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55)
2023(9606)
2022(8254)
2021(7871)
2020(6877)
2019(16469)
2018(16106)
2017(30812)
2016(16886)
2015(19595)
2014(19588)
2013(19639)
2012(18514)
2011(17028)
2010(17147)
2009(16083)
2008(16127)
2007(14484)
2006(12446)
2005(11264)
作者
(49906)
(41952)
(41708)
(39823)
(26747)
(20025)
(19129)
(16412)
(15786)
(14890)
(14309)
(13950)
(13596)
(13276)
(13257)
(13108)
(12581)
(12508)
(12012)
(11947)
(10418)
(10343)
(10334)
(9534)
(9444)
(9414)
(9308)
(9062)
(8421)
(8406)
学科
(79458)
经济(79398)
管理(46290)
(45746)
方法(40288)
(37101)
企业(37101)
数学(36600)
数学方法(36135)
中国(22157)
(19280)
(17007)
贸易(16999)
(16769)
(16607)
(14745)
业经(14066)
地方(13713)
(13266)
农业(12557)
(11487)
银行(11466)
(11389)
(11000)
(10718)
金融(10716)
环境(10701)
理论(10328)
(10291)
(10262)
机构
大学(253796)
学院(251033)
(111879)
经济(109856)
管理(96445)
研究(89991)
理学(83442)
理学院(82490)
管理学(80911)
管理学院(80425)
中国(68566)
(54070)
科学(53996)
(47450)
(46125)
研究所(42221)
(41978)
中心(40176)
财经(38614)
业大(36168)
(35859)
经济学(35479)
(35172)
北京(34768)
农业(33262)
(32276)
经济学院(32079)
师范(31985)
(31825)
财经大学(28663)
基金
项目(165122)
科学(130329)
基金(122130)
研究(118454)
(106953)
国家(106179)
科学基金(90057)
社会(76095)
社会科(72290)
社会科学(72268)
基金项目(63097)
(61836)
自然(58186)
自然科(56895)
自然科学(56879)
自然科学基金(55879)
教育(55359)
(53746)
资助(52512)
编号(46873)
成果(38424)
(38320)
重点(37816)
(35957)
(33848)
教育部(32843)
课题(32825)
国家社会(32123)
科研(32100)
创新(31746)
期刊
(117643)
经济(117643)
研究(73615)
中国(46749)
学报(39150)
(37424)
科学(36986)
(35796)
管理(34900)
大学(29361)
学学(27606)
农业(25499)
教育(24024)
技术(22053)
(21396)
金融(21396)
经济研究(20312)
财经(19416)
业经(17300)
(16752)
问题(16100)
(15668)
统计(15317)
(15110)
技术经济(14027)
国际(13713)
(13406)
世界(13395)
决策(12361)
(11462)
共检索到369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郑义炜  
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2017年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标志着陆海复合型中国地缘战略向海洋转型的开始。陆海复合型大国在向海洋辐射权力之际,会普遍遭遇四大战略困境,中国目前还处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初始阶段,必须尽力规避或克服内外阻力,阶段性地实现"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而未来中国"海洋强国"的权力定位,一个区域性的"海洋强国"符合中国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海洋利益,但并不一定符合未来中国海洋利益的长远需要,视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与国际战略环境变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郑义炜  
海权思想最早诞生自西方,19世纪末美国的马汉系统地分析海权对一国权力的影响之后,海权论作为地缘政治理论非常重要的一支成为各国制定其海洋战略的重要指引,然而海权之于国家权力的影响对每个国家的能动作用都是不一样的。中国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对传统海权论的借鉴必须有所扬弃。当前中国海权的发展已是正在进行时,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是中国追求的目标,而其过程中面对的挑战也是无法回避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宋建军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既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也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在国际海底区域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区。为充分发挥我国海陆兼备的优势,可将陆地和海洋作为整体考虑,并根据国内发展需要和国际上海洋开发形势变化,协调陆地资源利用和海洋资源开发的关系。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保障资源安全为出发点,以陆地资源开发技术和产业为依托,以创新海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瑞霞  
文章分析了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现状,论述了增强国民海洋意识的战略意义,指出了航海高职院校在培养国民海洋意识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进而提出了航海高职院校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具体路径:编写海洋意识教育通识教材;海洋意识教育进课堂;对教师进行海洋意识专项培训;与校企合作单位、实训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海洋意识教育;联合社区和社会团体共建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共同开展海洋意识教育活动;配合世界海洋日、中国航海日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在学生社团中增加海洋意识主题活动,以期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世成  
确立陆海并举思想创建海洋经济强市杜世成最近一个时期,我们重新审视烟台市情,借鉴国内外沿海城市发展经济的一些思路,确定全市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要由过去着重抓陆地开发转到陆海并举的轨道上来,把全面开发海洋经济,建设“海上烟台”,创建海洋经济强市,作为今后...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尔升  裴广一  陈羽逸  李雪晶  
