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95)
- 2023(15154)
- 2022(12474)
- 2021(11447)
- 2020(9287)
- 2019(20719)
- 2018(20293)
- 2017(38747)
- 2016(20931)
- 2015(23323)
- 2014(23263)
- 2013(23061)
- 2012(21588)
- 2011(19558)
- 2010(20388)
- 2009(19057)
- 2008(19068)
- 2007(17701)
- 2006(16316)
- 2005(14946)
- 学科
- 济(94113)
- 经济(94007)
- 业(89707)
- 企(70862)
- 企业(70862)
- 管理(70514)
- 农(48456)
- 农业(32542)
- 业经(32401)
- 方法(30135)
- 中国(28768)
- 财(26636)
- 地方(25999)
- 数学(21891)
- 数学方法(21676)
- 制(20287)
- 策(19453)
- 技术(18910)
- 务(18138)
- 财务(18104)
- 财务管理(18085)
- 环境(17271)
- 企业财务(17086)
- 和(17067)
- 贸(17036)
- 贸易(17016)
- 易(16493)
- 发(16196)
- 划(16178)
- 学(16146)
- 机构
- 学院(306466)
- 大学(294461)
- 济(130523)
- 经济(127750)
- 管理(119475)
- 研究(107504)
- 理学(100502)
- 理学院(99467)
- 管理学(98180)
- 管理学院(97606)
- 中国(85903)
- 农(65434)
- 科学(63496)
- 京(63231)
- 财(60348)
- 所(54712)
- 江(51257)
- 中心(50001)
- 农业(49643)
- 研究所(48858)
- 业大(48208)
- 财经(45741)
- 经(41277)
- 州(40601)
- 北京(40248)
- 范(39513)
- 师范(39215)
- 院(38387)
- 省(37380)
- 经济学(37226)
- 基金
- 项目(194100)
- 科学(153935)
- 研究(147637)
- 基金(138154)
- 家(119412)
- 国家(118168)
- 科学基金(101919)
- 社会(94472)
- 社会科(89118)
- 社会科学(89095)
- 省(79992)
- 基金项目(72922)
- 教育(65031)
- 划(64837)
- 自然(63484)
- 自然科(61846)
- 自然科学(61828)
- 编号(61686)
- 自然科学基金(60714)
- 资助(54489)
- 成果(48964)
- 发(48589)
- 重点(43794)
- 课题(43265)
- 创(42974)
- 部(41938)
- 业(41145)
- 发展(39725)
- 创新(39411)
- 展(39064)
- 期刊
- 济(166647)
- 经济(166647)
- 研究(92922)
- 中国(71403)
- 农(67372)
- 管理(47733)
- 财(47235)
- 农业(45426)
- 学报(43306)
- 科学(43301)
- 融(35827)
- 金融(35827)
- 教育(33859)
- 大学(33816)
- 业经(33752)
- 学学(32118)
- 技术(28901)
- 业(24537)
- 经济研究(23425)
- 财经(22312)
- 问题(21872)
- 经(19382)
- 技术经济(17048)
- 世界(16443)
- 资源(15838)
- 农村(15799)
- 村(15799)
- 现代(15732)
- 农业经济(15385)
- 贸(15319)
共检索到492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希彪
陕甘宁接壤区既是气候的敏感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带。为此,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合理保护和发展;应根据自然生态条件的差异,分区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化;利用节水保水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实现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实施林灌草生态工程建设,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实施移民扶贫开发及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和减少农村人口,减轻人口压力,以实现该区域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志刚,董锁成
陕甘宁接壤区(下称接壤区)位于我国几何中心略偏北的黄土高原中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南缘,行政范围包括陕北的延安、榆林,陇东的庆阳、平凉,宁东南的银南、固原等6个地区,总面积15.28×104km2,1997年总人口1327万人。接壤区气候干旱、水土流失和土...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彩苹
大力发展农业,是延安时期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区物质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面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陕甘宁边区,党和边区政府因地制宜,颁布实施了减租减息、鼓励垦荒、农贷扶持、发展农业科技等一系列开发农业的政策,并在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互助合作劳动、劳动竞赛、典型带动等调动群众劳动积极性的崭新方式,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今天发展新型农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农业开发 史实考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志强,程国栋,孙成权,吴新年,王学定
文章评价了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指出甘肃省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草原"三化",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威胁不断。并简要分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和趋势,提出了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贾翠玲
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谱写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上的辉煌篇章,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办馆经验、求实创新的办馆形式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今延安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季耘刚
新型富农经济是指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主要靠辛勤劳动和善于经营而发展起来的革命的富农经济。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虽请有一些雇工,但已不同于普通富农,更有别于旧式富农。它在经济上“是努力劳动和发展生产的模范”,政治上“是拥护革命和公私兼顾的模范”,是农业战线上新兴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在落后的农业和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发展这种新型富农经济是十分有益的,完全必要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毕梦琳 夏显力
生态农业对乡村绿色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农户生态农业效益认知影响农业再投入再生产行为。论文基于陕甘宁地区606户农户抽样调查数据,从政策激励、家庭禀赋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效益认知的因素。研究发现,政策激励方式及程度是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效益认知的重要因素,激励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政府组织农户参与农技培训的频率、政府或相关部门是否进行生态农业相关宣传与指导、政府宣传国家生态农业法律法规频率、政府提供农业市场信息的频率;家庭禀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均影响显著。由此,提出强化政策有效落实、着力家庭生产单元、发挥大户带动作用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生态农业良性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攸立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把握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加快推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探讨了我国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 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孝胜
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区位于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及大巴山区,属于我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和农业大区之一。由于该区域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经济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针对三峡生态经济区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加快三峡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风峰
辽宁省作为一个有着雄厚工业和科技基础的沿海省份,其农业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也关系到全省小康社会的建设能否顺利实现。当前,影响辽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凤霞 王常旭
抗日战争时期是陕甘宁边区成人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成人教育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办学计划和目标,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干部教育为成人教育之首;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使成人教育达到高潮;学用结合、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陕甘宁边区成人教育的大发展对今天成人教育的发展有着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成人教育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建平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由四种成分构成:公营、合作、个体和私营经济(当时称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往对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研究,多集中在公营、合作方面,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面。这形成了缺陷,不能反映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全貌。因此,弄清当时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是根据地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仅在政治上居中央发言人的地位,它还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典范。回顾这段历史中私营经济的发展,探讨其成功经验,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借鉴和现实的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娟 龙健
本文在分析我国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重建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1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限制因素;2矿区退化土地的物理和化学修复;3矿区污染土地的植物稳定和提取修复;4矿区污染土地的植物—微生物及动物协同修复;5矿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
矿区 土地修复 生态建设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宁宁 刘莉亚
1940年国民党政府执行反共政策,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外援补给减少,财政日益困难。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不仅停发八路军军饷,而且加紧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被迫走上自给的道路。为克服边区政府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弥补财政之急需,充实抗战财力,1941年2月边区政府决定发行建设救国公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宁宁 刘莉亚
1940年国民党政府执行反共政策,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外援补给减少,财政日益困难。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不仅停发八路军军饷,而且加紧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财政被迫走上自给的道路。为克服边区政府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弥补财政之急需,充实抗战财力,1941年2月边区政府决定发行建设救国公债。
关键词:
公债 债券 陕甘宁边区 边区政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