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97)
- 2023(13021)
- 2022(11477)
- 2021(10691)
- 2020(8937)
- 2019(20913)
- 2018(21080)
- 2017(40887)
- 2016(22598)
- 2015(25651)
- 2014(25648)
- 2013(25382)
- 2012(23267)
- 2011(20893)
- 2010(21120)
- 2009(18900)
- 2008(18341)
- 2007(15927)
- 2006(13988)
- 2005(12006)
- 学科
- 济(88393)
- 经济(88298)
- 管理(64782)
- 业(58931)
- 企(50025)
- 企业(50025)
- 方法(43871)
- 数学(37998)
- 数学方法(37280)
- 学(22605)
- 农(22466)
- 中国(21532)
- 财(20162)
- 业经(19105)
- 环境(17573)
- 地方(17319)
- 理论(16717)
- 和(15912)
- 贸(15422)
- 贸易(15410)
- 易(14913)
- 农业(14835)
- 制(14569)
- 划(13871)
- 技术(13431)
- 务(13167)
- 财务(13087)
- 财务管理(13059)
- 银(12515)
- 银行(12466)
- 机构
- 大学(319902)
- 学院(318623)
- 管理(126506)
- 济(119821)
- 经济(117106)
- 理学(110511)
- 理学院(109236)
- 研究(107338)
- 管理学(106798)
- 管理学院(106256)
- 中国(77650)
- 科学(70874)
- 京(68662)
- 所(55257)
- 农(54931)
- 财(52726)
- 业大(51290)
- 研究所(50933)
- 中心(48302)
- 江(45784)
- 农业(43323)
- 北京(43226)
- 范(42992)
- 财经(42982)
- 师范(42531)
- 院(39070)
- 经(38995)
- 州(37353)
- 技术(35418)
- 经济学(34517)
- 基金
- 项目(224449)
- 科学(175983)
- 基金(162349)
- 研究(160126)
- 家(143068)
- 国家(141932)
- 科学基金(121315)
- 社会(97314)
- 社会科(92092)
- 社会科学(92061)
- 省(88744)
- 基金项目(86477)
- 自然(82531)
- 自然科(80627)
- 自然科学(80608)
- 自然科学基金(79122)
- 划(75603)
- 教育(74446)
- 资助(67670)
- 编号(65211)
- 成果(52636)
- 重点(50683)
- 部(48534)
- 发(47404)
- 创(46652)
- 课题(45436)
- 科研(43554)
- 创新(43494)
- 计划(42437)
- 大学(41270)
- 期刊
- 济(126925)
- 经济(126925)
- 研究(88625)
- 中国(57982)
- 学报(55305)
- 科学(50513)
- 农(49398)
- 管理(46003)
- 大学(40897)
- 学学(38529)
- 财(38481)
- 教育(37534)
- 农业(34639)
- 技术(28568)
- 融(23853)
- 金融(23853)
- 业经(20806)
- 经济研究(20017)
- 财经(19684)
- 业(18243)
- 图书(17428)
- 经(16696)
- 科技(16276)
- 问题(16163)
- 版(15756)
- 技术经济(15519)
- 理论(15307)
- 资源(14978)
- 业大(14804)
- 统计(14583)
共检索到452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绍强,陈育峰
对国外陆地表层碳循环OBM、TEM、CASA、CARAIB、DEMETER-1、IMAGE2.0、SIB2等模型进行了评述,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国内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的发展特点:已经从静态模型转向动态模型,综合考虑了动力学特点,并且集成陆地表层碳循环的各个过程,与气候模型耦合研究陆地表层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建立生态生理模型和决定植被对气候反应的植物生态生理机制;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动态响应和相互作用,揭示其中的反馈机制;加强各种情景研究,同时包括人为的影响,尤其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陆地碳存储的影响,预测未来全球陆地表层的动态变化及其反馈;由于遥感数据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重要的数据来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陆地表层碳循环研究中得到了重视和应用。这些正是我国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研究应注意和加强的方面。
关键词:
陆地表层,碳循环,全球变化,模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雷 黄玫 顾峰雪 张黎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氮沉降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准确地定量表达氮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预测未来全球碳循环变化的关键环节。论文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多个知名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中氮素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分配等碳循环过程的数学表达方法,分析了不同碳循环过程中模型表达方法的不确定性及其原因。指出未来模型的发展需在加强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能反映氮饱和现象、能显式表达氮素与光合速率关系的光合作用过程算法,发展能显式表达氮素与植物体根、茎和叶呼吸速率关系的维持呼吸算法以及发展显式表达氮素对同化物分配过程影响的动态同化物分配方案。指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绍洪 赵艳 汤秋鸿 郑景云 高江波 梁涛 葛全胜
未来地球计划是目前国际上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前沿研究的综合科学计划,集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所领导的四大科学计划为一体,旨在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并加强决策支持和研究交流,寻求地球系统可持续途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人类学、社会学合作构建综合集成平台,推进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本文剖析陆地表层格局特点,分析陆地表层格局的国内外关注焦点及其研究理念的转变与应用领域的拓展。分析表明:陆地表层是未来地球计划关注的重点之一,陆地表层要素与过程相互作用并在人类活动驱动下形成的格局,可作为未来地球计划进一步研究的区域基础框架。未来,陆地表层格局研究应力求方法论的突破,为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发展提供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耿元波,董云社,孟维奇
