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5)
- 2023(6531)
- 2022(5430)
- 2021(4745)
- 2020(3925)
- 2019(8669)
- 2018(8156)
- 2017(15079)
- 2016(8485)
- 2015(8935)
- 2014(8625)
- 2013(8493)
- 2012(7632)
- 2011(6993)
- 2010(6726)
- 2009(6021)
- 2008(5850)
- 2007(4937)
- 2006(4288)
- 2005(3562)
- 学科
- 济(31297)
- 经济(31258)
- 管理(22803)
- 业(22613)
- 企(17006)
- 企业(17006)
- 方法(15559)
- 数学(14251)
- 数学方法(14133)
- 农(9745)
- 财(9197)
- 学(9051)
- 贸(7358)
- 贸易(7357)
- 易(7187)
- 中国(7110)
- 业经(7104)
- 农业(6941)
- 环境(6047)
- 技术(5736)
- 务(5022)
- 财务(5018)
- 财务管理(5011)
- 制(4859)
- 企业财务(4791)
- 收入(4789)
- 地方(4714)
- 产业(4707)
- 划(4610)
- 发(4026)
- 机构
- 大学(124249)
- 学院(123882)
- 济(47722)
- 经济(46901)
- 研究(46352)
- 管理(44813)
- 理学(40246)
- 理学院(39727)
- 管理学(38887)
- 管理学院(38703)
- 农(37500)
- 科学(34562)
- 中国(31939)
- 农业(30620)
- 业大(29208)
- 京(26246)
- 所(26180)
- 研究所(24836)
- 农业大学(20835)
- 中心(20057)
- 财(18930)
- 江(17471)
- 省(16565)
- 科学院(16473)
- 室(16334)
- 院(16296)
- 财经(16125)
- 业(15861)
- 北京(15617)
- 实验(15473)
- 基金
- 项目(96479)
- 科学(74242)
- 基金(71270)
- 家(68403)
- 国家(67882)
- 研究(58096)
- 科学基金(55550)
- 自然(40096)
- 自然科(39217)
- 自然科学(39201)
- 自然科学基金(38520)
- 基金项目(38415)
- 省(38115)
- 社会(37869)
- 社会科(36033)
- 社会科学(36023)
- 划(33668)
- 资助(28015)
- 教育(25864)
- 计划(22696)
- 重点(22642)
- 科技(20840)
- 发(20429)
- 创(20386)
- 编号(20297)
- 部(20176)
- 科研(19718)
- 创新(19209)
- 业(18974)
- 农(17566)
共检索到1639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世娟 周殿玺 李建民
研究了限水灌溉下不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分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肥利用率随氮肥量的递增而降低 ,施 2 2 5kg/hm2 纯氮处理达到最高产量 ,在此基础上增施氮肥产量下降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植株体内的氮素较多地分配于营养器官 ,地上部器官叶片占的比例最大 ,而收获指数依次降低
关键词:
限水灌溉 氮肥 产量 氮素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新媛 赵思达 郑险峰 王朝辉 何刚
【目的】在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通过连续7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索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地上部吸氮量、收获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为小麦增产及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副处理设置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不施用氮肥)、84 kg·hm~(-2)(N84,当地推荐氮肥用量的一半)、168 kg·hm~(-2)(N168,当地推荐氮肥用量)、252 kg·hm~(-2)(N252,高氮肥用量)、336 kg·hm~(-2)(N336,超高氮肥用量)。【结果】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未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施用氮肥较不施氮肥小麦增产18%—29%,而超高氮肥用量较推荐氮肥用量有减产风险。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有交互效应。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在氮肥用量为252和336 kg·hm~(-2)时,公顷小麦穗数增加5%—7%,产量平均增加5%—6%。秸秆还田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不施用氮肥增加16%—33%。秸秆还田对小麦地上部吸氮量无显著影响,施用氮肥的地上部吸氮量较不施用氮肥增加36%—72%。