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41)
- 2023(6071)
- 2022(5033)
- 2021(4740)
- 2020(3688)
- 2019(8027)
- 2018(7724)
- 2017(14817)
- 2016(8118)
- 2015(8585)
- 2014(8568)
- 2013(8498)
- 2012(7975)
- 2011(7451)
- 2010(7521)
- 2009(6890)
- 2008(6549)
- 2007(6092)
- 2006(5556)
- 2005(4815)
- 学科
- 农(44900)
- 济(41165)
- 经济(41144)
- 农业(30023)
- 业(25211)
- 地方(15587)
- 业经(12638)
- 管理(11469)
- 农业经济(10298)
- 方法(9875)
- 中国(9874)
- 数学(9399)
- 数学方法(9325)
- 发(9137)
- 村(9026)
- 农村(9010)
- 学(8473)
- 土地(7625)
- 发展(7423)
- 展(7419)
- 地方经济(7269)
- 制(7063)
- 收入(6698)
- 人口(6605)
- 劳(6553)
- 劳动(6552)
- 及其(6531)
- 环境(6305)
- 农业劳动(6289)
- 建设(5986)
- 机构
- 学院(118199)
- 大学(110958)
- 济(49636)
- 经济(48621)
- 农(48015)
- 研究(45895)
- 管理(41859)
- 理学(36876)
- 农业(36535)
- 理学院(36337)
- 管理学(35560)
- 管理学院(35370)
- 中国(34973)
- 科学(31350)
- 业大(28482)
- 所(24587)
- 京(23550)
- 研究所(22700)
- 农业大学(22280)
- 中心(21772)
- 江(19005)
- 省(18267)
- 业(17730)
- 科学院(17385)
- 范(17353)
- 师范(17250)
- 财(17068)
- 经济管理(15716)
- 院(15704)
- 发(15643)
- 基金
- 项目(86480)
- 科学(68626)
- 基金(62588)
- 研究(61917)
- 家(56725)
- 国家(56191)
- 科学基金(47006)
- 社会(40303)
- 社会科(37791)
- 社会科学(37785)
- 省(36159)
- 基金项目(34701)
- 自然(30205)
- 划(29463)
- 自然科(29427)
- 自然科学(29421)
- 自然科学基金(28836)
- 农(28275)
- 编号(26132)
- 教育(25119)
- 资助(22709)
- 发(21996)
- 重点(20032)
- 成果(18996)
- 部(18271)
- 发展(17605)
- 创(17561)
- 展(17377)
- 课题(17226)
- 国家社会(17074)
共检索到174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梨萍 常庆瑞 赵业婷 张昳
【目的】研究陕西南部丘陵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情况,为区域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2010-2011年,以陕西省镇安县为研究区,在19个镇采集农田0~20cm土层土样2 283个,采用地统计学并结合"GIS"技术,构建不同土壤养分的最优半方差模型,进行普通Kriging插值分析,对该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特征进行评析。【结果】镇安县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中等变异强度。在空间结构上,土壤速效磷属于弱的空间相关性,有机质、速效氮和全氮表现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速效钾具有强的空间相关性。总体来看,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农田土壤有机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连纲 郭旭东 傅伯杰 虎陈霞
分析、预测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动态是区域土地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省横山县采集了254个耕层(0-20cm)土样,利用数字地形与遥感影像分析技术,提取了相关地形与遥感指数,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并利用相关因子进行回归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县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很低,变异性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差异显著,其中以水稻田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林地和灌木林地相对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次序为:水稻田>川地>梯田>坝地>荒草地> 坡耕地>林地>灌木林地。不同坡度分析表明.“0-3°”这一坡度等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坡度等级;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势,阴坡有机质含量整体上要比阳坡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高程h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坡向的余弦值 COSα正相关,与复合地形指数CTI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 以及湿度指数(WI)正相关。利用相关环境变量及遥感指数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预测结果不甚理想,存在一个平滑效应,对于残差解释相对较低,须进一步研究以更好的解释残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勇 王小国 高美荣 唐家良 田琳琳 朱波
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田区域内典型县域尺度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提供参考,为研究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基于2012年农田土壤有机碳分析调查数据,结合GIS和GPS技术对川中丘陵区盐亭县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及空间格局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土壤类型的0~20cm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11~4.26kg/m2,平均值为2.66kg/m2,水田和旱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45和2.34kg/m2,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全县20cm深度土壤有机碳总储量2.50×109 kg C,紫色土类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长青 何园球 卞新民
