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14)
- 2023(8941)
- 2022(7511)
- 2021(6915)
- 2020(5786)
- 2019(12778)
- 2018(12593)
- 2017(24341)
- 2016(13058)
- 2015(13972)
- 2014(13179)
- 2013(13087)
- 2012(12107)
- 2011(11088)
- 2010(10956)
- 2009(9967)
- 2008(9855)
- 2007(8724)
- 2006(7758)
- 2005(6663)
- 学科
- 济(55156)
- 经济(55105)
- 农(45365)
- 业(40825)
- 农业(29943)
- 管理(28069)
- 企(19571)
- 企业(19571)
- 方法(18200)
- 数学(16670)
- 数学方法(16535)
- 业经(15928)
- 学(14186)
- 中国(12648)
- 土地(11645)
- 财(11307)
- 地方(10968)
- 制(10874)
- 贸(10715)
- 贸易(10713)
- 易(10459)
- 发(10297)
- 农业经济(10058)
- 村(9153)
- 农村(9138)
- 体(8209)
- 环境(8024)
- 技术(8018)
- 及其(7855)
- 发展(7851)
- 机构
- 学院(184397)
- 大学(179403)
- 济(75229)
- 经济(73877)
- 管理(67986)
- 研究(67537)
- 农(64858)
- 理学(60154)
- 理学院(59425)
- 管理学(58181)
- 管理学院(57895)
- 中国(52232)
- 农业(50545)
- 科学(46897)
- 业大(42573)
- 京(37523)
- 所(36580)
- 研究所(33986)
- 农业大学(31921)
- 中心(31792)
- 财(29761)
- 江(27719)
- 省(25534)
- 业(25277)
- 财经(24272)
- 院(23722)
- 科学院(23714)
- 范(23082)
- 师范(22719)
- 北京(22434)
- 基金
- 项目(134772)
- 科学(104954)
- 基金(98982)
- 家(91250)
- 国家(90430)
- 研究(90248)
- 科学基金(75089)
- 社会(58451)
- 社会科(55028)
- 社会科学(55012)
- 基金项目(53859)
- 省(53570)
- 自然(51031)
- 自然科(49825)
- 自然科学(49809)
- 自然科学基金(48911)
- 划(45140)
- 教育(38048)
- 资助(37856)
- 农(35580)
- 编号(35374)
- 重点(30977)
- 发(30472)
- 部(29124)
- 创(27928)
- 计划(27819)
- 业(27211)
- 科研(26686)
- 创新(26253)
- 成果(25783)
- 期刊
- 济(84706)
- 经济(84706)
- 农(67908)
- 农业(45993)
- 研究(45119)
- 学报(40975)
- 中国(37900)
- 科学(35986)
- 大学(29792)
- 学学(29171)
- 业(22099)
- 业经(21629)
- 财(19363)
- 管理(17890)
- 融(17001)
- 金融(17001)
- 农业经济(13529)
- 农村(13455)
- 村(13455)
- 业大(13404)
- 问题(13037)
- 版(12916)
- 资源(12618)
- 农业大学(11668)
- 经济研究(11566)
- 技术(11360)
- 财经(10676)
- 世界(10477)
- 科技(10050)
- 教育(9833)
共检索到263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一茹 王幼奇 展秀丽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利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陕北农牧交错带坡面谷子地、山杏地、苜蓿地和长芒草地之间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剖面分布特征。【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土壤持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壤颗粒组成和饱和导水率的差异性不显著。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体积分形维数为:苜蓿地(2.490)>山杏地(2.485)>长芒草地(2.459)>谷子地(2.445),说明谷子地土壤颗粒粗化严重。田间持水量的大小表现为:苜蓿地(18.02%)>山杏地(17.49%)>长芒草地(17.19%)>谷子地(14.27%),说明林地和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刘梦云 刘京
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强度大,为掌握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空间格局的变化,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利用1986,1993和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6~2000年陕北农牧交错带旱地、林地、草地、城乡建筑用地等12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年间旱地面积减少了28.32%,沙地面积增加了3.94%,林地、草地和城乡建筑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31240.5,47663.0和8427.1 hm2。表明干旱、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博 聂晓刚 杨东升 万丹 方江平 赵薇
【目的】探明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尼洋河下游河谷地带,采集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草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选取每个样点015,1530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渗透性(初始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并对各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持水性能有明显差异,土壤体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建伟 苏子友 刘华
针对干旱和水土流失并重的小浪底库区坡地,本文以该区5种主要坡地利用类型(传统耕作、撂荒地、果园、林地、间作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物理性状得以改善,梯度变化依次为:传统耕作<果园<摞荒<侧柏林地<间作地。
关键词:
小浪底 坡地利用方式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晰 洪瑜 金文芬 陈仕栋
以长沙市南郊山地丘陵区为研究对象,选择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撂荒地、苗圃地、坡耕地)研究了城乡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1~0.05mm和<0.001mm两个粒级范围内,土壤质地以重壤土和轻粘土为主。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减弱,土壤砂粒(1.0~0.05mm)、土壤粉粒(0.05~0.01mm)百分率逐渐下降,<0.01mm的土壤物理性粘粒百分率增加。自然、半自然状态利用方式的林地(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普遍较高,土壤密度低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泽强 李子忠 龚元石
