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24)
2023(5957)
2022(4965)
2021(4441)
2020(3674)
2019(8031)
2018(7611)
2017(13880)
2016(7794)
2015(8332)
2014(7949)
2013(7684)
2012(7049)
2011(6336)
2010(5903)
2009(5386)
2008(5214)
2007(4374)
2006(3701)
2005(3028)
作者
(26988)
(22800)
(22692)
(21146)
(14210)
(11345)
(9993)
(9051)
(8642)
(7850)
(7777)
(7564)
(7462)
(7318)
(7260)
(6952)
(6937)
(6760)
(6747)
(6431)
(6088)
(5557)
(5316)
(5188)
(5040)
(4988)
(4969)
(4936)
(4739)
(4698)
学科
(28125)
经济(28093)
管理(20041)
(19801)
(14639)
企业(14639)
方法(13050)
数学(11924)
数学方法(11837)
(9472)
(8840)
(7783)
贸易(7780)
(7588)
(7162)
地方(6743)
中国(6417)
农业(6340)
业经(6163)
环境(5783)
技术(5047)
(4475)
财务(4470)
财务管理(4466)
企业财务(4265)
(4178)
(4133)
产业(4036)
(3938)
土壤(3924)
机构
学院(111814)
大学(111608)
研究(42812)
(41673)
经济(40978)
管理(39278)
理学(35320)
理学院(34816)
(34775)
管理学(33962)
管理学院(33794)
科学(33142)
中国(29408)
农业(28128)
业大(27447)
(23978)
(23349)
研究所(22881)
农业大学(19167)
中心(18595)
(16184)
(16171)
(15702)
(15524)
实验(15475)
(15469)
科学院(15053)
实验室(14821)
(14621)
重点(14084)
基金
项目(89308)
科学(68169)
基金(65898)
(63566)
国家(63114)
研究(52287)
科学基金(51444)
自然(38079)
自然科(37160)
自然科学(37139)
自然科学基金(36496)
基金项目(36086)
(35169)
社会(33370)
社会科(31697)
社会科学(31687)
(31053)
资助(25796)
教育(22486)
计划(21433)
重点(21117)
科技(20320)
(19181)
(18859)
科研(18456)
(18088)
创新(17830)
编号(17459)
(17381)
(16310)
期刊
(38022)
经济(38022)
学报(33389)
(30380)
科学(26088)
研究(24213)
大学(22980)
学学(22706)
农业(20471)
中国(17958)
管理(11746)
(11385)
(11145)
业大(10768)
农业大学(8958)
(8253)
林业(7896)
科技(7775)
经济研究(7065)
业经(7002)
资源(6844)
(6719)
金融(6719)
自然(6629)
中国农业(6372)
财经(6280)
技术(5775)
问题(5632)
(5347)
自然科(5279)
共检索到145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孟杰  卜崇峰  赵玉娇  张兴昌  
论文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的生物结皮为对象,研究分析了其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皮层。结皮层的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下层(0~2 cm)土壤的1.56和1.31倍,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幅度最大,为结皮下层的3.72倍;生物结皮能显著提高结皮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含量(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金峰  孟杰  叶菁  袁方  卜崇峰  
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性,荒漠地区的诸多研究结果不能直接推演至黄土高原地区。研究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是对全球生物结皮认知的重要补充,也是揭示其生态功能的基础。论文选择陕北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典型小流域,通过定位动态观察和全面调查测算,探讨生物结皮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①流域内生物结皮经历了由退耕裸地—物理结皮—生物结皮的发育阶段。退耕撂荒的第1年,物理结皮便迅速形成;第2年,土表颜色明显变深,藓结皮开始发育。流域内藓结皮占绝对优势,发育稳定后(15 a)覆盖度可达90%。②不同发育年限生物结皮的物种组成及种数差异很大。发育初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卜崇峰  张朋  叶菁  孟杰  
生物结皮是旱区普遍存在的活性地被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其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是有效管理和利用该资源的基础。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结皮大面积发育,但相比荒漠地区,相关的研究工作还较薄弱。生物结皮的发育具有过程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分异性,诸多荒漠地区的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外推至黄土高原地区。鉴于此,论文选择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通过全面调查和测算分析,应用GIS软件,探讨了生物结皮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流域内藓类共有2科8属13种,狭网真藓、真藓、尖叶对齿藓分布最广;②苔藓结皮占绝对优势,面积为4.18 km2,占流域面积的60.7%,主要分布在干扰少、侵...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乔艳琴  樊军  高宇  王胜  易彩琼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4种相邻植被条带(撂荒地、柠条地、苜蓿地、农地)0~4m土壤剖面含水量和地上生物特征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植被之间的水分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撂荒地和农地土壤含水量随着靠近柠条地和苜蓿地呈下降趋势,且柠条对临近撂荒地土壤水分影响的水平距离至少有6 m。而深根性植物柠条和苜蓿相邻处测点的土壤含水量在所有测点中最低。此外,通过对地上生物特征分析,临近农地的苜蓿和临近撂荒地的柠条有较高的生物指标,证明这两种深根系植物吸收利用了相邻地块的土壤水分。因此,柠条和苜蓿对土壤水分竞争激烈,不宜搭配种植,而深根-浅根植物搭配扩大了深根系植物根系吸水空间,有利于其生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玉芳  陶武辉  李世清  