近年发表的关于陆地碳循环的国内外论著反映出如下观点 :1陆地主要的碳库 -陆地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的碳贮量分别为 560 Pg C、 1 40 0~ 1 50 0 Pg C(有机碳 )、 2 .0× 1 0 7Pg C(有机碳 ) ,其中岩石圈中化石燃料的贮量约为 50 0 0~ 1 0 0 0 0 Pg C;2大气 CO2“未知汇”的量大概在 0 .7~ 3.1 Pg C之间 ,“未知汇”可能存在于中纬度地区 ;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 CO2 排放量估计值差异较大 ,可能在 0 .6~ 3.6Pg C之间 ;4陆地碳循环模型已从静态模型发展到动态模型 ,而且更加注重大气 CO2 浓度增加和 LUCC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 C、 N、 P和 S等循环的耦合作用。
关键词:
陆地碳循环 源 汇 碳循环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晓亮 吴克宁 冯喆 白羽萍 刘亚男 李潇
陆地表层系统是多圈层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具有时空异质性和层次性。对陆地表层系统进行多层级类型划分是识别其空间分异格局和演替规律的重要方法,可为多尺度地球科学系统研究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陆地表层系统分类其实质是在特定尺度下对其组成要素间的空间和关系的划分,故土地类型、地表基质、关键带类型等都可归纳为陆地表层系统分类方案。论文在对国内外典型陆地表层系统分类方案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陆地表层系统分类总结为探索—发展—完善3个发展阶段。继而,对比了各分类体系内涵,提出各分类体系虽分属不同学派,但均是以陆地表层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结构、功能和空间分异的方法论;分析了各分类体系结构的异同,总结了各分类体系在层级、比例尺和要素方面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一套从地块到国家的陆地表层系统分类设想,并对等级体系、分类体系及分类方法集成3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宁 何继新 朱学群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因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可能的应对措施,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本文回顾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动态,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理和研究方法做了概述,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进行了展望。我们认为复杂科学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很广的前景。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内部作用是生态系统复杂化,有序化及自组织的主要推动力。运用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机理及发展规律,为认识生态与进化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金碧 金晓斌
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温室效应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了解区域碳排放强度及其压力对于区域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分析,分别构建了区域人类活动碳排放估算模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碳循环压力的概念,建立了碳循环压力指数模型,并对碳循环压力指数及其与碳循环有关的人类活动的调控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
碳循环 碳循环压力指数 碳源/汇 调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书杰 曹明奎 陶波 李克让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氮循环密切相关,碳贮量与碳通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氮循环的影响和限制。由于氮循环的复杂性,在以往的大多数碳循环研究中,更多考虑水分、温度和大气CO2浓度等因子的影响,考虑碳氮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氮素可限制植物光合、有机质分解、同化产物的分配以及生态系统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根据目前有关碳氮模型的发展状况可将碳氮耦合循环模型分为三大类:一是静态模型,它的土壤养分水平或者叶氮含量不变,是常数,这类模型适合于在站点或氮素浓度变化不大的区域应用;二是土壤氮限制模型,能够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氮收支,在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中考虑土壤氮有效性的动态变化的影响,使模拟结果更为合理;三是叶氮限制模型,在NPP的模拟中考虑叶片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的影响。这三类模型虽然都考虑了氮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但在氮碳循环机理方面尚有不少欠缺,所以在研究中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通过加强碳氮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增进对碳氮过程的深入了解,进而建立综合动态的碳氮耦合模型,以减少目前碳循环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贵瑞
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必须准确地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蒸发散量及其水分平衡。因此 ,植被蒸发散量的估算模型开发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和水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在依据植被冠层结构特征对自然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类型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综合地评述了不同植被冠层类型、不同区域尺度的植被蒸发散模型的研究进展。依据自然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冠层的垂直结构和群落的覆被程度 ,我们将其划分为单层封闭型冠层 (OLCC)、单层疏松型冠层 (OLS CC)、多层封闭型冠层 (MLCC)及多层疏松型冠层 (MLS CC) 4种类型。进而 ,我们给出了适用于估算这 4种类型植被冠层蒸发散的单涌源模型(SSMs)、双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孔祥斌 胡莹洁 李月 段增强
