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02)
2023(7968)
2022(6374)
2021(5733)
2020(4926)
2019(10579)
2018(10528)
2017(20646)
2016(10978)
2015(11983)
2014(11813)
2013(12056)
2012(10959)
2011(9679)
2010(10052)
2009(9937)
2008(9969)
2007(9259)
2006(8343)
2005(7552)
作者
(31756)
(27194)
(26848)
(25001)
(16903)
(13072)
(11969)
(10621)
(10050)
(9576)
(9123)
(8879)
(8699)
(8383)
(8329)
(7904)
(7854)
(7781)
(7760)
(7670)
(6849)
(6677)
(6542)
(6353)
(6214)
(6050)
(5986)
(5909)
(5458)
(5339)
学科
(76669)
(60531)
企业(60531)
(53351)
经济(53279)
管理(44764)
(43801)
农业(29225)
业经(26038)
方法(20249)
(18818)
(15333)
财务(15330)
财务管理(15323)
企业财务(14472)
技术(14282)
数学(13322)
数学方法(13279)
(13109)
(12411)
(11126)
中国(10924)
(10913)
企业经济(10262)
(10157)
经营(9733)
农业经济(9689)
(9463)
贸易(9459)
技术管理(9451)
机构
学院(169044)
大学(157308)
(76719)
经济(75614)
管理(71851)
理学(62098)
理学院(61587)
管理学(60996)
管理学院(60694)
研究(51888)
(46063)
中国(44523)
农业(34765)
(32868)
(32181)
科学(30406)
业大(30196)
(27032)
(26545)
财经(26095)
中心(24559)
研究所(23840)
(23606)
经济管理(23039)
经济学(21540)
农业大学(20934)
(20545)
商学(20136)
商学院(19977)
经济学院(19658)
基金
项目(108770)
科学(88049)
研究(81815)
基金(80726)
(69367)
国家(68544)
科学基金(60741)
社会(54784)
社会科(51559)
社会科学(51546)
(44730)
基金项目(43546)
自然(38555)
自然科(37703)
自然科学(37696)
自然科学基金(37091)
(34833)
编号(33911)
教育(33901)
(31787)
资助(30715)
(27256)
(26234)
(25210)
成果(24462)
(24077)
重点(23798)
创新(23568)
(23173)
国家社会(22559)
期刊
(96814)
经济(96814)
(51236)
研究(44476)
农业(34409)
中国(31564)
管理(27762)
(27514)
科学(24791)
业经(24390)
学报(22433)
大学(18260)
学学(18103)
(17993)
金融(17993)
(17973)
技术(15158)
农村(13330)
(13330)
农业经济(13308)
问题(13154)
财经(12705)
经济研究(12690)
世界(11520)
技术经济(11348)
(11027)
经济问题(9627)
(9358)
现代(9306)
资源(9296)
共检索到252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海英  赵建萍  索安宁  杨兴国  黄斌  葛剑平  
通过对多年来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和主要果树苹果、梨发育物候和气候变化的同步观测,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农作物发育物候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分析发现,董志塬近35年来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为主(冬小麦越冬期增温线性趋势达0.0672℃a/),和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基本一致。增温线性趋势达0.0507℃a/,远高于全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平均增温幅度,也高于陇东黄土高原近35年平均增温幅度(0.0348℃a/),是陇东黄土高原增温中心地带。气候变暖对董志塬冬小麦和果树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春季发育期普遍提前,冬小麦越冬期显著缩短(缩短的线性趋势达0.674d a/),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希彪  
以H.T.Odum的能值理论为基础,对陇东黄土高原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陇东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环境资源过度利用的基础上。处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阶段。系统能值投入水平和转化效率低,系统生产优势度低,环境负荷不断增加,产品经济成本增加,能值持续性指数下降等,使得该区域农业的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应采取措施增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产出能力,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美霖  韩海荣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地区4个常见树种(樟子松、油松、柠条、华北落叶松)在当前和未来的潜在分布,揭示气候变化对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基于19个气候因子结合来自Ho1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和Kira指标体系的5个指标:年生物温度(ABT)、潜在蒸散率(PER)、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指数(HI),运用Maxent模型,模拟预测了4个树种在当前、未来(2041-2060年、2061-2080年)ssp126、ssp245、ssp585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运用刀切图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AUC)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结果】(1)Maxent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土高原4个主要常见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各物种的10次平均AUC结果均大于0.8;(2)对于樟子松、油松、柠条来说,温度和水分共同限制其分布,而对于华北落叶松来说,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子是降水。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潜在蒸散率、最湿润季节降雨量、最干燥月降水都影响樟子松分布。年均温变化范围、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冷月最低温度,最暖季度降水量、潜在蒸散率是影响油松分布的主导因子。影响柠条适宜区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暖月最高温度、温暖指数、等温性和潜在蒸散率、最冷季度降水量。影响华北落叶松分布的主导因子主要与降水有关,分别是最湿润月降雨量、最湿润季节降雨量、降水量变异系数和潜在蒸散率。(3)油松、柠条和华北落叶松的潜在适生区将向西北方向迁移,樟子松的潜在适生区向西南方向迁移。油松和华北落叶松的潜在适宜区面积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而柠条和樟子松的潜在适生区将持续扩张,尤其是樟子松的高适生区占比将在2070s扩大至50.97%。【结论】气候变化将使油松和华北落叶松丧失一部分的高适生区,但同时会使柠条和樟子松的高适生区扩张明显。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建设中,可优先考虑种植柠条和樟子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玉璧  王瑞君  王润元  杨金虎  张谋草  肖国举  
