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83)
2023(11968)
2022(9494)
2021(8549)
2020(7017)
2019(15607)
2018(15328)
2017(28777)
2016(16180)
2015(17968)
2014(17679)
2013(17099)
2012(15553)
2011(13833)
2010(13654)
2009(12251)
2008(12050)
2007(10559)
2006(9382)
2005(8213)
作者
(49823)
(41763)
(41726)
(39327)
(26621)
(20269)
(18664)
(16325)
(16029)
(14684)
(14448)
(14186)
(13687)
(13060)
(13030)
(12821)
(12793)
(12259)
(12157)
(12094)
(10606)
(10421)
(10244)
(9622)
(9472)
(9257)
(9216)
(9210)
(8468)
(8419)
学科
(61852)
经济(61781)
管理(40213)
(39385)
(29348)
企业(29348)
方法(24267)
数学(21245)
数学方法(21004)
(20961)
中国(17816)
(16629)
业经(15517)
地方(15275)
农业(14443)
(14052)
(11729)
贸易(11724)
(11309)
(10918)
环境(10450)
技术(9398)
(8991)
理论(8869)
产业(8863)
(8784)
银行(8722)
(8615)
金融(8612)
(8384)
机构
大学(227168)
学院(226232)
(84976)
研究(83283)
经济(83206)
管理(80365)
理学(70224)
理学院(69208)
管理学(67624)
管理学院(67228)
中国(60780)
科学(57729)
(51982)
(49560)
(44357)
业大(42012)
研究所(41391)
农业(41295)
中心(37816)
(37182)
(34972)
(32218)
师范(31733)
(30437)
北京(30315)
财经(30272)
(27588)
农业大学(27507)
(27475)
(27276)
基金
项目(164460)
科学(127916)
基金(118985)
研究(111034)
(109012)
国家(108112)
科学基金(90123)
社会(70196)
社会科(66332)
社会科学(66311)
(64635)
基金项目(64297)
自然(61583)
自然科(60132)
自然科学(60108)
自然科学基金(59025)
(56365)
教育(50271)
资助(46478)
编号(43098)
重点(38511)
(36346)
(34670)
(33971)
计划(33722)
成果(33622)
科研(32420)
创新(31904)
课题(30568)
科技(29922)
期刊
(91572)
经济(91572)
研究(61216)
学报(48393)
(46931)
中国(44310)
科学(42243)
大学(34824)
学学(33154)
农业(31621)
(27185)
管理(26555)
教育(22350)
(17924)
金融(17924)
(17332)
技术(16442)
业经(16033)
经济研究(14853)
财经(14022)
(13948)
资源(13872)
业大(13693)
问题(12912)
科技(12158)
(12090)
农业大学(11399)
图书(10413)
林业(9943)
现代(9857)
共检索到326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双双  延军平  张立伟  张涛涛  
选取陕北沙漠化逆转区榆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小波分析法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1971年-2010年榆林地区气温时空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榆林南北两大地貌单元气温逐年升高,北部增温幅度大于南部,气候倾向率关系为:陕南<关中<全国<南部丘陵沟壑区<北部风沙草滩区;南部丘陵沟壑区气温突变(1989年)早于北部风沙草滩区(1994年)。气温增加幅度存在差异,空间格局呈现"冷快暖慢,整体一致增加"的变化特征。榆林地区气温变化完全符合全球变化规律,其驱动力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太阳辐射由强到弱,加之LaNina事件频发,在一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晓君  周立华  石敏俊  
退牧还草、封山禁牧政策下,部分农牧交错带地区已呈现出沙漠化逆转趋势,但因沙漠化逆转的生态效益难以直接反映到农户经济收入当中。农户因牧场资源减少,经济利益受损,为维持收入不变,农户违规放牧、偷牧现象严重,退牧还草生态成果存在很大隐患。科学评价农牧交错带沙漠化逆转的生态经济效益,探讨禁牧政策下,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政策手段,对于保障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Bio-economic模型,模拟了不同经济政策的优化调控和生态建设的政策选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禁牧政策下,通过农业和畜牧业的耦合优化配置、贷款资金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永欢  周立华  樊胜岳  董朝阳  
"以人为本",实施生态治理政策的战略性转变,是土地沙漠化逆转后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世纪之交,中央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移民等一系列的生态治理政策,并完善了防沙治沙的法律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治沙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实施重大生态治理政策以来,在政府加强对土地利用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农户的生态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沙漠化快速蔓延的趋势得到遏制,呈现出"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局面。但是,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急需在沙漠化治理政策方面做出战略性的调整,以便实现沙漠化治理效果的良性循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永梅  杨改河  冯永忠  
气候变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沙漠化的影响,利用近45年(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毛乌素沙地4个典型旗县(鄂托克旗、乌审旗、榆阳区及盐池县)的气温、降水量、气温与降水量的关系、年大风累计日数及蒸发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气候发生了重要变化,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具有同步性,大风日数逐渐减少,蒸发量下降,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有利于沙漠化逆转;该地区气候空间差异很大,东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较西北部地区优越。依据文献记载,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总体趋势及不同地区的空间差异与本文研究所得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结论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靖  高亚琪  刘萍  黄力平  
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托克逊县南部区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托克逊县南部区是新疆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其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驱动的结果。其中风力是研究区土地沙漠化过程的最主要的驱动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述河,闫海利,郭丽英  
基于1985~2000年间的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陕北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0年,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多分布在北部风沙滩地区,表明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对活跃。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但局部地区恶化也相当严重,且在县级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北部风沙滩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强于南部丘陵沟壑区。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改善和退化)的主导因素是林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转变,其中治沙种草与防护林体系建设对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达到74.8%。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军  沈政  