根据在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河北坝上地区田间定位实测的土壤水分、作物和降水资料 ,运用水分平衡原理 ,研究了相同降水条件下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田等 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耗水规律 ,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 ,在当地 ,作物耗水集中于 6和 7月 ,约占生育期总耗水量的 6 5 %以上 ;人工草地耗水量为 2 13.2mm ,比天然草地少 14mm ;人工草地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 0 .78kg·m-3 ,是农田的 1.7倍 ;人工草地的济效益较好 ,达到 2 388.4元·hm-2 ,产投比是农田的 4 .6倍 ;人工草地的风蚀模数小于农田 ,生态效益优于农田。因此 ,从可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张俊华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总体较高,2003年达到36.5%,且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与沙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主要特征。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44.18×104hm2,主要由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面积以近0.27×104hm2/年的速度增加,主要由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和沙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减少了10.52×...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驱动机制 陕北农牧交错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淑勤 宫渊波 郑子成 王玲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表层土壤侵蚀率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表层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率为27.58%。土壤侵蚀率与土壤结构破坏率(SPBR)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湿筛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负相关。土壤侵蚀率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构破坏率、湿筛后团聚体MWD和GMW、>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效果相对较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青 高吉喜 王维
川滇农牧交错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地形地貌特征复杂,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特征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人类开发活动与自然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对区域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RS\GIS技术,采用遥感调查、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1988~2000年的土地利用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初步结果发现:耕地、林地和草地是研究区内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土地类型,也是类型转换相对频繁的土地类型;地形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海拔在垂直方向上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具有控制性作用。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地形特征是川...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特征 川滇农牧交错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颖 李朝桢 郑听 王永 熊鹏飞 李婧 张家春
【目的】研究贵州不同产地野生白及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特征,为实现白及人工栽培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采集于贵州省内8个野生白及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物理和酶活性指标特性检测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土壤比重范围为2.06~2.55 g/cm~3,且变异性弱;土壤质地以粘壤土和砂质壤土为主;大部分土壤中>0.25 mm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所占比例均达70%;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粒级分布差异性较大,4个取样地土壤以2~5 mm粒径为优势粒级,3个取样地土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邓羽松 丁树文 蔡崇法 吕国安 夏栋 朱芸
[目的]研究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情况、有机质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探索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规律,不仅有利于农业用地规划,也为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对山区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运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以通城县杨垄小流域崩岗洪积扇农田为研究对象,选定水田和旱地两种洪积扇土地利用方式,分别采集洪积扇农田扇顶、扇中、扇缘以及对照4个区域测定其土壤物理性质,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对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究,研究崩岗对洪积扇农田的影响规律。[结果]崩岗侵蚀导致洪积扇农田土壤严重沙化,土壤结构性恶化。洪积...
关键词:
崩岗 洪积扇 土壤物理性质 分异规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乐 王新杰 王廷蓉 武文昊
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国有林场内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对皆伐与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旨在为杉木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层中,皆伐后1、3月的土壤容重均高于皆伐前;随着皆伐后时间的推移,同一土层中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同一土层中(除0~5 cm),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样地的土壤容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用炼山清理后的迹地土壤容重明显高于采用带状整地清理的迹地;不同深度土层中,对于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炼山处理后的结果均低于带状整地方式。
关键词:
皆伐 炼山 整地 杉木林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厍润祥 符小文 张永杰 安崇霄 杜孝敬 房彦飞 张娜 徐文修
为探究伊犁河谷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高产及减少土壤硝态氮残留的耕作方式,2017年进行了复播大豆农田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硝态氮及大豆产量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呈现出与土壤容重相反的规律,0~20 cm,20~40 cm土层中,NT处理土壤容重均达最大值、孔隙度值均表现为最小,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S>T>NT;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容重相同,且各处理各生育时期也表现为S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月容 卢琦 周金星 周志翔
以洞庭湖退田还湖区杨树林地、园地、旱地(包括棉花地、甘蔗地及玉米地)、水田、荒地等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重金属(Cu、Zn、Mn、Pb、Cd、As、Hg)的分布、污染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0~25cm土层中Cu、Zn、Pb、As和Hg含量以9a杨树人工林地最高,Mn、Cd含量分别以2a杨树人工林地和水田最高;25~50cm土层中Cu、Mn、Hg含量以2a杨树人工林地最高,Zn、As含量以水田最高,Pb、Cd含量分别以甘蔗地、4a杨树人工林地最高;4a和6a杨树人工林地、甘蔗地、水田土壤已受到Cd污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综合污染指数以水田最高,荒地最低;主成分分析及双重筛选逐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