土壤有机碳既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因子,也是影响耕地质量的肥力因子,研究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增加耕地碳储量和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类型及质地数据、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壤养分调查成果、数字高程模型(DEM)及耕地种植类型分布图为基础数据,分析区域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10年北京市耕地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22.51 t/hm2,碳储量为990.34×104t;②北京市西北部山区以及城市近郊区耕地碳密度较大,各区县中耕地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最大的是门头沟区,达39.93 t/hm2;③地形、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及种植类型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有影响,具随着海拔升高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土壤类型为棕壤、褐土的耕地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整体表现出土壤质地越黏重土壤有机碳密度越大的趋势;利用方式为非粮作物的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略高于粮食作物;④综合分析表明,在中山、低山区域春玉米土壤碳密度最高,而在丘陵、平原区则是露天菜、设施农业碳密度最高。当前北京市耕地利用调整应综合考虑当地地貌地形、土壤条件以及人为利用因素对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地制宜提高或保持耕地固碳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政阳 李挺宇
2019年4月3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以下简称《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气候系统变暖趋势日渐明显。我国的地表平均气温在过去5年有明显上升,极端气候频发,冰冻圈也在加速消融。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会逐步显现。因此,如何遏制我国气候变暖,减少气候灾害发生率,是我国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邵思雅 张晶 周丽花 乔岩
论文利用通用陆面模式CLM4.0-CN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使2007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平均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异养呼吸(R_H)、自养呼吸(R_A)以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R_(eco))都呈现出增加的态势。具体的变化特征则随着地区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在非洲中西部、中国中东部、美国东南部和欧洲中南部地区GPP增加,在南美洲亚马逊地区及东南亚等地区GPP减少。NPP和R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涂晓玲 支琦 曾省辉
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不仅是解决全球性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新举措,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本文从国内外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和经验入手,深刻指出了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的业态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归纳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引导消费潮流、培育绿色文化;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体系"等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江西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必须在"促进能源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引导绿色消费潮流、营造绿色文化氛围"5个方面发力,从而为江西省产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涂晓玲 支琦 曾省辉
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不仅是解决全球性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新举措,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济模式。本文从国内外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和经验入手,深刻指出了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的业态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归纳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引导消费潮流、培育绿色文化;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体系"等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江西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必须在"促进能源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引导绿色消费潮流、营造绿色文化氛围"5个方面发力,从而为江西省产业经济发展指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旭东 林振福 黄彦璐 陈炎森
以南方电网管辖的五省区2011—2020年的数据为基础,借助STIRPAT模型评估南方区域电力碳排放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本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均会显著增加本地区的碳排放,本地区的技术进步会显著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其他地区的人口增长会显著增加本地区的碳排放,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会显著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其他地区的技术变化不会显著影响本地区的碳排放。进一步运用Holt双指数平滑模型预测2021—2025年电力碳排放变化趋势,发现未来广东一直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地,广西和云南始终是较大的碳排放来源地,贵州和海南的碳排放地位越来越低;未来广东的碳排放呈现较为稳定增长的趋势,广西和云南的碳排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海南的碳排放增长较慢,贵州的碳排放下降较快。
关键词:
碳排放 电力行业 减碳措施 碳排放权交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