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小麦地上部吸氮量有交互效应。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在氮肥用量为252和336 kg·hm~(-2)时地上部吸氮量平均增加5%—8%。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平均增加18%,增加的硝态氮含量主要分布在70—170 cm土层。N168处理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土壤氮处于亏损状态,秸秆还田后有效地弥补了氮亏缺,进一步增加氮肥用量,将大幅增加土壤氮盈余量。相对于秸秆还田,氮肥用量对土壤氮盈余量的影响更大。【结论】秸秆还田配施高氮肥用量能增加小麦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但同时增加了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氮盈余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和土壤表观氮平衡等,秸秆还田配施168 kg·hm~(-2)氮肥更利于维持小麦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娟 周殿玺 李建民 王璞
大田试验研究了限水灌溉 (于拔节、开花期各灌 750 m3 .hm-2 )条件下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 :在 N0~ 375kg.hm-2范围内 ,随氮肥用量加大 ,小麦产量提高 ,每平方百米施 2 2 5kg纯氮的处理达到最高产量 (6 4 6 6 .5kg.hm-2 ) ,在此基础上增施氮肥产量不再增加 ;氮素生理效率随氮肥量的递增而降低 ;限水灌溉下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集中在开花期以前 ,并且增加氮肥量降低了开花—成熟期的氮素吸收量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分配于营养器官的氮素比例增加 ,其中以叶片占的比例最大 ,而收获指数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
关键词:
冬小麦 限水灌溉 氮素 吸收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程翔 刘开振 薛轲尹 杨蕊 尹立俊 王小燕
【目的】探寻江汉平原晚播小麦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可行性及合理的减氮模式。【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郑麦9023为供试材料,设置正常播和晚播2个播期,并在2个播期下分别设置3个施氮量处理,每个施氮量下设置2个基追比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①同一施氮量及底追比例条件下,播期推迟,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其产量构成因素穗数、千粒重均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播期推迟,开花期和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其中开花期总干物质量的变化主要归因于叶片和茎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而穗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变化;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则与叶片、茎鞘和穗轴与颖壳有关。同一施氮量及底追比例条件下,播期推迟,植株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降低,其中晚播小麦开花期叶片含氮量增加,开花期茎鞘、成熟期茎鞘和穗轴与颖壳的含氮量减少;同一施氮量及底追比例条件下,播期推迟,成穗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显著降低。②同一播期不同氮肥处理间比较,晚播条件下,可减少氮肥施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由180 kg/hm~(2)减少至150 kg/hm~(2),晚播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在2019—2020年分别降低3.33 (M_(1))、293.34 kg/hm~(2)(M_(2)),在2020—2021年分别降低158.67 M_(1))、13.50 kg/hm~(2)(M_(2)),均远低于正常播期降低幅度;究其原因晚播小麦在减氮至150 kg·hm~(-2)时,穗数和穗粒数更为稳定,而千粒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进一步减少施氮量,两个播期下产量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同一底追比例条件下,减氮,开花期茎鞘和穗含氮量显著降低,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变化,成熟期穗轴与颖壳含氮量显著降低,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变化;同一播期和底追比例条件下,减氮,成穗率均显著上升,M_(1)氮素利用效率显著上升,M_(2)氮素利用效率保持稳定。【结论】江汉平原地区,在氮肥运筹模式不断优化条件下,晚播小麦减氮处理产量与正常氮量产量相比降低不显著,但成穗率和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播期推迟20 d内,推荐氮肥运筹模式为:基追比例为底肥:冬前追肥:拔节期追肥=1:1:1,施氮量可由正常施氮量降为150 kg/hm~(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传辉 杨四军 顾克军 顾东祥 石祖梁 张斯梅 常志州
