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5)
2023(1640)
2022(1513)
2021(1282)
2020(990)
2019(2275)
2018(2221)
2017(4705)
2016(2625)
2015(2845)
2014(2769)
2013(3040)
2012(2894)
2011(2680)
2010(2472)
2009(2160)
2008(2176)
2007(2015)
2006(2011)
2005(1839)
作者
(6933)
(5842)
(5753)
(5693)
(3582)
(2756)
(2543)
(2230)
(2146)
(2126)
(2079)
(2067)
(2039)
(1835)
(1777)
(1776)
(1744)
(1741)
(1625)
(1575)
(1520)
(1444)
(1427)
(1321)
(1313)
(1298)
(1276)
(1213)
(1210)
(1187)
学科
(21519)
税收(20095)
(19933)
管理(9201)
(7347)
经济(7339)
(7176)
(6421)
(5262)
企业(5262)
环境(4343)
(3989)
财政(3960)
(3421)
收入(3022)
(2936)
财务(2935)
财务管理(2933)
资源(2927)
生态(2766)
企业财务(2762)
方法(2482)
(2480)
(2260)
数学(2204)
数学方法(2193)
中国(2121)
(2017)
(1766)
(1724)
机构
学院(33714)
大学(32927)
(14185)
经济(13951)
(13880)
管理(11335)
研究(11231)
(10802)
理学(9604)
理学院(9519)
管理学(9401)
管理学院(9349)
财经(9197)
中国(9083)
(8758)
税务(8347)
(8214)
科学(6915)
(6697)
财经大学(6602)
(6563)
(5960)
(5926)
(5716)
国家(5713)
(5520)
财政(5373)
(5133)
研究所(4970)
经济学(4785)
基金
项目(20085)
科学(15223)
研究(14739)
基金(14624)
(12927)
国家(12871)
科学基金(10708)
社会(9432)
社会科(9032)
社会科学(9028)
基金项目(7496)
(7238)
自然(6474)
自然科(6322)
自然科学(6321)
编号(6304)
自然科学基金(6197)
(6184)
资助(6166)
成果(5586)
教育(5389)
(4909)
(4483)
项目编号(4477)
(4389)
重点(4361)
国家社会(4288)
(4197)
(4147)
创新(4043)
期刊
研究(16366)
(15172)
经济(15172)
(14917)
(14181)
税务(13205)
(10568)
学报(5744)
中国(4949)
(4168)
(4168)
涉外(4168)
(3950)
大学(3795)
学学(3737)
财经(3698)
科学(3613)
管理(3185)
经济研究(3108)
(3075)
国际(2970)
农业(2756)
(2561)
财政(2561)
财会(2537)
会计(2253)
(2175)
(1959)
(1938)
金融(1938)
共检索到580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苑菲   齐鹰飞   崔金睿  
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在于清除经济中各环节的扭曲。本文构建带有生产网络的一般均衡框架,以“营改增”为例探究降低税收扭曲对不同行业产出的结构性影响和对GDP的总量影响,并给出在单独考虑结构影响或总量影响时,最优扭曲纠正政策指向的选取标准:若以提高某行业产出增长率为目的,扭曲纠正政策的目标行业应为与该行业间距离最远的上游行业;若以提高GDP增长率为目的,政策目标则应选择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上游位置的行业。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增值税征收过程中是否存在扭曲,受“营改增”影响最大的行业多为服务业;就对GDP增长率的拉动效果而言,分别从“营改增”涉及行业和全行业范围考察,航空旅客运输业和开采行业的影响最为明显;“营改增”带来的税收扭曲降低将引起GDP增长率提高1.31个百分点。本文关于降低税收扭曲经济影响的研究对于打通“双循环”堵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自若  杨汝岱  黄桂田  
本文利用省际贸易数据和国际贸易数据对中国分省份分行业的内贸成本和外贸成本进行测算,并讨论内贸成本、外贸成本对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贸易成本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东部地区内贸成本显著高于外贸成本,而中西部地区内贸成本显著低于外贸成本;较强的国内市场分割不利于发挥国内市场规模效应,阻碍了省际贸易交流;沿海五省份凭借外贸成本优势,可以通过独立外循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则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来驱动。本文研究表明,地方保护、产业集聚、出口导向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东部地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外循环体系,未来需要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优势,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泳泽   胡鹏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基础环节的堵点总结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现实约束,并在剖析新基建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第一,新基建不仅包含传统基建的基础性、公共性和通用属性,在技术特征上,新基建的前沿技术应用性更强、技术更迭更快。在功能特征上,新基建具有更强的带动功能和平台功能。在行业特征上,新基建更具协调性和包容性。第二,在畅通生产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要素支撑,而且可以促进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在畅通分配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全方位优化要素流动,深度弥合数字鸿沟,而且可以为创业就业提供条件,缩小收入差距。在畅通流通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可以促进劳动要素流动,打破市场分割,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为加快形成统一大市场提供要素支撑。在畅通消费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激活潜在需求,创造更多需求,而且可以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第三,新基建不仅打通了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堵点,而且可以发挥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促进效用,消除要素与产品流通障碍促进生产,加强生产与消费环节精准匹配对接。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应从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实践、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市场需求和多部门协同等方面着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钟粤俊   奚锡灿   陆铭  
改进要素和产品的空间配置可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在空间一般均衡框架中引入区域间能源利用效率差异,定量研究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成本和贸易成本对中国经济结构、单位GDP能耗和总产出的影响。反事实分析表明,降低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成本或贸易成本将提高非农就业占比和人均实际GDP,并使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显著下降。上述效应随着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而扩大。本文结论表明,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中国经济在集聚中减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开钊  赵慧娟  
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着力打通国民经济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诸环节,作为流通经济重要业态形式的商品市场,上接供给下联需求,有助于配置国内外市场资源,提高供给效率,增强需求动能,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阵地。但商品市场要嵌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尚面临供应链双重挤压效应、数字经济转型阵痛、转型升级后劲乏力、生态圈建设不足等诸多挑战,应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机遇,从政策精准度、市场联动发展、数字供应链建设、市场主体赋能和商业生态圈等方面发力,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在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利用数字金融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并以国内大循环效率提升为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国内大循环效率,进而畅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且,相较于贫穷地区,这种畅通作用在富裕地区更为突出。同时,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将会强化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据此,从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金融中心建设、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雷  彭思倩  何召鹏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而畅通内循环需要理解现代经济循环的内在逻辑。