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生长发育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玉米穗干重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0年,试验区逐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较其他年代为最少。降水量序列3a、8a的周期变化特征明显。试验区逐年气温为上升趋势,逐年气温序列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325℃/10a。逐年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显著上升,逐年干燥指数序列线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051/10a,进入20世纪70年代,试验区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气候变暖使玉米拔节-成熟期提前(5~6)d/10a,全生育期缩短。玉米穗干重在播...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秦语晗  曹振选  史兴民  
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农户气候感知数据和气象实测数据,将科学观测获得的定距数据(冬夏气温)和定比数据(降水)降维与农户感知气候变化得出的定类数据对比,以衡量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准确性。从人口属性、社会经济属性、气候信息获取渠道和对全球变暖的信念入手,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影响农户气候变化感知的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对夏季气温变化感知基本与气象实测数据相吻合,但多数农户对冬季气温变化和降水变化的感知结果与气象实测数据相悖。(2)影响农户夏季气温变化感知的因素有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规模、土地种植面积、通过手机获取气候信息和对全球变暖的信念;农户冬季气温变化感知受种植作物种类的影响;性别、本地居住时间以及通过手机获取气候信息渠道影响了农户的降水变化感知。提出引导农户正确感知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任婧宇  彭守璋  曹扬  霍晓英  陈云明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环境与经济影响重大,研究其在小地理尺度上的时空变化趋势对该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制定适应性策略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CRU 1901—2014年逐月气候数据集,利用Delta空间降尺度方法对该数据集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降尺度处理并评价,最后采用距平、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方法分析该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使用Delta法将分辨率为0.5°×0.5°的月降水量和月均温数据降尺度到分辨率为1 km×1 km的网格上是可行的,其中线性插值法最适合该区降尺度过程。2)1901—2014年该区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年均温以0.1℃/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与气候平均值相比,20世纪60年代为相对湿冷期,80年代以后为相对干暖期;年降水量在该区西部地区(面积占3.05%)以0.24 mm/10 a~3.52 mm/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年均温在西部以外地区(面积占91.30%)以0.02℃/10 a~0.17℃/10 a的速率由西南向东北显著上升。3)1981—2010年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面积占92.02%)相比气候平均值变干变暖,西部以外地区(面积占7.98%)变湿变暖;年降水量只在民和及其以南极少数地区(面积占0.05%)以17.25 mm/10 a~27.93 mm/10a的速率显著增加,年均温在西部以外地区(面积占87.61%)以0.23℃/10 a~0.71℃/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在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策略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洪芬  韩涛  黄斌  
利用甘肃黄土高原1971年~2000年43站的春季平均气温资料、西峰站1981年~2000年冬小麦及1984年~2000年苹果树春季生育期资料,对甘肃黄土高原春季气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及影响变化的500hpa高度场、500hpa温度场和500hpaORL场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温度变化对冬小麦和苹果春季发育期造成的影响。结论得知:甘肃黄土高原春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形成了分别以兰州、天水、灵台为中心的高温度中心和以华家岭为中心的低温度中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垂直层差异性大,受地势和地形影响,形成了随地形分割的不规则的春季气温分布区;春季气温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其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强  张翀  任志远  
【目的】黄土高原处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是中国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的敏感地带,针对此区域的地表植被覆盖物候特征研究,对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序列、不同海拔高度与水热条件下植被物候趋势的差异,以期为黄土高原当前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98—2012年SPOT 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法、线性趋势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各年植被物候特征值进行了确定,并分析了物候的变化趋势。【结果】(1)1998—2012年,生长季始期平均每年提前0.9D。...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胡梅  尚洁澄  