【目的】探讨添加秸秆与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干物质转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确立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宁麦16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秸秆和氮肥2个因素,其中秸秆设添加(26 g/盆)和不添加2个水平,氮肥设5个水平,其小麦全生育期的施氮量分别为0,0.08,0.12,0.16,0.20 g/kg ,共计10个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最后对添加秸秆、氮肥用量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效应量进行计算。【结果】无论添加秸秆与否,小麦籽粒产量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霞 罗延庆 张胜全 郑强 冯汉宇 王敏 王志敏
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施用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施氮处理产量均高于N0,N88.5+69处理产量最高,氮肥生理效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开花期以及成熟期各施氮处理0~100 cm土体硝态氮含量均明显高于N0,各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各处理2 m土体硝态氮含量达到最高值,成熟期20~60 cm土层相同施氮量(157.5,226.5kg/hm2)均表现为氮肥分次施用处理硝态氮含量高于一次性底施处理(N88.5+69>N157.5,N123+103.5>N226.5)。成熟期土壤硝态氮2 m土体累...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产量 NO3--N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建民 李世娟 曾长立 周殿玺
研究结果表明 ,冬小麦拔节期 1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主要受基肥施氮量的影响 ,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硝态氮含量除了与追肥与否及追肥施氮量有关外 ,还受基肥施氮量的一定影响。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分布 ,在拔节期处理间差异主要在 0~ 6 0cm土层内 ,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则整个 1m根层内都有差异。 14 4~ 2 13kg/hm2 的施氮量 ,都能维持土壤氮素的表观平衡 ,但以 14 4kg/hm2 施氮量、全部基施的处理吸氮比例 (作物吸氮量 /施氮量 )最高 ,残留比例 (土壤残留量 /作物吸氮量 )最低。
关键词:
冬小麦 施肥制度 硝态氮 氮肥 限水灌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又升 袁家富 郝福新 阮际洲 赵书军 王朝辉
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主区为小麦品种、副区为氮用量水平,设置不施肥对照、5个氮素用量水平的6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小麦籽粒的产量、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以及加工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个小麦品种的土壤基础肥力产量、最高产量及其施氮量的差异显著,但氮肥能提高的最高绝对产量都相当。同时,依据施氮水平与产量试验数据,用二次多项式模拟得到小麦氮肥产量效应方程和复相关系数,鄂麦18:y=-0.059x2+30.209x+3 165.7,R2=0.965 8**;鄂麦23:y=-0.069x2+32.856x+2 321.7,R2=0.996 3**和郑麦9023:y=-0.0...
关键词:
小麦 氮肥用量 产量 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尚宇 于振文 张永丽 赵俊晔 石玉 王东
【目的】研究高产条件下不同畦宽灌溉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兖州小孟镇史家王子村(35°24′N,116°24′E)高产麦田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地表纵向比降为2.09‰、畦长为60 m条件下,设置1.0、1.5、2.0和2.5 m 4个畦宽处理,分别用W10、W15、W20和W25表示,各处理均在拔节期用水龙带从机井口引水至畦首灌水,水龙带出水口安装水表计量灌水量。改口成数为90%。将畦田沿灌水水流方向划分为0—20、20—40和40—60 m 3个区间,用烘...
