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39)
- 2023(19449)
- 2022(16404)
- 2021(15022)
- 2020(12633)
- 2019(28801)
- 2018(28257)
- 2017(54280)
- 2016(29584)
- 2015(33061)
- 2014(33147)
- 2013(32605)
- 2012(29872)
- 2011(26952)
- 2010(26810)
- 2009(24774)
- 2008(24599)
- 2007(22022)
- 2006(19053)
- 2005(16916)
- 学科
- 济(116795)
- 经济(116631)
- 管理(92731)
- 业(86853)
- 企(70998)
- 企业(70998)
- 方法(54263)
- 数学(47981)
- 数学方法(47404)
- 财(35116)
- 中国(32816)
- 农(31684)
- 制(26633)
- 业经(25943)
- 学(24286)
- 贸(22917)
- 贸易(22906)
- 易(22256)
- 地方(21812)
- 务(21722)
- 财务(21656)
- 财务管理(21603)
- 技术(21429)
- 农业(20860)
- 企业财务(20403)
- 银(19697)
- 银行(19620)
- 环境(19017)
- 融(18928)
- 金融(18922)
- 机构
- 大学(424415)
- 学院(423253)
- 济(171987)
- 经济(168191)
- 管理(163639)
- 研究(141566)
- 理学(141134)
- 理学院(139574)
- 管理学(137151)
- 管理学院(136363)
- 中国(107011)
- 京(89023)
- 科学(88401)
- 财(81839)
- 农(76372)
- 所(72088)
- 业大(67229)
- 中心(66548)
- 研究所(65244)
- 财经(64765)
- 江(64247)
- 农业(60458)
- 经(58870)
- 北京(55152)
- 经济学(53025)
- 范(52471)
- 师范(51776)
- 院(51300)
- 州(50315)
- 财经大学(48169)
- 基金
- 项目(289949)
- 科学(227853)
- 基金(211934)
- 研究(204837)
- 家(187528)
- 国家(186031)
- 科学基金(159022)
- 社会(131420)
- 社会科(124680)
- 社会科学(124641)
- 省(113569)
- 基金项目(112428)
- 自然(105025)
- 自然科(102659)
- 自然科学(102627)
- 自然科学基金(100810)
- 划(96446)
- 教育(94303)
- 资助(85935)
- 编号(81290)
- 重点(65742)
- 成果(65302)
- 部(63629)
- 发(61369)
- 创(60982)
- 创新(57207)
- 科研(56355)
- 课题(56141)
- 国家社会(55101)
- 计划(54499)
- 期刊
- 济(184527)
- 经济(184527)
- 研究(118320)
- 中国(82905)
- 学报(72606)
- 农(67920)
- 财(66414)
- 科学(64488)
- 管理(59326)
- 大学(54461)
- 学学(51776)
- 农业(45340)
- 融(39157)
- 金融(39157)
- 教育(38900)
- 技术(37629)
- 财经(32600)
- 业经(29598)
- 经济研究(29581)
- 经(28023)
- 问题(25454)
- 业(24321)
- 版(21676)
- 技术经济(21386)
- 图书(20529)
- 科技(20442)
- 贸(20123)
- 理论(19855)
- 统计(19728)
- 策(18654)
共检索到622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大勇 徐晓轩 李妍 胡秋阳 段文斌
实现区域间技术要素的联通、转移与高效配置,需要破除阻碍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文章基于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视角,通过观测199个城市之间技术要素流动的39 402种可能的路径,构建城市间“匹配流动模型”,实证分析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城市间技术要素流动的影响。论证指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使创新主体建立广泛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要素的创造、运用及转化,实现其经济价值。从城市层面来看,具有较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技术要素流入,该城市的技术要素也会更多地被其他城市接收。同时,城市间技术要素流动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和“虹吸效应”,即技术要素会更多在制度性交易成本较低的城市之间流动,并且制度性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城市的技术要素净流出更少。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当地理距离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交通运输成本较低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更显著地促进技术要素在城市间流动。此外,当城市所处地区的创新创业活跃程度较高,对技术要素的需求较大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更加显著地促进技术要素流动及供需匹配。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斯定理”在技术市场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探析了针对技术要素配置的科斯定理的内涵,可以为当前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公共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促进技术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改革举措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郑伟宏 廖林
政府审计在保障重大政策落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以审计署对地方(市)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并对简政放权等政策执行问题点名整改为自然实验,构造双重差分模型(DID),以2013-2019年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其对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影响,并探析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通过点名纠偏,显著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促进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的效果,在财政压力较大和营商环境较差的地方更显著;与国有企业相比,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促进民营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更显著。文章从微观企业降成本的视角,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效用发挥提供了经验证据,拓展了已有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研究,为降成本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冯俏彬 李贺
(一)整顿清理各类税外收费1.正税清费,渐进式地推进行政零收费。对于政府部门提供普遍性公共服务的行政性收费,要树立"不收费为正常,收费为特殊"的理念,明晰税收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价格,在政府相关部门履行其天赋职责时,如无特殊情况,不应再在税外收费。对已经存在的这类收费项目,要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余宗良 申婷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制度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差异性大,具有较多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诸多制度性交易成本。基于制度距离—制度质量—制度性交易成本理论及其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制度型开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作用机理在于改善制度质量,缩短国家间的制度距离,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进口”——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高质量制度和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对接、引入、转化融合,制度“出口”——对制度质量低的“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基于合作共赢、平等互利推进“中国制度方案”,通过统筹开放与安全、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等路径,降低“一带一路”建设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冯俏彬 李贺
