政社协同的公共文化建设机制。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明
农业是安民心、安天下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甘肃革命老区农业人口比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农民收入低",三农"问题非常突出。同时",三农"问题也是甘肃革命老区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对甘肃革命老区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甘肃革命老区三农现状和制约解决革命老区三农问题的突出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甘肃 革命老区 三农问题 对策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栗洪武
陕甘宁边区先后办有20余所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能够适应革命战争与边区建设需要的“干校教育模式”。该模式有其特定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课程内容、办学方式和管理体制等。这种“干部教育模式”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干校教育模式 办学宗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栗洪武 霍涌泉
陕甘宁边区的高等学校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根据非常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形成的办学思想 ,适应特殊环境需要所采用的教学原则 ,以及从革命实际出发所实行的民主与效益管理方法 ,有许多突出的特点。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 ,对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跃东
本文所指陕甘宁地区包括:今陕西的延安、榆林地区,甘肃的天水至酒泉一带及其北部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全部,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及鄂尔多斯地区。这些地区不仅地域上紧密相连,而且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过程,尤其在人口迁移方面,由秦汉至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陕甘宁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农牧人口往来迁徙的典型区域。现以人口迁移的原因、目的及其组织形式为划分标准,再考虑到移民的族别及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环境,将陕甘宁地区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概述如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洁 栗洪武 陈磊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路线制定了服务于全面抗战的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并以此为指导建立起一个适应和满足抗日战争与边区建设实际的全面抗战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体系以干部教育为中心,配合与服务全面抗战需要,培养了约百万的政治、军事、党务、民运、医护、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中流砥柱的干部队伍基础。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教育方针 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阎庆生 黄正林
本文主要利用陕西省档案馆所编的有关资料 ,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税收政策、税收法律制度、税收管理和历史地位作了研究。认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建立健全了各种税收法律制度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税收体系 ,使税收成为皖南事变后边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不仅推动了边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边区商业贸易、反封锁和反倾销的经济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税收政策 税法 税收管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兴江 杨志辉 张多勇
建立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国家级资源型战略重点经济带,有重要的经济战略价值,通过对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建立国家级资源型战略重点经济带运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政策制定、构建产业梯度结构、建立经济增长中心,发挥极化效用和大规模进行国土整治的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国家级资源型战略重点经济带的整体构想。
关键词:
陕甘宁蒙毗邻地区 经济带 战略构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松然 高建霞
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探索,又是政府、社会与群众多元主体团结合作的乡村建设之举,更是共产党与基层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范式,全方位呈现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新样态。基于既有学术研究的相关概念内涵,建构“场域-价值-利益”三重维度,分析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治理实践境遇。研究发现,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多元互动已呈现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关系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应体现乡村社会特殊历史演进中所蕴含的现代乡村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场域共生”扩展多元主体参与渠道,“价值共同”增强地域发展情感认同,“利益共享”激活乡村内部经济活力,以此观照当今社会乡村治理发展及共同体建设的新形态及面临的新难题,更好地探寻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乡村治理共同体 建构维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