在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特征和指标筛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县域尺度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采用了精度较高的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法和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了时间尺度上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模型,以县为单元,研究了红壤丘陵区县域多年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980~2005年生态经济综合健康稳定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经济健康性方面是逐年平稳上升,社会健康性是波动性上升,而资源环境健康性则是先升后降,然后是相对稳定。引入障碍度概念,进行健康障碍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以前障碍因子主要是经济指标,1997年后障碍因子主要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利 段建军 郭胜利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表层(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1.72 kg/m2,变幅为0.97~2.93 kg/m2;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首要因子;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呈镶嵌的树枝状和条带状空间分布格局,其高值斑块区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分布一致,中值斑块区与草地和川坝地的分布一致,低值斑块区与梯田、果园、坡耕地、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分布一致。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76.81×103t。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有机碳密度 燕沟流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邱鹏飞 雍国玮 蒋道德 邓良基 石承苍
选取极具代表性的丘陵山区县——四川省渠县和兴文县作为对象, 采用实地调查验证、资料收集整理、双向平衡、反复协调论证等方法, 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等手段,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上, 就丘陵山区县基本农田保护的程序、方法、措施等进行了探讨。得到不同地貌区(以山地为主和以丘陵为主) 基本农田保护的三个不同的特点, 即: (1) 保护的侧重点不一; (2) 人均基本农田下限各不相同; (3) 耕地质量评级因素各不相同。同时也有三个相同之处, 即:(1) 耕地质量受“水”和“坡度”的限制均十分突出; (2) 地形破碎, 耕地地块小,保护工作量大; (3) 都存在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用地争夺...
关键词:
基本农田 保护 模糊综合评判 规划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思涵 许明祥 吴永斌 张立功
【目的】从县域尺度对陇东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养分进行评价,为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培肥、粮食产量增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庄浪县耕地质量评价数据为数据源,共采集3 839个样点,且采样点均匀覆盖全县农田,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成分估计模块分析了陇东黄土区梯田土壤大量养分(有机质、全磷、全氮、缓效钾、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和微量养分(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铁、有效硼)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庄浪县梯田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处于高水平,速效钾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土壤大量养分综合指数处于较低、中等和较高级别的样本数分别占有效样本数的14.45%,65.8...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开宝 刘国彬 李景林 高丽
为了探讨陕北黄土高原农田土壤蒸散规律及水分环境现状,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采用TDR法测定了土壤水分,对陕北峁状丘陵区旱梯田裸露地、作物地以及农田覆盖地土壤水分进行系统监测,并结合野外自动气象哨资料,分析了该区农田土壤水分蒸散规律。结果表明,裸露地周年存在两个蒸发高峰期,年蒸发量占降水量的74.4%;土地空闲期对恢复土壤水分亏缺贡献很大;地面采取部分覆盖(地膜覆盖,覆盖率60%)有利于土壤水分环境的恢复与保护,而采取全覆盖(组合覆盖和秸秆覆盖,覆盖率100%)有利于土壤水分的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该区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技术途径:采取双料沟垄组合覆盖技术最大限度地抑制裸露地表的无效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艳玲 许晨 杨桂山
生态资产核算作为两山理论转化的重要桥梁,有利于厘清区域生态本底,为生态补偿等工作提供客观依据。研究选取东南湿润丘陵区溧阳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县域生态资产清单,并根据生态资产价值空间分布进行了分区并提出分区管理策略。基于InVEST模型、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等评估方法,评估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游憩以及产品供给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净现值法计算了溧阳市生态资产价值为3 105.85亿元,单位面积生态资产价值245.10万元/hm~2。休闲游憩价值、产品供给价值和水源涵养价值对生态资产总价值贡献较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质净化价值较小。有形生态资产价值和无形生态资产价值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差异。4种无形生态资产价值高值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重叠,表明溧阳市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禀赋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水域和林地的生态资产总价值较大,是生态资产价值的重要载体。根据生态资产价值分级分布,得到生态资产价值综合分区,高值区主要是分布在丘陵地区的林地和水域,是溧阳市需要重点保护区域;低值区以耕地为主,需要关注耕地园地不同生态资产价值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东南湿润丘陵区溧阳市生态资产价值评估与分区研究,对加快构建溧阳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严凤 蒋容 鲜骏仁 杨远祥 杨占彪
