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2)
- 2023(10956)
- 2022(9731)
- 2021(9008)
- 2020(7550)
- 2019(17540)
- 2018(17580)
- 2017(34204)
- 2016(18587)
- 2015(20870)
- 2014(20709)
- 2013(20662)
- 2012(18702)
- 2011(16812)
- 2010(16658)
- 2009(15117)
- 2008(14489)
- 2007(12219)
- 2006(10599)
- 2005(9095)
- 学科
- 济(70740)
- 经济(70671)
- 管理(53525)
- 业(50882)
- 企(40348)
- 企业(40348)
- 方法(32912)
- 数学(28225)
- 数学方法(27918)
- 学(19152)
- 农(19139)
- 中国(17527)
- 财(16729)
- 业经(15930)
- 地方(15060)
- 环境(14743)
- 农业(12867)
- 和(12778)
- 贸(12487)
- 贸易(12481)
- 易(12118)
- 理论(12105)
- 制(11631)
- 技术(11098)
- 划(11060)
- 务(10935)
- 财务(10875)
- 财务管理(10860)
- 企业财务(10265)
- 教育(10003)
- 机构
- 大学(257927)
- 学院(255923)
- 管理(106127)
- 济(95316)
- 经济(92953)
- 理学(92600)
- 理学院(91535)
- 管理学(90000)
- 管理学院(89549)
- 研究(83654)
- 中国(60759)
- 京(55857)
- 科学(55264)
- 农(41732)
- 财(41640)
- 所(41637)
- 业大(40735)
- 研究所(38435)
- 中心(38199)
- 江(36211)
- 范(35368)
- 师范(35087)
- 北京(35082)
- 财经(34232)
- 农业(32662)
- 经(31162)
- 院(30983)
- 州(30129)
- 师范大学(28565)
- 经济学(27040)
- 基金
- 项目(184758)
- 科学(144832)
- 研究(134832)
- 基金(133454)
- 家(116673)
- 国家(115720)
- 科学基金(99344)
- 社会(83512)
- 社会科(78931)
- 社会科学(78907)
- 基金项目(72416)
- 省(72274)
- 自然(65855)
- 自然科(64218)
- 自然科学(64205)
- 自然科学基金(63017)
- 划(61223)
- 教育(60348)
- 编号(56029)
- 资助(53570)
- 成果(44471)
- 重点(41141)
- 部(39763)
- 发(39314)
- 创(38311)
- 课题(37409)
- 创新(35625)
- 科研(35329)
- 项目编号(34421)
- 大学(33843)
- 期刊
- 济(102357)
- 经济(102357)
- 研究(70151)
- 中国(47962)
- 学报(41964)
- 科学(39159)
- 农(36759)
- 管理(36029)
- 大学(30737)
- 财(29750)
- 学学(28606)
- 教育(27836)
- 农业(26184)
- 技术(20730)
- 图书(19405)
- 业经(17931)
- 融(17057)
- 金融(17057)
- 经济研究(15274)
- 财经(15239)
- 资源(14526)
- 业(13407)
- 科技(13364)
- 问题(13241)
- 理论(13140)
- 书馆(13057)
- 图书馆(13057)
- 经(12851)
- 情报(12497)
- 实践(12438)
共检索到361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晶 任志远
目的为了定量的建立区域绿色生态经济账户,为区域土地的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以中国陕北黄土高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定,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与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分析区域现状主要生态过程入手,研究了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格局变化,以及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分布。结果1978年1990年和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467.23亿元、577.03亿元和560.99亿元。从1978年至199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价值增加了19.03%,而1990年至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价值减少了2.86%,但是在22年来陕北黄土高原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煦 黄明华 雷文韬
[目的] 研究典型生态脆弱区——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演变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区域差异,摸清该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为国土空间管控和治理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通过对1980年、200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赋值,从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两个方面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演变格局。[结果] 陕北黄土高原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活空间分散地分布于南部和西部区域,生态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南高北低态势。1980—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远小于2000-2020年,其中1980-2000年生产空间扩张和缩小分散相间分布,生活空间仅出现零星扩张点,生态空间基本不变;2000—2020年生产空间变化以小范围内小规模集中为特点,生活空间得到扩张,分布更集中,生态空间扩张主要集中在省域边界的西北沿线一带。1980—2020年间陕北各县/市区的三生空间演变各不相同,三生空间区域差异总体呈现: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生产、生活空间差距扩大,生态空间变化大。[结论]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源于2000年以来的退耕还林政策,变化以小规模为主,其次是工业区和道路建设和农村居民点的增加;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生产空间被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挤压。最后结合本文结论,提出应该继续把生态空间放到首要地位,如通过对产业调整、集聚升级等方式维持或继续增加生态空间,同时减少生态空间内部人类活动,缓解社会发展与生态脆弱性之间的矛盾。结合环境承载力、生态脆弱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规划三生空间,划定边界,加强管理和监督,重视县/市区的三生空间规划和管理监督工作,西北草原农牧交错带和南部中线位置,应以集约利用为方向,南部低山丘陵区首要任务要保持此区域的生态空间稳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黎明 林培
本文在分析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历史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作为黄土高原今后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的指导思想,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科学地统一起来。以陕北米脂县泉家沟流域为范例探讨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其主要步骤包括小流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空间面积分配、土地系统生态设计以及土壤侵蚀量输出分析和水土保持决策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晶 任志远
【目的】土壤侵蚀是导致人类赖以生存且日趋紧缺的土地资源退化和损失的主要原因,这种损失正在全球悄然进行。定量计算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的价值量,为区域土地的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本文根据陕北黄土高原的特点,采用无植被覆盖的潜在土壤侵蚀量来估算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然后利用估算的土壤保持量,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从保护土壤肥力、减少表土损失和减轻泥沙淤积3个方面来评价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结果】而从整个时间段上来看,2000年比1978年的土壤保持量增长94.18%,接近一倍。1978~2000年期间陕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价值是逐渐增加的,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彦忠 张玉贵
利用陆地卫星5号TM数据,对位于黄土高原防护林区的山西省隰县进行了大面积(1400km2)的土地利用的计算机自动分类研究。提出了在地形破碎的黄土高原防护林区做遥感图像自动分类的方法和步骤,即把无监分类和有监分类有机结合的混合分类方法,提高了分类精度。本方法为在实践中有效地利用遥感数据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贤赵 宿庆 宋孝玉 谭春英 张晓萍