为阐明施肥通过增加植物同化能力,是否可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氮(DON)为目的,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黑麦草生长农田DOC及DON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施氮或施磷,均能提高黑麦草冠层和根系生物量,且施氮水平与黑麦草冠层和根系生物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磷对土壤DOC含量影响相对较小;土壤DOC含量随施氮水平增加呈现减少趋势,0~20 cm土层土壤DOC含量下降幅度最高达25.9%;施氮后不同土层土壤DON含量及累积量增加,0~100 cm土层DON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单施磷时0~60 cm土层土壤DON含量较不施肥对照减少,但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萍  文庭池  董玲玲  魏成熙  石俊雄  李波  
本文研究了施肥对烟田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施肥能显著增加土壤养分的含量,尤其以施用烟草专用肥+菌液最为显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对不同施肥处理响应是不同的,施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增强土壤酶的活性。将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土壤养分相比,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变化更加敏感,其作为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更为合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娜  邵明安  雷廷武  田磊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主控因子,对土壤侵蚀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内,选择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修建5 m×21 m标准径流小区,从2004年5月到10月,在天然降雨试验条件下,对其水分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储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和7月上旬;各小区土壤水分循环过程基本均为"消耗—补偿—消耗",水分变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小;5个小区的蒸散耗水量大小依次为柠条地>荒草地>退耕地>黑豆地>谷子地,径流量大小依次为黑豆地>谷子地>退耕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波  李琴  朱炜  陈文海  祝虹梁  沈泉  朱安明  赵建诚  
【目的】探讨覆盖经营(稻草+竹叶+砻糠)毛竹林的退化原因,此期为退化毛竹林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不同覆盖年限(1,2和3年)毛竹林,以未覆盖毛竹林作对照,分别测定0~40 cm土层的土壤pH值、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结果】随着毛竹林覆盖年限增加,土壤pH值降低(即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升高趋势;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的变化规律,均显著高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土壤速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覆盖1年的最高,且显著高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覆盖3年后显著低于未覆盖毛竹林(P0.05)。【结论】与覆盖1年毛竹林相比,长期连续覆盖经营导致土壤酸化明显,养分比例失衡,酶活性逐渐降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土壤劣变,竹林退化。生产中建议采用休养式覆盖经营模式,即隔年覆盖(覆盖1年休养1年),同时,在自然出笋时要及时清除覆盖物并减少残留量,还需合理使用化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万银,董治宝  
土壤风蚀是土壤颗粒在风力作用下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风蚀使土壤中的大量营养物质损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促使地表养分的再分配,促进碳(C)循环。土壤颗粒团聚体稳定状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土壤风蚀度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中养分的分布及C在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循环。针对过去对土壤风蚀引起的土壤养分及碳循环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工作应当注重:(1)土壤风蚀环境效应;(2)土壤的潜在风蚀微观机理;(3)风蚀物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间的互馈机制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谭芳林  李志真  叶功富  林捷  高美玲  
选择东山 1代、2代和惠安 1代、2代、3代林分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集土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木麻黄多代连栽后 :( 1 )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 ,沙地土壤的pH值表现为降低趋势 ,而土壤的水解性总酸度、交换性总酸度、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含量等指标随着木麻黄连栽代数的增加而增大 ;( 2 )沙地土壤中水解性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全碳和全氮的含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降低 ,而且木麻黄连栽对表层土壤中上述养分的降低更为显著 ,但木麻黄连栽对缓效钾的影响并不明显。 ( 3 )土壤中阳离子交换总量逐代增大 ,这主要与交换性钙和水解性总酸度逐代增大有关。 ( 4 )沙地土壤中脲酶的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瑞瑞  高小丽  崔雯雯  杨秋歌  马淑蓉  高金锋  王鹏科  冯佰利  