为了研究川中丘陵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边坡防护林对相邻农田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分别以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地和玉米(Zea mays L.)地为研究样地,分别调查了有边坡防护林和无边坡防护林农田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多样性和生物量。结果显示: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4 525只,隶属3门8纲18目25科。优势类群为正蚓科、蚁科、链胃蚓科和地幺蚣科,常见类群为铗科、蟋蟀总科、地蜈蚣科、大赤螨科、狼蛛科和跳蛛科。有边坡防护林的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无边坡防护林农田(p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郝桂娟 任天志
该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农业理论与工业发展理念相结合,对研究区农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研究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模式是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山上建绿色银行,川地建优质粮仓,草地秸秆养牛羊,培育壮大乳、肉、豆、薯、玉米五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制种、白瓜籽、柞蚕、林果、大鹅五大特色产业,全力实施富民兴旗工程建设,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玲 朱捍华 苏以荣 肖和艾 黄道友 吴金水
【目的】探讨稻草还田和易地还土对红壤丘陵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以红壤丘陵区长期定位点坡旱地和水旱轮作地为研究对象,选取3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稻草配施氮磷肥(S+NP),对试验6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初始值相比,坡旱地NPK和S+NP处理在前4年内土壤有机碳(SOC)明显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4.6%和36.2%,此后波动较小;微生物量碳(MBC)总体保持增加趋势,NPK和S+NP处理显著高于CK,平均增幅分别为16.1%和33.5%;溶解有机碳(DOC)保持逐年增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旱轮作地各处理土壤有机碳6年内基本保持稳定,但N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业婷 李志鹏 常庆瑞
论文以陕西省兴平市为例,采用2009年实测的耕层土壤碱解氮数据,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技术,建立其最佳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关中盆地农田土壤碱解氮的空间特征、丰缺状况及其含量变化,为土壤培肥和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碱解氮含量介于7.70~82.60 mg.kg-1,多集中在30~40 mg.kg-1,平均37.76 mg.kg-1,较第二次土壤普查下降28.62%。在间距约300 m的采样尺度下,最优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表现为弱的空间相关性,施肥管理、种植制度等随机因素起主导作用。含量高低区域分布明显,大致呈中间高四周低格局。72.67%的农田氮素缺乏,27.33%的农田氮素...
关键词:
土壤碱解氮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兴平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欢 魏天兴 陈宇轩 沙国良 任康 辛鹏程 郭鑫
【目的】人工林作为重要的碳汇资源库,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通过分析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准确评估黄土高原的土壤碳汇能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以黄土丘陵退耕区吴起县为研究区域,典型人工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黄土丘陵退耕区典型人工林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高于深层土壤,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山杏(97.145 g/m2)>草地(92.418 g/m2)>沙棘(68.695 g/m2)>油松(61.130 g/m2)。沙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大(0.219),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小(0.115);(2)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负相关关系,全氮、碱解氮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正向效应显著;(3)地形(30.71%)对0~20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变化的相对贡献最大,其中海拔(19.66%)是影响0~2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结论】综上,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表聚性,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养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人工山杏林具有较强的土壤碳汇功能,可作为黄土丘陵退耕区生态修复的水土保持树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漆良华 艾文胜 范少辉 毛超 孟勇 杨明
以湘中丘陵区笋用(Ⅰ)、笋材兼用(Ⅱ)、材用(Ⅲ)3种不同经营类型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考察土壤热水浸提有机碳(hot water-extractable carbon,HWC)含量和储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温度、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笋用、笋材兼用和材用毛竹林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平均HWC含量分别为21.59~84.54、21.41~58.95、24.70~61.58mg/kg,储量分别为0.14~0.53、0.14~0.41、0.15~0.37t/hm2;在垂直分布上,不同类型毛竹林碳含量、碳储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0~20cm土层是HWC的主要分布区;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