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97)
2023(6684)
2022(5637)
2021(5139)
2020(4433)
2019(9815)
2018(9470)
2017(18113)
2016(9942)
2015(10150)
2014(9769)
2013(9393)
2012(8547)
2011(7801)
2010(7482)
2009(7031)
2008(6843)
2007(5958)
2006(5216)
2005(4523)
作者
(30098)
(25567)
(25299)
(23813)
(15639)
(12409)
(11078)
(9983)
(9579)
(8840)
(8764)
(8310)
(8248)
(7983)
(7976)
(7971)
(7657)
(7481)
(7413)
(7180)
(6645)
(6142)
(6090)
(5835)
(5748)
(5505)
(5499)
(5331)
(5136)
(5130)
学科
(33532)
经济(33457)
管理(26495)
(26273)
(19621)
企业(19621)
方法(14916)
数学(13413)
数学方法(13281)
(11703)
(10345)
(9952)
中国(9080)
(8834)
农业(8112)
(8110)
贸易(8109)
(7935)
业经(7645)
环境(6275)
(6110)
技术(5768)
(5731)
银行(5687)
(5657)
财务(5648)
财务管理(5639)
地方(5616)
(5401)
金融(5399)
机构
大学(136887)
学院(135312)
(54231)
经济(53351)
管理(50327)
研究(49246)
理学(44624)
理学院(44080)
管理学(43252)
管理学院(43020)
中国(35910)
科学(33913)
(33806)
(28942)
业大(28560)
农业(26608)
(26373)
研究所(24683)
(23960)
中心(21732)
财经(19402)
(18720)
农业大学(18385)
(18355)
北京(18004)
(17800)
经济学(16917)
(16629)
(15996)
师范(15697)
基金
项目(101764)
科学(78824)
基金(75504)
(70735)
国家(70182)
研究(65163)
科学基金(57903)
社会(42714)
基金项目(40882)
社会科(40450)
社会科学(40438)
自然(40358)
自然科(39376)
自然科学(39361)
(38961)
自然科学基金(38706)
(34054)
资助(29376)
教育(28514)
重点(23626)
编号(23433)
计划(21648)
(21595)
(21174)
(20993)
科研(20649)
创新(19975)
科技(19568)
国家社会(18542)
(18250)
期刊
(54799)
经济(54799)
研究(33901)
学报(32934)
(29633)
科学(27388)
大学(24071)
中国(24013)
学学(23481)
农业(19516)
(17560)
管理(15867)
业经(10459)
(10442)
(10411)
金融(10411)
林业(10353)
业大(10035)
财经(9573)
经济研究(9385)
(8536)
科技(8293)
问题(8159)
(8138)
技术(7795)
农业大学(7784)
教育(7733)
资源(7181)
商业(6193)
(6056)
共检索到187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田超  孟平  张劲松  孙守家  黄辉  贾长荣  李建中  
以华北石质山地侧柏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氢稳定同位素(δD)技术,结合大气、土壤的温湿度,探讨雨季和旱季降雨对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动态及水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雨季随降雨产生先减小后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旱季初期则随降雨持续减小,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雨季和旱季,土壤湿度随降雨先增大后减小,且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雨季前期土壤湿度较低时,中雨可使表、中层土壤湿度增加较多,且该层土壤水δD贫化,即降雨优先补给表、中层土壤;而前期降雨充足时,中雨使下层土壤湿度增加较多,而所有土壤水δD均贫化,即降雨可较快入渗到深层土壤。大雨使所有土层湿度增加且差异较小、δD贫化,即降雨可迅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相昆  魏建军  张占琴  田海燕  
关键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迪  辛学兵  郭慧  封焕英  裴顺祥  贺新  
在北京九龙山试验场地布设HOBO RG3-M自计式翻斗雨量筒,利用2012年7月21日至2013年10月1日期间侧柏林林内外实时降雨过程的定点观测数据,研究典型场降雨和特大暴雨极端天气下的侧柏林内降雨的时滞效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具有完整降雨数据的56场降雨中,降雨初始阶段,林内降雨均晚于林外降雨,降雨量级为小雨时,林外降雨发生延迟约51.42 min后才产生林内降雨,而降雨量级为大雨以上时,林内降雨产生延迟仅约19.40 min,两者相差近3倍.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大,降雨开始阶段,林内降雨延迟时间逐渐缩短;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立勇  丁树文  李京  
坡面覆盖黄麻土工布减缓了炎热及冷凉季节的土壤温度的日较差 ,气温变化差异越大 ,盖布所表现的缓和变温的效应便越强。观察 5cm土壤 ,在 4月至 8月早晨 8:0 0 ,盖布使月均温降低 0 .16~ 1.2 9℃ ;9~ 3月则高于光板地 0 .16~ 0 .84℃ ;在中午 14 :0 0 ,盖布小区的土温均低于光板地 ,降温幅度为 0 .35~ 4 .0 7℃。盖布在缩小不同季节最高与最低温度变幅的同时 ,也减少土壤中高于 30℃与低于 5℃的天数和累积量。不同土壤深度的月均土温曲线 ,光板地多为S型 ,盖布处理有弧型。使用 2a后黄麻土工布降解明显 ,但降解物与土壤结合 ,仍具有较强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虎 锋  武菊英  王庆海  李召虎  