关键词:
畦宽 小麦 耗水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郑春莲 郭丽 马俊永 李科江
针对低平原区水资源缺乏问题,研究不同降雨年型下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的产量、耗水组成、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试验于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春季5个灌溉模式作为主处理(春季灌溉1水—W1、2水—W2、3水—W3和4水—W4,不灌溉作对照—W0),以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作为副处理(小麦品种衡观35、石4185和衡4399)。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非线性增加,产量受降雨的多少和阶段分配的影响,2年分别以3水模式(少雨年)和4水模式(多雨年)产量最高,但2012—2013年度2水模式和3水模式产量差异不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迎辉 王玲敏 黄玉芳 叶优良 白红波 吕庆丰
为给小麦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1年在典型高产区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240 kg/hm2条件下,小麦产量均以T4(基肥∶返青∶拔节∶孕穗肥为1∶0∶1∶1)处理最高,分别达到8 433.3,8 866.3 kg/hm2,比T7处理(氮肥全部基施)增加10.6%和4.61%,比生产中推荐使用的T1处理(基肥∶拔节肥为1∶1)增加5.97%和2.90%。从小麦干物质累积来看,T4处理最大增长速率和持续时间不是最高,但花后的转运量及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从肥料利用率来看,T4处理的农学效率、生理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许 王宜伦 韩燕来 谭金芳
为确定高产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及比例,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豫北超高产田总施氮量240kg/hm2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与积累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与氮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氮肥分次施用可增加冬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提高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吸收效率和收获指数,降低土壤氮素依存率,其中N3处理最佳。冬小麦返青期前对氮的积累量约占总积累量的9.4%~11.2%,返青期后对氮的需求量大,返青至灌浆期可吸收氮素63.3%~66.6%,灌浆期后可吸收氮素23.5%~25.9%;N3处理植株各生育阶段氮积累量较高。氮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红霞 冯浩 吴普特 王百群
【目的】通过对冬小麦施用一种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研制的新型土壤改良剂,探讨调亏灌溉下该改良剂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氮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冬小麦"西农979"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灌水(灌水量分别为0,1.467m3/hm2)、新型土壤改良剂(施入量分别为0,1 500kg/hm2)和氮肥(纯氮施入量分别为0,160,288kg/hm2)3个因素不同水平进行完全随机组合设计,共12个处理,研究亏灌条件下,新型土壤改良剂和氮肥配施后,成熟期冬小麦产量、土壤水分及氮素利用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新型土壤改良剂和氮肥单施或配施均能改善成熟期冬小麦土壤水分条件,提高土壤含水量、水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欣欣 张喜英 陈素英 孙宏勇 王彦梅 邵立威 高丽娜
通过6个灌溉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对麦田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NO3--N)淋失以及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氮素吸收转移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水分条件影响土壤NO3--N的含量和分布,土壤NO3--N含量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多而降低,而且集中分布在20~40 cm土层。冬小麦植株在返青期不灌水处理积累的氮素最高,拔节期后显著低于其他灌水处理(P<0.05),开花-成熟期,灌1水、2水和3水处理植株积累氮高于灌4水和5水处理。花后叶中氮向穗部的转移率为82%左右,且随着灌溉量的增大而升高,茎中氮的转移率偏低,平均75%。成熟期,花后叶茎(未考虑根)及花后植株同化氮素对穗部的...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硝态氮 氮素转移 氮素吸收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崔永增 张经廷 贾秀领
为确定河北辛集井渠结合灌区小麦适宜的灌溉畦宽,2015-2016年设定2个畦长(45,60 m),每个畦长设定3个畦宽(8. 3,5. 5,2. 8 m),研究了不同畦宽对麦田灌水均匀度、土壤硝态氮空间分布、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 3 m畦宽处理旗叶SPAD值和生育后期LAI保持较高水平,籽粒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畦宽处理;45 m畦长条件下灌溉水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畦宽处理,但畦长45 m+畦宽8. 3 m与畦长60 m+畦宽2. 8 m土壤硝态氮含量仅相差5. 8%,并且该畦长条件下8. 3 m畦宽处理WUE与其他畦宽处理差别不明显。2. 8 m畦宽处理土壤水利用率较高,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也明显低于其他处理; 60 m畦长条件下WUE较8. 3,5. 5 m畦宽处理分别高12. 7%和7. 9%;但旗叶SPAD值和后期LAI较低,籽粒产量减少。5. 5 m畦宽处理生育后期LAI保持较高水平,但旗叶SPAD值和产量与2. 8 m畦宽处理相当,均低于宽畦处理,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居中。因此,畦长45 m+畦宽8. 3 m可得到较高的产量和WUE、畦长60 m+畦宽2. 8 m可得到较高的WUE,二者均可保持较低的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可作为该区推荐的畦田宽度。
关键词:
小麦 畦宽 产量 耗水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