有机农业有多种客观事实,如避免对环境的伤害、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护迷人的风景、以尊重其自然福利的方式养殖畜禽,以及生产出良好的食物。它同样提供了一条线索来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有机农业是一种节俭地运用资源的不同途径,是气候友好的,并提供出了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有重大意义的知识视角。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宋曦  王金成  井明博  刘光琇  陈拓  吴胜伟  周天林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响应情况,在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陇东油泥处理站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际场地修复试验,采用常规方法测定4种油污浓度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株高、根长、地下生物量、石油降解菌数量和初始总石油烃(TPH)降解率随油污浓度增加而逐步降低(P 0.05);抗氧化酶体系随油污浓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油污浓度为5%时达到最高。综上所述,采用紫花苜蓿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油污土壤场地修复时油污浓度不应超过5%。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露  张俊飚  童庆蒙  
以水稻作物为特定对象,围绕气候变化与作物生产,梳理和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产业影响的研究动态,以及基于"减排"和基于"适应"的水稻生产分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学术观点。分析发现: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包括水稻作物在内的关于中国农作物碳排放核算体系存在着标准模糊和范围偏窄的问题,关于"减排"与"适应"协同的响应策略的研究较为缺乏。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和完善农业或作物与气候变化双向互动机制的研究成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史文娇  陶福禄  
非洲是全世界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而非洲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敏感。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非洲农业和粮食安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提高气候变化对非洲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揭示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及时、正确和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本文综述了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作物机理模型、统计模型和经济模型目前研究这一问题的三大主要方法,系统阐述了非洲农业对过去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及适应措施。未来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的可能影响,不同的研究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随着气候情景、研究方法和作物种类的不同,影响程度的结论差异性较大:作物机理模型方法显示的影响范围是-84%...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娟  冯灵芝  张建康  王云  曹梅  常善刚  
基于1971~2012年榆林市气象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分析过去42年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玉米生长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利用一阶差分法、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各生育阶段气候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去42年,玉米生长期内热量资源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分别增加0.24℃/10 a、0.26℃/10 a和0.32℃/10 a,降水量、光照时数无显著变化。一阶差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全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积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温度相关系数最大,全生长期温度每升高1℃,玉米减产835.5kg/hm2;与降水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韩炳宏  孔祥萍  周秉荣  石明明  赵恒和  牛得草  傅华  
物候被认为是气候变化最敏感、最易观测的自然指标之一。自198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生态环境,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青藏高原物候变化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整体来看,青藏高原的物候初始期变化总体表现为返青期和初花期提前、枯黄期推迟的趋势,而果实期则保持相对稳定;青藏高原的物候变化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放牧的驱动,暖湿化和适度放牧有利于植物提前或延长物候期,而暖干化则延迟或缩短物候期。物候变化对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目前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研究仍然十分缺乏,尤其是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更少。综合分析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尽可能从生理尺度到生态系统尺度的不同视角来研究气候变化对物候响应策略的影响以及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反馈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月  樊高峰  张小伟  李正泉  高大伟  
基于改进的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重构了2001—2010年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反演了浙江近10 a来的植被生长状况,利用分段多项式拟合和动态阈值法提取了自然植被重要物候期(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季长度等),分析了植被物候期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探讨了植被物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浙江植被覆盖有所减少,整体下降趋势不显著,平均植被生长季为222 d,长度略有延长,其中开始时间提前趋势不显著,而结束时间推迟显著。②植被生长季为3月下旬至11月中旬,植被生长季的开始时间从北往南逐渐推迟,生长季结束时间相对集中,其中生长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