在温湿互作出苗实验中,马唐在25℃,30℃,35℃下播后1~3 d开始出苗,在15℃下需要7~9 d才能出苗。在土壤湿度为60%、土壤温度为25℃时,达到最大出苗率(99.16%)。温度为5℃,10℃,45℃在任何湿度以及湿度为20%在任何温度条件下都未见出苗。马唐的日出苗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大致呈钟形。用Logistic曲线方程Y=k/(1+a·exp(-b·day))可以很好地描述马唐在不同的温度(15℃~35℃)和湿度互作下的累积出苗情况(从开始出苗之日起)。在深度出苗实验中,马唐的最高出苗率在1~4 cm的深度,其出苗率达8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进学  周东果  朱红业  高俊燕  朱春华  雷宝坤  郭俊  岳建强  
在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柠檬种植基地,选择稻草覆盖、黑膜覆盖、自然生草覆盖及清耕不同处理措施对定植半年的柠檬幼树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稻草覆盖在降温方面的效果优于地膜覆盖、自然生草与清耕。土壤保湿方面的效果以地膜覆盖较好。不同覆盖对柠檬树体的生长、挂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覆盖对柠檬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柠檬株高、冠幅明显高于对照(P<0.05),柠檬着果率、单株产量及公顷产量也明显高于对照(P<0.05),土壤温度、湿度与树体的生长关系呈极显著水平相关(P<0.01);冠幅指数、抽梢次数、总梢数、花蕾数、幼果数量与产量呈显著相关(P<0.05)。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球  李志辉  吴际友  陈明皋  李艳  程勇  黄明军  
对湿地松二代种子园进行不同地表覆盖处理,研究其对土壤温度和湿度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地表覆盖处理之间,土壤温度I、土壤温度II和土壤温度III均呈现极显著差异。(2)在不同覆盖处理下,土壤温度I的高低顺序为黑薄膜>白薄膜>对照>锯木屑;土壤温度II的高低顺序为白薄膜>黑薄膜>对照>锯木屑;土壤温度III的高低顺序跟土壤温度II相同。(3)不同土层深度下,土壤温度I的高低顺序为5 cm>15 cm>20 cm>25 cm>10 cm;土壤温度II的高低顺序为5 cm>10 cm>20 cm>25 cm>15 cm;土壤温度III的高低顺序为5 cm>10 cm>20 cm>15 cm>2...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姗姗  陶长铸  吴鹏飞  马祥庆  蔡丽平  
土壤砂砾化、植被恢复困难是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的突出生态问题.为探索土壤砂砾化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植物马尾松、胡枝子和宽叶雀稗种子为试验材料,采集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的土壤,按砾石(粒径>2 mm)含量(10%、20%、30%、40%和50%)模拟配制5种不同砂砾化程度的土壤作为发芽基质,在露天自然条件下进行盆栽发芽试验,研究不同砂砾化程度土壤环境对土表温湿度及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1)砂砾化使土表高温低湿,干热化加剧,试验期间土表日最高温度高于30℃的天数占86%,高于40℃的天数占35%,砾石含量40%的土表日最高温度甚至超过50℃;除少数降雨天外,土表湿度基本低于10%,日最低湿度仅为3.9%.(2)土表温度与土壤砂砾化程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表湿度与土壤砂砾化程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土表温度与湿度间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加,土表温度呈上升趋势,而湿度呈下降趋势,且砾石比例越高,其土表温湿度变化越明显.(3)砂砾化土壤环境中,乔灌草植物种子难以萌发,试验期间具有活力的马尾松、胡枝子和宽叶雀稗种子均无萌发.综上表明,长汀红壤侵蚀区土壤砂砾化导致土壤严重干热化,无法满足植物种子萌发需要,植被自然恢复困难,因此,土壤砂砾化是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建华  郭瑞峰  曹昌林  白文斌  
【目的】在雨养旱作地区,土壤温度、水分和耕作措施是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明确雨养旱作区高粱生产中全膜覆盖对高粱根区土壤环境条件的影响及对杂草的抑制效应,为促进高粱增产奠定基础。【方法】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修文试验基地,以高粱品种晋糯3号为材料,采用顺序排列设计,于2017和2018年分别开展黑色全膜覆盖、白色全膜覆盖和裸地栽培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高粱根区0—15 cm土壤日地温、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杂草的抑制效应和高粱生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黑色全膜覆盖能有效提高高粱各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与白色全膜覆盖处理相比,0—15 cm土壤日地温平均降低1.14℃(P<0.05);同时,黑色全膜覆盖具有与白色全膜覆盖基本相同的保墒效果,各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略高于白色全膜覆盖区,较裸地平均提高1.89个百分点,并可显著(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明  秦碧霞  朱桂宁  黄福新  蔡健和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酸碱度,温度和湿度对B2菌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影响。结果表明,B2菌分别在土壤pH 7、25℃和60%湿度的处理中能有效降低南方根结线虫的虫口密度,其幼虫减退率分别达79.06%、83.08%和80.97%;根结减退率分别达70.60%、68.68%和70.28%;柑桔苗鲜重增重率分别达25.18%、25.96%和25.46%。其次是土壤pH 6、变温和50%湿度的处理。在偏低和偏高的土壤酸碱度,温度或湿度条件下则B2菌的防效有显著差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查同刚  孙向阳  王登芝  阎海平  