本文利用陕西省榆林市2个县11个村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二项分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舍饲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户主年龄、户主接受过舍饲养羊技术培训、家庭年收入、农户认为舍饲补贴的重要程度对农户舍饲选择意愿有正向作用;家庭养羊数量对农户舍饲选择意愿有负向作用;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种植规模、同村居民舍饲行为的影响程度、农户对禁牧罚款数额的评价以及政府对禁牧的监管力度对农户舍饲选择意愿影响不显著。本文认为,为提高农户选择舍饲的意愿,应开展关于舍饲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提倡养羊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舍饲的补贴力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章予舒  王立新  张红旗  李香云  
该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为对象,研究了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较深时,土壤含水量与土壤不同层次土壤的质地粘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有胡杨林存在条件下,林下灌木生存与否与40cm~60cm深度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最大,当此层土壤水含量低于16%时,胡杨林下灌木开始消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在研究中还应用分形理论以及相应的分形模型,对沙化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颗粒含量越少,土壤分形维数越低,表征沙漠化程度越高。土壤分维数与各粒级颗粒组分间的关系差异较大,分维数与小于0 005mm组分的相关关系最好,因此组分是土壤沙化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秋红  周尧治  辛晓平  
选取气温、降水因子以及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耕地、牲畜等影响因子的相对指标为分析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近50年(1953-2004)来各影响因子与综合影响因素对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在当地近50年的沙漠化过程中,驱动因素、抑制因素与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力与沙漠化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99,-0.403以及0.6005;草原沙漠化程度呈现出随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日益加剧的趋势,其中牲畜结构对草原沙漠化变化趋势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力与沙漠化指数的相关系数只有0.6005,这是由于生态经济系统各因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花婷  王训明  
气候系统主要通过气温、降水及风场等因素影响沙漠化过程,但不同区域其影响机制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降水对沙漠化的影响较为明确,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沙漠化逆转。气温和风场变化对沙漠化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在季风带沙漠化区,气温升高及高空盛行西南风有利于沙漠化逆转;在非季风带沙漠化区,一方面气温升高导致蒸发量增加,沙漠化发展;另一方面,其增加了冰川、冰雪融水的补给,沙漠化逆转;在高寒带沙漠化区,旱灾和寒冻灾害是沙漠化的主因。此外,沙漠化过程通过植被、地表及土壤特征等的改变影响气候系统。例如沙漠化过程的发生伴随地表植被覆盖的变化,并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潜热通量、粗糙度等来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还通过沙尘释放量的变化来影响降水的发生。虽然沙漠化与气候系统间存在多种反馈机制,但反照率—气温—降水—植被的正反馈及沙尘—降水—植被的正反馈是其主要反馈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海洋  王乃昂  叶宜好  张洵赫  
对3个典型沙漠景区2006—2010年各月游客接待量进行分析,并计算各景区的月接待比例的离散程度。从旅游气候舒适度、闲暇时间、旅游审美等角度分析了沙漠旅游景区客流季节性变动的原因。利用沙坡头和巴丹吉林的各省客源比例数据,对两景区的客源市场集中度进行计算,并进一步计算客源市场比例同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如下结论:①沙漠旅游景区客流季节性明显,而且越偏向自然的景区季节性越明显;②气候舒适度是沙漠客流的必要条件,对客流季节性变动影响较大;③沙漠旅游景区的客源集中度较高,与沙坡头客源集中度相关性最密切的是地理距离因素,与巴丹吉林最密切的是经济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丽英  刘彦随  任志远  
榆林市地处北方毛乌素沙地向陕北黄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特大型神(木)府(谷)煤田、靖边天然气田的开发建设,区内人口快速增长,工矿业规模日益增大,经济活动对土地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强。本文将现代遥感和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3期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通过计算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指标,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揭示了榆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文琦  焦旭娇  李佳  
能源富集区是我国重要的功能类型区之一,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能源动力基础。运用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技术,对榆林市12县(区)经济发展的时空演进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1年榆林市Moran’s I值总体呈现波动态势,1998年达最大值0.517 8,2007年跌入最低谷0.120 0;LISA集聚结果显示,1990年、1998年神木县为H-H类型区,而2007年、2011年H-H类型区未能再现,表明北6县经济发展后期呈现随机状态;1990年榆林市没有L-L集聚区,2011年绥德、子洲、清涧、吴堡4县形成南部经济贫困的L...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贺传阅  陈秋计  潘元庆  
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土地破坏、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人地矛盾突出,对耕地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以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矿区耕地生态位模型,利用关联分析方法,研究矿区的发展对区域耕地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耕地在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层面起着主导作用,耕地生态位值较大,耕地保护压力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的生态位值也呈现下降趋势,耕地保护压力较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豫秦  曹淑艳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逆转过程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原理。本文首先提出了荒漠化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技术路线 ,即现状诊断———演变历程———矛盾与冲突分析———协调性分析———调控与管理 ;继之以北方沙漠化地区为例 ,对路线涉及的具体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