本文根据历史经验,认为:海洋话语权是海洋强国的前提,其内在逻辑是:海洋思想—海洋话语—海洋法律(制度、规划)—海洋活动—海洋强国。目前,国际海洋话语出现双垄断(国际海洋法公约,美国)的现象,中国在国际海洋话语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对中国产生消极影响。本文认为:国际海洋话语权的双重垄断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改变,中国海洋话语的弱势将继续保持。中国要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必须建立符合中国海洋强国要求的本土化的海洋话语体系;完善法制,增强海洋话语的合法性;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确立海洋话语提供坚强的后盾;打好经济牌,增强中国海洋国际事务的发言权,理性地融入国际海洋话语体系,与各方平等开展沟通对话;在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贵斌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这是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发展全局和长远角度对我国发展做出的新的战略选择和决策部署。我国的海洋开发和经济发展提高到强国的新高度,由此进入大战略引领的新阶段,这对我国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姜鹏  
国际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交互系统,在系统中存在着众多战略层面的施动—反馈模式。地缘政治大国的安全战略选择决定了它与体系其他主要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互动方式决定了其可能面临的结构性压力,并最终影响到大国崛起的兴衰成败。通过本项研究可以发现:海陆复合型崛起大国的战略模式可以分为"区域陆权"战略、"全球海权"战略和"区域/全球海陆并举"战略。如果崛起大国尚未形成稳固的陆基周边环境,那么追求"区域陆权"战略是最优选择;如果拥有稳固陆基周边环境,那么追求"全球海权"战略是最优选择。而"海陆并举"战略因"同色竞争"原理,既可能同周边国家陷入"区域陆权"优势的安全困境,也可能同"全球海权"国家陷入争霸战争。因此,"海陆并举"战略往往容易造就一个反对自身崛起的海陆权力联姻。此外,追求单一的"差色互补"原理容易实现海陆功能分异背景下的战略结盟,进而影响大国崛起战略的操作实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哲元  
中国的西部边疆与北方边疆一同构成了能够影响全国安全形势的战略上游地带,西藏由于地形地势、相对位置和宗教文化等因素而在西部边疆中地位特殊,可谓是中国内陆边疆稳定的基石。而在新形势下,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印度洋重要性的上升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全面展开,人们对西藏和西部边疆的地缘战略价值的认识也应有所调整,即从着眼于国内调整为兼顾外部的南亚-印度洋,发挥连接内外经济合作的枢纽作用;从专注于内陆调整为关注海洋,发挥国家陆海统筹的前沿平台作用。基于西藏自身的战略地理形势和特点以及南亚-印度洋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国除了应继续巩固西藏作为国家内陆边疆稳定的基石与国家安全的屏障这两大地缘安全价值外,还应提升和发挥西藏的这三项新的地缘战略价值:中国面向南亚主体开放的主要通道和枢纽、"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战略侧翼、中国经略印度洋的安全保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靖宇  张晨瑶  任洨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表明中国今后要以海洋强国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为了逐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全面"经略海洋":注重海洋经济发展,为海洋强国奠定物质基础;注重海洋社会进步,为海洋强国铸就前沿阵地;注重海洋生态文明,为海洋强国开发示范基地;注重海洋创新驱动,为海洋强国强化战略支撑;注重海上通道安全,为海洋强国拓展扬帆远航;注重捍卫海洋权益,为海洋强国维护发展空间;注重海洋军事保障,为海洋强国进程保驾护航;注重海洋国际合作,为海洋强国提供广阔舞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冯琳  
进入21世纪,海洋的国家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全世界最主要的沿海国家都将海洋事业的发展作为本国的重要战略。总结国际上海洋强国发展的模式,提炼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要素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和选择适合的模式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借鉴国外海洋强国建设经验,识别影响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问题,找出解决对策对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以及科学地制定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梳理国外海洋强国的建设经验,分析其海洋强国的途径与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发展海洋强国的模式选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曹忠祥  
陆海统筹是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大战略,必须加快推动国家发展战略由"以陆为主"向"倚陆向海、陆海并重"的转变,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海洋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和陆海之间的战略平衡,为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和海陆兼备的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曹忠祥  高国力  
陆海统筹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国家对陆地和海洋发展的统一筹划。本文对陆海统筹的战略内涵做出了阐释,对当前我国陆海统筹发展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提出了未来我国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思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口号,这是党中央首次从战略的高度在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全面阐述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此同时,"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政府海洋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变政府海洋管理职能,实现政府海洋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成为了未来实施海洋战略的必由之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牟盛辰  
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宏观战略导向的顶层设计基础、区域蓝色强省的试点发展基础和尖端海洋技术的深蓝创新基础,但也存在陆海统筹之协调性、新旧动能之接续性、法治海洋之滞后性三大问题。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应处理好供给侧与需求侧、大陆域与大海洋、强硬件与优软件、新秩序与旧秩序的关系,系统建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陆海保护体系、深蓝创新体系、国际治理体系,协调推进近岸、深海、远洋、极地开发,统筹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