在 2 0 0 0年 9月至 11月 ,对北京西山地区人工侧柏林种子雨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种子雨历时 4 6d ,总雨量 2 13粒 /m2 ,输入种子库雨量 18粒 /m2 ,最大雨强每天 15~ 2 0粒 /m2 .根据种子雨雨量、雨强及影响因素的差异 ,种子雨过程可分为起始、高峰和末期三个时期 .林内种子雨分布比较均匀 ,林缘种子雨随距离增大迅速降低 ,重力和风力是影响种子雨散布的主要因素 .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粲粲  周忠发  汤云涛  薛冰清  范宝祥  郑维熙  
为揭示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白云岩地区表层土壤呼吸作用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利用土壤呼吸测量系统(SRS-SD2000,ADC,UK),在无降水影响下监测了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岩溶地区灌木林地、竹林、旱地和人工草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层土壤呼吸通量昼夜变化特征,结合土壤温湿度和大气温湿度等环境参数,探究影响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均呈"昼高夜低"的单峰型变化规律,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之间,最低值出现在5∶00~7∶00之间;各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灌木林地、竹林和旱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人工草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之间有低度相关性(P<0.05);气温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关键因子,实测数据表明土壤呼吸在达到峰值后不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大;不同样地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昼夜响应特征存在差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杨红  连玉珍  
【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_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不同层次(5、10、20、40和60 cm)土壤CO_2浓度,分析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分布特征及对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结果】(1)各层次土壤CO_2浓度日均值表现为40 cm> 60 cm> 20 cm> 10 cm> 5 cm,平均值分别为5 094、4 965、4 613、4 119和3 925μmol/mol,且各层次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潘炜  付月生  邢金鹏  余林生  
为了研究环境温度对蜂巢内温湿度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在蜂群处于近乎原生态环境下的温湿度测试系统.该系统根据巢脾位置前后对称和蜂房均匀分布情况,在巢脾间隙处精确地放置微型温湿度传感器.上位计算机和下位单片机通信采用无线方式.计算机控制单片机何时采集,单片机采集的温湿度值传给计算机并显示和存储在计算机上.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可知:在环境温度较高时,蜂巢各点温湿度几乎相等,蜜蜂均匀分布在蜂巢中;在环境温度较低时,从中间巢脾向最外层巢脾温度递减湿度递增,对于单张巢脾,从巢脾几何中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温度递减湿度递增,说明蜜蜂聚集在蜂巢中间.无论环境温度高低,在蜜蜂分布区域都呈现出恒温和恒湿现象,蜂巢中心温度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瑞瑞  张英军  梁军  张星耀  
[目的]通过研究温度、降水量、温湿度系数与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动态变化的关系,探索气象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的影响。[方法]在昆嵛山区选取7块标准样地,调查昆嵛山腮扁叶蜂发育期内的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以及越冬蛹数量,然后统计分析温度、降水量、温湿度系数与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昆嵛山腮扁叶蜂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所需的温度不同。6、7月份较高的降水量有助于昆嵛山腮扁叶蜂产卵和孵化,较低的降水量有利于其下树入土。同一样地的昆嵛山腮扁叶蜂越冬蛹的数量在不同年份中差异极显著(P<0.001);且所有样地的越冬蛹总量和虫口密度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昆嵛山腮扁叶蜂的虫口密度与发育期降水量和温湿度系数的年份变化趋势一致,但与温度的年份变化趋势不一致。2011年较低的温度、较高的降水量和温湿度系数造成了昆嵛山腮扁叶蜂的越冬蛹数量增多。[结论]低温高湿环境适合昆嵛山腮扁叶峰越冬蛹的生活。气象因子在调控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