依据马克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和大卫·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可构建“产业资本循环—营建环境循环—公共资本循环”的系统性分析框架。不同循环阶段内的结构失衡会阻碍国民经济发展,要遵循“技术创新—投资升级—制度改革”的内部改善思路逐级畅通,才能在长期内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具体要通过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导向、各产业协同促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形成以新基建投资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驱动模式,坚持科教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健全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持续优化经济系统结构,形成更高水平、更高效能的国民经济动态循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深化市场分工合作和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数字经济正以数字和信息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重塑传统经济发展格局,势必会对国内大循环产生深刻影响。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撬动消费需求和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两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呈现出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创新创业是数字经济促进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据此,应因地制宜地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以数字经济带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多元化数字市场消费格局,共同助力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旭晖  朱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供给冲击、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不断升级的严峻挑战,党中央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部署。事实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的主要抓手,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总量适配、结构适配、质量适配与制度适配。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道路上,如何将畅通国内大循环顶层设计与超大规模人口的市场优势、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比较优势、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优势、和平发展的合作优势有效衔接并付诸实施,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为此,本文基于供需适配视角,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在梳理畅通国内大循环理论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区域、产业、技术、人口等制度安排的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慧  綦建红  孙小雨  
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促进商品和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是中国实现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区域间贸易视角,考察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区域间贸易发展,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措施;究其作用机制,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能够通过降低地区市场分割、改善地区资源错配程度促进区域间贸易的发展;在出口处于相对劣势的地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区域间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验证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政策效果,对我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一定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鹏  娄峰  
本文采用2013-2020年全国3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地区互联网化视阈下我国零售业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国内大循环水平处于不断提升的态势,但目前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总体上对畅通国内大循环产生了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与此同时,在零售业与国内大循环之间作用关系方面,地区互联网化也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即互联网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强零售业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驱动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啟斌  周端明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较高的流通费用影响了国内市场流通机制的正常运行。文章试图从流通角度出发来研究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构建,一方面,通过对斯密定理的分析,理解流通费用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流通费用降低要以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为原理支撑。流通费用降低可以加快国内经济大循环,对此,应以技术创新助推以新基建和运输系统为核心的硬件建设、从政治高度抓牢以制度建设为导向的软件建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严成樑  胡志国  
根据宏观公共财政理论的经典结论,资本所得税的扭曲性大于劳动所得税,政府应通过征收劳动所得税为财政支出融资,最优资本所得税率为零。现实经济中,资本所得税率不仅远大于零,甚至高于劳动所得税率。本文在一个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对比了资本所得税和劳动所得税的扭曲性。研究表明,劳动所得税的扭曲性可能高于资本所得税。这是因为在创新驱动框架下,R&D部门劳动投入是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决定因素。相对于资本所得税而言,劳动所得税对R&D部门劳动力选择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更直接。本文为现实经济中高资本所得税率、低劳动所得税率的特征事实提供了一种解释。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蒲艳萍  顾冉  成肖  
文章主要回答了社会资本能否降低劳动力工资扭曲的问题。根据CFPS2010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度出微观层面的劳动力工资扭曲程度,扭曲均值约为33.2%-45.7%。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能够显著降低工资扭曲,平均而言,社会资本每扩大1%,工资扭曲程度降低3.42%;社会资本降低工资扭曲的影响作用对工资扭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更大,一定程度上将扩大不同群体的工资扭曲差距。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资本修正工资扭曲的作用不断被削弱。文章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传导机制分析显示,社会资本通过部门进入效应、晋升效应和信息效应对工资扭曲产生影响。文章研究对深入认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昊  
现代流通企业对于促进供需互动、产销协同,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采用包含生产、流通两类企业的多案例分析方法,考察流通企业促成上下游主体形成基于供应链的广泛联系与紧密合作,从而共同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的微观机制。总的来看,新的形势对生产、流通两类企业同时提出了供应链整合的要求,而共赢预期为彼此形成合作动机提供了基础;数字化的现代流通企业主导应用多种新技术、新模式,有效降低了供应链整合的成本和门槛,并在优化产销衔接、促进供需匹配,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品牌形象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形成了积极的反馈效应。因此,当前应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企业的作用,抓住时机打通生产与消费间的堵点,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