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86)
2023(11648)
2022(9545)
2021(8581)
2020(7465)
2019(16188)
2018(16152)
2017(30846)
2016(16836)
2015(18768)
2014(18867)
2013(18533)
2012(16836)
2011(14913)
2010(15189)
2009(14532)
2008(14494)
2007(13513)
2006(12077)
2005(11473)
作者
(47718)
(39946)
(39863)
(37903)
(25468)
(18763)
(17969)
(15238)
(14917)
(14547)
(13857)
(13352)
(13125)
(12842)
(12779)
(11985)
(11855)
(11631)
(11591)
(11218)
(10064)
(9870)
(9772)
(9306)
(9060)
(9025)
(8839)
(8766)
(8014)
(7980)
学科
(82554)
(77310)
企业(77310)
管理(72556)
(67445)
经济(67317)
(31049)
业经(28164)
方法(25171)
(24796)
(22025)
(21790)
财务(21759)
财务管理(21734)
(20723)
企业财务(20582)
税收(20559)
(20389)
农业(17655)
数学(17038)
数学方法(16901)
(16857)
技术(16816)
中国(16686)
(15206)
(15100)
(15034)
理论(14877)
体制(13679)
企业经济(12388)
机构
学院(243513)
大学(236373)
(100208)
经济(98152)
管理(96455)
理学(81676)
理学院(80929)
管理学(79909)
管理学院(79448)
研究(75379)
中国(62083)
(57216)
(49318)
科学(43141)
财经(42651)
(40637)
(40208)
(38421)
(37627)
中心(34650)
业大(33459)
研究所(32912)
农业(31755)
财经大学(31027)
(30796)
北京(30715)
经济学(29804)
商学(27747)
商学院(27490)
(27370)
基金
项目(151810)
科学(120807)
研究(115176)
基金(110378)
(94514)
国家(93612)
科学基金(82276)
社会(74061)
社会科(70117)
社会科学(70100)
(60889)
基金项目(57901)
教育(51859)
自然(51659)
自然科(50491)
自然科学(50477)
自然科学基金(49642)
(49169)
编号(47146)
资助(44058)
成果(38678)
(35770)
(35268)
(35163)
重点(33571)
(33508)
课题(32379)
(32201)
创新(31903)
(30849)
期刊
(121812)
经济(121812)
研究(76702)
中国(52438)
(50256)
管理(42711)
(39709)
学报(33716)
科学(31670)
农业(26906)
大学(26661)
学学(25489)
教育(23690)
(23560)
金融(23560)
技术(23535)
业经(22156)
财经(21789)
(18744)
经济研究(18610)
(17973)
(16049)
(15991)
问题(15183)
财会(14816)
税务(14217)
技术经济(13229)
会计(12911)
现代(12494)
(11779)
共检索到3839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超  庞保庆  张充  
我国制造业金融化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借助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准自然实验捕捉实体税负的外生变化,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了实体税负与制造业金融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引发的实体税负下降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水平;改革对于重资产企业和融资约束较小的企业影响较大,对于轻资产企业和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影响则相对不明显。激励机制检验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相对提高了制造业企业实体资产收益率,并引导企业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创新投入。本文将为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去金融化的相关税收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牛子恒   邹宗森  
制造业“脱实向虚”问题严重动摇了制造业的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本文针对制造业“脱实向虚”问题,基于中国2011—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引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的准自然实验,综合探究了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能够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其中,激励企业创新投资和提高实体资产收益率是重要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制造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效果仅存在于东部地区以及中、低行业竞争和融资约束环境中,在中西部地区以及高行业竞争和融资约束环境下作用效果不明显。进一步讨论证实,生产型智能制造模式和协同型智能制造模式均可以遏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但后者作用效果更强。本文相关研究结论提供了一项振兴实体经济的新证据并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支撑依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陶爱萍   李英霄  
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成为政府部门、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2013-2021年数据,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数字化转型对竞争性行业、传统产业和处于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缓解外部融资约束、提高研发创新意愿、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是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作用路径。根据以上研究结论,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数字化转型“红利”,协同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融资支持、研发激励等政策的实施,完善企业治理和内控机制,促进制造业企业真正回归本业、聚焦主业。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盛明泉  项春艳  谢睿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睿智  霍雨佳  张玉明  
数字化转型是提高资本市场获取信息效率并改善企业实体投资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治理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投资水平,这种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提高企业与资本市场间信息对称性得以实现,包含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内部竞争优势信息以及提高分析师关注度两条途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应在宏观调控效能较高的地区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的年份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建议:政府应加快完善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环境,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效能的发挥;企业应重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价值,提高与资本市场间的信息对称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晓阳  衣长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将大量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而非主体产业,使我国经济呈现出一定的"脱实向虚"迹象。