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57)
- 2023(10963)
- 2022(9415)
- 2021(8638)
- 2020(7539)
- 2019(17450)
- 2018(17311)
- 2017(34090)
- 2016(18531)
- 2015(20913)
- 2014(20778)
- 2013(20825)
- 2012(19518)
- 2011(17815)
- 2010(18114)
- 2009(17214)
- 2008(17338)
- 2007(16056)
- 2006(14207)
- 2005(12881)
- 学科
- 济(81387)
- 经济(81282)
- 业(58670)
- 管理(51304)
- 农(47488)
- 企(37403)
- 企业(37403)
- 方法(31359)
- 农业(31156)
- 数学(27870)
- 数学方法(27632)
- 财(21455)
- 业经(21169)
- 制(20544)
- 中国(19278)
- 学(16795)
- 地方(15894)
- 体(14391)
- 贸(14390)
- 贸易(14387)
- 易(14030)
- 银(12695)
- 银行(12654)
- 发(12378)
- 土地(12258)
- 环境(12149)
- 务(12082)
- 行(12060)
- 财务(12052)
- 财务管理(12014)
- 机构
- 学院(272232)
- 大学(269078)
- 济(115013)
- 经济(112606)
- 管理(102133)
- 研究(94857)
- 理学(87664)
- 理学院(86665)
- 管理学(85281)
- 管理学院(84778)
- 中国(74278)
- 农(68094)
- 科学(58969)
- 京(57074)
- 财(53296)
- 农业(52797)
- 所(50006)
- 业大(48078)
- 研究所(45104)
- 中心(44956)
- 江(43512)
- 财经(41406)
- 经(37423)
- 北京(35356)
- 经济学(34715)
- 范(34343)
- 师范(34008)
- 州(33283)
- 院(33148)
- 农业大学(32791)
- 基金
- 项目(178441)
- 科学(139497)
- 研究(130467)
- 基金(128845)
- 家(113043)
- 国家(112050)
- 科学基金(94429)
- 社会(82761)
- 社会科(78057)
- 社会科学(78030)
- 省(71022)
- 基金项目(68963)
- 自然(60254)
- 划(59059)
- 自然科(58722)
- 自然科学(58705)
- 教育(58185)
- 自然科学基金(57634)
- 编号(54224)
- 资助(51226)
- 成果(43652)
- 重点(40588)
- 部(40341)
- 发(39799)
- 制(37327)
- 创(36990)
- 课题(36829)
- 农(36755)
- 创新(34811)
- 科研(34387)
- 期刊
- 济(134090)
- 经济(134090)
- 研究(77201)
- 农(69670)
- 中国(59026)
- 农业(46849)
- 学报(45513)
- 科学(42382)
- 财(41959)
- 大学(34310)
- 学学(32783)
- 管理(32750)
- 融(28074)
- 金融(28074)
- 业经(26925)
- 教育(23510)
- 业(23175)
- 技术(22169)
- 财经(20366)
- 问题(19252)
- 经济研究(18775)
- 经(17435)
- 版(15864)
- 农村(15202)
- 村(15202)
- 资源(14648)
- 世界(14541)
- 农业经济(14490)
- 技术经济(13685)
- 经济问题(13301)
共检索到412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张俊华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总体较高,2003年达到36.5%,且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与沙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主要特征。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44.18×104hm2,主要由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面积以近0.27×104hm2/年的速度增加,主要由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和沙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减少了10.52×...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驱动机制 陕北农牧交错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刘梦云 刘京
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强度大,为掌握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空间格局的变化,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利用1986,1993和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6~2000年陕北农牧交错带旱地、林地、草地、城乡建筑用地等12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年间旱地面积减少了28.32%,沙地面积增加了3.94%,林地、草地和城乡建筑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31240.5,47663.0和8427.1 hm2。表明干旱、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亚荣 张增祥 周全斌 赵晓丽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运用专家知识,结合实际,从农牧交错区的实质出发,定量地计算出我国的农牧交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农牧交错区近10年的耕地、草地变化的空间格局。整个农牧交错区的耕地以变林地、草地为主。耕地的变化以内蒙古的变化为大,主要分布于它的中、东部地区。草地主要以变耕地、城镇为主,分布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接壤处。最后探讨这种格局的成因。耕地变化受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业结构等驱动,主要表现为人文作用。草地变化受人为与自然的驱动,主要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草地过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述河,闫海利,郭丽英
基于1985~2000年间的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陕北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0年,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多分布在北部风沙滩地区,表明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对活跃。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但局部地区恶化也相当严重,且在县级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北部风沙滩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强于南部丘陵沟壑区。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改善和退化)的主导因素是林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转变,其中治沙种草与防护林体系建设对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达到74.8%。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庆香 常庆瑞 李云平 寇宝平
根据陕北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 ,对该区 5 0年来的耕地变化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耕地变化态势表现为耕地面积总量减少 ,有效灌溉面积和水田比重大大提高 ,旱地比重明显下降 ;粮食作物面积比重有所上升 ,而经济作物、其他作物比重下降 ;耕地投入增加 ;耕地质量趋于下降。造成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工矿与交通建设、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最后 ,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