美国税改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全球减税浪潮。笔者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理论视角,认为减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是降低了企业家的总成本。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美国税改的主要内容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阐述,并重点解构我国当前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与税收结构,提出我国应当大力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为主要抓手,打出一套应对美国税改的中国式减税降费"组合拳"。具体包括:深入推进我国税制转型、全面落实税收法定、适度降低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清理各类税外收费、整并政府性基金、推进社会保障费改税、深化中央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等。
关键词:
美国税改 制度性交易成本 减税降费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朱迪
本文以"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出台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测度了不同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程度及降低成效差异。研究发现:竞争性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于垄断性行业;政策出台显著降低了竞争性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且降低幅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递增趋势;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政策响应更加积极,政策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彭彦芝
文章首先明确在我国国情下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概念,介绍我国在降成本中采用的主要政策,以及政策实行中遇到的问题。阐述了我国实体经济在高成本中的具体体现和主要问题,给出了解决办法。研究认为:降低企业成本中的政府不合理干预是核心要义,政府造成的制度性成本应该不断降低才符合国民经济现状要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伯平 陈怡
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如果考虑到政府自身利益的存在,目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自行其是的部委供给制度改革,必然会造成政府行政审批事项"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各级政府部门必然会利用手中的规则制定权,将显性制度性交易成本隐性化,将显规则变成潜规则实现规制套利;必然造成规制不足与规制过度并存的现象。这是造成我国目前制度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必须加强党对政府转变职能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放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必须切实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内部建立完善的干部问责制度、选择性激励制度和容错纠错机制;必须加大政府市场监管的力度;同时通过开放促改革,倒逼政府职能转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炳堃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本文梳理了"交易费用"概念的起源和发展,明确区分了微观与宏观两类交易费用,提出以往研究测度的交易费用主要是由分工、市场深化而产生的经济部门的产值,属于宏观交易费用。实证结果表明,宏观交易费用与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信息获取便利性高度正相关。"降成本"应着力提高市场经济的深度和广度,降低"审批成本"等非市场的微观交易费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常耀中
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为公共制度供给的交易秩序公共品而承担的费用,私人契约建立和运行所产生的费用不包含在其中,但公共制度能改变私人制度建立和运行成本。基于交易费用理论主体视角,按照私人契约作为私人品和公共制度作为公共品的两类交易对象、按照市场交易和科层协调的两个交易环节,可把交易制度划分为四个类别。宏观调控制度、微观管制和微观管理等各类公共制度以不同方式分别向市场交易环节和科层协调环节注入交易秩序,企业相应地为这些好处支付税费,或为所产生外部性而得到补贴或受到处罚,这些构成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可采用企业财务指标基于数据样本加以统计性描述。
关键词:
公共制度 私人契约 交易成本 主体视角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胜 陈秀英
在"放管服"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从制度性交易成本视角揭示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服务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行政审批改革对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政审批改革有利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而推动服务业生产率提升。这一影响会因不同地区特征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相比东部或经济先发城市,行政审批改革对中西部或经济后发城市服务业生产率的"红利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地,行政审批改革各细分维度对服务业生产率也存在显著影响,呈现出"集中审批"的跨部门协同效应。研究结论对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艳 车明
制度性交易成本是经济主体为遵守制度规定而产生的非生产性成本,行政审批改革通过提高经营效率、节约时间成本、降低资金成本和促进行业竞争四种途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本文通过对我国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后发现,行政审批改革可以有效降低地区制度性交易成本;当行政审批改革发生在营商环境相对较差的中西部城市、距离省会城市较近的城市以及当城市获得法律支撑时,能够更显著地降低当地制度性交易成本。本文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减少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健全改革激励机制,确保政策的贯彻与落实;通过机构设置、法律规定、权责划分等进行配套措施改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田存志 王聪 吴甦
本文基于隐性交易成本和信息非对称程度的视角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报价制度的运行绩效。首先以Roll(1984)、George et al.(1991)模型的序列协方差法为基础,推导出指令驱动市场中隐性交易成本和信息非对称程度的联合估计模型;其次,基于联合估计方法,估计出上海股票市场的隐性交易成本和市场的信息非对称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运行绩效不理想,信息非对称依然严重,隐性交易成本是投资者不可忽略的成本。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证券市场应该建立混合报价制度,并引入做市商制度作为竞价制度的补充。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聪 唐静武
在电子指令驱动的交易制度下,中国股票价格、市场深度、知情交易概率、信息冲击、股价波动和买卖指令的不平衡性,都是影响隐性交易成本的因素;中国股市流动性、波动性和有效性,都对隐性交易成本产生影响,即流动性差、有效性低、波动性高会导致隐性交易成本增大。这一结论从实证上得到了验证。因此,隐性交易成本是衡量股票市场运行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田彬彬 林超 冯晨 李文健
税收优惠是否落地直接关系到减税政策的有效性,是税制体系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现有理论认为,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影响优惠落地的关键因素,但这一框架忽略了企业税收遵从的潜在影响。基于2008~2015年间全国税收调查的微观数据,并以中国在2008年后所推行的税收优惠备案制改革为研究背景,我们考察了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下降对于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落地程度的影响。在这项改革中,中国税务部门简化了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程序与规则,降低了优惠申请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实证研究发现,备案制改革显著提升了小微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落地程度。但政策效应主要来自于税收遵从度较高的企业,遵从度较低的企业对交易成本的下降反应相对较弱。机制分析显示,对于稽查风险的担忧是税收遵从影响税收优惠落地的主要渠道。论文创新性地结合了经典的税收遵从模型和不完全税收优惠申领模型,在异质性税收遵从成本框架下分析了税收遵从与税收优惠领取间的交互作用,并讨论了税收征管对于税收优惠申领行为的影响。本文为实施“门槛式”税收优惠为主的减税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