文章基于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视角,以2014—2019年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国有资本介入但非控股民营企业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从外部制度环境视角出发,考察了亲清政商关系对国有持股与企业金融化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持股有助于抑制民营企业金融化,有效纾解"脱实向虚"困境;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融资约束高、控制链延长的民营企业中发挥的改革效应更明显;城市层面亲清政商关系健康指数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国有持股对民营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混改制衡度对民营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与管控作用,民营企业参与混改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以上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结论对全面评析"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应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为进一步分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韩超  闫明喆  
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是中国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制造业存在的"脱实向虚"迹象则需要及时抑制。对于如何抑制制造业企业"脱实向虚",尤其是政府干预行为如何引导制造业企业更集中主业,依然未见清晰的答案。本文依托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探究"五年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政策可能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产生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路径。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扶持显著抑制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趋势,这一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重点产业政策通过贷款支持、缓解税收负担的路径抑制制造业企业金融化。本文还发现,重点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较高企业以及较低政府财力地区企业更为显著。由此推断中国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主要动机来自预防性储蓄。本文研究为政府进一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抑制企业金融化给出经验证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筝  王红建  戴静  许传华  
本文以我国贷款利率上下限放开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产权性质差异构造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放松利率管制如何影响实体企业金融化。研究发现:放松贷款利率下限管制能够显著抑制非国有企业金融化程度,而放松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则无显著作用,支持了"市场套利观"。机制检验发现贷款利率下限管制的放松显著抑制企业债务成本对企业利润的侵蚀作用;拓展性检验还发现对于盈利能力越强、规模越大以及市场竞争压力越小的公司,放松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对抑制非国有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更显著。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利润率差距是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重要诱因,金融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改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助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振宇  
减税降费政策作为逆经济周期调节工具,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制造业为例,探讨了减税降费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减负的效果,认为应将企业所得税纳入减税范围,实现企业减负效果均衡,促进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实现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到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瑞红  鲍阳  
本文以沪深A股2013—2017年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制造业脱实向虚、资源依赖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脱实向虚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资源依赖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制造业脱实向虚能够增强资源依赖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赵纯祥  张敦力  杨怏  马光华  
本文利用2008-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税收征管经历独立董事与企业税负的关系,研究发现,税收征管经历独董可以显著降低上市公司实际税负,在运用分年度分行业倾向得分匹配法、双重差分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法控制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聘请本地税收征管经历独董能更显著降低企业实际税负,没有证据表明这类独立董事可以让企业适用较优惠的名义税率,而是通过影响计税依据来降低企业税负,相比于企业高管的政治关联,税收征管经历独董对于降低企业税负具有独特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姜先登  康赵宇  
本文以2009—2015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数据样本,实证考察地方官员晋升激励对辖区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官员的晋升激励显著降低了企业实际税负,该影响对处于东部地区企业的实际税负影响更为显著,对国有企业和有政治关联企业的实际税负的降低作用更为明显。此外,本文探索官员晋升对企业实际税负的作用机制,揭示了税收征管强度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此阐释了地方官员晋升所带来的税收征管变化,以期为中国未来的税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贤环  吴秋生  王瑶  
立足于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结构性失衡,实体企业资金"脱实向虚"与经济发展面临较大风险隐患的现实,选择2007--2016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实体企业资金"脱实向虚"程度和结构及其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资金"脱实向虚"的动因和治理措施。研究发现:实体企业资金"脱实向虚"程度越高,面临的风险越大;在既定的"脱实向虚"程度下,相较于将资金配置于投资性房地产以外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资金配置比例越高带来的企业风险相对更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实体企业将资金配置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并不具有缓解融资约束的效应,反而表现出严重的套利动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