根据1986年、1996年土地资源调查或土地详查资料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了长武试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及其变化的幅度和趋势。利用1988年汛期5—10月降雨资料,分别计算了1986、1996和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下流域的产水量。结果表明长武试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农田、草地面积所占比重的减少和林果面积迅速增加。同样降雨类型,1996年流域下垫面状况下的产水量比1986年少产水0.5747×104m3,2010年产水量将比1986年少产水0.5914×104m3,产水量减少的直接后果使流域汇入河流的水量减少,引起水循环路径改变,加剧了河段断流与干旱灾害发生。
关键词:
长武试区 土地利用变化 产水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宏飞 何洪鸣 白春昱 张闯娟
研究目的:基于黄土高原近30余年来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LUCC),分析该地区LUCC及其环境效应,为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地统计和趋势分析等。研究结果:(1)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整体上未发生变化,仍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但植被覆盖度提升显著;(2)黄土高原LUCC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影响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主要由人类活动导致;(3)黄土高原LUCC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及碳循环等生态环境过程将产生长期的影响,植被恢复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消极的作用。研究结论:黄土高原植被生产力已接近水资源承载力阈值,提升人工植被稳定性、促进水资源平衡仍为现阶段促进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课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井乐 李建平 张翼 马红英 李剑
为研究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干层差异特征,本研究以放牧草地、封育15年草地、15年柠条地和封育30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层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放牧草地、封育15年草地、15年柠条地、封育30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142、0.107、0.067、0.078;土壤干层起始深度分别为80、100、120、360cm;干层厚度分别为380、180、120、100cm;干层内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9%、8.9%、8.1%、9.7%。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剖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燥化现象,放牧草地和15年柠条地土壤干燥化尤为严重,封育15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放牧草地(P<0.05),封育30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则极显著高于放牧草地(P<0.01)。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土壤干层逐渐减轻变薄,向下深移,干层强度下降。
关键词:
土壤干层 土壤水分 变异系数 黄土高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岳庆玲 常庆瑞 刘京 刘梦云 王德彩
为了研究吴旗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对农耕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进行了调查、样品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和乔木林地0~20cm表层土壤有机质增长率均较大,为36.11%和32.96%,二者碱解氮含量也较高,分别为66.88和69.37 mg/kg;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0~20 cm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高于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乔木林地速效钾含量最高。乔木林地0~20 cm土层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3种水解酶活性均高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均高于20~40 cm土层,表明人工种植乔木林可以使土壤水...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酶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晶 任志远
【目的】定量评价生态系统固定CO2和释放O2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重要内容之一。论文旨在对土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进行遥感测量和评价,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论文依据光合作用方程式,采用遥感估算模型,基于植被NPP(第一性生产力)物质量测算结果,分别测算陕北黄土高原绿色植物固碳释氧物质量。以此为基础,分别采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测算其价值量。探讨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结果】陕北黄土高原固定CO2的价值在1978、1990、2000和2005年分别为141.27亿元、177.46亿元、170.09亿元和247.08亿元,平均值为187.72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慧敏 张彦军 刘庆芳 姜继韶 李俊超 王 蕊 李娜娜 李如剑 郭胜利 李春越
明确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条件下引起土壤呼吸差异性的因素,对预测黄土区退耕还草条件下土壤碳循环变化有重要意义。基于建立于198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利用Li-8100系统(Li-COR,Lincoln,NE,USA)监测了退耕还草(苜蓿)处理和农田(冬小麦)土壤呼吸季节变化以及土壤表层(0~5 cm)温度和含水量,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温度、水分以及有机碳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退耕27 a来(自1984年麦地转化为苜蓿地),土壤呼吸速率苜蓿地(3.55μmol·m-2·s-1)达小麦地(1.36μmol·m-2·s-1)的2.61倍,累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康 张寒 王玲 郑伟伟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土地高效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11—2021年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固定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新型城镇化能显著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这一结论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撑;(2)新型城镇化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3)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异质性,表现为该效应在大规模及资源型城市中发挥更为明显。研究结论:研究区应扎实推进以高效集约、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助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低碳转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卜晓燕 米文宝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类型多样且组合度变化复杂,以宁夏彭阳县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灰色线性规划法,分析了使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的模式,构建集数量与空间、微观与宏观于一体的优化模型,提出了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力求使区域土地利用不仅空间布局趋于优化,而且数量结构要素组合趋向合理。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优化模式 彭阳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元 薛东前 张茹茹
基于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及其内涵,主要从能源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分析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的责任主体、途径、标准、资金来源和立法保障等方面。生态补偿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庄元 薛东前 张茹茹
基于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及其内涵,主要从能源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分析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的责任主体、途径、标准、资金来源和立法保障等方面。生态补偿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