芸豆是一种经济价值颇高的杂粮作物,忌连作,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适宜芸豆种植的土地也不断减少,芸豆连作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研究芸豆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势在必行。本试验以小黑芸豆为供试材料,以轮作为对照,研究芸豆连作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连作抑制了0~20 cm耕层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的活性,降低了土壤有机质、氮、磷含量和有效性,并降低了土壤pH值,且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连作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主要在开花期,对其他酶活性的影响在开花至结荚期。由于连作导致芸豆籽粒产量较轮作降低了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力  张青峰  卫三平  王全九  
该文以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调查煤田开发对流域居民收入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流域内主要植被的生长和土壤水分状况,探讨陕北特大型煤田开发基地的生态恢复模式,为煤田可持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调查表明,煤田开发明显改变了流域内农民的收入结构和数量,工农收入比由1.4∶1(1993年)变为26.5∶1(2007年),人均收入由830.0元增加为9 340.0元,增加了约10倍;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流域农民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认知度,高达95%的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持肯定态度;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式有了明显变化,表现为种植业用地显著下降,由原来的31.3%下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彭小平  樊军  米美霞  薛智德  
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内分布在坡地与坝地的旱柳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探讨2种立地条件下旱柳树干液流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的旱柳树干液流速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坝地旱柳的液流速率和树干液流量均显著高于坡地旱柳,坝地旱柳平均液流速率和树干液流量分别是坡地的1.4和3倍。2样地旱柳树干液流量的变化规律与气象因子基本一致,气象因子对旱柳树干液流量影响显著,旱柳树干液流量由气象因子与0~50 cm土壤含水量综合作用决定,并且在气象因子增加到某一程度时旱柳树干液流量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2样地土壤质地不同,土壤蒸发和渗漏强度存在较大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崴  魏天兴  朱清科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乡土树种河北杨的树干液流密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和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和自动气象监测系统对陕北吴起县河北杨树干液流密度和周围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等进行连续测定分析。【结果】河北杨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呈宽幅单峰形,液流密度峰值提前于太阳辐射强度峰值约2.5 h,提前于水汽压差(VPD)峰值约4 h。夜间液流活动主要发生在后半夜00:00—06:00,晴天液流密度变化幅度小,雨天变化幅度大;灌水当天干基液流密度峰值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峰值大小比灌水前提高66.66%,冠基处峰值比灌水前提高73.62%,灌水处理后实验组连续两日液流密度均值比灌水前减少2.21%,而对照组减少21.89%,晴天条件下,树干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VPD、气温和风速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降雨天树干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气温和风速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VPD显著正相关(P<0.05);与对照组比较,灌水之后液流密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没有明显增加;河北杨树干储存水的日动态总体表现为上午释放和下午补充,并存在两次较明显的释放-补充周期。【结论】河北杨树干液流密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VPD、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液流密度峰值时间与太阳辐射强度、VPD、气温等气象因子存在时滞,土壤水分的增加可缩短液流密度与气象因子峰值的时间差,上午储存水的持续释放是导致树干液流密度与气象因子时滞效应的重要原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灿  魏天兴  李亦然  郑粮  陈宇轩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植被覆盖变化特征,评估生态修复效果,对于制定更为有效的生态修复战略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为研究区,以EOT算法为核心,基于GIMMS NDVI数据集和MODIS NDVI数据集的重叠时期数据,构建1982-2000年1 km分辨率的NDVI数据集(EOT NDVI),并联合MODIS NDVI数据(2001-2019年),形成1982-2019年逐月1 km NDVI数据集(EM NDVI),以探究研究区的NDVI时空动态变化。【结果】(1)EOT算法对GIMMS NDVI降采样应用是合理的,同时期EOT NDVI与MODIS NDVI之间的平均误差(ME)、平均值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均较小,且决定系数(R2)较高;(2)1982-2019年年均NDVI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年均NDVI增长速率为0.007 8;(3)1982-2019年植被增长速率呈现空间异质性,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82-2000年)年均NDVI呈下降趋势的地区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2001-2019年)年均NDVI增加趋势显著的地区。【结论】研究成果可为评估生态恢复措施实施效果和未来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