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5)
2023(10125)
2022(8636)
2021(7639)
2020(6100)
2019(13709)
2018(13628)
2017(25388)
2016(13585)
2015(15152)
2014(15282)
2013(15263)
2012(14902)
2011(13979)
2010(14550)
2009(13723)
2008(13347)
2007(12018)
2006(11350)
2005(11035)
作者
(41147)
(34348)
(34336)
(32658)
(21981)
(16479)
(15483)
(13242)
(13166)
(12601)
(11927)
(11484)
(11293)
(11221)
(10815)
(10666)
(10233)
(9990)
(9960)
(9659)
(9121)
(8504)
(8353)
(8009)
(7804)
(7762)
(7681)
(7564)
(7029)
(6799)
学科
(81925)
经济(81852)
管理(39166)
(32928)
地方(26891)
(24252)
企业(24252)
中国(23149)
方法(21331)
(19341)
数学(18230)
数学方法(18072)
业经(16826)
地方经济(16514)
环境(16399)
(15234)
农业(13523)
(12904)
(12825)
金融(12824)
(12753)
(12376)
银行(12367)
(12220)
(12157)
(11596)
贸易(11581)
(11033)
(10120)
(10020)
机构
学院(204109)
大学(202580)
(95715)
经济(93763)
研究(80205)
管理(72129)
中国(62603)
理学(59442)
理学院(58667)
管理学(57859)
管理学院(57470)
科学(45852)
(44749)
(42370)
(41284)
研究所(36638)
中心(36019)
(34095)
财经(32113)
(31825)
经济学(30244)
北京(29534)
(29439)
师范(29204)
(28764)
(28708)
(27518)
经济学院(26741)
业大(25820)
(25634)
基金
项目(124168)
科学(97428)
研究(94276)
基金(87997)
(75893)
国家(75237)
科学基金(63662)
社会(62102)
社会科(58882)
社会科学(58869)
(49127)
基金项目(45456)
教育(41463)
(40674)
编号(37584)
自然(37359)
自然科(36327)
自然科学(36316)
资助(35932)
自然科学基金(35617)
(34178)
成果(31757)
重点(28543)
发展(28320)
(27859)
课题(27712)
(26884)
国家社会(26007)
(25229)
创新(23796)
期刊
(124915)
经济(124915)
研究(72139)
中国(50471)
(31327)
(31219)
管理(29837)
学报(27936)
科学(27646)
(24529)
金融(24529)
教育(24169)
大学(21625)
农业(20892)
经济研究(20352)
学学(20013)
业经(19222)
技术(18827)
财经(16849)
问题(16027)
(14765)
(12599)
国际(11865)
技术经济(11785)
世界(11701)
图书(11004)
(10771)
资源(10702)
经济问题(10197)
商业(9918)
共检索到348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潘新华  
在分析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阐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产业结构、经营模式、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陕北能源资源开发战略的思路和实施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镭  高丽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且恶劣,但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能源及矿业开发已经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力图从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视角,综合辨析出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业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主要包括土壤污染与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矿区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采矿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文章认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西部地区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翠  罗江  李茜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严峻。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经济落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西部地区人口过多,贫困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相关制度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保工作的协调。文章提出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建设特色技术支撑机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实行节能减排,提高环境金融财税相关政策的合理性等四大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郑小兰  李晓靖  
本文分析了政府在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时的难点,并针对这些难点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决途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文兰  
通过选取反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程度的8项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安徽的环境保护并不影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严格环保准入、用污染减排倒逼经济结构调整、集中精力开展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壮大环保产业、树立生态理念等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敏  韦鹤平  张勤俭  
从经济与环境矛盾运动的规律性、变化性及发展趋势出发 ,探讨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 ,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建民  邵宁  陈华亮  李元作  
环境污染是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外部不经济效果,它制约着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此,有必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污染治理,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了寻求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协调的最佳点,本文运用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SD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了不同治污投资方案的仿真,最后选择了既能满足山东省2000年经济发展目标,又符合2000年环境目标的方案作为推荐政策方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绍雨  
能源、经济与环境三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三者的协调发展是3E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算了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系数,并进行了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综合发展评价。实证检验结论认为: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的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其中环境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变化幅度最大;从能源、环境与经济各系统之间的协调系数平均值可以看出,能源与环境处于极不协调状态,能源与经济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建辉  韩二东  刘鑫  
为了更加精确地测度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简称3E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协调能力。文章建立了3E系统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3E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模型。最后,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胡景岩  
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国务院在2011年7月14日下发的《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明确了横琴将实施比经济特区还特殊的政策。温家宝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范丽红  李芸达  程呈  
通过对环境污染与财政分权、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正向影响,表明财政分权会导致地方政府忽视环境保护,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应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既要以多目标激励机制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决策,又要通过产业自身转型升级来推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丁四保,吴殿廷  
大连是东北的大连 ,大连的发展 ,必须建立在依托东北、服务东北、开发东北的基础上。大连要为东北走向世界服务 ,也要为世界进入东北服务 ,因而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包括加强基础设施 ,塑造崭新形象 ,增强紧迫感和竞争意识 ;引进和培养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 ;发展金融、信息、运输服务业 ,率先搞好金融体制改革 ,率先开放 (地区性 )金融市场 ;提高制造业的地位 ,优化结构 ,调整布局 ;从“国际性营运中心”起步 ,沿着中转站→国际运输枢纽→外经外贸和工业基地→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的逻辑顺序 ,成为东北的“龙头” ,广募资金 ,主动服务 ,提高实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名升  李治  佟连军  
为定量探索各省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演变规律,运用面板数据对1996年以来各省区经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协调度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过程,但总体上大幅提高,全国平均水平由0.399上升到0.617,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历程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②协调度在地域格局上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并且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扩大;③经济是促进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其贡献接近于环境对协调发展贡献的2倍,在经济系统内部,经济发展因素的贡献又要大于经济存量因素;④协调发展的所有障碍性因素均来自环境系统,但是制约作用并不明显;⑤经济—环境协调度与塞尔指数的变动呈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即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越高,地区差异性越小;⑥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带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为62.6%,而三大地带内部各省份的建设水平相对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