陕北农牧交错带 耕地变化 动因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伟科 封志明 杨艳昭 孙小舟 游珍
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利用ArcGIS9.2软件平台,对1995年和2005年两期L andsat TM、MSS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取了西辽河流域10年间隔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资料,分析了西辽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转移规律。研究结果显示:①1995年和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覆被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面积分别占全区的2/5和3/10,10年间土地利用整体特征并未发生重大改变;②西辽河流域绝大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在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3个地类,三者的变化绝对值约占全区的93.77%;③10年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种土地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转移变化,其中草地是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祗坤 吴全 苏根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基于1997年、2004年和2011年的三期TM影像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3期的耕、林、草面积均占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在1997~2011年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价值的85%左右;各土地利用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彰平
利用遥感数据、相关专题地图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在GIS的支持下 ,以位于中国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镇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 ,探讨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生态环境演化的机制 ,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镇赉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统计分析 ,并从景观生态格局、土地荒漠化和水环境等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远 华璀 王娟
东北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具有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明显等生态脆弱性特征。本文利用19862、002年两期TM/ETM影像,揭示了吉林西部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依据Costanza R.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6年来,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水域和湿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明显的衰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地减少。吉林西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6年的767.1亿元/a下降到2002年的624.1亿元/a,减少幅度达18.6%,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战金艳 邓祥征 岳天祥 包玉海 赵涛 马胜男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一茹 王幼奇 展秀丽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分布特征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利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陕北农牧交错带坡面谷子地、山杏地、苜蓿地和长芒草地之间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剖面分布特征。【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土壤持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壤颗粒组成和饱和导水率的差异性不显著。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体积分形维数为:苜蓿地(2.490)>山杏地(2.485)>长芒草地(2.459)>谷子地(2.445),说明谷子地土壤颗粒粗化严重。田间持水量的大小表现为:苜蓿地(18.02%)>山杏地(17.49%)>长芒草地(17.19%)>谷子地(14.27%),说明林地和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石英 蔡强国 吴淑安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和北京地区频繁爆发了沙尘天气,成为该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预防和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是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重要地区生态建设上的重要目标。根据相关研究,受土地利用变化等过度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物质结构变化对沙尘灾害具有更强烈的影响。本文以横跨河北和内蒙古的地区为例,分析了北京上风向农牧交错区因风蚀带来的土地退化。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主要采用地形、植被、风速和风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分布、水源和村庄等因素评价了该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退化程度,当前土地利用分为农用地、保护用地、退化地和严重退化地四种类型,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每种类型各因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兰 罗维 周宝同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典型流域生态风险的影响,在Arc GIS技术支持下,以洋河流域1990、1995、2000和2008年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洋河流域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将研究区划分为525个生态风险评价单元,从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结构角度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价洋河流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以上;1990—2008年,洋河流域总体景观生态风险值(ERI)由0.197 3上升到0.238 4。低风险区(ERI≤0.17)面积减少3.53%,高风险区(ERI>0.68)面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基于1986年、200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遥感影像、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NPP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1986年~2000年,研究区植被NPP下降了21.7TgC,单位面积NPP下降了35gC(/m2·a);②NPP>400gC(/m2·a)的区域明显缩减,NP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庆瑞 贾科利 刘京 杨云贵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